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季羡林简介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季羡林
- 格式:docx
- 大小:9.85 KB
- 文档页数:8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912年,逝于2008年,享年96岁。
他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以清晰明快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风格闻名。
季羡林坚持推崇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他通过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学术知识。
他的教课方式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季羡林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机会。
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除了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季羡林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教育改革。
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教育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位,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季羡林一生兢兢业业,不负韶华。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风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他的事迹和学识将继续激励和启迪后人,成为一座永恒的学术灯塔。
总结起来,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界的巨擘,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原名季羡阜,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巨擘,其学识渊博,广博丰富,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与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季羡林终身追寻中华文化的卓越之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估量和卓越的影响。
季羡林于1918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古书香气十足的世家,父亲是记得有渊博学识的学者,家里的图书馆里藏书甚是丰富。
季羡林从小便受到钜子父辈的熏陶,培养起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兴趣。
季羡林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了镇江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突出的出类拔萃。
1932年季羡林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古代汉语文学。
期间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陈寅恪等思想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家乡组织地下革命队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结束抗战后,季羡林回到了中央大学重拾学业,开始东南文化研究。
他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潜心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此外,季羡林还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陈寅恪、钱穆等人一起,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季羡林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广泛、深刻,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文学领域,季羡林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如《诗品》、《唐代诗歌》、《宋词文选》、《鲁迅与西方文化》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历史领域,季羡林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和教育演变,以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
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文明史》、《中国科技史》等,通过他的研究,打破了“先圣后师”的思想禁锢,大力宣扬了中国古代文明所传达的思想道理。
在人文、哲学、科学等领域,季羡林所作的著作,对于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著作以外,季羡林在教育界也创造了卓越的业绩。
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教授职务,对于教学、科研有着独到见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其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其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06年其成为首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学者,同时在这一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成就学术研究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8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留德十年》)。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东方学学者,印度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散文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德、法语言及文学。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
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历任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多年致力于东方学,特别是印度学的研究、开拓工作,著述甚丰。
主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对印度中世纪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和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均有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羡林散文集》等。
在李铮编的《季羡林年谱》中,有对这篇散文背景的介绍:1959年,季羡林作为民间外交的使者,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50周年研究大会。
所以散文的后半部分写缅甸的夹竹桃,写它的象征意义,这都是他的真实经验和感觉。
而散文的前半部分,是中年人对童年的回忆,是朝花夕拾。
这部分最为独特。
尤其是少年对月光下夹竹桃想象的那段:“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读到此,我们不能不接受作者关于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的判断了。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山东聊城人,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除了学者身份外,先生还有一个著名的“业余爱好”——写散文。
前后八十余年的创作历程,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文字,留下了《我的童年》《赋得永久的悔》《夹竹桃》《成功》等名篇,多篇作品被选入教科书和中高考试卷。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大全季羡林,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著名的文学家。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主要作品《〈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等。
主要译著《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收入课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课,德国)《怀念母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夹竹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夹竹桃》 (教课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幽径悲剧》(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主编洪宗礼)《清塘荷韵》(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成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做人与处世》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季羡林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国学大师季羡林精通多少门语言季羡林是什么家
导语:季羡林出色的一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励志奋斗史,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到现在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无疑是成功的。
既然如此的成
季羡林出色的一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励志奋斗史,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到现在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无疑是成功的。
既然如此的成功出色,那么季羡林是什么家呢?季羡林是什么家,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季羡林是国际上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这就是他一生努力而获得的成就。
季羡林曾经在国外留学,精通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等十二个国家的语言,并且还精通于很罕见的吐火罗文,而季羡林是少数了解这种文字的人之一。
他用自己丰富的语言文化,在翻译和研究各国文化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样的季羡林被称为语言学家是名副其实的。
说季羡林是一个教育家,其实也是正确的说法。
曾经季羡林担任过北大的主任和副校长,同时还被北大任为终身教授,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荣誉的称谓了。
而且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自从成立之后,对国际上的交流和弘扬各国文化都起着积极作用。
同时,在北大的许多学生学子,都曾经获得过季羡林设立的奖学金,这种既能鼓励又能帮助学生的行为,让大家敬佩不已。
除此之外,季羡林在佛学方面也非常有话语权,佛教的历史主要来自于印度,而印度文也是季羡林主要研究,将语言和佛教的发展互相结合,这种研究方式让人们感到新奇的同时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说季羡林是佛学家也是完全正确的。
季羡林因为精通梵文,对佛学颇有研究。
于是季羡林的作品有一部生活常识分享。
翻译家季羡林1生平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
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
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季羡林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只有多了解季羡林的资料后世的读书人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中的精华。
季羡林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他学识渊博,拥有很高的文化。
但是这样一个博学的伟大的人,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季羡林在跟随叔叔去读书的时候,有机会读到各种优秀历史书籍,像儒家经典。
在小学中学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学习国学,还在放学的空闲时间,学习英语。
在上了高中后,恰逢遇到了日本侵略,因此在这一年都没有机会读书,可是这时季羡林已经对文学研究颇有造诣了,季羡林已经有能力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内容,此时季羡林也对英语已经掌握了不少,他已经有能力翻译一些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
通过季羡林的不懈努力,在高考后进入了中国首府大学清华大学,季羡林的专业主攻语言学,在大学的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英文,还学习了其他小语种,像德语。
在清华大学,季羡林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参加学校交换生的选拔,季羡林成功入选,于是季羡林便去德国继续深造了,在德国,季羡林不仅进一步学习德语,还学习了梵文,俄文,阿拉伯语等。
季羡林此时已经掌握了多国的语言,这为他日后的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季羡林已经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教书了。
在德国的这所大学,季羡林完成硕士与博士的学业,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文凭。
这时的季羡林凭借他对多国语言的精通,已经很出名了。
在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又回到了祖国,进入北京大学担任职务。
以上便是一部分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品格季承对于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无法理解和释怀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出国留学,回来后又对他的母亲冷漠,这是季承心病的主要根源。
但是在德国期间,季羡林曾经和一位德国女人有过感情,但是他知道自己是有家庭子女的,为了身上的责任他毅然回国。
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有责任感的,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季羡林人品吗?他明明可以放弃,可是却毅然承担,只能说明季羡林人品非常的出众,他是一个自制力和责任感都非常强的一个人。
大文学家季羡林的简要介绍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 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 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 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 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 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 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 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 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 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 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 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 均作出重要贡献。
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 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 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 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
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 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 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 半摩揭陀语。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 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 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 散文 集》等,翻译了: 《沙恭达罗》、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安娜·西 格斯短篇小说 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季羡林简介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季羡林
导语: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