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14.90 MB
- 文档页数:93
旅游学概论旅游的产生与发展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徙活动P3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旅行外出的愿望。
1、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是因为某些自然因素例如气候、天灾等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人为因素例如战争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并且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2、目的逃荒、移民或避难活动。
具有被迫性和求生性。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效用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
旅游学概论第⼀⾄⼋章((不是权威资料,仅供参考))第⼀章旅游产⽣与发展第⼀节原始社会早期⼈类迁移活动(原始社会早期—新⽯器时代中期)1. ⽬前的基本共识:⼈类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是从早期的旅⾏活动发展演进⽽来。
2. 运⽤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解释为何为原始社会⼈类活动为迁移:背景:(1)⼈类⽣活状态⼀直处于饥饿和⾃然灾害中的不确定因素中;(2)没有剩余物。
背景说明:到新⽯器时代中期,缺乏劳动剩余物,还不存在有意识的⾃愿外出旅⾏的需要。
迁移:(1)在这段时期⼈类从某地迁到另⼀个地⽅,但此类活动都因为⾃然因素,⼈为因素的威胁⽽被迫进⾏,出于求⽣本能。
因此,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段时间⼈类没有客观上的展开旅游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没有外出旅⾏的愿望⼈类的迁移活动带有被迫性和求⽣性。
不为现今意义上的旅⾏或旅游活动。
第⼆节⼈类旅⾏需要的产⽣和发展旅⾏需要产⽣的背景:(经商,贸易)(原始社会末期---奴⾪制度早期)三次社会⼤分⼯:(1)畜牧业和农业;部落间交换仅有的少量劳动剩余物。
(2)⼿⼯业和畜牧业,农业:⽣产技术提⾼进步,产品交换数量范围变⼤,⼿⼯业产品的⽣产⽬的是为了交换。
(3)商业和农牧,⼿⼯业:原始社会⽡解奴⾪制社会形成,易货贸易的发展,⼈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产需求情况,去交换⾃⼰的产品和货品,由此产⽣了旅⾏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因此,⼈类最初旅⾏活动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是出于现实主义⽬的,特别是经商贸易,扩⼤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促发产⽣的经济活动,在最初年代,商⼈开创了旅⾏的通路。
奴⾪制社会的旅⾏发展:(奴⾪制社会时期)(1)西⽅代表:古罗马帝国奴⾪制国家的发展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疆域辽阔,秩序稳定,⽣产技术提⾼,航海技术较发达,许多宽阔的⼤道,旅店产⽣。
旅⾏活动基本上在本国境内进⾏,以较近距离旅⾏为主,也有国际性经商贸易旅⾏。
(2)东⽅代表:中国商朝与西⽅相似,商朝为中国奴⾪制社会经济繁荣时期,交通运输⼯具从夏朝⾈车的普及和⼤型牲⼝⽤于交通运输,春秋战国时期,商贸活动更⼤发展,出现⾏踪遍天下的⼤商⼈,吕不韦等。
第一章旅游第一节旅游与旅游学一、旅游学(一)旅游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旅游学研究的是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它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学、管理学、生态学及历史、地理等都有密切联系(二)旅游学研究的内容旅游学研究的内容一般包括:(1)旅游历史;(2)旅游的主体——旅游者(3)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4)旅游媒介——旅游业(5)旅游业的影响(6)旅游营销(7)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二、“旅游”一词的来源讨论:无论是汉语中的“旅游”,还是英语中的“Tourism”,在使用中都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
请看下列对话:对话一:“暑假期间你去哪了?”“到西藏旅游去了。
”对话二:“你喜欢从事什么工作?”“旅游。
”对话三:“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旅游。
”对话四:“你认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什么?”“旅游。
”对话一中的“旅游”是指旅游活动。
对话二中的“旅游”是指旅游行业或旅游业。
对话三中的“旅游”是指旅游学科或专业。
对话四中的“旅游”是指一种内涵更为广泛的发展现象。
由于语境不同,“旅游”一词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对于中文语境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英文中的“Tourism”一词,若不认真体会其语境,而一概译为“旅游”,则很可能引起混淆或使人产生误一、旅游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各国专家学者以国际组织对旅游的定义很多,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以下两个(一)“艾斯特”定义是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与1942年提出的,后来被旅游科学转接国际联合会所采用艾斯特定义的内容是:“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不会导致长期定局,并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但是请大家思考一下。
现在我们都有出差的经历,某个集团经理出差进行商务会谈,在前往及返回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游览观光,当然,主要目的还是赚钱。
这就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商务旅游。
那按照埃斯特这个定义,商务旅游也就不算旅游了吗?(二)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按照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定义,旅游时“人们为了休闲、上午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漏泄地方去以及在哪些地方停留的活动”那么请大家思考。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一)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一般)识记:原始社会早期的社会经济特点;人类迁徙活动的原因和目的。
理解: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二)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重点)识记: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的特点理解: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三)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重点)理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的特点;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的特点;封建社会旅行发展的特点。
(四)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重点)识记:铁路运输方式对于旅游发展的影响;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理解: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托马斯·库克被尊为旅游业先驱的原因。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一般)识记:现代旅游产生的标志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六)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次重点)识记:现代旅游的概念理解: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第二章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一)旅游的概念(重点)识记:“艾斯特”定义;旅游的定义理解:“艾斯特”定义的内容和特点(二)旅游活动的类型(次重点)识记: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的概念理解: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三)旅游活动的性质(重点)理解: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旅游活动的性质。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重点)识记:大众旅游、奖励旅游、社会旅游的概念理解: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旅游活动季节性的成因。
应用:分析旅游活动季节性的成因及表现(五)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指标(一般)识记: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支出的概念第三章旅游者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影响个人旅游需求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及其意义,了解旅游者类型的划分方法并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