局解头部
- 格式:ppt
- 大小:24.30 MB
- 文档页数:74
头部●概述●境界●头颈交界●分布●颅部●面部●表面解剖●颅部●颅顶●额顶枕区●境界●前界:眶上缘●后界:枕外隆凸及上项线●两侧界: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层次及结构特点●层次: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皮肤●有大量汗腺、皮脂腺、丰富的血管●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
有许多垂直的纤维隔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形成许多小格●因形成许多小格,当浅筋膜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出现剧烈疼痛●帽状腱膜●两侧变薄续颞深筋膜浅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相连称头皮●腱膜下间隙●为帽状腱膜与颅骨的骨膜之间的区域。
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内有导静脉穿过,与板障静脉及脑膜窦相通,感染可向板障及颅内扩散,故此间隙称为颅顶的危险区●头皮与颅骨骨膜疏松相连,头皮撕脱伤多沿此层分离●颅骨外膜●在颅骨表面疏松贴敷,在骨缝处结合紧密。
骨膜下感染或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如何鉴别颅顶皮下、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轮廓清楚,局部疼痛明显●腱膜下血肿:范围较广,形成较大的血肿●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范围●颞区●境界●层次●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骨膜●颅顶的血管及神经●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和颈神经的分支。
分为前组、外侧组和后组●前组●滑车上血管神经●眶上血管神经●外侧组●耳前组●颞浅血管与耳颞神经●耳后组●耳后神经与枕小神经●后组●枕血管与枕大神经●特点●呈放射状分布,分布互相重叠●颅底●颅前窝●额骨眶板骨折:易造成球结膜下出血和眶周淤血●筛板骨折:常伴有脑膜和鼻腔顶部粘膜撕裂,引起鼻腔出血和脑脊液鼻漏,伤及嗅神经导致嗅觉丧失●颅中窝●蝶鞍区:主要为垂体,垂体窝和海绵窦●垂体及垂体窝●海绵窦●位置:位于垂体窝两侧●穿过的结构●穿过窦腔内的结构:颈内动脉,展神经●穿外侧壁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临床意义●前借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颅中窝外侧部:容纳大脑半球的颞叶●骨折:视神经管及损伤视神经●眶上裂骨折●蝶骨中部骨折●鼓室盖骨折●颅后窝●颅腔及其内容物●面部●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面部肌●面肌●重要的面肌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枕额肌●咀嚼肌●颞肌,咬肌,翼外肌,翼内肌●血管、淋巴及神经●血管●面动脉●静脉●危险三角●面静脉●颈内静脉●下颌后静脉前支●神经●三叉神经(咀嚼肌)●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面神经(表情肌)●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面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主要结构为腮腺及穿腮腺的结构●腮腺咬肌筋膜●腮腺鞘●形成●颈深筋膜浅层分两层包裹腮腺而成●特点●腮腺鞘与腮腺实质结合紧密●咬肌筋膜●腮腺●形态●以下颌支后缘或面神经为标志分为浅、深两部●位置●腮腺浅部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界:颧弓、外耳道●下界:平下颌角●前界:咬肌●后界:乳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上份●腮腺深部位于下颌窝内及下颌支深面●毗邻●上缘:外耳道,下颌关节●腮腺脓肿可蔓延至外耳道和中耳。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头部解剖学的基本结构,包括颅骨、头皮、面部肌肉、神经、血管等。
2. 了解头部各结构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
3. 培养解剖学实验技能,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实验用品1. 尸体头部标本2. 解剖刀3. 镊子4. 剪刀5. 纱布6. 解剖镜7. 记录本8. 铅笔三、实验步骤1. 观察颅骨结构(1)观察颅骨的整体形态,了解颅骨的组成和功能。
(2)分别观察颅骨的各个部分,如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等。
(3)观察颅骨的骨缝、孔洞、突起等结构。
2. 观察头皮结构(1)观察头皮的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颅骨膜等。
(2)观察头皮的血管、神经分布。
3. 观察面部肌肉(1)观察面部肌肉的分布和形态。
(2)观察面部肌肉的作用和功能。
4. 观察神经、血管(1)观察颅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2)观察脑动脉、静脉的分布和功能。
5. 观察鼻腔、口腔、咽部结构(1)观察鼻腔的形态和功能。
(2)观察口腔的结构和功能。
(3)观察咽部的形态和功能。
6. 深层解剖(1)观察颅底的结构和功能。
(2)观察脑膜和脑室。
四、实验结果1. 颅骨结构:观察到了颅骨的整体形态,包括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等,了解了颅骨的组成和功能。
2. 头皮结构:观察到了头皮的层次,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颅骨膜等,了解了头皮的血管、神经分布。
3. 面部肌肉:观察到了面部肌肉的分布和形态,了解了面部肌肉的作用和功能。
4. 神经、血管:观察到了颅神经的分布和功能,脑动脉、静脉的分布和功能。
5. 鼻腔、口腔、咽部结构:观察到了鼻腔的形态和功能,口腔的结构和功能,咽部的形态和功能。
6. 深层解剖:观察到了颅底的结构和功能,脑膜和脑室。
五、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头部局解实验,我对头部解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描述解剖结构,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同时,实验也让我认识到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局部解剖头部试题局部解剖头部试题第一章负责人一、重点内容头部的重要体表标记和体表投影;颅顶骨水平及各层结构特征;面血管的走行、分布及特点、面神经的分布及三叉神经终支的颅位;腮腺的形状和分布,腮腺导管和腮腺鞘的组成,以及穿过腮腺的结构。
2、难懂的内容颅底内面12对脑神经穿经位z;垂体与垂体窝的位z及毗邻;海绵窦的位z、构成及穿经结构。
三、试题解析(一)单选题1、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广泛分布于额、颞、顶部软组织:a颞浅动脉b脑膜中动脉c面动脉d舌动脉e上颌动脉【要点】分布在额叶、颞叶和心尖软组织中的血管【常见错误】B和E【错误分析】B答案属于上颌动脉的分支。
虽然e是颈外动脉的两个终末支之一,但主要分布在面部深部。
[临床要点]颞浅动脉由于位z恒定而且浅表,临床上不仅用来监测脉搏和压迫止血,而且在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还可经该动脉逆行插管,注入化疗药物。
颞浅动脉、上颌动脉、颈外动脉三者的位z关系,对于正确进行逆行插管关系密切。
多数颞浅动脉与颈外动脉呈一直线,但少数可呈一定角度,尤其老年人颞浅动脉多迂曲,以至与颈外动脉之间呈一定角度的几率更高些。
也有少数情况下颞浅动脉起自上颌动脉。
颞骨颧突根部上缘与颈总动脉分叉点之间的距离,是决定插管长度的重要标志。
此外颞浅动脉顶支的管径和长度,都适合在颅内、外搭桥术中使用。
【正确答案】a2、眉弓的深面相当于:a大脑额叶的下缘B大脑额叶额叶中回前端C额叶上沟下缘D额叶上回前端e嗅束与嗅球的连结点【要点】眉弓深侧邻接【常见错误】C、d【错误分析】答案C没有正确把握脑沟的位置Z和边界,答案d没有正确把握脑回的位置Z和边界。
[临床要点]大脑额叶的下缘在体表对着的是眉弓,对临床外科手术有一定的指传导。
[正确答案]a翼点是头骨的薄弱部分。
在其深表面,有一条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穿过B条脑膜中动脉,后支穿过C条脑膜中动脉的起点三叉神经节e大脑中央沟的起点【评估要点】翼点深度邻接【常见误差】C[错误解析]c在翼点深部的下方,前支经起点发出后,向前上方走行,经过翼点的深方。
第一章、头部一、名词解释1. 腮腺咬肌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的区域,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侧界深至咽旁,为腮腺深部邻接的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Ⅹ~Ⅻ对脑神经等,浅为皮肤与浅筋膜。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为腮腺,此外,还有咬肌以及面侧部的有关血管、神经、淋巴结等2. 腮腺床:指位于腮腺深部深面,并与之相邻的一些结构,诸如茎突、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第Ⅸ~Ⅻ对脑神经等结构,这些结构统称为腮腺床。
3. 面侧深区:位于腮腺咬肌区前部深面,颅底下方,口腔及咽的外侧,即颞下窝的范围。
由一顶、一底和四壁围成,顶为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底平下颌骨下缘;前壁为上颌骨体的后面;后壁为腮腺深部前面;外侧壁为下颌支;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和咽侧壁。
此区内有翼内、外肌及出入颅底的血管、神经等。
4. 翼静脉丛: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5.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颗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6. 翼点:位于额骨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颖、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形的骨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背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7. 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 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为腮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