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案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学目标1.感受并能理解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珍惜并能学会依法维护受教育权。
教学重点: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教学难点:依法维护受教育权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法、阅读讨论法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结合教材内容,分成3个小组,通过实地考察、上网调查、访谈等方式,完成“感受权利”的调查活动。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希望》。
活动一:想一想,说一说 ——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图片展示——“大眼睛”女孩想一想:(1)透过女孩一双明亮的大眼晴,你看到、想到了什么?(2)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这幅照片取个名。
(3)国家和社会为了实现“小女孩”的愿望做了些什么?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护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希望工程等各种形式为公民提供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物质帮助。
超级链接:“大眼睛”女孩——苏明娟1983年,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苏良友、母亲钟业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1年5月,7岁的苏明娟是张湾小学的一年级学生,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到金寨县采访拍摄希望工程,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来到大别山的张湾小学发现了课堂上的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他的镜头。
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读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苏明娟长大后被朋友称为:“大眼睛”。
苏明娟曾说过,是“希望工程”救了我,救了千千万万贫困孩子,我以后也会帮助哪些贫困的孩子。
材料阅读,图片展示:15年后的“大眼睛”姑娘——苏明娟15年后的今天,苏明娟已经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她顺利地读完了小学、中学。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课《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受教育权的含义、受教育权的重要性、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等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受教育权的含义和重要性,认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以及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于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受教育权的具体内容和内涵,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受教育权的含义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受教育权的含义和重要性,认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2.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他人受教育权的意识,提高学生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受教育权的含义和重要性。
2.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3.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受教育权的含义和重要性,认识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尊重和维护他人受教育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3.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法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吗?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受教育权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对受教育权有更直观的认识。
第一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学习目标】1.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理解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3. 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自主学习】1.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那么,。
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才能为社会。
2.从来讲,受教育是。
3.在我国,凡是公民都享有,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不得歧视。
【能力突破】【精典例题】王强在校学习一般,其父认为上学也是白费,没有出路。
于是让他辍学,与其父一起做买卖。
班里的同学对这件事反响很大,看法正确的是()①王强的父亲侵犯了王强的受教育权,是一种违法行为。
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弃学经商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③王强的父亲正确做法是立即送王强到学校学习。
④王强应该努力做父亲的工作,争取回校学习,接受教育。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深度解析】此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
考查的知识点是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父亲不让王强上学是侵犯王强受教育权的行为,是违法行为,第一项正确。
第二项认为弃学经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忽视了王强的受教育权,是错误的,第三项和第四项分别提到了王强和父亲的正确做法,就是要维护受教育的权利,孩子应高于父亲商量争取回校学习,父亲应该送王强到学校学习。
(本题也可以通过排除第二项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所以此题应选择B。
【参考答案】B【深化拓展】1.我校学生马兰兰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在因为家庭生活困难面临辍学困境的时候,得到了“春蕾计划”的资助,得以坚持在学校继续学习。
你认为马小兰享受了()A .劳动的权利B .受教育的权利 C.人身自由权利 D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 据调查表明,当前人们的就业、事业发展和收入状况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成正比:“脑袋满,才能钱袋满”已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从个人自身的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看,受教育应是公民的()A.一项基本权利 B.一项基本义务 C.一项个人私事 D.一项兴趣爱好【随堂演练】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七年级政治上册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教案苏教版第11课希望从这里开始第一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2、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
2、结合实例,理解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多媒体播放“我要上学”的动画歌曲。
看了这首动画歌曲,大家有何想法?这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讨“我为什么要上学?”这一话题。
请大家把书翻到98页,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第一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刚才画面中的小孩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合作一起来讨论?(1)为保障动画中小朋友的受教育权利,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护)(2)为保证所有孩子都能上学,你知道党和政府还做了哪些实事?(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讲授新课】1、法律为什么要赋予公民这一受教育的权利呢?请大家通过以下的材料来分析。
(1)材料1:小故事大道理:一个家长和老朋友聊天,谈及自己儿子。
家长:我要教育我的儿子,免得他成为愚人。
朋友:做得对,要给孩子准备上学用的钱。
家长:这笔钱数目不小呀,够我买头毛驴了。
朋友:如果你买驴,而不让孩子上学,家里就有两头驴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2)材料2:一位经济学家曾计算过,一个人进修一年可提升生产效率1.6倍。
我国科学家也曾测算,结果表明小学要比文盲能提高生产效率43%,接受中学教育可提高108%,接受大学教育可提高300%.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感悟受教育的重要性:对个人自身发展对国家发展知识点拨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活动:出谋划策观看视频《一根稻草,两种命运》在视频中,由于家境贫寒,母亲个人无力解决孩子上学问题。
你认为姐妹俩应该怎么办?为什么?知识点拨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一课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
2、结合实例理解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过程与方法运用典型事例让学生感受,然后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2.联系社会上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事例,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受教育者的权利教学难点依法维护受教育者的权利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校的有关数据。
导入:73岁的汪侠老人上大学之事。
各抒己见:爷爷考生和爷爷学生为什么要重回课堂?这个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我们的国家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社会正成为学习型社会。
)小结: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过渡;因此,我国的法律维护公民的受教育权,为此,为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实施了希望工程。
提问学生什么是希望工程?(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指导学生看98页。
希望工程是为了保证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而实施的一项工程。
引入受教育的权利。
(或以山东姑娘受教育权被侵犯的事例引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板)一、受教育者的权利提问:1、为什么受教育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提示从两方面去思考)让同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放羊娃的故事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你放羊做什么?”“挣钱”“挣钱做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做什么?”“生娃”“生娃做什么?”“放羊”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
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小结;其实这段对话也主要告诉了我们教育对我们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提问:2、举例说明接受教育既是个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目标
(1) 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知道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识受教育的重要性.
(3)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感性认识能力较强,理性理解能力较弱,喜欢通过丰富的活动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此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幻灯片和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难点: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使用动漫歌曲《读书郎》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活动】学生自学
看多媒体明确学习目标的重难点,自学五分钟,初步学习知识点,在书中圈画关键词、句,分享交流。
【讲授】讲授新课
利用课件感受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
通过举案说法理解受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会依法维护受教育的权利。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法律对受教育权的相关规定,以及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该如何维权。
常规做法应该用典型事例分析巩固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运用。
我根据初一孩子活泼好动,对感性认识较强,感性材料记忆更为深刻这一年龄特点,把典例搬上屏幕,放映出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活动】交流活动
本节课的理解部分设计成普法栏目剧:让我班马勤峰同学任总导演,陈增明同学任主持人,另外三名同学演好课本剧。
过程如下:
主持人(坐在椅子上,手拿一本书):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
大家好,这里是普法栏目剧,我是主持人陈增明。
我们继续为大家带来《希望》(剧名),今天是第二集,前面我们讲到了故事主人公张英的不幸生活。
她6岁时因一场意外落下了右腿残疾,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区重点中学,可学校因为教学楼在四楼,不便录取她,而她的家庭也难以平静!
(切换到表演的镜头):三位同学即兴表演。
爸爸:女孩子,腿又不好,家门口就上了,远地方就别上了,(语气加重)我的孩子我作主,不上了。
妈妈:就是这样,我才更让女儿上学,将来让她生活能好些。
爸爸:学校又不要,你让我有什么办法?
张英(女儿)掩面哭泣,(低音)我该怎么办?,(高音)“我想上学”。
主持人:本案主人公张英有没有权利上学呢?如何评价学校及其父亲的行为呢?为此,我们联系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师请他解释一下。
每位同学都是律师,可以同桌交流,同组讨论,三分钟左右,给予解释,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知识基础:①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是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护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②在我国,凡是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限制公民的受教育权,不得歧视任何人受教育的要求。
教师适时讲解如何评价行为,如何做这类试题,点拨使重点更为明确。
主持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么本案将如何发展呢?请你续写剧本,聊相关法律。
学生四人为一组为张英的命运续写新的篇章,可以读出来,演出来,利用实物投影仪把续集的内容展示出来,根据展示材料小组讨论出题(1)张英的命运为何发生如此大的改变。
(2)给我们有什么启示?(3)你今后该如何去做?明确地理解受教育的重要性,对本节课的重点再次拓展巩固。
【讲授】课堂反思
我设想学生如果大胆融入课堂,进入情境中,能够对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牢牢抓住,咀嚼消化,分析运用。
可是上课过程中,发现与预设的课堂效果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只想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再加上录播教室环境,听课的人数等都影响学生的发挥。
他们没有充分发挥,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如何把死的知识学活、会用,可见是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大的课题,任重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课堂更高效的方法,有待去多角度思考、去挖掘,去行动,永远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