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1)电子教案9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7
《西方经济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1.2 课程内容概述1.3 学习方法指导1.4 经济学家简介1.5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与讨论第二章:供需分析2.1 市场与竞争2.2 供给与需求的概念2.3 市场均衡与失衡2.4 价格弹性2.5 互动环节:案例分析第三章:消费者行为3.1 边际效用与需求3.2 预算约束与选择3.3 需求曲线与无差异曲线3.4 价格与消费量3.5 互动环节:小组讨论第四章:生产者行为4.1 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4.2 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4.3 生产者剩余与利润最大化4.4 生产要素的定价4.5 互动环节:角色扮演第五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5.1 完全竞争市场5.2 垄断市场5.3 寡头垄断市场5.4 竞争策略与市场效率5.5 互动环节:商业模拟游戏第六章:宏观经济学基础6.1 国民收入的测量6.2 国民收入的构成6.3 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6.4 失业与通货膨胀6.5 互动环节:数据解读练习第七章:财政与货币政策7.1 财政政策的工具与效果7.2 税收与政府支出7.3 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7.4 利率与信贷市场7.5 互动环节:政策模拟游戏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8.1 经济增长的衡量8.2 经济增长理论8.3 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战略8.4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8.5 互动环节:小组研究项目第九章:国际经济学基础9.1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9.2 贸易制度与国际经济组织9.3 贸易政策:保护主义与自由化9.4 国际金融市场9.5 互动环节:模拟国际贸易谈判第十章:经济学的应用与局限性10.1 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10.2 经济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0.3 经济学的局限性与批评10.4 行为经济学简介10.5 互动环节: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劳动市场与工资11.1 劳动市场的供需分析11.2 工资的决定与变动11.3 劳动力迁移与国际贸易11.4 劳动法律与政策11.5 互动环节:角色扮演劳动力谈判第十二章:金融市场与机构12.1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12.2 股票市场与资本市场12.3 银行与货币市场12.4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12.5 互动环节:模拟股票交易第十三章:公共经济学13.1 公共商品与市场失灵13.2 外部性与环境政策13.3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3.4 公共支出与效率13.5 互动环节:政策辩论公共预算分配第十四章:发展经济学14.1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14.2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14.3 贫困与不平等问题14.4 全球化与新兴市场14.5 互动环节:案例研究某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十五章:经济学研究方法15.1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15.2 经济模型与假设15.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5.4 经济学论文写作技巧15.5 互动环节:研究提案设计与评审这些后续章节的内容旨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解,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与意义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理解经济学在个人、企业和政府决策中的应用1.2 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介绍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和理论分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3 经济学的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机制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问题1.4 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市场需求分析、成本分析、定价策略经济学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学在个人决策中的应用:消费决策、投资决策第二章:供需分析2.1 市场与竞争市场的定义和特征竞争的类型和作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程度2.2 供给与需求供给的定义和决定因素需求的定义和决定因素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2.3 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供给价格弹性: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价格弹性与市场均衡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政府干预的方式和效果政府干预的利与弊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3.1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边际效用与总效用需求曲线与需求定律3.2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本短期生产决策与长期生产决策生产者剩余与成本效益分析3.3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单个市场的均衡条件价格决定与市场需求、供给的关系价格弹性与市场均衡的变化3.4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的定义和特征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宏观经济学基础4.1 国民收入的测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国民收入的测量方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国民收入的构成和比例4.2 国民收入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类型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经济周期的测量和预测4.3 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方法失业的定义和衡量方法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4.4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的定义和工具货币政策的定义和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冲突第五章:国际贸易与金融5.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的定义和分类贸易差额和贸易平衡国际贸易的利益与成本5.2 贸易理论与政策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政策5.3 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义和类型外汇市场与汇率的决定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和影响5.4 国际贸易政策与经济一体化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区域贸易协定与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6.1 劳动市场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工资的决定与变动劳动市场的歧视与政策6.2 资本市场资本与利息贷款市场与信贷配给股票市场与资本的形成6.3 土地与自然资源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租佃市场与地租的决定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6.4 企业与企业行为企业的组织与管理企业决策与利润最大化企业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第七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7.1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厂商行为与市场均衡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与福利7.2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的特征与类型垄断厂商的行为与决策垄断市场的效率与福利损失7.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厂商的竞争策略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与福利7.4 竞争政策与反垄断法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反垄断法的原理与实践竞争政策与消费者福利第八章:财政与货币政策8.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工具与目标税收与政府支出财政政策的效果与局限8.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与目标利率与货币供应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局限8.3 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政策时滞与宏观经济稳定8.4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挑战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应对财政债务与预算赤字金融市场与金融危机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9.1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经济增长的定义与衡量经济增长的因素与机制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9.2 经济发展的挑战与策略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化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9.3 经济发展政策与实践经济发展计划与战略贸易政策与外国投资经济发展与合作9.4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环境保护政策与实践第十章:经济学的应用与拓展10.1 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概念与原理心理账户与决策偏差行为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10.2 演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的观点与方法经济行为的演化解释演化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10.3 经济史与经济发展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与主题经济发展的长期视角经济史对经济学的贡献10.4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生态学对经济学的影响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地理学对经济学的影响10.5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伦理与责任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供需分析市场与竞争: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竞争程度,以及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与内容简介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
解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1.2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经济、资源、需求、供给等基本经济概念。
讨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简化模型。
1.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
探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2.1 市场与市场结构解释市场的概念和特征。
讨论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竞争程度。
2.2 供需分析分析需求曲线的移动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探讨价格控制、价格上限和价格下限的后果。
2.3 竞争与市场效率讨论竞争的定义和好处。
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和资源分配。
第三章:生产与成本3.1 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讨论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的作用和分类。
分析生产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3.2 短期与长期成本分析解释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总成本的概念。
探讨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特点和变化。
3.3 生产效率与成本最小化分析生产效率的定义和衡量方法。
讨论成本最小化的条件和途径。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与市场需求4.1 消费者偏好与需求曲线解释消费者偏好和无差异曲线的概念。
分析需求曲线的斜率和弹性。
4.2 价格与消费量的关系探讨需求定律和需求曲线的移动。
讨论价格与消费量的关系和市场需求的弹性。
4.3 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分析市场需求的总体特征和市场供给的总体特征。
探讨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和市场均衡的形成。
第五章:生产者行为与市场供给5.1 生产者利润与供给曲线解释生产者利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分析供给曲线的斜率和弹性。
5.2 生产成本与供给决策探讨生产成本对供给决策的影响。
讨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对供给曲线的变动。
5.3 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分析市场供给的总体特征和市场需求的总体特征。
探讨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和市场均衡的形成。
第九章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Economic Theory of Neo-liberalism]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概况第二节 供给学派第三节 货币主义第四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概况一、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古典学派[Classical School]——“十八世纪后期十九世纪前期政治经济学家的一种流派;这个学派认为,在自由的个人首创精神和强有力的竞争情况下,经济发挥其功能比在政府控制下较为好些。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下述见解:财富的生产、消费和分配为经济规律所决定。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9页。
新古典学派[Neoclassical School]——“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经济学派。
这一学派的成员考虑到自十九世纪初以来所出现的变化而重建了古典经济学理论。
……新古典学派认为,竞争力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从而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均衡的力量。
其理论主要是关于价格的理论,关于在消费者得到最大效用、生产者得到最大利润的刺激下,如何在各种用途之间分配资源的理论。
和古典学派的学说比较起来,新古典学派的革新主要是在数学方面。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2页。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主张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和萨伊的“市场定律”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每个人都必然努力尽可能使社会的年收入增大。
实际上,一般说来,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
……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也并不因为并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上一章我们从厂商的角度讨论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一章我们来分析一下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一节对供给方面的概述一、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既然我们要分析要素的供给问题,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来讨论一下谁是要素的供给者?什么是要素供给者的最大化行为?要素的供给者可以分为两类:1、中间要素的所有者:生产者生产许多将要再次投入生产过程的中间生产要素。
(例如:生产布———制衣)。
这类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这一类所有者的行为已经在产品市场中分析过,现在主要分析第二类。
)2、原始要素的所有者:消费者向市场提供诸如劳动等“原始生产要素”。
这类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这类要素供给具有一个特点:消费者拥有的要素数量(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既定不变的。
(例如:消费者拥有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其可能的劳动供给不可能超过这个数等。
)二、要素供给原则1、效用最大化条件要素供给问题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那么,怎样分配才能使效用达到最大呢?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
分析:要素供给效用〈保留自用效用,这时会将原来供给的资源转移到保留自用上去,从而增大总的效用,反之,则反之。
由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上述调整过程最终能达到均衡状态,即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和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相等。
2、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消费者通过供给生产要素以获得收入,从而获得效用,因此,要素供给的效用是“间接效用”,设要素供给增量为ΔL,收入增量为ΔY,而由收入增量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ΔU,则:ΔU/ΔL=(ΔU/ΔY)*(ΔY/ΔL)取极限值得:dU/dL=(dU/dY)*(dY/dL)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收入的边际效用*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当消费者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他所提供要素的多少不影响要素的市场价格,此时,要素的边际收入(dY/dL=W)等于要素的价格,因此,上式可以简化为:dU/dL=W*(dU/dL)3、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可以分为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
例如:时间资源(娱乐、休息是直接效用,做家务是间接效用[省了一笔开支])为了方便我们分析,假定自用资源的效用都是直接的,用L表示自用资源数量,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d U/dl,它表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4、要素供给原则消费者供给要素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那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条件: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等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因此,我们可以将效用最大化条件表示为:dU/dl=W·dU/dY约束条件:Y+W·l=W·L即:从要素供给中得到的收入= 总资源价值三、无差异曲线分析下面我们将在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来讨论一下,消费者对资源的分配如何作出最优选择?(我们现在要用的工具是无差异曲线)。
横轴l表示自用资源的数量,纵轴Y表示要素供给所带来的收入,U2〉U1〉U0设消费者初始时拥有L单位的既定资源和Y单位的非要素收入(例如财产收入),即处于E点,如果消费者将全部资源L都供给市场,则收入为L*W,他拥有的全部收入就是K=L*W+Y,连接E,K,得该消费者的预算线,现在预算线、无差异曲线都有了,根据第三章所学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消费者的最优组合在何处,这个最优组合就是预算线与U1的切点A。
(为什么是A点,回忆一下第三章曾详细介绍过),最优点A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预算线的斜率:-(K-Y)/L=-L*(W/L)=-W无差异曲线的斜率:d Y/dl=-W四、要素供给问题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要素的供给问题,也就是要来解决一下要素供给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价格扩展线要素供给曲线已知:横轴l为自用资源,纵轴Y为收入,E为消费者的初始状态。
当要素价格为W0时,全部资源供给市场得全部收入K0=L*W0+Y,预算线为EK0,当要素价格为W1,W2,全部收入:K1=L*W1+Y,K2=L*W2+Y,相应的预算线为EK1,EK2,大家可以看到,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预算线将饶着E点顺时针方向旋转,随着预算线的旋转,它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也在不断变化,将所有切点联结起来,得到曲线PEP,称为价格扩展线,它反映了自用资源数量l如何随价格变化而变化,同时反映了要素供给量如何随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可得要素供给曲线。
给定一个W0,得到EK0,得最优自用资源量l0,于是要素供给量为(L- l),于是得到要素供给曲线上一点(W0,L- l0),同理,W1对应要素供给量(L- l1),连接这些点得到要素的供给曲线。
要素供给曲线并不总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也可以向右下方倾斜,也可以垂直,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与要素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下面我们就逐一地看一下不同要素的供给曲线。
第二节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的决定一、劳动和闲暇前面我们提高过,消费者拥有得时间资源是既定的。
因为每天只有24小时,是不会变的;其次,在这固定的时间里,有一部分必须用于睡眠。
(如果睡眠时间挪做它用,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以及劳动生产力都将受到很大影响。
)我们假定每天必须睡8小时,则消费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每天固定为16小时。
闲暇时间指除必须的睡眠时间和劳动供给之外的全部活动时间。
(如:吃、喝、玩、乐、干家务等)用H表示。
则16—H就表示消费者的劳动供给。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消费者是如何分配16个小时的。
二、劳动供给曲线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横轴H为闲暇,纵轴Y为收入,E为初始状态点。
当劳动价格工资为W0时,可以得到相应的预算线EK0,与U0相切于A。
当价格上升到W1,W2时,相应的预算线EK1,EK2分别与U1,U2相切于B,C点。
每一个切点都对应着一个最优闲暇量H0,H1,H2。
相应的劳动供给量分别为(16-H0),(16-H1),(16-H2)。
于是可得劳动供给曲线上三个点a,b,c。
联接A,B,C得价格扩展线PEP,联接a,b,c得劳动供给曲线S。
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的,当W较低时,随着W的上升,消费者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工资涨到W1时,劳动供给量达最大。
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增加反而减少,劳动供给量从W1处起开始向后弯曲。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会向后弯呢?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劳动供给与闲暇的需求存在着反方向变化关系。
我们可以把工资视为闲暇的机会成本或是闲暇的价格。
因此我们现在就可以用闲暇需求曲线来解释劳动供给曲线。
我们知道,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
同样,闲暇的需求也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
我们分别来看一下:1、替代效应:假定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
相对于其它商品而言,闲暇这个商品现在变贵了,于是消费者减少对它的“购买”,而转向其它替代品。
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向变动。
2、收入效应:对于一般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但闲暇价格的上升却意味着实际收入的上升。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将增加对商品的消费,也会增加对闲暇商品的消费。
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的变化相同。
因此,随着闲暇价格的上升,闲暇需求量究竟是下降还是上升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大小: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闲暇需求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闲暇需求量随着工资的增加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
通常收入效应要小于替代效应,但闲暇价格变化的有时也会超过替代效应。
当工资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会很大,从而可以超过替代效应。
因此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
(即:当人们富到一定程度后会更加珍视闲暇。
)四、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均衡工资的决定将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即得整个市场得劳动供给曲线。
但要注意的是:市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为什么它没有向后弯曲?因为高工资使现有的工人提供较少的劳动,但高工资会吸引进来新的工人。
所以,总的市场劳动供给是随着工资的上升而增加的。
WSW0D0 L0L均衡工资由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且随这两条曲线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的原因有:1、财富:较大的财富增加了消费者保留时间自用的能力,减少了劳动供给;2、社会习俗:例,日本、印度等国妇女不能参加工作;3、人口:例,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减少了劳动供给。
所以引进劳工。
第三节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我们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一切自然资源,它具有“原始的和不可毁灭的”特性。
(即它不能被生产出来,数量不会减少。
但现实中不是这样:围海造田,良田变沙漠等)在讨论土地供给之前,先来区别几个概念。
1、生产服务源泉和生产服务:例:劳动服务的源泉是人,生产服务指人工作多长时间提供了劳动;土地服务的源泉是土地,土地的生产服务指这块地被用了多少年。
2、源泉的供给(需求)和服务的供给(需求)源泉的供给指买、卖生产服务的“载体”。
(有些不能买卖)服务的供给指买卖生产服务的本身。
例:劳动服务的源泉人不能买卖(奴隶社会除外),服务的本身可以买卖。
3、源泉的价格和服务的价格例:买一块土和用一块地价格不同。
二、土地的供给曲线土地所有者如何分配土地的使用才能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呢?土地资源同样面临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两处用途。
但一般认为:土地的消费性使用只占土地的一个很微小的部分,因此在分析土地资源时一般假定土地所有者自用土地的效用为0。
因此,土地效用只取决于土地收入。
为了获得最大效用就必须使土地收入达到最大。
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的供给土地。
因此,无论土地价格是多少,土地供给曲线将在其土地总量的位置上垂直。
R0 Q Q我们下面用无差异曲线来分析一下土地供给曲线为什么是垂直的?YK1 U1K0U0Y E0 Q q横轴q表示自用土地数量,纵轴Y为土地收入,E为初始状态,Y为非土地收入,拥有全部土地数为Q,U0,U1为两条无差异曲线,均为水平直线。
因为土地所有者的效用只取决于土地收入,与自用土地数量无关。
通过这水平的无差异曲线可以知道:无论土地价格如何变化,最优的自用土地数量总为0,从而土地供给量总为Q,即等于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全部土地资源。
所以,土地供给曲线垂直。
推广: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它在某种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0,则它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垂直。
它不受价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