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民杨梅产业发展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186.84 KB
- 文档页数:2
推动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减少农残问题推动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减少农残问题杨梅是我国南方地区一种特色的小果树,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
然而,在杨梅种植过程中,农药残留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推动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减少农残问题。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经济补贴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绿色有机的种植方法。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杨梅种植基地的监管力度,确保农药残留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其次,农民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
传统的农药使用方式不仅会导致农药残留,还会破坏生态环境,而绿色有机的种植方式则能有效地减少农残问题。
农民应该学习绿色有机农业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以及科学合理地施肥,降低使用化肥的量。
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提高农民的意识水平,才能确保杨梅种植的绿色有机发展。
此外,科研机构应加强与杨梅种植相关的研究力度。
科研机构可以针对杨梅种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如农药使用量和频次的控制、适宜的生物防治方法等。
科研机构还可以通过开展科技示范和推广,帮助农民更好地应用研究成果。
此外,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和农民之间应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科研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
最后,消费者也是推动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有机杨梅产品,支持有机杨梅的生产者。
同时,消费者还应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和消费观念,降低对农药残留的依赖。
通过消费者的需求导向,杨梅种植者将会更加重视绿色有机种植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
总之,推动杨梅种植绿色有机发展,减少农残问题,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杨梅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食品。
杨梅这一特色作物在绿色有机种植的推动下,将会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永嘉县杨梅产业发展经验及方向摘要:通过对永嘉县引进杨梅种植试验成功案例的介绍,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得出了发展经验,同时提出了永嘉杨梅产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杨梅产业;经验;发展方向;浙江永嘉永嘉县栽培杨梅始于2002年,当时由永嘉县福林食品有限公司从浙江黄岩引进了1 500株东魁杨梅,开发高山杨梅基地逾40 hm2。
2006年东魁杨梅进入始果期,当年共采摘杨梅鲜果1.5 t;2007年产量达2.0 t,销售收入达2.5万元;2008年杨梅产量达15.0 t,销售收入15万元;2009年生产杨梅30.0 t,收入达36万元。
通过几年的种植,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近年来,杨梅在市场上倍受欢迎,即使价格高达12~16元/kg,也仍是供不应求。
杨梅种植得到了广大果农青睐,栽培面积迅速发展,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 000 hm2以上,成为温州市最大的杨梅种植县。
杨梅产业也成为永嘉县倍受关注的朝阳产业,并被列入永嘉县四大重点扶持林业产业之一。
1发展经验杨梅在浙南分布广泛,属乡土树种,性喜丘陵红、黄壤,耐瘠薄、耐寒且耐旱,适应性强,但引进良种规模发展在浙南还属首例,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
在良种选择、引种栽培试验、应用推广等方面采取摸石过河的方法,稳健发展。
1.1引进良种回顾永嘉县果业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以往大力发展的宽皮桔类正面临气候条件的严峻挑战,梨、李等落叶果树也因品质问题已近市场淘汰边缘,种什么已成为果业战线科技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杨梅是我国著名特产果树,早春开花,初夏成熟。
杨梅果实不仅酸甜可口、色泽艳丽,而且在药用保健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功效,发展潜力大。
在永嘉县杨梅树大都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其果实品质差、产量低、开发利用价值小,要发展杨梅产业就必须引进良种。
为此,2001年永嘉县多次组织人员赴浙江黄岩、余姚、仙居等地考察,对各地良种的特性、自然环境要求、果实品质、发展前景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在综合分析、反复比较后,决定引进目前国内外果型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东魁杨梅良种进行试种。
㊀㊀2023年第64卷第5期1181收稿日期:2022-11-01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C02066-2);金华市重点科技项目(2021-2-003);浙江省 领雁 研发攻关计划(2023C02031)作者简介:张启(1976 ),男,浙江兰溪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果树推广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476815847@㊂通信作者:张淑文(1987 ),女,从事杨梅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zhangsw@㊂文献著录格式:张启,戚行江,梁森苗,等.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5):1181-1184.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21104兰溪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研究张启1,戚行江2,梁森苗2,郑锡良2,杜兆南3,汤须钧4,张淑文2∗(1.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兰溪㊀321102;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杭州㊀310021;3.杭州嘉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㊀310021;4.兰溪龙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兰溪㊀321115)㊀㊀摘㊀要:杨梅设施栽培是降低花期冻害㊁成熟期雨害的重要技术措施㊂经过20多a 的探索和发展,逐渐集成山地建棚㊁温湿度管理㊁花果调控等大棚杨梅设施栽培生产技术规范,不仅有效减小 倒春寒 与 梅雨 影响,保障了丰产稳产,而且大幅提升了产量㊁品质和效益,带动了杨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㊂关键词:杨梅;设施栽培;发展研究;物候期中图分类号:S667.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5-1181-04㊀㊀杨梅(Myrica rubra )是我国特色果树,种植历史悠久㊂目前,全省栽培面积超866.667hm 2,年产量逾60万t,总产值近50亿元,位居浙江省水果产业之首,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重要富民产业㊂兰溪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杨梅优质生产示范县,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县市之一㊂现有种植面积近46.67hm 2,产量约4万t,综合产值超10亿元,形成了以S314省道为主的五十里杨梅长廊,在浙江省杨梅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㊂杨梅生产极易受气候影响,传统栽培方式花期遇 倒春寒 常导致开花结果不良,果实成熟又恰逢 梅雨 季节,多雨寡照严重影响果实品质和商品果率,致使丰产不丰收[1]㊂为解决杨梅成熟期集中和受梅雨影响大等问题,主产区都积极探索杨梅设施栽培技术㊂果树设施促成栽培是利用温室㊁塑料大棚或其他设施,改变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照㊁温度㊁水分㊁氧气及CO 2等环境条件,实现果树生长的促早及改善果实品质等特殊的栽培技术[2]㊂兰溪市自1999年开始摸索杨梅设施栽培技术,目前全市大棚面积达到1.4hm 2,占全市杨梅种植面积的3%,占浙江省大棚促早栽培面积的60%左右,其设施规模和栽培水平居国内领先㊂本文通过回顾杨梅设施发展历程,并以兰溪杨梅为例,总结分析大棚促成栽培成效和技术要点,为进一步打造 精品果业 ,推进杨梅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㊂1 设施杨梅发展情况1.1㊀兰溪杨梅设施发展历程㊀㊀兰溪地形 六山一水三分田 ,85%的杨梅果园位于山地丘陵,海拔高度50~400m㊂20a 间,先后经历了探索㊁发展㊁迭代升级3个阶段㊂探索阶段(1999 2010年):1999年,在柏社乡下蒋坞村搭建了第1个毛竹大棚;2000年马涧镇马四村赵树华利用脚手架搭建了第1个钢架大棚,面积200m 2;到2010年底全市大棚杨梅面积约6666.67m 2,以平地和缓坡地为主㊂发展阶段(2011 2018年):2011年浙江省开启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两区 建设浪潮,兰溪市以此为契机,出台了农业设施以奖代补政策,鼓励果农新建杨梅大棚设施㊂2013年,马涧镇前于村倪晓明搭建了第1个平地连栋大棚2000m 2;2016年,兰溪市马涧新农夫果蔬合作社选送的东魁和荸荠种均夺得了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杨梅擂台赛一等奖,东魁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创造了浙江省最甜杨梅纪录,马涧镇下杜村陶奉源开始探索山地连栋大棚搭建技术,也掀起了兰溪杨梅设施栽培的第一个高潮,到2018年,全1182㊀㊀2023年第64卷第5期市杨梅设施栽培面积达到34.3hm 2㊂迭代升级(2019年至今):经历了2018年强对流天气的洗礼,山地设施的搭建更注重防风防雪等安全性,简体大棚逐渐淘汰,以山地连栋大棚为主,2021年3月,由兰溪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中心起草制定的金华市地方标准‘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DB 3307/T 118 2021)[3]正式发布,规定了杨梅设施生产的园地㊁品种选择㊁设施搭建㊁栽培管理㊁病虫害防控㊁采收及采后处理贮运㊁生产档案管理㊁产品质量安全检测㊁追溯体系建立㊁废弃物处理等11项标准㊂同时借助实施数字化改革和 科技强农㊁机械强农 行动,兰溪大棚杨梅迎来新的高潮,每年以0.2~0.33hm 2的速度增长,2022年10月全市杨梅设施面积达到140hm 2(图1),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成为浙江省第一批数字农业工厂,开启了 设施化㊁机械化㊁数字化 三化融合发展的新篇章㊂图1㊀兰溪大棚杨梅发展情况1.2㊀杨梅设施的主要模式㊀㊀在杨梅设施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应用了简易竹棚㊁单体棚㊁单株网室㊁平地连栋㊁山地连栋和智能化大棚等模式(表1),最终根据兰溪杨梅地形和生产优势,确立了以山地连栋大棚为主的促成栽培模式[4]㊂表1㊀兰溪杨梅设施主要模式设施模式搭建材料每667m 2成本/万元特点目前应用情况竹棚毛竹1.5造价便宜,抗风雪能力差,使用年限短已淘汰单体棚类似蔬菜大棚,2.0~3.3cm 钢管2~3造价便宜,保温和抗风雪能力差约0.033hm 2单株网室2.0~3.3cm 钢管+防虫网2造价便宜,成熟期推迟,防果蝇,宜在600m 以上高山使用不适宜兰溪发展,已淘汰平地连栋棚农用大棚标准用材4~5受地形限制,适宜平地或15ʎ以下缓坡,成本较高,管理方便,保温抗风能力较强约0.003hm 2山地连栋棚镀锌管,主管5cm 以上5~6适用于坡度15ʎ以上的果园,成本高,保温和抗灾能力强,不受地形限制约1.267hm 2,主要棚型智能大棚连栋棚+数字化管理设备>10成本高,节省人工,标准管理约0.1hm 22 大棚杨梅效应分析2.1㊀大棚杨梅物候期分析㊀㊀数据来源于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5号棚上口处传感器和附近同高度的户外气象站,5号棚于2021年11月28日完成覆膜,2022年6月杨梅采摘结束后揭膜㊂自动采集2022年1 5月份温度数据,并观察相关物候期㊂从表2可以看出,在覆膜栽培期间,棚内温度明显提高;2021年12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气温高1.9ħ;2022年1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气温高3.9ħ,2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4.6ħ,3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4.0ħ,4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3.9ħ,5月份棚内比棚外平均温度高3.1ħ;2021年12月 2022年5月棚内最高气温上升至42.1ħ,最低气温下降至-0.9ħ,而棚外最高温度为34.8ħ,最低温度为-1.8ħ㊂从图2可以看出,棚内温度上升比棚外快,而降温则比棚外慢,最大温差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期间,降低了 倒春寒 对杨梅花期的影响,保障了丰产稳产㊂表2㊀2021年12月 2022年5月份大棚内外温度比较单位:ħ月份棚内平均值棚外平均值平均差值棚内最高温棚外最高温棚内最低温棚外最低温1210.38.4 1.929.119.5-0.9-1.1 110.3 6.4 3.931.216.40.0-1.829.4 4.8 4.636.023.80.1-1.7318.614.6 4.039.930.3 5.0 3.4 422.018.1 3.942.134.8 6.4 5.4 523.220.1 3.140.634.311.211.3图2㊀2021年12月 2022年5月日均温度变化情况㊀㊀温度的变化对杨梅物候期有着明显的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大棚杨梅物候期明显提前,成熟期提早15d左右,有效延长了杨梅采摘期㊂大棚荸荠种初花期2月25日,比露地提早25d;初果期4月6日,比露地提早16d;成熟期5月20日,比露地提早15d㊂大棚东魁初花期2月20日,比露地提早27d;初果期4月8日,比露地提早18d;成熟期6月2日,比露地提早13d(表3)㊂表3㊀2022年杨梅物候期对照物候期荸荠种(月-日)东魁(月-日)大棚露地大棚露地初花期02-2503-2202-2003-19盛花期03-1204-0103-0804-06谢花期03-2504-1003-2804-15初果期04-0604-2204-0804-26硬核期04-2405-0904-2805-13转白期05-0205-1205-1505-24转红期05-0805-2205-2006-04成熟期05-2006-0406-0206-152.2㊀大棚杨梅产量和品质分析㊀㊀大棚杨梅产量相对稳定,商品果率提高30%以上,品质有明显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比露地提高了1.2%㊂2022年露地杨梅因3月花期低温和连续雨水影响,比2021年减产50%左右㊂另据对8年生杨梅的相关调查[5],大棚与露地产量基本相当,东魁株产平均24kg,荸荠种株产平均16.5kg,但大棚平均商品率达到89%,比对照组提高32%㊂以每667m2栽25株计算,可增商品果132~ 192kg㊂2.3㊀大棚杨梅效益分析㊀㊀通过对2019 2022年大棚杨梅销售情况的调查,大棚杨梅价格稳中有升[6],荸荠种平均价80元㊃kg-1以上,价格区间维持在60~160元㊃kg-1;东魁平均价140元㊃kg-1以上,价格区间维持在120~240元㊃kg-1(表4)㊂每667m2平均综合效益4.2万元左右,是露地效益的8倍左右,最高综合效益可达到9万元左右㊂表4㊀兰溪大棚杨梅日均价格调查表单位:元㊃kg-1年份品种5月10 15日5月16 20日5月21 25日5月26 31日6月1 5日6月6 15日2019荸荠种70806060东魁120120100 2020荸荠种80807060东魁120120100 2021荸荠种90808070东魁160120120 2022荸荠种11010090100东魁1601301801184㊀㊀2023年第64卷第5期㊀㊀随着杨梅设施栽培技术的提升,兰溪大棚杨梅知名度不断提升,大棚杨梅外销比例逐年增加,荸荠种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销售量从2019年的48.5%下降到2022年的25%左右,尤其是宁波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目前已占66%;东魁在本地及周边市场的销售量从2019年75%下降到2022年的40%,上海㊁杭州㊁北京等地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㊂2022年,全市大棚杨梅产值约6750万元,占全市杨梅总产值的20%以上㊂2.4㊀大棚杨梅数字化应用成效㊀㊀以兰溪市汤友贵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于2021年开展探索 设施化㊁机械化㊁数字化 三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已有大棚面积0.053hm2,配备无人机㊁爬山虎等设备20多台(套),安装智能控制柜13台㊁各类传感器探头215个,卷膜电机等可控设备345组以及执行自动化运行设备86组,实现了环境信息数据采集㊁视图监控㊁温湿度智能控制㊁产品溯源等一屏管控㊂数字化建设前该农场常年累计雇工约5000人次,支付工资140余万元㊂通过宜机化道路改造和爬山虎等运输机械的应用,将工人从施肥㊁喷药等繁重的工种中脱离,从事疏果㊁包装㊁采摘等相对轻简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㊂据测算,仅有机肥运输用工量从原来的350多工下降到120工,累计节约人工65.7%,年节省开支6.9万元;通过无人机飞防,节约用水80%左右,每667m2节约人工成本270元,节省开支2.2万元;大棚温湿度管理(每日开膜㊁闭膜)一项,年节约人工成本约14.4万元;同时优质果率提高10%左右,每667m2增效7800元左右,年直接经济效益增加62.4万元,通过节约人工成本,该农场年经济效益增加85.9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㊂3 结果与建议果树避雨设施栽培技术是浙江省种植业五项主推技术之一,杨梅设施栽培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杨梅产量和品质受梅雨季影响以及采摘期过于集中等问题,成熟期提前15d左右,商品果率达到80%以上,每667m2综合效益4万元以上,成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㊂尤其是山地大棚的搭建技术为山地丘陵果园的设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现阶段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㊂加强品质意识㊂高品质才有高效益,杨梅设施栽培基本实现了丰产稳定,但有些果农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为了提前采收或提高产量,利用大部分时间封棚提高温度以促早,或不适疏果,导致出现果形小㊁着色不均匀㊁果品品质下降等问题㊂要进一步提高品质意识,实现优质优价,确保大棚杨梅健康发展㊂加强安全意识㊂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随着大棚杨梅效益的不断提高,高收入带来高风险,有些果农和销售商受利益驱动,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增黑㊁增亮等营养液,既增加了安全风险,又降低了杨梅品质,成为影响杨梅产业发展的绊脚石㊂二是设施搭建安全意识要进一步加强,有些果农为了节省成本,往往采用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钢材和扣件,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另外要注意加固大棚,增加防风防雪设施,提高安全能力㊂加强技术研究㊂杨梅设施栽培形式多样,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设施结构㊁新型设施材料,以及抗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大棚杨梅高温高湿引起的落果和病害问题㊂尤其是在非粮化和农业从业者减少并老化的形势下,加强 设施化㊁机械化㊁数字化 三化融合的研究,采集和补全杨梅生产中的基础数据,集成一套山地丘陵果园全产业链轻简化㊁省力化㊁高效化栽培的综合配套技术规范,推进杨梅机械化作业㊁信息化管理㊁智能化生产,打通共同富裕之路,助力实现产业兴旺㊁乡村振兴㊂参考文献:[1]㊀黄颖宏,郄红丽,王鹏凯,等.杨梅大棚设施栽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9):23-24. [2]㊀李泽库.设施果树栽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8):91,93.[3]㊀杨梅设施生产技术规范:DB3307/T118 2021[S].金华:金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4]㊀陈新炉,胡佳卉,张启.连栋大棚杨梅标准化促早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21,44(3):94-96.[5]㊀陈新炉,张启,胡佳卉.大棚杨梅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园艺,2019(21):7,9.[6]㊀江云珠,姚佳蓉,姜遥,等.浙江省杨梅设施栽培主要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2(4):69-73.(责任编辑:董宇飞)。
富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富民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富民产业发展的情况,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汇报。
首先,从产业结构上看,我国富民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均有所成就,其中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明显提升。
手工业方面,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逐渐规范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服务业方面,乡村旅游、家庭旅馆、农家乐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从地区发展上看,富民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地区分布特点。
东部地区以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为主导,中部地区以传统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西部地区以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为突出特点,各地区在发展富民产业的同时,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再次,从政策扶持上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富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同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产业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从市场需求上看,富民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同时,国内外市场对我国富民产业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我国富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大对富民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希望有关部门和各方面能够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富民产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
富民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富民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以下是我对富民产业发展情况的汇报:首先,农业产业持续优化升级。
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为农民增收增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地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逐渐增加,乡村旅游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各地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景区和乡村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再次,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壮大。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品种和加工方式,还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物流的完善,农村电商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仅缩短了销售链条,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
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整合资源、提高效益、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各地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我国富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好的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希望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富民产业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含腐植酸水溶肥料对杨梅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余小芬; 吴攀道; 雷轶玲; 韩小女; 杨树明; 张云芬; 尹可锁; 邱学礼【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9(032)010【总页数】5页(P2355-2359)【关键词】杨梅; 含腐植酸水溶肥; 产量; 品质; 净收益【作者】余小芬; 吴攀道; 雷轶玲; 韩小女; 杨树明; 张云芬; 尹可锁; 邱学礼【作者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5; 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41300; 宣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宣威655400; 石林县鹿阜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石林65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7【研究意义】杨梅 (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浙江、湖南、广州、贵州、云南等地区。
其能在酸性和贫瘠土壤上生长,枝繁叶茂,树冠圆整,初夏果实色泽鲜艳,是园林绿化、生态造林的理想树种;因其富含杨梅苷、斛皮苷等抗氧化类物质,药用和保健价值极高[1],素有“果中玛瑙”之称,作为保健类水果之一,倍受消费者喜爱。
截止2017年,全国杨梅种植面积达35万hm2,云南省杨梅面积7.65万hm2,产量38.1万t,产值9.3亿元,稳居省内各类水果前列[2]。
然而,长期以来杨梅产区果农多以粗放管理为主,不少地区因随意施肥、偏施氮磷复合肥料,钾、钙缺乏严重等导致杨梅落果严重,果实廋小,风味变劣,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云南省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杨梅合理施肥进行研究。
【前人研究进展】近年来,围绕配方施肥[3]、生物有机肥[4]、叶面肥[5]、微量元素肥料[6]等对提高杨梅果实产量、品质的作用已有报道,但因其效益优势不显著,而难以大面积应用。
“含腐植酸水溶肥料”是在植物生长所需比例的矿物源腐植酸中,添加适量磷、钾大量元素而制成的水溶肥料,已被广泛应用于黄瓜[7]、葡萄[8]、大蒜[9]中,大量研究表明,其在增加化肥有效性,优化土壤结构和“低碳化”,增强作物抗旱能力[10],提高果实座果率、产量、商品性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富民县大树杨梅栽培技术
李自聪;孙小明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02(027)001
【摘要】根据杨梅在富民县的栽培引种试验,选择出适合富民生长的大树杨梅优良品种,并介绍了其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为云南推广大树杨梅栽培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80-82)
【作者】李自聪;孙小明
【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云南昆明,650021;陕西省宝鸡市林业局,陕西宝鸡,7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3
【相关文献】
1.富民县大树杨梅栽培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J], 杨兰芳;黄修芬;陈齐斌;吴德喜
2.富民县杨梅低价上市 [J], 柏斌
3.云南·大旱之年富民县杨梅产值突破5000万元 [J],
4.论农村社区发展与资源管理的关系——以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杨梅种植为例 [J], 马辉
5.富民县举办第二届杨梅节 [J], 柏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成县杨梅产业现状问题及其发展对策赵成东1,赵晓芳2,胡润淮2*(1.浙江省文成县农业局,浙江文成325300;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摘要杨梅是文成县发展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是文成县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根据生产实践和试验示范,在分析了文成县杨梅种植现状特点及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具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文成县;杨梅;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12-1338-02作者简介赵成东(1987-),男,浙江文成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作物栽培、果树栽培、土壤肥料研究。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2-10-251发展现状近年来,文成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坚持生态与产业齐抓,山绿与民富并进,确定杨梅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品种,把杨梅栽培、品牌包装、贮藏保鲜、加工营销及杨梅文化、果园观光等小题目做成大文章,把小品种培育成大产业,形成文成独特的杨梅经济现象。
文成县杨梅产业的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杨梅栽培面积达2902hm 2(其中已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和产品认证1595.7hm 2),总产量8620t ,总产值约7210万元。
至今己达3346.7hm 2。
其中,荸荠种杨梅820hm 2,东魁杨梅1786.7hm 2,良种覆盖率达98.5%以上。
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不断推进和加强标准化生产。
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不断推进和加强标准化生产。
如大峃镇双西村杨梅基地和樟台乡塔山村杨梅基地,是文成县飞云江沿岸杨梅核心产业带,是我县重点农业示范基地,共拥有杨梅基地面积202hm 2,辐射面积700hm 2。
杨梅己成为文成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全县各乡镇都有栽培。
杨梅产业已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富民产业。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
2存在的问题2.1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目前,文成县杨梅的销售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由于规模小,组织性差,致使杨梅销售随处摆摊设点,街道两旁,马路边、小街,成了杨梅交易市场,无序竞争到处可见,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削弱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