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字词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1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一、通假字1. “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2. 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3.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混浊)4. 齐与楚从亲(“从”通“纵”,合纵)5.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见面礼)6. 屈平既绌(“绌”通“黜”,被罢黜)7. 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接纳)8. 被发行吟泽畔(“被”通“披”,披散)二、古今异义1.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欺诈的言论。
- 今义:无理狡辩。
3.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
-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 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
- 今义:色彩。
5. 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
-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三、一词多义1.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zhǔ,撰写)-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通“嘱”,嘱托)-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shǔ,类)2. 伐-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其后秦欲伐齐(攻打)3. 疏- 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旧读shù) - 论积贮疏(一种文体,读shù)4. 离- “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受) - 约从离衡(使……离散,分开)-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背离)5. 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 本末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 - 今背本而趋末(农业,古代以农为本)- 人穷则反本(根本,这里指祖宗)四、词类活用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作名词,听力,听觉)2. 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3.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小人)4.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5.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6. 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7. 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8. 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沾污)9.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词句知识一、重要词语释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同“罹”,遭受)忧也。
(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
《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及)帝喾,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
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皭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话题:屈原离骚教育学习《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méi)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二、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五、成语1、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屈原列传》知识点【字音】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未定惨怛(dá)谗人间(jiàn)之帝喾(kù)靡(mǐ)不毕见举类迩(ěr)濯(zhuó)淖(nào)蝉蜕(tuì)皭(jiào)然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屈匄(gài)餔(bū)其糟温蠖(huò)啜(chuò)其醨(lí)汶汶(méi méi)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二、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秽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4、颜色憔悴5、形容枯槁6、而能与世推移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三)状语后置句: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五、成语1、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和训练一、课文重要实词梳理。
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闻( ) ②志( ) ③明( )④娴( ) ⑤图议( ) ⑥接遇( )⑦列( ) ⑧害( ) ⑨造为( )⑩宪令( ) ⑪属( ) ⑫夺( )⑬与( ) ⑭谗( ) ⑮伐( )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离忧( ) ②倦极( ) ③惨怛( )④间( ) ⑤淫( ) ⑥明( )⑦条贯( ) ⑧毕( ) ⑨获( )⑩滋( ) ⑪皭( ) ⑫滓( )⑬推( )3.理解性默写①《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3.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6.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使……进)9.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10.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泥而不滓生活在污泥里时秦昭王与楚婚结为婚姻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怀抱2.使动用法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3.名词作状语厚币委质事楚用厚币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朝内,在国外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说短处,诋毁。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方正之人,正直的人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诚之士,贤能之士7.动词活用作名词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中伤别人的小人四、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颜,颜面;今义:色彩5.形容枯槁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7.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
今义:对付,处置。
五、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屈原列传》知识清单《〈屈原列传〉知识清单》一、作者与作品《屈原列传》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文章内容概述《屈原列传》记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遭遇。
开篇介绍了屈原的出身和才能,他学识渊博,善于辞令,心怀大志。
接着讲述了他在楚怀王时期受到信任,负责内政外交事务。
然而,由于他的正直和坚持原则,遭到了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和谗毁,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被流放后,仍然心系楚国,关注着国家的命运。
在楚国面临危机时,他多次进谏,但都未被采纳。
最终,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愤交加,投江自尽。
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反”通“返”,返回靡不毕见“见”通“现”,显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旨趣2、一词多义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其后秦欲伐齐(攻打)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稀疏)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邪曲之害公也(妨害)3、古今异义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4、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用作名词,听觉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秦,虎狼之国2、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状语后置句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战于蓝田4、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五、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屈原一生遭遇的描述,歌颂了他热爱祖国、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揭露了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国政治的黑暗。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疾痛惨怛()馋人间之()帝喾()靡不毕见()()遐迩()()濯淖()()皭然()从亲()商於()丹淅()相随属()枯槁()餔其遭()汶汶()温蠖()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人穷则反本4、屈平既绌5、厚币委质事楚6、见:靡不毕见7、亡走赵,赵不内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三、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知识,见闻(2)无何,宰以卓异闻闻名(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声,名望(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志向(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记住(3)其志洁,其行廉志趣(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愿望(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3、疾(1).君有疾在走里病(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通“嫉”,妒忌(6)举疾首而相告曰痛(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速,敏捷(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4、疏:(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疏远(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3)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4)《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5、致(1)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四、词类活用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2 .出则接遇宾客3. 因谗之曰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 邪曲之害公也6. 方正之不容也7. 明道德之广崇8. 蝉蜕于浊秽9. 楚使怒去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2. 其后楚日以削五、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六、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楚诚能绝(于)齐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0、此不知人之祸也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七、背诵默写1、,,能无怨乎?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 推此志也,.4. ,,是以见放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吾将上下而求索7、长叹息以掩啼兮,8、亦余心之所善兮,八、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附: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列传》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1)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六、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文学常识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疾痛惨怛()馋人间之()帝喾()靡不毕见()()遐迩()()濯淖()()皭然()从亲()商於()丹淅()相随属()枯槁()餔其遭()汶汶()温蠖()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人穷则反本4、屈平既绌5、厚币委质事楚6、见:靡不毕见7、亡走赵,赵不内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三、一词多义1、闻:(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知识,见闻(2)无何,宰以卓异闻闻名(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声,名望(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2、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志向(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记住(3)其志洁,其行廉志趣(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愿望(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3、疾(1).君有疾在走里病(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通“嫉”,妒忌(6)举疾首而相告曰痛(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速,敏捷(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4、疏:(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疏远(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3)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4)《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5、致(1)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四、词类活用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2 .出则接遇宾客3. 因谗之曰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5. 邪曲之害公也6. 方正之不容也7. 明道德之广崇8. 蝉蜕于浊秽9. 楚使怒去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2. 其后楚日以削五、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5、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六、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楚诚能绝(于)齐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10、此不知人之祸也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七、背诵默写1、,,能无怨乎?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3. 推此志也,.4. ,,是以见放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吾将上下而求索7、长叹息以掩啼兮,8、亦余心之所善兮,八、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附: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列传》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9.被发行吟泽畔10.乃令张仪详去秦(1)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4、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5、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6、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7、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9、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10、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六、难句翻译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文学常识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议论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屈原列传》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zh ǔ)草稿惨怛..(dá)帝喾.(k ù)靡.不毕见(mǐ)濯.( zhuó)淖.( nào)蝉蜕.(tuì)滋垢.( gòu)浊秽.( huì)皭.(jiào )然泥.( niè)而不滓.(zǐ)既绌.(chù)商于..(wū)既咎.(jiù)眷.(juàn )顾被.(pī)发渔父.(fǔ)憔悴..( qiáo cuì)哺.育(bǔ)啜.泣( chuò)罹.(lí)难2.通假字:找出并解释句中通假字。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罹)人穷则反本(反-返)靡不毕见(见-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屈平既绌(绌-黜)厚币委质事楚(质-贽)亡走赵,赵不内(内-纳)被发行吟泽畔(被-披)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颜色..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描述从容..辞令古义:语言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设诡辩..于怀王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今义: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情况。
【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多义词的词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连接)属余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属于)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有宁越……之属为之谋(类,这些人)吾属今为之虏也(我们)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这些人)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其后秦欲伐齐(讨伐,进攻)口诛笔伐(声讨)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胜,打败)此五霸之伐也(功业)疏:王怒而疏屈平(疏远)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论积贮疏(一种文体)十三经注疏(注解的一)离:“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约从离衡(离散,分离)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背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分离,离别)2、分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该词的词义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动-名)中伤别人的小人邪曲..之害公也(形-名)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形-名)方正之人明.道德之广崇(形-动)阐明蝉.蜕于浊秽(名-状)像蝉一样泥.而不滓者也(名-动)生活在污泥里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造为宪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靡不毕见故其称物芳屈平既绌厚币委质事楚亡走赵楚人既咎子兰三致志焉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及见贾生吊之4、翻译下列句子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内,(屈原)与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