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49.50 KB
- 文档页数:13
实验名称:酶的催化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目的:1. 了解酶的催化作用及其特性。
2. 探究温度、pH值、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3. 比较不同酶的催化效率。
实验原理: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显著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的化学性质和数量在反应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材料:1. 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2. 底物: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3. pH缓冲液:pH 3、5、7、9、11。
4. 温度控制装置:恒温水浴箱。
5. 抑制剂:氟化钠、碘化物等。
实验方法:1. 酶活性测定:采用比色法,通过测量底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来判断酶的催化活性。
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pH 7条件下,分别在不同温度(0℃、25℃、37℃、50℃、75℃)下测定酶活性。
3.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在25℃条件下,分别在不同pH值下测定酶活性。
4.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在25℃、pH 7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测定酶活性。
5. 不同酶的催化效率比较: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定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催化活性。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酶制剂、底物、pH缓冲液、温度控制装置、抑制剂等。
2. 设置实验条件,包括温度、pH值、抑制剂浓度等。
3.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酶活性测定,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酶活性与温度、pH值、抑制剂浓度的关系曲线。
5. 比较不同酶的催化效率。
实验结果: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达到最大值,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酶活性下降。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酶活性随pH值变化而变化,在适宜pH值范围内达到最大值,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导致酶活性下降。
3.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抑制剂浓度增加,酶活性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
4. 不同酶的催化效率比较: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最高,其次是蛋白酶,脂肪酶的催化效率最低。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和抑制剂等,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并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和可调节的特性。
酶的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和抑制剂等。
本实验主要探究这些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淀粉酶2. 淀粉溶液3. 碘液4. 氢氧化钠溶液5. 硫酸溶液6. 底物缓冲液7. 酶缓冲液8. 抑制剂溶液仪器:1. 试管2. 烧杯3. 温度计4. pH计5. 移液器6. 恒温水浴箱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淀粉酶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0℃、25℃、37℃、50℃、75℃)的水浴中,恒温5分钟。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摇匀。
- 在37℃下放置5分钟,使酶与底物充分反应。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将淀粉酶溶液分别置于不同pH值(2、4、6、8、10)的底物缓冲液中,恒温5分钟。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摇匀。
- 在37℃下放置5分钟,使酶与底物充分反应。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向一系列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淀粉溶液。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溶液,摇匀。
- 在37℃下放置5分钟,使酶与底物充分反应。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4. 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向一系列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淀粉酶溶液。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摇匀。
- 在37℃下放置5分钟,使酶与底物充分反应。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5. 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向一系列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抑制剂溶液。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摇匀。
- 在37℃下放置5分钟,使酶与底物充分反应。
-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温度、pH 的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④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③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动手能力2.难点:影响酶活性因素的探究。
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雕牌加酶洗衣粉”的广告视频,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加酶洗衣粉的蛋白污渍去污能力比国家标准高了2倍,这主要是和什么有关?酶(确切的说是和酶的活性有关)。
细胞中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那么环境条件的改变能否影响到酶的活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什么是酶的活性呢?(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酶活性越高,催化效率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雕牌洗衣粉包装袋背面的洗衣说明,在这个说明中你有什么疑问呢?加酶的洗衣粉的使用说明中为什么强调对温度的要求?二、师生互动探讨新课(1)展示资料:资料一:①洗前浸泡三十分钟,效果更佳②若衣服太脏,可适当增加用量③用温水浸泡效果更好,但水温不要超过60℃,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资料二:当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进入胃中以后,不再具有催化淀粉分解的功能。
胃中的蛋白酶随食糜进入小肠后也不再具有催化功能。
资料分析:资料一:洗衣粉的去污效果主要是和酶的活性有关,资料1中提到(不超过60摄氏度)说明酶的活性可能与温度有关。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资料,从资料2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说明酶的活性还可能与PH有关。
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1、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2、步骤: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2)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1 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
2号试管内加入了盐酸,溶液的pH较低,3号试管内加入了氢氧化钠,溶液的pH较高,在过低或过高pH环境中,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不能使过氧化氢分解,没有氧气产生而1号试管没有加入酸或碱,溶液近似中性,过氧化氢酶将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使木条复燃。
[实验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1. 温度:酶活性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直到达到最适温度,然后随着温度继续升高,酶活性会迅速下降。
这是因为较低温度下活性中心的活动较慢,而较高温度下活性中心会变性失活。
2. pH值:不同的酶对于特定的pH范围敏感。
这是因为活性
中心上的氨基酸残基在酶活性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它们的离子化状态受到pH的影响。
在不适宜的pH条件下,活性中心
的结构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影响酶的活性。
3. 底物浓度:在底物浓度较低的条件下,酶的活性通常会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点。
在饱和点之后,酶的活性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
4. 抑制剂: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
有两种类型的抑制剂,一种是可逆抑制剂,另一种是不可逆抑制剂。
可逆抑制剂的结合可以解除,从而恢复酶的活性;而不可逆抑制剂与酶结合是永久性的,无法恢复。
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会相互作用,并对酶活性产生复杂的影响。
因此,在实验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酶活性影响因素实验报告酶活性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引言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在生物体内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活性的研究对于了解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以及开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为酶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酶溶液、底物溶液、缓冲液、试管、试管架、显微镜、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酶溶液、底物溶液和缓冲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反应液。
- 步骤二:将试管架放置在显微镜下,调节合适的放大倍数。
- 步骤三:将反应液倒入试管中,开始计时,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反应过程。
- 步骤四:记录不同实验组的反应时间,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讨论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加,但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酶活性开始降低。
这是因为酶分子在过高温度下会发生构象变化,导致其失去催化能力。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控制好酶反应的温度,以保证最佳酶活性。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pH范围内,酶活性较高。
当pH偏离该范围时,酶活性显著下降。
这是因为酶分子对于酸碱环境的敏感性,过高或过低的pH值会导致酶分子的构象变化,从而影响其催化效率。
因此,在酶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酶种类选择合适的pH条件。
3.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
这是因为酶的活性受到底物的限制,当底物浓度过低时,酶分子与底物相遇的概率较低,导致酶活性降低。
而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酶分子与底物的相遇概率趋于稳定,酶活性也相应趋于稳定。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底物的浓度选择合适的酶用量,以保证最佳的催化效果。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对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酶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pH值和底物浓度,以保证最佳的酶活性和催化效果。
高中生物酶活性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淀粉酶可以可以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材料: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肝脏研磨液,可溶性淀粉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三支试管的条件,除温度外均相同。
3号试管处在60℃的温度条件下,酶活性最大,试管中的淀粉被分解,滴入碘液后不会变蓝。
2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100℃,这样高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已失去活性,1号试管的温度条件是O℃,低温抑制淀粉酶的活性。
所以2号和1号试管中的淀粉都没有被分解,滴上碘液后都会变蓝,此实验可以证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过高和过低都将影响酶的活性。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1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可以放入带火星的木条,看能否复燃来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
步骤项目试管1试管2试管31加入过氧化氢溶液2mL2mL2mL2加入蒸馏水1mL——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考点提示: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
考点提示: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报告一、实验介绍本次实验是为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以淀粉酶为对象进行研究。
淀粉酶是一种消化淀粉的酶,分泌于胰腺和口腔两个部位。
在口腔中,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质为葡萄糖,并改善口腔健康。
实验中我们分别以不同的酶液浓度、pH值、温度等参数对淀粉酶酶活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研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制备淀粉酶酶液将5g淀粉酶粉末加入100mL色谱纯水中,60℃加热,搅拌溶解,待完全溶解并滤除杂质后使用。
2、制备淀粉溶液将10g淀粉粉末加入100mL色谱纯水中,50℃加热,搅拌溶解,待淀粉完全溶解后,加入色谱纯水稀释至1L,即制备出淀粉溶液。
3、制备不同酶液浓度将50mL淀粉酶液分别加入50mL、40mL、30mL、20mL、10mL色谱纯水中,并标记为50倍、40倍、30倍、20倍、10倍浓度的酶液。
4、测量酶活性分别取1mL不同浓度的淀粉酶液加入试管中,再加入4mL 淀粉溶液,以50℃加热,10min后停止反应。
后加入硫酸钠溶液,恒定时间后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程序中指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值(A值),以此计算出淀粉酶活性。
5、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不同浓度淀粉酶液测量酶活性- 在不同pH值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分别以pH4、pH5、pH6、pH7、pH8、pH9为条件进行实验。
- 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分别以10℃、20℃、30℃、40℃、50℃、60℃为条件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使用同一批淀粉酶液和淀粉溶液,保证实验条件一致。
三、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淀粉酶液测量酶活性浓度(倍)A490值酶活性50 1.03 281.139U/mL 40 0.88 240.681U/mL 30 0.69188.493U/mL 20 0.44 119.865U/mL 10 0.18 49.180U/mL2、在不同pH值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pH值A490值酶活性4 0.58 158.470U/mL5 1.01 275.099U/mL6 1.12305.458U/mL 7 1.26 342.466U/mL 8 0.86 234.426U/mL 9 0.62 168.904U/mL3、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淀粉酶酶活性温度(℃)A490值酶活性10 0.18 49.180U/mL 20 0.53 144.503U/mL 30 0.93253.924U/mL 40 1.23 334.852U/mL 50 1.42 386.578U/mL 60 1.26 342.466U/mL四、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淀粉酶酶活受浓度影响的趋势为: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不同浓度之间的酶活性有明显差异,浓度越高,酶活性越大。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素养要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c级)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掌握控制实验变量的科学方法。
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主先学】先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说出“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并分析实验结果。
概念梳理1.实验原理(1)H2O2在H2O2酶的催化下分解为H2O和O2,酵母菌溶液中含有。
(2)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可用滤纸片从烧杯底部至浮出液面所需的时间来检验氧气生成量的多少。
2.实验器材酵母菌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滤纸、pH试纸、温度计、烧杯等。
3.实验步骤(1)将若干同样大小的滤纸片(1cm2)浸入,取出后晾干,滤纸上附着有过氧化氢酶。
(2)在四只烧杯中盛入体积分数为2%、pH分别为5、7、9、11的过氧化氢溶液(温度相同),再一片片放入。
在滤纸片上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H2O2分解为,氧气泡会附着在滤纸片上。
随着氧气泡的增多,烧杯底部的滤纸片会上浮,直至浮出液面。
(3)滤纸片接触液面后会下沉,直至烧杯底部,然后由烧杯底部上浮,直至浮出液面,记录整个过程(t)。
(4)以1/t为纵坐标(酶促反应速率),为横坐标,绘制曲线图。
4.实验结论:pH对酶的活性影响。
【合作探究】1.本实验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哪些2.分析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精讲点拨】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原理:①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②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显色。
(2)方法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②另取3支试管,编上号(a、b、c),然后分别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将装有淀粉溶液和酶溶液的试管分成3组,分别放入热水(约600C)、沸水和冰块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④分别将淀粉酶溶液注入相同温度下的淀粉溶液中,摇匀后,维持各自的温度5min;⑤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碘液,摇匀后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思考题1、不能只用不同温度处理淀粉溶液或酶溶液,这是为什么防止混合时,由于两种溶液的温度不同而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反应温度不是操作者所要控制的温度,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2、在试管A、B、C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试管A、B、C的现象分别是:不变蓝、变蓝、变蓝。
思考题3、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思考题4、在上述实验中,自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是什么自变量是不同的温度;无关变量是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淀粉酶溶液、碘液的量。
2.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比较项目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概念指实验者在未知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验证已知对象的已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实验假设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解释因结论是已知的,故不存在假设问题实验原理因探究内容而异因验证内容而异实验步骤①取材、分组、编号;②相同处理、不同处理;③进一步相同处理;④检测、观察、统计、分析实验现象未知已知实验结果预期对应假设,分类讨论确定实验结论根据可能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应实验目的作出肯定结论【检测反馈】指导学生完成“巩固练习”1。
巩固练习1.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pH的关系。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因反应液中酶的数量有限,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B.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C.图乙中,温度超过a点后反应速率急剧下降,其原因是高温条件下酶变性失活D.图丙中,pH从6上升到10的过程中,酶活性先增强,后降低2.下表是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①②③纤维素悬液/mL 2 2 2纤维素酶液/mL 1 1 1反应温度/℃30 40 50斐林试剂/mL 2 2 2砖红色深浅++++++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及结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B.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还原糖的生成量C.纤维素被水解成了还原糖D.该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为40 ℃3.如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过氧化氢接触后,若有气体大量产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B.若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度加快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D.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4.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5.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结构破坏的结果6.下列操作中,不可能导致淀粉酶活性发生变化的是()A.淀粉酶溶液中加入强酸B.淀粉酶溶液中加入蛋白酶C.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D.淀粉酶经高温烘干制成粉剂7.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
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
(2)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
(3)实验2探究了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该实验的结果显示,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4)实验3的结果显示,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为。
实验还证实,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是。
8.为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完成下面的实验:材料用具: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1)实验步骤:①如图所示,先在1号、2号、3号试管中各加入2 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l号试管内加入l mL蒸馏水,向2号试管内加入,向3号试管内加入,并振荡试管。
②向l号、2号、3号试管内各滴入2滴。
③仔细观察各试管内,并记录。
(2)实验结果:。
(3)实验结论:pH为7左右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高,而pH偏高、偏低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
(4)除pH外,还有其它环境因素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请你就此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只要求写出课题名称):。
教后反思教学参考1.微课:《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类).mp4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ppt3.实验设计的原则(1)对照性原则: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目的还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对照原则是设计和实施实验的准则之一。
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即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设置对照组常有4种方法:①空白对照,即不给对照组做任何处理;例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留一部分样液不加入斐林试剂,以作对照。
②条件对照,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如,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中,采用等组实验法,甲组为实验组(饲喂甲状激素),乙组为条件对照(饲喂甲状抑制剂);不饲喂药剂的是空白对照组。
显然,通过条件对照.实验说服力大大提高。
③自身对照: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都在同一实验对象上进行。
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照组即正常的洋葱表皮细胞和实验组即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细胞是同一组细胞,是典型的自身对照实验。
④相互对照:不单独设置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相互为对照。
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实验中,分别用过氧化氢酶和Fe3+去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进行相互对照,以得出酶的高效性结论等。
(2)单一变量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仅仅改变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
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3)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如:淀粉酶水解淀粉的顺序问题。
(4)等量原则: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
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
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
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4.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1)了解题目要求:看清题意是要求设计实验方案、步骤还是分析实验结果。
(2)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用到生物学上什么原理。
(3)确定实验思路:就是根据原理对实验做出假设,并对可能产生的现象做出预测,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
(4)设计实验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要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并且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题目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应充分利用;二是除非题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
(5)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在实验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