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格式:ppt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10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
经典语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季羡林的十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寄语: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今天分享给读者的是季羡林的十个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季羡林忘阅读原⽂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学家、语⾔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国学⼤师季羡林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样的东西呢?下⾯是店铺整理的季羡林《忘》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家阅读。
季羡林《忘》阅读原⽂ ①⼈⼀⽼,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位著名的画家,年过⼋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然⽽,最近⼏年来,每次见⾯,他把我的尊姓⼤名完全忘了。
从眼镜后⾯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
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学的。
”他点头称是。
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
在每⼀次会⾯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总会出现⼏次。
我⼼⾥想:⽼友确是⽼了! ③前⼏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报告厅⾥举⾏年会。
我这位画家⽼友是敦煌学界的元⽼之⼀,获得了普遍的尊敬。
按照中国现⾏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
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
像许多⽼年⼈⼀样,他脑袋⾥煞车的部件似乎⽼化失灵。
⼀说话,往往像开汽车⼀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
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决⾮⽆限。
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商议,由她写⼀个简短的发⾔稿,往他⼝袋⾥⼀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
然⽽他⼀开⼝讲话,稿⼦之事早已忘⼊九霄云外。
看样⼦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
照这样下去,讲上⼏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针办。
我请他的夫⼈上台,从他的⼝袋掏出了讲稿,⽿语了⼏句。
他恍然⼤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
于是⼀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欢喜。
④我⽐这位⽼友⼩六七岁。
有⼈赞我⽿聪⽬明,实际上是⽿⽋聪,⽬⽋明。
如⼈饮⽔,冷暖⾃知,其中滋味,实不⾜为外⼈道也。
淡泊求真成就无数--读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季羡林有感季羡林,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从老家的田间地头到享誉海外的学术大家,他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之所以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辉煌的学术成就,还因为他清醒、谦逊、勇于自省的品格。
一、淡泊一生,成就无数。
季羡林先生从一个小山村里长大的穷孩子,走到了学术界的巅峰,被誉为是学界泰斗。
季羡林先生走过的近百年人生跌宕起伏,但他一直保持淡泊、淡定的心态,专注于学术研究,铸成了非凡成就。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学名家,四年后赴德国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二战期间取得博士学位。
季羡林精通12门语言,但因为年年少时的经历,唯独坚持不学日语。
1946年季羡林先生回到中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科学院社会哲学科学部委员,后以文学使者身份出使印度、缅甸、前苏联和叙利亚等国,1978年季羡林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南亚研究所所长,之后还担任中南亚研究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等十多个学会的会长、副会长或理事,此外更是中国翻译会的创始人之一。
季羡林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他的研究成果,并因此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佛学、梵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言论研究齐飞。
几十年来,季羡林不断从事德文、英文和梵文作品的翻译研究,发表出版的译作近400万字,此外,他还主编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等文化书目,其著作已编汇成多大24卷的季羡林文集。
晚年在病榻上,季羡林仍坚持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写作,在出版的《病榻杂记》中,他却作以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泰斗、辞国宝三节内容,希望将外界赐予的桂冠全部摘下。
二、求真一生,品格谦逊。
从季先生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位坦率的、博学的、博爱的、慈悲的、诙谐的、智慧的、幽默的季先生。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人物简介:“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季羡林。
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季老为人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有人评价季羡林:“他就是大海,站在他面前远望看不到边,向下看不到底。
”他用一生浓缩的品与格、学与证明,他乃当代圣贤。
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的远⾏》读后感(通⽤3篇)季羡林《⼀⽣的远⾏》读后感(通⽤3篇) 季羡林——著名东⽅学⼤师、语⾔学家、⽂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学唯⼀的终⾝教授。
下⾯是⼩编带来的季羡林《⼀⽣的远⾏》读后感,欢迎⼤家阅读借鉴。
季羡林《⼀⽣的远⾏》读后感篇1 ⼈到了⽼年,每每喜好回想往事。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当然也不克不及成为例外。
英国⼈常说什么“昔⽇的可爱的韶光”,实有会于我⼼。
我这样的经历,已往的知识分⼦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
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情⾯世态的社会,恐怕有很值得别⼈借鉴的中央。
本⽇年轻的知识分⼦,甚⾄许多中年知识分⼦,多数不克不及领会。
有时候同他们谈⼀点已往的情况,他们每每瞪⼤眼睛,像是在听“天⽅夜谭”。
我⾛到了⼀个⽀路⼝:⼀条路是桃花,⼀条路是雪。
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
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光,摆在我眼前是终⽣青衾,⽼死学宫,每天为饭碗⽽屠杀,时时引“安静”为警戒。
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平⽣第⼀次庞⼤抉择。
其实每⼩我私家都有相雷同的经历,当我们念兹在兹⼀样东西,⽽且将之珍贵地寄存于⼼中,不停的等待,却等待来了满⽬疮痍。
或许是因为我们的⼼态不停活在残存的记忆了,然⽽期间是⽣长了,统统都处于变⾰之中。
只是这种反差我们临时承受不外来,因此绝望悲凉了。
直冒着⼀句话——你变了,变了。
想想这⿊⽩常离谱的话,统统都在变⾰,难道我的变⾰就有违犯⼈性,就应该受到谴责?只是处于你不克不及接受的⾃私吧。
这样想的话,就会发现原来是⾃⼰活得狭隘了。
但是我在此并不是要谴责季⽼的狭隘,只是为了表现⼀种变⾰的强势,让如此头脑开通前进的季⽼也承受不住,这多少是值得那时的中国⼈反思的。
我喜欢看书,但是不是全部作家的书都喜欢看,譬如像林语堂等装腔作势者,⼗分不屑,然⽽我甚爱季⽼的笔墨,平淡简洁,字字肌肤,语语经络。
想想季⽼那本终⾝的远⾏,厚厚的,⼤⼤的,⼗分吓⼈。
季羡林(1911—2009),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早年留学欧洲,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先生又是散文高手,另外尚有诸多的各类作品,总计上千万字。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1】最高学位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2】心系家国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
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
相反,他相当入世,胸中承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
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
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那么季羡林的生平有哪些事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季羡林的妻子季羡林妻子名叫彭德华,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思想淳朴,勤劳肯干。
季羡林妻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和季羡林有一定的差距,但她在生活上对季羡林及家人的照顾真的是很细心。
虽然她和季羡林在结婚前没有进行过多的感情交流,彼此也不是很了解对方,结婚后还是有些冷淡,但彭德华凭借自己的踏实善良,让季羡林逐渐对她有了好感。
彭德华成为季羡林妻子后,将季羡林的生活打理的很到位,正是这种无形的支持,让季羡林可以踏实的研究文学。
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季慕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的人生感悟,希望大家喜欢!季羡林的人生感悟11、要说真话,不讲假话。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2、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3、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4、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
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5、我的家乡在山东。
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6、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7、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8、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9、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
忍者,相互容忍也。
10、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11、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12、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
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
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就是窍门。
13、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
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
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14、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15、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一.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