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 格式:pdf
- 大小:302.55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可见兴趣于古典诗词学习而言是一剂良药,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诵读,激发兴趣经典的古诗词是广为传诵的,刻骨铭心的。
诵读经典古诗词,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
刘勰的《文心雕龙》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读古诗词,何谈古诗词鉴赏呢?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古典诗词的诵读中来。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若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诵读古诗词,“巧妙的引入”十分重要。
例如我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就以李忱写白居易的一首诗导入,通过抢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入配乐,这样巧设导语,先声夺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甩掉厌学的包袱,带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就可以激发起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
此外,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的朗读欲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学生诵读的目的。
在诵读中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二、步入意境,激发兴趣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因而,教学古诗词要抓住意境,帮助学生步入意境,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深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总觉得无从下手或是答非所问,这就是对古诗词的意境把握不准。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要从感受意象开始。
课外拓展古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
3. 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其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静夜思》、《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所见》。
2. 诗歌主题:春天、夜晚、自然景观、求知寻友、童趣。
三、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所选古诗。
2. 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2. 体会诗人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古诗文的学习资料,如注释、译文、诗人介绍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进而引入《春晓》这首诗。
2. 学习古诗:先让学生自读,教师讲解诗的背景、意义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欣赏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以轻柔的音乐,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解释原因。
八、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春晓》。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义和欣赏方法,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古诗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古诗,培养其文学素养。
3. 开展古诗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教学目标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能力,加强语文素养。
唐诗宋词三百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概述《唐诗宋词三百首》是一部集中汇编了唐代和宋代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的书籍。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这些经典之作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并且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才华来进行创作。
文学鉴赏能力1. 提升诗歌欣赏技巧通过研读《唐诗宋词三百首》,学生们可以逐渐熟悉不同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从而提升他们对于古典诗歌的欣赏水平。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并描述每首诗歌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对于意象和音韵方面的评论。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他们细致入微地品味和领悟古典诗歌的能力。
2. 探索文化背景每首古诗都蕴含着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研读并了解这些背景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例如,介绍唐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思想和艺术创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作品所表达的意义。
同时,还可以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表达能力1. 模仿创作通过阅读《唐诗宋词三百首》,学生可以借鉴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利用自己对于情感、景物和人物等方面的理解来进行模仿创作。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古代作品,并找到灵感,进行重新创作。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主题探讨与议论文写作《唐诗宋词三百首》中涵盖了各种主题和情感,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写作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例如,选择一个与人生哲理相关的诗歌,学生可以分析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并加以评论。
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在写作方面的表达水平。
总结《唐诗宋词三百首》是一座古代文学宝库,通过研读这些优秀诗歌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并通过模仿创作和议论文写作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包括平仄、韵律、意象等。
(2)掌握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如注释、翻译、赏析等。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读古诗,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的基本特点及阅读方法。
(2)古诗的赏析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把握古诗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诗词朗诵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及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分组阅读一首古诗,讨论古诗的基本特点,如平仄、韵律、意象等。
(2)注释与翻译:教师示范注释和翻译古诗的方法,学生自主完成一首古诗的注释和翻译。
(3)赏析与评价:引导学生运用赏析技巧,对古诗进行赏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实践活动(1)仿写古诗: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仿写一首符合古诗词格式的诗歌。
(2)创作古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一首具有自己特色的古诗。
(3)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自信心。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分享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5. 课后作业(1)阅读一首自己感兴趣的古诗,并完成注释、翻译和赏析。
(2)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及表现。
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仿写古诗、创作古诗等。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和智慧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情趣激励、设疑引趣、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和重现意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诗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关键词: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情趣;设疑;情境;意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但由于时代的差距,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阅历较浅,造成他们对学习古典诗歌并不积极。
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大大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和意境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避而远之。
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对诗歌课的评价标准中也强调:“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古典诗歌的课堂充实而有趣。
以下浅谈几种方法。
一、情趣激励法情趣,是指教学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情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情趣,产生了兴趣,完成了成功课堂的首要环节,才能拉近学生和古典诗歌的距离。
二、设疑问激发兴趣设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歌的意趣会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审美愉悦。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P> <P>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P> <P>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P><P>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第1篇一、引言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我校开展了诗歌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阐述本次诗歌教学实践的过程、成果及反思。
二、实践过程1. 确定教学目标本次诗歌教学实践旨在:(1)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热情;(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引导学生欣赏、分析、评价诗歌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2)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其创作技巧和审美能力。
(3)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朗诵,提高其实践能力。
4. 教学实施(1)课堂讲解:教师结合具体诗歌作品,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鉴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诗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诗歌创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创作出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作品。
(4)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三、实践成果1.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高:通过诗歌鉴赏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诗歌创作热情高涨:在诗歌创作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出许多富有创意和情感的作品,展现了良好的创作热情。
3. 学生口语表达和舞台表演能力增强:通过诗歌朗诵,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歌教学实践,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
《江南逢李龟年》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作者杜甫及写作背景。
2、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4、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感慨。
(2)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对诗歌中今昔对比手法的理解与把握。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时代兴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大意。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唐朝时期的音乐或展示一些唐朝的图片,营造出唐朝的氛围。
(2)提问学生对唐朝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重点突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李龟年的身份和在唐朝音乐界的地位。
(3)说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后杜甫与李龟年在江南重逢的情景。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4、诗歌讲解(1)逐句解释诗歌的意思,重点讲解关键词语,如“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江南”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今昔对比的手法,通过回忆过去在达官贵人府中的繁华与如今在江南的落魄,感受时代的变迁。
5、诗歌赏析(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其他反映时代变迁或人生感慨的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语文教案(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江南逢李龟年》的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人杜甫简介:生平、时代背景、文学成就等。
2. 《江南逢李龟年》诗文内容介绍:诗句意义、表现手法等。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及其作品《江南逢李龟年》的背景。
2. 学生阅读诗文,理解诗句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意象、韵律、修辞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文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章:词语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诗中关键词语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中重点词语解析:如“江南”、“逢”、“李龟年”等。
2. 词语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点词语,并进行解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选取代表性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学生进行词语填空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重要句子。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句子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中重要句子的解析: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等。
2. 句子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重要句子,并进行解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and感悟。
3. 教师选取代表性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学生进行句子仿写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诗歌翻译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内容,提高翻译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将诗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诗文的意义。
2. 诗歌鉴赏:分析诗中的意象、韵律、修辞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翻译和鉴赏心得。
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发表时间:2013-03-13T10:04:41.93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丁进辉
[导读] 古典诗歌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丁进辉
摘要:古典诗歌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忙于对句翻译,教师上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学得被动,对古诗不感兴趣,教学却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这成为了困扰教师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吟唱、表演、漫画以及写作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兴趣;鉴赏能力;吟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应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然而,古诗的教学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忙于对字训诂,对句翻译,教师上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对古诗不感兴趣,教学常常处于劣势。
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的认知,进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技能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感困惑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激趣。
笔者在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古诗教学激趣的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颇为有效。
一、以吟唱激趣
传统的古诗教学里面,教师往往只是放录音朗读,然后学生朗读,录音里的朗读有些千篇一律、缺乏激情,而学生读得更是没有感情、味同嚼蜡。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会产生“厌读”情绪。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进而喜欢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而对纯粹的古诗学习不感兴趣。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能否在两者间架设桥梁,发掘“学习迁移”功能,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引起学习古诗的共鸣,进而充分领略古诗的精妙绝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古文化修养呢?中国古典诗词本有音韵之美,古人多以吟唱方式品赏,随律咿哦或引吭高歌。
引领学生重新品味古典诗歌中原富之音乐艺术美,进而提升对诗词整体意境之领会,笔者开始尝试用吟唱法进行古诗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读诗分成了吟、唱两个层次。
所谓吟,就是拉长声调像唱歌那样读;唱,就是用流行音乐为所教古诗配乐编唱。
先吟后唱,两种读法,两种要求,两个阶梯,指导学生认真品读吟唱,培养学生的兴趣。
如笔者在教学《诗经•蒹葭》时,放了一曲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并让学生学着唱,想不到,以前沉闷的课堂居然活跃起来了,学生对这首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一课,学生不仅很轻松地记住了这首诗,而且对诗的意境、情感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常用这种方法。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配乐比赛,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看哪里个小组配得最好。
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兴致高涨,乐此不彼。
如,在教杜牧的《泊秦淮》时,有个别学生用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与之“联姻”,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吟唱古诗的兴趣,而且学生随着音乐激情吟唱,一次又一次地品味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
二、以表演激趣
课堂表演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形式,它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然而,课堂表演,许多教师习惯用于文章教学,没有用在古诗教学上。
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效果有限,学生的感悟往往非常肤浅,参与度也不是很高,课堂在一种沉闷、缺乏活力的气氛中进行灌输,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为了让每个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古诗教学中,笔者尝试把情景剧表演融入其中,在吟唱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设计情景剧,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表演。
如笔者在教《观沧海》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情景剧,并主动上台表演。
表演完后,学生们的反响非常强烈。
情景剧表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以漫画激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
”一首诗,就是一幅精彩画面的组合。
因画面具有直观性的特点,所以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在教学中,笔者决定叫学生亲手给每一首诗绘制漫画。
为什么要绘漫画而不是绘别的画?因为漫画是青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所以采用漫画表现诗的形式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比赛形式,给诗歌配漫画,然后各小组把其作品拿到课堂上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画得最形象生动,结果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去完成任务。
从完成情况来看,画的效果很好。
如笔者在教《石壕吏》时,就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漫画的形式把诗歌内容画出来。
结果有的学生把差役的丑态画到极致,把老妇的悲痛画得很夸张,把杜甫的忧民的表情也画得惟妙惟肖,整幅漫画画得非常生动形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歌内容。
学生的作品多了,笔者就为他们举行小型画展,此举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了。
由于漫画的介入,语文教学变得多姿多彩,趣味盎然。
四、以写作激趣
为了使学生由单纯的阅读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使别人的财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财富,笔者让学生进行各种写作实践。
1.快乐改写
在诗歌教学中,为了巩固形象的把握,笔者鼓励学生把诗歌的形象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从而加深对形象的了解,并让学生自己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现,这样既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信心。
如笔者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改写,有的学生写成小说,有的改写成散文,有的改写成戏剧,这从体裁上看,内容上进行再创作的比例也很高。
阅读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改写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这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对原作品进行再创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三得。
2.激情仿写
青少年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而他们学东西也往往是从模仿开始,通过模仿,加深对知识的体验。
因此,这种模仿体验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笔者尝试把它运用到古诗教学上,结果学生也很乐意去尝试。
只要学生仿写出来的诗有一点韵味和意境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古诗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学完《黄鹤楼》后,有一位学生仿写了这样一首诗
——《柏塘河水》,黄江河水向东流/黄蜂岭下景色优/可怜少年负韶光/不爱读书爱闲游。
虽然这位学生只仿写了一半,也并不讲究平仄,但是做到了押韵,能写到这个份上,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
总而言之,仿写体验法不仅是医治学生古诗乏味症的良方,也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利药。
总之,教学古典诗歌,激趣很重要,方法也不少,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不同的审美形态,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里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由感受美、体验美,到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思维与语言,陶治学生的美好情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松.浅谈新教材诗词教学中的几个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2]郑桂华.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J].语文学习,2001(3).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柏塘镇柏塘中学邮政编码:51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