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格式:docx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2
1.送别诗作者:【无名氏】年代:【隋】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送别作者:【王维】年代:【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3.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年代:【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易水送别作者:【骆宾王】年代:【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谢亭送别作者:【徐浑】年代:【唐】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6.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年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暮春送别作者:【韩琮】年代:【唐】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8. 赋得早燕送别作者:【李益】年代:【唐】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
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梁空绕不息,檐寒窥欲遍。
今至随红萼,昔还悲素扇。
一别与秋鸿,差池讵相见。
9.送别作者:【李百药】年代:【唐】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10.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作者:【王勃】年代:【唐】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1.送别作者:【骆宾王】年代:【唐】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12.金陵歌,送别范宣作者:【李白】年代:【唐】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钟山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历阳树。
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
白马小儿谁家子,泰清之岁来关囚。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
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
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山老。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内容:
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凉州词》: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10.《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些诗作各自描绘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白居易折柳送别的诗1.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
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
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意思|赏析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赏析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的意思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别》。
全诗内容为:“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而“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则是全诗的最后两句,意思是远远地望着君的背影在烟水之中渐行渐远,挥手的刹那间眼泪沾湿了衣巾。
这句诗表达了送别者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思念,以及对于友人前路漫漫的担忧和祝福。
“烟水阔”描绘了别离的场景,烟水迷茫,让人感到一种空旷而又孤独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挥手泪沾巾”更加强调了送别者内心的不舍和痛苦。
这句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送别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真挚情感。
从整首诗来看,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深深感慨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感人肺腑,尤其是最后两句“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更是将送别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之,“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这句诗表达了送别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以及对于友人前路漫漫的担忧和祝福。
它反映了人类
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对离别的痛苦体验,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王之涣高超的诗歌艺术和情感表达能力。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诗 朝代:隋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翻译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首先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第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东风一作:东门)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 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 东门:即长安青门,唐朝时出京城多东行者,多用于送别。
有的版本作东风。
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过于,过份。
别离:离别,分别。
赏析 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创作背景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但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送别
诗》意思|赏析
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作者:佚名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李白诗歌《送别水色南天远》原文及翻译(5篇范文)第一篇:李白诗歌《送别水色南天远》原文及翻译作者:李白朝代:唐代水色南天远,舟行若在虚。
迁人发佳兴,吾子访闲居。
日落看归鸟,潭澄羡跃鱼。
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
「翻译」南天水色遥远,舟行若在虚空。
好不容易贬谪人也发佳兴,竟然亲自来访我闲居。
日落时分愁看归鸟回巢,潭水澄清,喜观鱼儿跃水。
皇上一定会念思才华横溢的贾谊,应该不久就会降下紫泥书请你回去。
第二篇: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第三篇: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李白《蜀道难》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白《蜀道难》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阅。
原文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古诗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翻译赏析
《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无名氏。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鉴赏】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Org,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形容垂柳的古诗1、《送别诗》隋·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2、《临江仙·寒柳》清·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3、《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兰陵王·柳》宋·周邦彦柳阴直。
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
谁识。
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凄恻。
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5、《新柳》宋·杨万里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6、《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7、《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8、《唐多令·柳絮》清·曹雪芹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出自隋代诗人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赏析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
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
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
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
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
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
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
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
“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
“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
“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
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
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
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
“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
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
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
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
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
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
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
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
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
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不妨先看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前两句写送行之后回到家中,后两句写回家之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明年草绿,他能不能回来呢?
胡应麟说隋末无名氏的这首诗,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之”,确有见地。
当然,“祖之”不等于照搬。
按照王维的思路读无名氏的诗,可以理解为:前两句写送行时情景,后两句写送行后的心理活动或自言自语:等到“柳条折尽花飞尽”之时,行人能不能回来呢?这也算讲通了、然而时间太短,才送走不久(顶多不过二十来天),就盘算他“归不归”,在现实中完全有可能,而形诸诗歌,就缺乏艺术魅力。
优美的诗章,一般能够使人从已经写到的东西联想到没有写到的东西,即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五、七言绝句之类的小诗,更有这样的特点。
细玩无名氏的这首诗,送别应在去年(或者更早),送别之时,柳色初青,于是折柳相赠,约定明年此时归来。
好容易盼来归期,天天到送别之处去等,眼看柳条由初青而“青青着地”,杨花由初绽而“漫漫搅天”,又眼看“柳条”被那些送行者今天折、明天折,以至于折尽,“杨花”又逐渐落地入池,以至无踪无影,而“行人”还不见归来。
至此,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疑问:行人啊!你究竟回来呢还是不回来。
如果这样理解符合诗意的话,那么这便是一首“怀人”诗。
《送别诗》这个题目是别人加上去的,无名氏的诗,往往有这种情况。
本文链接:/scmj/songbiedeshiju/83.html
作者:古诗词学习网更多古诗,文言文,诗句,古文网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