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肱骨骨折护理常规肱骨骨折常发生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髁间、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
其中,尤以前三者为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击、挤压、打击及扑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
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提示骨折的类型。
一、护理评估1、发病史、诱因。
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情况。
3、评估肘部、腕部功能、手指感觉及肱动脉搏动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X线、CT等检查结果。
二、主要护理诊断1、肢体功能障碍:与骨折有关2、自理能力改变:与肢体骨折有关3、恐惧,焦虑:与病人心理因素有关。
4、舒适的改变:与创伤后疼痛有关。
5、潜在感染的可能:与开放手术有关。
6、肢端血循环障碍:可能与手术预后有关。
7、知识缺乏;缺乏专科护理及功能锻炼知识有关三、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1、做好心理护理以敏捷的动作和温柔的语言安慰患者,取得信任争取配合。
2、移动患者或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加重患者的疼痛。
3、观察局部血循环情况及手指活动情况,如有患肢青紫,肿胀,剧痛等,立即汇报医生。
4、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5、体位 U型石膏托固定时可平卧,患肢易枕头垫起,保护复位的石膏不移动。
6、皮肤护理(1)每日温水擦洗患肢,保持清洁(2)定时改变体位,避免皮肤受压,引起压疮;(3)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7、功能锻炼(1)早中期、握拳、腕屈伸及主动耸肩等动作每日三次(2)晚期、去除固定后进行肩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练习,并做手爬墙练习。
(二)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应向患者讲述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手术。
2、同骨科术前护理3、病人入院后做必要检查4、患者术后功能锻炼5、吸烟患者术前戒烟(三)术后护理1、内固定术后,患肢下垫一软枕,使之与身体平行,并减轻肿胀。
肱骨干骨折一、概念肱骨干骨折是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内的骨折。
在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此处骨折容易发生桡神经损伤。
二、临床表现1、症状患侧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上肢活动障碍。
2、体征患侧上臂可见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感/骨擦音。
若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岀现患侧垂腕畸形,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直,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三、护理常规1、减轻疼痛及时评估病人疼痛程度。
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2、体位用吊带或三角巾将患肢托起,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疼痛。
3、指导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手指屈伸活动,并进行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但禁止做上臂旋转运动。
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
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以防肩关节僵硬或萎缩。
肱骨髁上骨折一、概念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二、临床表现1、症状患侧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上肢活动障碍。
2、体征患侧上臂可见畸形,反常活动,骨摩擦感/骨擦音。
若合并桡神经损伤,可岀现患侧垂腕畸形,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直,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三、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观察石膏绷带或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必要时及时调整,以免神经、血管受压,影响有效组织灌注。
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出现高张力肿胀,手指发凉,感觉异常,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伸指剧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应确定骨筋膜室高压的存在,须立即通知医师,并做好手术准备。
如果已出现5P征,则即使手术也难以避免缺血性肌挛缩,从而遗留爪形手畸形。
2、体位用吊带或三角巾将患肢托起,以减轻肢体肿胀疼痛。
3、指导功能锻炼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并进行上臂肌肉的主动舒缩运动,有利于减轻水肿。
4~6周后外固定解除,开始肘关节屈伸活动。
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一、概述肱骨外科颈骨折发生于肱骨大、小结节的远端肱骨干与肱骨头交界处,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接处。
肱骨外科颈骨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骨质疏松者。
在45岁以上,特别是女性患者,年龄增长与骨折发生率几乎呈正相关。
年轻患者多与严重创伤有关。
(一)病因肱骨外科颈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
前者是因患者跌倒时以手、前臂或肘部着地,传达暴力至肱骨颈与肩关节处产生杠杆作用而造成骨折,而中老年人由于骨质有不同程度疏松,肱骨近端骨质原有的强韧性几乎完全消失,即使较轻的外力,也可引发骨折,骨折多呈粉碎状。
直接暴力冲击肩部也可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多见与交通伤或高速运动如滑雪、肩部受到撞击,暴力方向多由前外向内后,造成骨折移位大,往往伴有血管神经的损伤。
(二)骨折分型按损伤机制可分为4类。
1.无移位骨折。
2.外展型骨折骨折远端呈外展、近端相应内收,两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且常有互相嵌插,多见于老年人。
3.内收型骨折骨折远端段内收,近端段相应外展。
两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互相嵌插,多见于青少年。
4.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
(三)临床表现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
体格检査可发现肩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并可见伤肢短缩,在肩及腋部可触及骨折断端和闻及骨擦音。
受伤几天内会出现局部青紫并沿上肢及胸臂向下扩散。
外展型骨折时,远端肢体取外展位,颇似肩关节脱位,但肩峰下不空虚。
而单纯肩关节脱位时,肩峰下空虚并呈方肩畸形, Dugas 征阳性。
腋动静脉、臂丛神经紧贴与肩关节内侧,骨折时可直接损伤这些组织。
神经损伤更常见,但如有血管损伤,神经多同时受损。
老年人动脉硬化,更容易损伤。
(四)诊断1.拍摄肩关节正位及侧胸位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并了解骨折移位情况。
2.在普通X线片上难以明确显示的骨折,CT能清晰呈现。
3.检时还应注意血管神经情况。
(五)治疗1.非手术治疗因手术易发生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肱骨外科颈骨折在治疗中首选闭合复位外固定方法,而理想的外固定方法应能有效的保持复位后骨折位置,又能允许患肩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健康指导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和肱骨干之间,为骨松质与坚质骨邻界的部位,最易发生骨折,且多为间接外力所致伤。
例如跌倒时手或肘先着地,外力向肩部冲击所致。
伤后肩部疼痛、肿胀,但肩部并不失其膨隆饱满的外观。
肩部多有较大的血肿,大结节下方有明显压痛。
(一)无移位者的治疗及护理一般可仅用三角巾悬吊固定3周,早期由于外伤疼痛不适,可卧床休息几天。
仰卧休息时,头肩部稍抬高,患侧上肢下面垫枕使之与躯干平行放置。
避免前屈或后伸。
对有移位者,采取闭合复位及小夹板外固定,复位后立即开始功能锻炼,尤其中老人,肩关节很容易因不活动而僵硬。
夹板固定期间,注意肢端血液循环,也注意夹板不要松开或对任何部位产生压迫。
当患者的一侧上肢固定后,生活很不方便,须注意帮助患者。
扶持患者从床上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部疼痛。
对于骨折极不稳定、移位较大、手法复位不成功者常进行切开复位,螺丝钉内固定,术后用三角巾吊起患肢并将患肢用绷带固定于胸壁前。
(二)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手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的肢端血液循环情况及伤口出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的现象,手部是否有肿胀等。
如有因外固定过紧引起肢体肿胀,患肢肢端出现血液循环差,皮肤发冷、发紫、静脉回流差等症状,应立即告知主管医生,术后早期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予止痛药。
术后及时练习握拳及肘、腕、手指活动,但外展骨折禁忌患肢外展,内收骨折禁忌内收。
最初活动范围不宜过大,一周后可以练习肩关节前屈、后伸(轻度伸、屈),活动范围可以逐步加大,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有顾虑进行功能锻炼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耐心地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至少每天活动2~3次。
活动时嘱患者肌肉放松,在无痛的范围内活动练习。
(三)健康教育(1)、介绍功能锻炼的原则、作用和意义,以提高认识,取得合作。
(2)、进行具体指导:伤后早期练习握拳、伸指及腕、肘关节各种活动。
练习次数由少到多,视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体力而定。
伤后第3周开始练习肩部前屈、后伸。
上肢骨折的护理老例上肢骨折常有的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尺桡骨干骨折等。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宜齐整、沉寂、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合适,依照病症性质使用空调或暖气合适调理室温。
2.加强饮食调理,以加强抗感染和骨折修复能力,依照骨折三期分别指导病人的饮食,忌食寒凉、肥腻、辛辣及发物。
3.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锁骨骨折病人再卧床休息时,两肩部中间区应用 40cm*5cm软垫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肱骨外科颈骨折病人再仰卧时,头部应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体平行,防范前屈或后伸。
4.小夹板外固定注意事项(1)需亲近观察患肢动脉搏动、肤温、肤色、肿胀、感觉、活动情况,搬动病人时要防范骨折移位。
(2)依照患肢肿胀减退情况,合时调整夹板绷带的松紧度,以布带能上下搬动1cm 为度,固定过紧或过松应及时给与调整。
(3)经常检查及时纠正错位,固定后 1 周内 X 线复查两次,如骨折有错位,宜拆掉夹板重新整复固定。
(4)知道与协助病人做功能锻炼,加强生活护理,预防压疮。
(5)拆掉夹板可用熏洗、按摩等方法促进伤肢恢复肌力和关节运动。
(6)先用手法或牵引复位后,再用此法外固定。
(7)夹板固定的时间应在骨折端达到临床愈合后。
5.石膏外固定的注意事项(1)病人的搬动石膏未干透时,不够坚固,易变形断裂,也简单受压而产生凹陷,因此石膏需干硬后才能搬动病人,同时搬动时只能用手掌托起石膏而不能够用手指,省得形成压迫点。
(2)患肢抬高,合适衬垫给骨突部减压:以下肢石膏固定后要用硬枕垫在小腿下使足跟部悬空,上肢石膏固定后,可用绷带悬吊将前臂抬高。
(3)促进石膏干固夏季可将石膏裸露在空气中,或用电风扇吹干,冬天可电烤灯烘干,使用时注意让石膏蒸发的水蒸气散出被罩外,注意用电安全,烤灯的功率不能够过大,距离病人身体不能太近,照 1~2 小时应关灯 10~15 分钟,省得灼伤病人。
神志不清,麻醉未醒或不合作的病人再使用烤灯时要有人看护,省得发买卖外。
肱骨外科颈骨折护理常规
解剖生理
♦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 ~3cm ,相当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又为松骨质和密骨质的交界处,是应力上的薄弱点,常易发生骨折。
紧靠肱骨外科颈内侧有腋神经向后进入三角肌内,臂丛神经、腋动脉、腋静脉经过腋窝,骨折端严重移位时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本骨折以老年人较多见,亦可发生于儿童和壮年人。
临床表现
♦伤后肩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上臂内侧可见瘀斑、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肢不能抬举,肱骨外科颈局部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
外展型骨折肩部下方稍呈凹陷,在腋窝能触及移位的骨折端或向内成角;内收型骨折在上臂上端的外侧可摸到突起的骨折远端和向外成角畸形;合并肩关节脱位者,会出现“ 方肩” ,在腋下或喙突下可扪及肱骨头。
x 线正位片显示骨折内外侧方移位和向内或向外成角情况。
护理要点
♦1.手法整复固定后,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循及感觉运动情况,如发现肢端严重肿胀、青紫、麻木、剧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经常检查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夹板松紧度,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3.切开复位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循情况及伤口渗血情况,有无压迫神经和血管现象,手部是否肿胀等。
术后伤口疼痛,可适当给于止痛药。
护理评估
♦1肢体的情况
♦1骨折体征望诊:肩部是否肿胀,上肢近段的前侧和内侧是否有淤血或血肿,患肢是否有内收或畸形。
触诊:上肢近端是否有骨擦感。
腋窝下能否触及移位的骨折端。
量诊:是否有患肢缩短,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算小。
患肢上臂的周径是否大于健肢,以判断肿胀程度。
♦2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患肢桡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
♦2. 受伤史是否有跌倒、摔伤史。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即使有轻微的摔伤史,亦可发生骨折。
了解受伤时的姿势、外力作用的方向。
跌倒时是否手掌撑地,上肢是处于内收还是外展,以便估计骨折的类型,判断损伤的严重程度。
♦3. 既往健康状况是否有影响骨折愈合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钙磷代谢紊乱。
♦4.X 线检查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手法复位,外展架固定;药物辅助治疗。
2.手术治疗骨折复位后,用1~2枚螺纹钉或克氏针维持复位,然后再用外展架固定4~6周
♦[常见护理问题]
①疼痛。
②有固定部分失效的可能。
③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可能。
④知识缺乏:功能锻炼知识
[ 护理措施]
♦非手术治疗及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骨折后外固定限制了病人的活动,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病人易产生焦
虑和烦躁。
应向病人解释固定的目的及重要性,让其了解固定的时限,自觉地维持有效的外固定,配合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2. 饮食老年人新陈代谢降低,蛋白质合成减少,又因缺钙导致骨质疏松,因此骨折后恢复过程延长,所以饮食护理尤为重要。
应限制热量摄入( 为青年人的70 %) ,选用植物油,提供优质蛋白( 瘦肉、鱼类、蛋类、乳制品) 、丰富的维生素和高钙饮食。
牛奶富含钙、磷、钾,所含蛋白质和钙易于吸收,是骨折病人最好的饮品,老年人应长期饮用。
♦3. 体位无论是三角巾悬吊或手法复位后外展架固定,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允许,日间均应下床活动。
卧床时床头抬高30°~45°位较为舒适;平卧位时,应在患侧胸壁垫一软枕,以免患侧上肢向侧方下坠。
症状护理
♦(1)不舒适①行外展架固定前,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取得其配合。
②维持外展架固定于肩关节外展70°、前屈30°、屈肘90°,防止已复位的骨折再移位。
必要时可行X线复查,了解骨折端的位置变化情况,防止畸形愈合。
③固定期间,鼓励病人做手指的握拳、伸指练习。
④使用外展架后如出现明显不适,如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时,须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2) 肿胀①损伤早期( 伤后3 ~5 日) 局部冷敷,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
晚期(5 日后) 可热敷,以促进血肿、水肿的吸收。
亦可进行超声波疗法、电疗法、光疗法、蜡疗法等。
②肢体肿胀伴有血液循环障碍时,应检查石膏固定是否过紧,必要时拆开固定物,解除压迫。
功能锻炼
♦①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可以预防关节僵硬,防止肌肉萎缩,有利于局部肿胀的消退,骨折复位的维持及愈合,使病人自觉地配合锻炼。
②向病人强调功能锻炼的主动性、适应性、计划性、科学性和时间性。
③指导并示范功能锻炼的方法,尤其是肩关节的锻炼。
复位后用三角巾将患肢悬吊颈部,保持上臂体侧下垂于肩关节中立位。
当日即可在三角巾内进行手指的握拳、伸指及腕关节屈曲和背伸练习。
伤后2~3周,当疼痛、肿胀减轻后,练习肩部前屈后伸动作,还可用健肢托住患肢前臂做耸肩、肩关节外旋与内旋练习。
活动的范围以无患肩疼痛为限。
外展型骨折禁忌患肩外展;内收型骨折禁忌患肩内收。
4~6周后解除外固定。
♦可全面练习肩关节的活动,徒手练习以下动作:
♦(1)肩关节的环转运动病人弯腰90°,患肢自然下垂,以肩为顶点做圆锥形旋转运动,顺时针和逆时针在水平面上划圆圈,开始范围小,逐渐扩大划圈范围。
♦(2)肩内旋运动将患侧手置于背后,用健侧手托扶患侧手去触摸健侧肩胛骨
♦ (3)肩内收、外旋运动患侧手横过面部去触摸健侧耳朵。
♦ (4)肩外展、外旋运动用患侧手触摸头顶后逐渐向对侧移动,患侧手越过头顶触到对侧耳朵及枕部。
♦(5)肩外展、内旋、后伸运动反臂摸腰,用患侧手指背侧触摸腰部。
(6)肩外展、上举运动病人正面或侧身对墙而立,患手摸墙,用手指交替沿墙上爬直到肩关节上举完全正常。
(7)肩上举、外展、内旋运动利用滑轮,用健肢帮助患侧肩作上举、外展、内旋活动。
(8)肩上举、外展、前屈及后伸运动利用木棒,使健肢帮患侧完成肩关节运动。
术后护理
♦1.体位由于骨折端已行内固定,外展架仅用于维持患肢于外展位,只需注意外展架的正确位置。
扶病人从床上坐起时,应托住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伤处疼痛和骨折再移位。
♦2.病情观察观察患肢伤口有无出血、肿胀和疼痛情况,并予以适当处理。
♦3.功能锻炼因肱骨外科颈骨折处邻近肩关节,术后易发生粘连,使肩关节活动受限,因此特别强调早期的功能锻炼。
出院指导
♦1. 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增强体质,促进骨折的愈合。
♦2. 休息尽可能离床活动。
♦3. 维持外展架固定的位置如外展架松动应及时予以调整,不能在拆除固定后将患肢长期下垂或悬吊于胸前,否则将导致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障碍,并难以恢复。
♦4. 继续坚持功能锻炼指导并督促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患肢,用患肢端碗、夹菜、刷牙、系裤带等训练患肢功能,逐步达到生活自理。
♦5. 定期复查在骨折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复查X 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内固定器材一般在骨折愈合后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