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09年统计年鉴
- 格式:doc
- 大小:288.50 KB
- 文档页数:17
2009年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坚持“强投入、抓接续、保增长、促和谐”的工作主线,积极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实现趋稳回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统计,2009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4.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下降1.84%;第二产业增加值155.68亿元,增长16.09%;第三产业增加值28.83亿元,增长8.23%。
人.均GDP达到41060元(折合6011美元),比上年增长13.52%。
表1:分县、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全市永昌县金川区绝对数增速绝对数增速绝对数增速生产总值194.75 14.2 34.45 6.78 160.3 15.57 第一产业10.24 -1.84 8.1 -3.24 2.15 2.65 第二产业155.68 16.09 16.3 8.8 139.37 16.82 第三产业28.83 8.23 10.04 10.08 18.78 7.22 人均GDP(元)41060 13.52 13269 6.14 74664 14.92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7%,比上年上涨1.7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价格指数上涨5.7%,衣着价格指数下降2.2%,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上涨0.6%,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下降0.8%,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上涨1.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指数下降0.2%,居住价格指数上涨0.6%。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9%。
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0.6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22.4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1.45%;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4%。
2009年甘肃省各市、县主要人口数据
作者:佚名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934 更新时间:2010-3-4文字控制:[小][大]
甘统字〔2010〕25号
各市、州统计局,各县、区、市统计局:
根据2009年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参考省公安厅、省人口委人口年报数据,省、市两级统计部门分别对各市、估与推算。
现通报如下:
全省2009年末常住人口为2635.46万人,其中:男性为1351.46万人,占51.28%;女性为1284.00万人,占48.72%;0—15—64岁的人口为1885.93万人,占71.5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01.09万人,占7.63%。
全年出生35.12万人,人口人口死亡率为6.71‰,自然增长率为6.61‰。
城镇人口860.48万人,城镇化率为32.65%。
各市、州和县、区、市2009年末常住人口及自然增长情况见附件。
各地对外使用人口数据均以此为准。
2009年全省各市、县主要人口数据。
甘肃省经济增长因素实证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甘肃经济实现了较高速增长,但与全国相比也存在差距。
本文基于1979至2008年的有关数据,利用cobb-dauglas生产函数,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考察了影响甘肃经济增长的因素,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经济增长;cobb-dauglas生产函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427-02一、引言经济增长因素研究是分析影响经济增长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以获得加快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的理论。
这种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丹尼森等人对美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国内经济增长进行了因素分析。
沈坤荣以1978~1997年数据为样本,采用计量方法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就我国近20年制度变迁的增长效应进行计量检验①;黄永兴基于我国1982~2004年的数据资料,利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法对经济增长因素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消费、制度变迁、物质资本、国内居民消费及r&d资本等5个因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②。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4.7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76亿元。
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有所增加,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大。
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35%。
现有的研究文献,多是从理论、定性的角度来研究甘肃经济增长。
如董西明等(2006)通过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来分析科技进步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影响;刘敏等(2009)通过选取职工平均工资、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等指标计算人力资本存量,用函数揭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影响。
本文在借鉴了其他学者对其他省区的研究,运用计量方法、建立cobb-dauglas生产函数模型,通过分析资本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制度三个因素研究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影响,就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是中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的一本重要统计资料参考书,旨在全面汇编和发布中国各领域的重要统计数据。
本文将围绕中国统计年鉴2009,从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各项事业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33.5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7%。
这证明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
在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的增长势头持续迅猛。
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1.1%,比上一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这体现了中国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制造业主导的发展模式逐渐向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
这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表现。
2. 人口与社会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人口的增长和结构变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截至2009年末,中国总人口达到了13.14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0.57%。
这反映了中国人口增长的放缓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不断提高。
此外,中国统计年鉴2009还详细记录了中国的就业情况、教育水平、社会福利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经济社会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2009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33.54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7%。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进一步分析数据可以发现,2009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了17.96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7%。
农业增加值总量达到了3.89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4.3%。
2009年酒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10-10-14 11:17:352009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委确定的重点抓风电,难点抓移民,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两抓整推”发展战略,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96亿元,增长7.34%;第二产业增加值155.14亿元,增长14.69%;第三产业增加值118.95亿元,增长17.72%。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31599元,按2009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28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7:47.8:36.5调整为14.6:48.3:37.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稳步回升。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1%;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1.6%;衣着价格上涨0.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0.8%;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居住价格下降2%。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52.74万人,比上年增加1.21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2.9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29.83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1296个,比上年增加528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3万人,比上年增长4.6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16人,比上年增长4.1%。
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兰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兰州调查队2009年是兰州市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和问题最多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一中心三率先、五加快五加强”的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化危为机,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2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5亿元,增长6.17%;第二产业增加值433.62亿元,增长10.23%;第三产业增加值461.81亿元,增长11.64%。
三次产业比例为3.3:46.83:49.87。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51.96亿元,增长22.37%,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8%。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4.34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8.34人;煤矿百万吨无死亡人数。
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9.8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5万亩,比上年增长5.73%,双垄全膜覆盖栽培面积38.5万亩。
粮食总产量38.79万吨,比上年增长0.12%;其中:夏粮16.52万吨,较上年减产10.09%;秋粮22.27万吨,比上年增长9.33%。
蔬菜播种面积71.65万亩,增长4.43%,蔬菜产量达到186.66万吨,增长8.33%。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6.8万千瓦;完成机耕146.1万亩、机播105.6万亩、机收29万亩。
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万亩;化肥消耗总量13.18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4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8.17亿元,增长9.83%;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3.05亿元,增长3.18%。
规模以上市属工业实现增加值87.51亿元,增长13.8%。
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3.3%,较上年提高68.2个百分点。
甘肃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是一部刊载着甘肃省各个领域统计数据的重要参考书。
作为一份权威且有序的信息汇总,它展示了甘肃省在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就甘肃统计年鉴这一重要工具进行阐述,呈现给读者一个关于甘肃省近年来的全面概览。
首先,甘肃统计年鉴反映了该省经济的发展态势。
通过年鉴,我们可以了解到甘肃省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以及不同行业的贡献情况。
这为政府与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可用于调整政策、评估投资效益,并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
其次,甘肃统计年鉴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甘肃省人口的基本情况。
年鉴中记录了人口的总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以及人口迁移情况等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规划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甘肃统计年鉴还包含了有关环境和资源的数据统计。
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甘肃省也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年鉴中记录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水资源利用状况以及森林覆盖率等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甘肃统计年鉴还展示了重要社会指标的统计数据。
在年鉴中,我们可以看到甘肃省的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状况、文化与体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为政府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甘肃统计年鉴是一份重要的资料,通过对甘肃省各个领域的数据收集与整理,为研究甘肃省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直观而丰富的信息。
年鉴的出版,为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研究依据。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通过甘肃统计年鉴了解到甘肃省在经济、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地区的整体情况。
同时,这些数据也能够为我们提供参考,帮助我们在投资、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之,甘肃统计年鉴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也起到了汇总和传递的作用,为政府、研究机构和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甘肃省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
述职述廉报告游河乡人民政府乡长彭辉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紧紧围绕乡中心工作和所肩负的职责,扎实苦干,锐意进取,推动了乡基层经济社会的的健康发展,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的要求,做到勤政廉政、执政为民,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报告如下:一、一年来所做主要工作一年来,作为政府的负责人,我始终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围绕淮干滩区移民迁建这个中心,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得到和谐发展。
(一)全面完成经济发展目标,成绩斐然截止2009年12月底,国民生产总值完成5587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00万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5026万元,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30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增长5854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49万元;农民纯收入2009年实际完成6135元,均超过年初区定目标。
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完成13950万元,占任务的845.5%。
(二)淮干滩区移民迁建工程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2009年,游河乡抓住淮干滩区移民迁建项目机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力推进游河新镇区建设,新镇区规划用地1.74平方公里,完全按照特色集镇进行规划设计。
截止目前,完成统建安置房建设、河道治理、迎宾大道修建等工程用地征地1500亩,拆迁86户;移民安置区统建楼28栋楼盘已基本完工,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共有移民安置房606套,商用门面房93套,从312国道到出山店水库南坝头的宽40米,长1100米的迎宾大道主体已基本完工;全长3.2公里的新镇区景观河三官河治理北段已基本完工;规划区内3.1公里的三条主干道路已完成路基土石方的70%,新镇区路网框架雏形初现;完成群众自建区征地420余亩,土地平整已基本完成。
同时,我们在李畈、新集、大塘、游河、张湾、姜堰6个村规划了6个集中后靠安置点,前期的征地、赔偿、规划设计、土地平整工作均已完成,张湾自建安置区已率先建成群众自建房60余套。
平凉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05-06 20:22:18 来源:责任编辑:评论:0点击:】【选择字号:大中小】2009年,全市各级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为主线,以实施“六个集中突破”为重点,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任务措施,促使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39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88.75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63.52亿元,增长12.0%。
人均生产总值为8899元,比上年增长10.5%。
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27:45.42:32.31调整为22.18:45.36:32.46。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比上年下跌0.8%,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 2.1%。
消费品价格总水平呈“五涨三跌”的态势。
即:食品、烟酒、衣着、医疗保健、居住类分别上涨 2.8%、2.6%、1.0%、3.4%和 2.7%;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及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分别下跌 3.3%、0.9%和 1.8%。
二、农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8.1万亩,比上年增加 1.2万亩,增长0.26%;蔬菜种植面积达58.62万亩,比上年增加0.6万亩,增长 1.03%;油料种植面积70.53万亩;果园面积达133.85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89.1万吨,比上年增长0.33%;蔬菜产量达89.97万吨,比上年增长7.74%;油料产量达 6.29万吨,比上年下降 1.26%。
水果产量达到70.76万吨,增长8.13%。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27万亩,种草12.51万亩;新增梯条田10.34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2万亩。
甘肃省2009年统计年鉴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5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9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87亿元,增长11.3%,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8.27亿元,增长20.1%,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231.21亿元,增长15.3%,房地产业增加值101.37亿元,增长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852元,比上年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46.33:39.12调整为14.71:44.67:40.6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6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16和1.50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88.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2%。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413.84万人,增长4.0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万人,下降6.84%。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2.2%。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9.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9.5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1.45%,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0.22%。
表2:2009年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906.2万吨,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夏粮总产341.3万吨,下降2.8%;秋粮总产564.9万吨,增长5.2%。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27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3%;棉花种植面积5.57万公顷,下降23.45%;油料种植面积35.19万公顷,增长6.08%;糖料种植面积0.45万公顷,下降2.62%;蔬菜种植面积37.16万公顷,增长1.05%。
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亿元,增长%,房地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852元,比上年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上年的::调整为::,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和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万人,增长%。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比上年末提高个百分点。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下降%。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其中城市上涨%,农村上涨%。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
表1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指标全省城市居民消费价格食品#粮食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 - - 农村- -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
表22009年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石油加工、冶炼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谷物棉花油料畜产品2009年- - - - -- - -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
其中,夏粮总产万吨,下降%;秋粮总产万吨,增长%。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万公顷,比上年增长%;棉花种植面积万公顷,下降%;油料种植面积万公顷,增长%;糖料种植面积万公顷,下降%;蔬菜种植面积万公顷,增长%。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紧紧围绕“八大重点工程”、“九件惠民实事”、“三十个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总体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有利机遇。
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转型,科学务实,积极作为,扎实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态势,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步入平稳较快发展的轨道,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地区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7.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79.66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44.92亿元,增长10.7%。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3,比上年下降了0.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26,比上年下降了2.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11,比上年上升了2.64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566元。
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全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60848人;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5012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9%。
价格走势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升2.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5%;消费品价格上升2.5%。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七涨一降。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5386万元,增长7%。
其中,农业总产值39310万元,林业总产值833万元,牧业总产值13444万元,渔业总产值593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1206万元,分别增长6.82%、13.8%、6.34%、4%和18.58%。
甘肃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1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2)1.12009.12出台政策,启动试点 (2)1.22009.12-2010.10扩大试点,面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 (2)1.32010.7-2016.12加速扩面,从农村扩展到城市 (3)1.42017.12实现全覆盖,提前完成试点任务 (3)2.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4)2.1甘肃省农村人口情况 (4)2.2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5)3.甘肃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5)3.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保险覆盖面较窄 (5)3.2农村养老保险中缺乏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 (6)3.3养老保险的基金收支压力较大 (6)3.4养老支出财政补贴不足 (6)3.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保障水平不高 (7)4.老龄化背景下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4.1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最终实现全省统筹 (7)4.2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范围,实现全民覆盖 (8)4.3保证其资金运作的安全性 (9)4.4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9)4.5发挥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1)五、结论.................................................... H参考文献 (12)甘肃省从2009年12月开始分批开展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2011年7月,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同步启动,首次统一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1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2019年7月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试点启动到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经历了四个发展历程:1.12009.12出台政策,启动试点根据甘肃省政府部门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从2009年10月21日,省政府正式出台《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11月25日,经兰州有关部门对兰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批准,兰州市榆中县等10个县首批实施了乡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12月12日,与此同时,平凉市人民政府也在华亭县主持召开了有关全省贫困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的主题会议,此后正式开始试点工作。
甘肃省2009年统计年鉴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一、综合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5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9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87亿元,增长11.3%,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8.27亿元,增长20.1%,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231.21亿元,增长15.3%,房地产业增加值101.37亿元,增长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852元,比上年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46.33:39.12调整为14.71:44.67:40.6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6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16和1.50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88.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2%。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413.84万人,增长4.0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万人,下降6.84%。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2.2%。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9.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9.5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1.45%,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0.22%。
表2:2009年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二、农业全年粮食总产量906.2万吨,比上年增长2.0%。
其中,夏粮总产341.3万吨,下降2.8%;秋粮总产564.9万吨,增长5.2%。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27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13%;棉花种植面积5.57万公顷,下降23.45%;油料种植面积35.19万公顷,增长6.08%;糖料种植面积0.45万公顷,下降2.62%;蔬菜种植面积37.16万公顷,增长1.05%。
年末大牲畜存栏623.22万头,比上年增长4.3%;羊存栏1726.7万只,增长4.8%。
年末牛、羊出栏分别为151.66万头和1036.6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6.1%。
猪存、出栏分别为600.59万头和638.93万头,分别增长3.8%和4.4%。
全年肉类总产量83.32万吨,比上年增长5.19%,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9.54%和6.05%。
牛奶产量37.69万吨,增长3.12%;绵羊毛产量2.64万吨,增长6.55%。
全年水产品产量1.19万吨,比上年增长2.51%。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9.54万吨,比上年下降22.52%。
药材产量50.36万吨,比上年增长8.15%;甜菜产量20.42万吨,增长1.65%;油料产量58.54万吨,增长9.35%;烤烟产量1.02万吨,增长24.69%;蔬菜产量1145.35万吨,增长5.83%。
表3:200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6.49%,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85万公顷,增长62.95%,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1万平方公里,增长1.69%。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全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1191.25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47.10亿元,增长9.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54%,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中,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7.55亿元,比上年增长8.6%;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9.76亿元,增长12.9%;省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9.41亿元,增长14.5%。
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8.06亿元,增长27.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08亿元,增长4.2%;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36.62亿元,增长7.9%。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69.62亿元,增长9.0%;重工业完成增加值967.09亿元,增长10.9%。
全年发电量696.6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51%;原煤3975.96万吨,增长0.60%;原油359.91万吨,下降1.50%;原油加工量1436.59万吨,增长3.58%;粗钢产量626.36万吨,增长21.44%;钢材644.54万吨,增长10.44%;水泥1816.10万吨,增长15.52%;十种有色金属172.64万吨,增长6.03%。
表4:2009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5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倍。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8.9亿元,增长2.50倍。
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47.69亿元,比上年下降68.72%。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39.14亿元,下降73.20%。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44%,比上年提高7.43个百分点。
石化、有色、电力、冶金、食品和机械等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10%。
其中,石化工业完成增加值2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1%;有色工业完成增加值200.55亿元,增长15.03%;电力工业完成增加值145.95亿元,增长8.29%;冶金工业完成增加值143.24亿元,增长2.61%;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0.23亿元,增长10.06%;机械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7.09亿元,增长13.69%。
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6%;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1%。
表5:2009年重点支柱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建筑业: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2%。
全省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85亿元,增长13.47%。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9.60亿元,比上年增长42.85%。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76.38亿元,比上年增长38.8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86.64亿元,增长41.89%。
全社会投资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53.24%;第二产业投资1206.31亿元,增长44.58%,其中工业投资993.59亿元,增长40.83%;第三产业投资1144.20亿元,增长40.02%。
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采矿业投资100.8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7%;制造业投资397.40亿元,增长32.4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407.80亿元,增长56.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45.04亿元,增长37.07%。
表6:2009年分行业城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0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9%。
其中住宅投资137.32亿元,增长10.57%。
房屋施工面积2543.10万平方米,增长32.83%;房屋竣工面积545.16万平方米,增长56.17%;商品房销售面积696.26万平方米,增长47.73%。
商品房销售额174.59亿元,增长70.78%,其中期房销售额107.61亿元,增长97.78%。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0.8%。
交通运输: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477.0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4%;旅客周转量469.99亿人公里,增长6.49%。
表7:2009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表8:2009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至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65.7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0.02%。
其中,轿车26.26万辆,增长42.77%;本年新注册汽车15.64万辆,增长1.53倍。
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51.18万辆,增长42.42%;私人轿车保有量17.06万辆,增长63.78%。
邮电通讯: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6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93%。
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55.51亿元,增长30.77%;邮政业务总量8.05亿元,增长1.14%。
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39.36万门,比上年末增长3.06%。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58.98万户,下降11.60%,其中城市285.94万户,下降14.56%;农村167.99万户,下降8.96%。
本年减少固定电话用户60.21万户。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94.37万户,本年新增297.89万户。
电话普及率达62.73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8.72部。
年末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103.01万户,增长51.4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6.61万户,增长30.31%。
旅游: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387.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47%;国内旅游收入191.90亿元,增长40.69%。
全年境外入境6.07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6.87%。
其中,外国人4.51万人次,下降24.58%;港澳台同胞1.56万人次,下降33.33%。
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53.8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1.80%。
六、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8%。
其中,市的零售额762.95亿元,增长18.72%;县的零售额191.69亿元,增长20.14%;县以下零售额228.36亿元,增长18.38%。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22.92亿元,增长10.0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41.84亿元,增长20.5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4.76亿元,增长19.09%。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92.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3%。
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30.09亿元,增长11.45%;汽车类零售额59.02亿元,增长64.51%;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30.94亿元,增长44.88%;服装类零售额15.23亿元,增长20.6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10.79亿元,增长27.42%;金银珠宝类零售额6.03亿元,增长33.42%;日用品类零售额5.40亿元,增长20.21%;化妆品类零售额2.77亿元,增长18.93%;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66亿元,下降7.36%。
七、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全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8.2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7.30%。
其中,出口总值为7.35亿美元,下降54.10%;进口总值为30.86亿美元,下降31.30%。
一般贸易出口5.98亿美元,下降55.69%;加工贸易出口1.30亿美元,下降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