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3课美苏争霸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 格式:pptx
- 大小:636.68 KB
- 文档页数:30
单元学习总结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1.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1)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1945~1947年)①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的原则,在惩治法西斯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划分美苏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处置战败国等措施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原因: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根本上动摇;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是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2)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1947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①表现:美、西欧通过冷战对苏联、东欧实行遏制,如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分裂德国、扶持西德等。
苏联、东欧实行反遏制,如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互会、成立“华约”、扶持东德等。
②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1)两大阵营瓦解(50~60年代)①表现:资本主义阵营表现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社会主义阵营表现为中苏关系的恶化。
②原因: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是因为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80年代末)①表现:按照美苏攻守形势的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美攻苏守时期、苏攻美守时期、美攻苏守时期。
②原因:随着战后苏联军事、经济力量的壮大,对外推行霸权主义,与美国争霸世界。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1)表现: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不结盟运动分别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2)原因:根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直接加快了多极化趋势。
4.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1)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第3课美苏争霸知识网络一、美苏争霸的原因1、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2、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3、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4、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二、美苏争霸的经过(三个阶段)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A、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消极: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积极: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B、启示: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疑难解析和科技力量,一个国家在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时,要注意发展综合国力。
片面发展军事技术和军事力量对比是难以持久的。
2、合作探究: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⑴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⑵内容: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
⑶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策略。
基础金题1.二战后“柏林墙”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对抗B.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C.德意志的民族分歧D.东西德的正式分裂2.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A.与美争霸,对外扩张B.联合第三世界,孤立美国C.打击资本主义,维护社会主义D.打击美国,压制中国3.在美苏争霸中,苏联采取进攻战略的顶峰是A.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B.苏联入侵阿富汗C.苏联把导弹运入古巴D.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4.下列不能表明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的是A.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B.美苏在欧洲都集结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状态C.德国和西柏林问题陷于僵局,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D.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5.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战略防御的态势。
13.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武汉市弘桥中学 汪学毅 曾 芳【导学指南】二次大战后,出现了美苏两极对峙的雅尔塔体系,形成长期“冷战”的局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
20世纪下半叶,新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爆发,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世界并不太平。
学习这个专题,我们应当: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了解美苏争霸的发展过程。
3.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以及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
【材料选读】材料一 杜鲁门主义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必须支持各国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制武装的少数集团或外来压力所试行的征服活动。
……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美国的支持,以维护他们的自由,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美国头上。
……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杜鲁门在国会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演说(1947年3月12日)我们必须强硬对付俄国人,他们不知行止,好似水牛闯进瓷器店。
他们建立政府只有21年,我们已逾百年,英国更是有数百年悠久历史。
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如何知行知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重担持续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上,全世界都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杜鲁门的演说(1947年3月),转引自基辛格《大外交》材料解读“世界各国的自由人民都在期待美国的支持……伟大的责任已经降临到美国头上。
”也就是向世界宣布美国现在的责任已经不在只是针对美国本土,而是对世界扩张,这种扩张其目的是把苏联的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的范围内,不准苏联染指其他地区的事务。
“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是指美国全面开始全球扩张的外交政策。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两极格局1、分析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3、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二、雅尔塔体系1、雅尔塔体系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最重要的依据是什么?2、雅尔塔体系的规定有哪些?3、雅尔塔体系的含义是什么?4、雅尔塔体系的的实质是什么?5、雅尔塔体系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雅尔塔体系有何积极作用?7、雅尔塔体系的消极影响是什么?8、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有何目的?9、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三、冷战1、分析冷战的原因有哪些?2、冷战的序幕是什么?3、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4、美国针对苏联的冷战政策有哪些?(政治、经济、军事)5、苏联为了对抗美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政治、经济、军事)6、杜鲁门主义出台的时间?有何意义?7、马歇尔计划出台时间?全面实施时间?有何作用?8、北约的成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它成立的时间?9、为对抗美国的杜鲁门主义,苏联出台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时间?10、经济互助委员会何时成立的?有何作用?11、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华约成立的时间?12、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是什么?这一事件产生的时间?带来的影响?(1949年、1950年)13、冷战的含义是什么?双方争夺的重点在哪个地区?14、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消极)(第92页)15、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6、冷战的结束带来哪些影响?(第102页)四、美苏争霸1、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的美苏争霸(1)特征:(2)领导人战略:①约翰-肯尼迪(美):②赫鲁晓夫(苏):(3)缓和表现:①互访: 年, 首先访美。
②会谈: 年,美苏会谈,形成精神,即在柏林问题上,在国际争端上。
(4)紧张表现:①1960年②1961年③1962年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1)特征:(2)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①美国:②苏联:(3)领导人战略:①尼克松(美):②勃列日涅夫(苏):(4)缓和表现:①尼克松调整了部署:对越南对中国对苏联②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在欧洲推行战略,实质使苏联赢得③美苏就限制和裁减达成协议。
第四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3课美苏争霸
一.美苏对峙
1. 1953年斯大林去世, 赫鲁晓夫上台,美苏争霸局面逐渐形成
2.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表示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戴维营精神”
3. 1960年,苏联击落美国间谍飞机,美苏关系恶化
4. 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修建柏林墙
5. 1959年,古巴导弹危及,此后两国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
1. 1969年,尼克松入住白宫,对苏采取“缓和”外交
2. 70年代初,苏联推行“缓和”,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3. 70年代末,苏联出兵阿富汗,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
4.美苏在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
5.美国在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进“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