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教案

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教案

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教案
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教案

《商不变规律及应用》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商的变化规律。

2、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3、灵活应用商不变的规律使除法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灵活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简便计算时余数的处理

2、灵活应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预学

一、复习引入

观察三组算式,被除数、除数、商是怎样变化的?用到了什么规律?

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标题

2、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3、思考,学习这个内容有什么作用?

4、口算训练,得出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帮助我们口算,引出它可以使我们笔算简便。

互学

一、小组交流

笔算780÷30,840÷50

预设,一种是简便计算,一种是常规算法

二、全班展示

三、教师点拨:

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划去一个0),再去笔算,如果有余数,一定要看余数在什么位上代表多少。

训练:两种类型的简便算法,让学生上台做,纠错,再展示计算过程加以强调。

二次探究:

120÷15怎样简便计算?

预设(120*2)÷(15*2)=240÷30=8

(120*4)÷(15*4)=480÷60=8

(120÷3)÷(15÷3)=40÷5=8

充分让学生展示出以上几种方法,训练,从训练题中观察总结出方法。

评学

一、巩固提升

填空,活学商的变化规律

二、拓展提升;

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学生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例9、例10及相关内容。 目标确立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2、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中会用商的变化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给学生渗透过算法的简便算法,所以对于今天的学习,学生不会太陌生。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评价 引导学生练习,做一做。 学习过程: (1)780÷30,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出示: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可以,因为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120÷15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解决这道题? 出示: 120÷15 =(120 × 4)÷(15 × 4) =480÷60 =8 师: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都乘4? 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口算解决。 5.讨论余数 840÷50 师: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列这样的竖式。 出示 师: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0,到底是多少?为什么? 生:是4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这道题转化为84个十除以5个十,所以余下的是几个十。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理解 1.口算应用,加深理解 下面的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 120÷30= 6300÷70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了吗?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口算中已经用过,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应用。 第32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8.2.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第一课时 教学感想: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难点,那么如何能突破这个难点,顺利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呢?老师们在一起探讨后,都认为不好教学。于是今天把我的教学课堂实例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探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运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教学难点: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以活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1、简阳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将于5月28号在简阳市举行,下面老师带来了一组云龙学区篮球运动选拔赛的图片。 2、涌泉初中女子篮球队代表云龙学区租车去参赛,从涌泉初中到简阳市路程是50千米,他们打算2小时到达,请你他们算一算,司机的车速至少是多少?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篮球运动会这一具特定情境的设置,不仅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还顺其自然引出了蕴含的数学信息,真正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大胆尝试,上面问题中不超过2小时,则速度应满足什么? 50/x≤2 50/2≤x 2x≥50 及时分析三种方法,并表扬学生 (设计理念:复习不等式的几种情况,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学生参赛完后要回来时,老师想给家人买点礼物。比赛场地有甲、乙两家超市正在搞活动,请帮老师选择。 甲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 乙商场的优惠措施是: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 问题1:从这个活动中,你能发现什么信息? 问题2:如果老师打算购买40元的一件礼物,去哪家超市好呢?80元呢?大于100元呢?(设计理念:通过购物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更需要数学.) (这里学生有可能得出两种结果,那就让学生探究到底哪家商店便宜;如果学生们只有一种答案,那么教师可举例说120元呢?180元呢?让学生知道两种结果都有,那么怎么界定这两种结果呢?进入探究) ①分组活动. 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汇报,派代表论述理由. ②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以下三种采购方案: (1)什么情况下,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2)什么情况下,到乙商场购买更优惠? (3)什么情况下,两个商场收费相同? (设计理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 ③我们先来考虑方案: 设累计购物x(x>100)元时,如果到甲商场购买更优惠. 问题1:如何列不等式? 问题2:如何解这个不等式?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小组派代表板书,并解释这样列不等式的根据是什么?其他同学帮忙补充,最后老师进行点评。 (设计理念:完整的解题过程的展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④让学生自己完成方案(2)与方案(3),并汇报完成情况. (设计理念:这是上面问题的重现,让学生独立完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巩固上面所学的内容,可以说一举两得) ⑤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析: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是一样的;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但不超过100元,则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3)如果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又有三种情况: A、什么情况下,在甲商场购物花费小? B、什么情况下,在乙商场购物花费小? C、什么情况下,在两家商场购物花费相同? (设计理念:过程的重现就是解题过程的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开放型思维的能力) 3、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商不变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口算相关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通过体会“变”与“不变”的数学现象,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设计思路: 现象分析,初步感知;比较观察,概括规律;举例验证,加深理解;解决问题,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提出问题 1.激趣设疑。 (1)情境导入:(悟空戏八戒),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西游记》是一部人们非常喜欢的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孙悟空聪明机智,猪八戒功利憨厚,有一天,他们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师:从孙悟空和猪八戒交谈的信息中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说,最后总结) (2)分析计算,初步感知。 师:你能分别算出每次猪八戒能吃到几块饼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算式: 8 ÷2=4 80÷20=4 800÷200=4 8000÷2000=4 (3)比较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发现,教师归纳要点: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而商没有变。 2.提出问题。 师:这4道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里面一定有规律可找。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研究,如果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小组活动。 (1)讨论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寻找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规律? (2)小组汇报,并在老师同学的启发下完善其想法。 (3)小组用各自的方法对算式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并及时运用发现的规律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有2: (1)被除数和除数增加(或减少)不同的数。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设计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实用标准 文档大全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a2+b2≥2ab ..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教案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 1.解有关不等式的应用题,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字母表示题中的未知数,再由题中给出的不等量关系,列出关于未知数的不等式(组),然后解列出的不等式(组),最后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写出答案. 2.在实际应用问题中,若应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同样必须确保“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原则.“一正”即必须满足“各项为正数”;“二定”即求和的最小值必须拼凑成其积为“定值”,求积的最大值必须使其和为“定值”;“三相等 ”就是必须验证等号是否成立. 3.对于形如y =x +k x (k >0)的函数,如果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号条件不存在,那么这时就可以考虑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求解. (1)当x >0时,f (x )=x +k x ≥2k (k >0),当x =k 时取“=”.另外, 我们还可以证明f (x )在区间(0,k ]上为减函数,在区间[k ,+∞)上为增函数,据此单调性来求函数的值域. (2)当x <0时,∵f (x )=x +k x (k >0)(x ≠0)为奇函数. ∴f (x )在(-∞,-k ]上为增函数,在[-k ,0)上为减函数. 一、构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解决 实际问题 方法链接: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构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时应注意自变量的实际含义. 例1 一个车辆制造厂引进了一条摩托车整车装配流水线,这条流水线生产的摩托车数量x (辆)与创造的价值y (元)之间有如下的关系:y =-2x 2+220x .若这家工厂希望在一个星期内利用这条流水线创收 6 000元以上,那么它在一个星期内大约应该生产多少辆摩托车

小学四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模板合集

小学四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 案模板合集 《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的内容。编者意图是在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知识模型,并能运用该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 (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 (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 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备课教案

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00=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沪教版必修1教案

基本不等式是每年的高考热点,主要考察命题的判定,不等式的证明以及求 最值问题。特别是求最值问题往往在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上设置一些问题。 考 察学生恒等变形的能力,运用基本不等式的和与积转化作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基本不等式,了解变式结构;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和”、“积”放缩作用。 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 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增强学生的信心,获得探索问题的成功情感体验。逐步 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重点: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难点:恰当变形转化,构建出满足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要点梳理 1、基本不等式 若a 、b € R,则a 2+b 2> 2ab,当且仅当a=b 时取“=” b 2(a 、b 同号) a 3、求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x 、y € (0,+ g ),且xy=p(定值),那么当x=y 时,x+y 有 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x 、y € (0,+ g ),且x+y=s(定值),那么当x=y 时,xy 有 _______________ 例题精讲 例1、若正数a 、b 满足ab=a+b+3,求ab 的取值范围, 1 9 例2、已知x>0、y>0,且一 一 1,求x+y 的最小值 x y 2、 若 a 、b € R',则 常用变形形式: 宁,ab ,当且仅当a=b 时取 ■- ab 2 b 2 ——b a 0,b 0 ④ 2 b 2 2ab ab 2 a 2 b 2 2 概括为:

四年级数学上册 商不变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

商不变的规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88÷400 3600÷300 5400÷ 900 8000÷800 1200÷200 4200÷700 1500÷ 500 6000÷600 2.提问:扩大几倍是什么意思?缩小几倍是什么意思? 3.填空(投影片出示) (1)把24扩大10倍是( )。 (2)把4800缩小200倍是( )。 (3)70扩大( )倍是490。 (4)4800缩小( )倍是120。

4.填表(小黑板出示)。 提问: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为什么不变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引导学生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①2组同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准确表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了5倍,商不变。 ③让学生分别照上面的样子总结出:3组同1组比较,4组同1组比较,5组1组比较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 ④教师提问: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0倍,100倍3000倍商会怎样?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教师提问。 ①我们把2、3、4、5组同1组比较发现了以上规律,如果我们把4、3、2、1组同5组比较又会发现什么? ②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说给同桌。 ③师生一起订正讨论结果: 第4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不变。 第3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 第2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第1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教师板书:缩小了2倍、20倍、40倍、200倍。 ④如果同时缩小20倍、50倍、500倍,商会有什么变化?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商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商的变化规律的运用 例1: 口算下面各题。 1600-400= 3200 - 800= 5400 ③ 1700-500=3…… (2,20,200) 练习2: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 □里。 ① 2500-800=3…… (1,100) ② 540- 70=7…… (5,50) ③ 3400- 500=6…… (4,40,400) 例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00 - 25 1200 - 48 练习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000- 125 800 - 50 例5:四位数除以两位数。 9600-600= 8000 -2000= 3600 例2: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 □里。 ① 810-40=20.. .... (1,10) ② 840- 90=9.... ..H (3,30) 练习1: 口算下面各题。 -600= -600=

8417-23= 5894 练习5:列竖式计算。 6909十 95= 2080 例6:下表是同一种饮料的价钱。周末家庭聚会时需要买 42瓶这种饮料,怎样 买最省钱?买43瓶又该怎样买? 提高训练一一归一问题 在解答时需要先算出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 再根据题目中其他条件算出最后结 果,这种解题思路解答的问题,通常称为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总数量十份数 =单一量 单一量X 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 例1:为了支援青海玉树灾区,实验小学四年级 6个班,在两次捐款活动中共捐 出8100元人民币,平均每班每次捐款多少元? 思路导航:8100元是6个班两次捐款的总数,我们可以先求出 6个班平均每次 的捐款数,再求出平均每班每次的捐款数。-16= 1508 2524

【新教材】 新人教A版必修一 基本不等式 教案

基本不等式 1.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理解基本不等式及等号成立的条件. 2.会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及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知识梳理 1.基本不等式错误!≥错误! (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0,b〉0 . (2)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a=b时不等式取等号. 2.几个重要不等式 (1)a2+b2≥2ab(a,b∈R); (2)错误!+错误!≥ 2 (a,b同号); (3)ab≤(错误!)2(a,b∈R); (4)错误!≥(错误!)2。 3.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1)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时,其积最大. (2)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当且仅当它们相等时,其和最小. 利用这两个结论可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求最值时,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热身练习 1.若a,b∈R,且ab〉0,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D) A.a2+b2>2ab B.a+b≥2错误! C。错误!+错误!〉错误! D。错误!+错误!≥2 A、C中,a=b时不成立,B中,当a与b均为负数时不成立,而对于D,利用基本不等式x+y≥2错误!(x>0,y〉0)成立,故选D. 2.已知a,b为正数,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D) A.ab≤错误! B.ab≤(错误!)2 C。错误!≥错误! D。错误!≥错误! 易知A,B成立,

对于C ,因为a 2+b 2≥2ab ,所以2(a 2+b 2)≥(a +b )2, 所以错误!≥(错误!)2,所以错误!≥错误!,故C 成立. 对于D,取a =4,b =1,代入可知,不等式不成立,故D 不成立. 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3.周长为60的矩形面积的最大值为(A) A .225 B .450 C .500 D .900 设矩形的长为x ,宽为y , 则2(x +y )=60,所以x +y =30, 所以S =xy ≤(x +y 2)2 =225,即S max =225. 当且仅当x =y =15时取“=",故选A 。 4.设函数f (x )=2x +错误!-1(x <0),则f (x )(A) A .有最大值 B .有最小值 C .是增函数 D .是减函数 f (x )=-[(-2x )+(-错误!)]-1≤-2错误!-1, 当且仅当x =-错误!时,等号成立, 所以函数f (x )有最大值,所以选A 。 5.(2017·山东卷)若直线x a +错误!=1(a >0,b 〉0)过点(1,2),则2a +b 的最小值为 8 。 因为直线错误!+错误!=1(a >0,b 〉0)过点(1,2), 所以1a +错误!=1, 所以2a +b =(2a +b )(错误!+错误!)=4+错误!+错误!≥4+2错误!=8, 当且仅当b a =4a b ,即a =2,b =4时,等号成立. 故2a +b 的最小值为8. 利用基本不等式判断大小关系 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计算、观察、比较、分析中发现并总结商不变规律,会灵活运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概括、总结等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探究方法,体验成功快乐,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商不变规律。 教学的难点:理解商不变规律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一套、自主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 我们先口算几道题,大家看好了,大声说出得数,开始。 4 ÷ 2 =2 8 ÷ 4 =2 32 ÷16 =2 24 ÷12 =2 20 ÷10 =2

200 ÷100 =2 24 ÷ 6 =4 师: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商不变呢?(板书:被除数除数?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自主探索 以下面三题为例,研究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商会不变? 4 ÷ 2 = 2 8 ÷ 4 = 2 32 ÷16 = 2 教师把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2、汇报交流 (1)同桌交流师:完成的同学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3)明确过程师:我们一起来观察,先从上往下观察······(4)小结师:通过对这一组算式的研究,你们发现被除数和除数怎么变,商不变?生:······(3个--4人) 师: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乘4、乘8或同时除以2、除以4、除以8,商不变。 3、提出猜想:通过对这一组算式的研究,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猜想? 4、举例验证师:你认为应该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谁有办法?

(word完整版)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 ∴a2+b2≥2ab.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小学数学四年级《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经历观察、比较和探讨的数学研究过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商的变化性质,会用商的变化性质对口算除法进行简便运算。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并总结商的变化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渗透规律。 师: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在大圣和八戒护送流儿和小丫头回家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个故事。我给大家讲讲?话说他们此去长安,路途遥远,流儿就给大家摘了许多的桃子充饥。大圣深知八戒贪吃,就规定八戒: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八戒掐指一算,每天才能吃2个。“啊,不行不行,这我每天吃的也太少了!”大圣又说:“那好吧,我给你12个桃子,平均分6天吃完。怎么样?”八戒挠挠头,试探着说:“大圣,再多给点行不行?”大圣说:“好吧好吧,那我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30天吃完,这回总可以了吧?”八戒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大圣也笑了。看看,同学们也笑了。那笑中要有思考:谁是聪明的一笑呢?为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去好好的研究研究。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先检查导学案) 师: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三个算式的商都是4。 师:商都是4,也就是说商没有——(变)。 师:商没有变,那么哪些量在变呢?(被除数和除数) 师:被除数和除数可以随便变吗?(不行,要有规律的变) 师:那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呢?这个重要的探究任务就交给同学们了,开始探究。 小组或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三)汇报交流,感悟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的汇报马上就要开始了。有人没写出什么发现吗?或者你在探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咱们现在就一起来讨论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他们这样写的,你们看懂了吗?好,现在请你们两个当课堂小先生,说一说你们这样写所表达的想法。看看他们说的和你们想的一样嘛?按照老师给你的汇报步骤来表述,可以吗? 1.请大家听我说——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还有什么要强调或补充的吗?(此处,组织学生将没有发现的变化探究完整。)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衔接第三部分的探究) 师: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认真观察,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组织小先生在黑板标画。 师:你说的真好!能把思路理清楚不容易,能把话说清楚更不容易,这就是数学逻辑,你的

5、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一)

数学教案

春到四月,如火如荼,若诗似画,美到了极致,美到了令人心醉。“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才女林徽因歌颂四月之美的这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她将四月的万种风情描摹得淋漓尽致,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四月之美,美在清明。时光刚刚跨入四月的门槛,清明就如期而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一场活着的人祭奠逝去的祖先的亲情style。“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每到清明,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堂的祖先,都会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即便远离故土,也会怀揣湿漉漉的心事回到乡下,挑拣一个最宜祭祀的日子,赶往祖先墓地,虔诚地献上一捧鲜花,点上几支香火,烧上一些纸钱,将祖先的坟墓装扮一新,以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祝福。清明时节,最容易勾起与已逝亲人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岁月的回忆,让人深刻体悟到亲情的可贵。于是,亲情跨越了时空,泪水模

糊了双眼。在莹莹泪光中,就让活着的人好好活着,让已经逝去的人在天堂感到欣慰。四月之美,美在祭祖的哀思,美在人间传递着的温情。 四月之美,美在谷雨。“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因此,谷雨是春播春种的关键时期。在乡间,一到谷雨时节,村民们便忙了起来,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处处嘹亮起劳动的号角,处处律动着劳作的喜悦。他们将生活的希望播撒,将幸福的种子栽种,早出晚归,乐而不疲,笑容满面。他们洒下的是一粒粒咸涩的汗水,成就的将是整个秋天旷野上丰硕的果实。累了,他们举头仰望绽开在湛蓝天空上多情的太阳;倦了,他们想一想等待在前方的耀眼金秋。春风,贴着他们的身影吹过,将灼热的期盼和梦想带向遥远、遥远……他们劳动的姿势,仿佛在大地上书写一首生活的真爱长歌;他们奔忙的步伐,舞动出四月美妙和谐的韵律;他们洋溢在嘴角的笑意,仿佛闪烁在阳光下的一朵朵桃花。四月之美,美在他们的不辍劳作,美在他们孜孜不倦地创造甜蜜生活的那颗淳朴心灵。 四月之美,美在花繁草盛。“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四月,千芳竞放,姹紫嫣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斗妍,好不热闹。桃花,在多情春风的表白下双颊绯红,欲语还羞;梨花,一束束一簇簇,洋洋洒洒,热烈、雪白而纯情;樱花,怀揣粉红的梦想,轻轻摇落一地的深情。地上的小草也不敢示弱,纷纷抬起挂着剔透露珠的绿色脑袋,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诱人的光泽。四月的小草,已不再是初春时那样遥看近却无了,山坡、谷底、河畔、溪边,到处一派翠绿,尽情释放着勃勃的生机,大地好像悄悄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四月,无论伫立在哪个位置,抬眼,花枝摇曳春风中,群芳嫣然若笑脸;闭眼,馥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直钻心底;低头,满目尽是绿色小草在招摇。四月之美,美在百花盛开,美在绿草如茵。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优质课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的研究,本节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具有条件约束性、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等的特点; 2、本节主要学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应用,为选修4-5进一步学习基本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打下基础,也是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素材; 3、在学习了导数之后,可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是,借助基本不等式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最值问题简明易懂,仍有其独到之处; 4、在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高中数学很多章节都有联系,尤其与函数、方程联系紧密,因此,不等式才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不等式的性质和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没有系统学习过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尤其对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以前接触较少; 3、对于最值问题,学生习惯转化为一元函数,根据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对于根据已知不等式求最值接触较少,尤其会忽略取等号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在探究的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7商不变的规律-北师大版

第7课时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 一、情景导入 1.填一填,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70×60=700×() 200×18=( )×180 2.导入新课。乘法算式中有一定的规律。那么除法算式中是否也蕴涵着一些规律呢?今天就让我们去探索与发现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发现规律。

1.计算并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8÷2=4 48÷24=2 100÷20=5 80÷20=4 24÷12=2 50÷10=5 800÷200=4 6÷3=2 10÷2=5 2.学生观察,汇报发现。 3.仿写算式。你能照样子写出一组算式吗?(学生仿写算式,汇报交流。) 4.改写算式。 (1)淘气把三组算式改写了一下,你同意吗? ①8÷2=4 (8×10)÷(2×10)=4 (8×100)÷(2×100)=4 ②48÷24=2 (48÷2)÷(24÷2)=2 (48÷8)÷(24÷8)=2 ③100÷20=5 (100÷2)÷(20÷2)=5 (100÷10)÷(20÷10)=5 (2)组织学生讨论:淘气在改写第一组算式的时候,都干了什么?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汇报:第一组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在变大,商没变。 追问:怎样变化的呢?

汇报:第2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商不变。第3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0,商不变。 追问:第二组和第三组算式呢? 小组合作,初步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5.举例验证发现。①你能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你的发现吗?同桌验证一下。(学生自由举例。)②你们发现的规律成立吗?引导学生先把第一个算式分别同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算式比较,再把第四个算式分别同第三个、第二个、第一个算式比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6.总结规律。①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②质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商还不变吗?为什么?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弄清0除外的理由。 (二)运用规律。 1.用竖式计算350÷50。①学生试算。引导学生把350÷50变成35÷5来计算,并说明理由。②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口算和竖式计算的过程。 2.解释算理。①组织学生讨论被除数与除数变化的依据。②汇报交流。明确竖式的书写方法,说明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掉一个0表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 3.拓展延伸。简算400÷25。①思考:如何能使计算简便?(把

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商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白土小学朱朝华(2014.12.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00=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建立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学生初步感悟了“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的函数思想。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

《商不变的规律》练习题(含答案)

《商不变的规律》同步练习题 、读背以下几句话签字: 1、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0除外)。 2、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 几(0除外)。 3、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一、判断: 1.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2. 被除数和除数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3.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商不变。() 4.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5. 在除法里,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不变。 ( ) 6. 在除法里,被除数扩大5倍,除数扩大6倍,商不变。 ( ) 二、填空。 (1)70扩大( )倍是4900。 (2)2500缩小100倍是( )。 (3)35扩大100倍是( )。(4)3500缩小100倍是( )。 (5)16扩大1000倍是( )。(6)47000缩小1000倍是( )。 三、根据第一个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得数。 480 ÷ 10 = 48 360 ÷ 30 = 12 (480÷2)÷(10÷2)= (360×□)÷(30×9)=12 (480÷5)÷(10÷5)= (360÷□)÷(30÷10)=12 20÷5=4 16÷8=2 (20×6)÷(5×□)=4 (16×□)÷(8×3)=2

(20÷5)÷(5÷□)=4 (16÷□)÷(8÷4)=2 四、口算。 450÷50= 810÷90= 60÷30= 460÷80= 五、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 120÷40 2800÷70 400÷25 7200÷800 六、想一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