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风俗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9
宋代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与意境表达引言人物形象在宋代绘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绘画技巧和表达手法,艺术家们成功地创造出富有意境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宋代绘画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精湛的技巧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深入探讨宋代绘画中人物形象的表达,并剖析其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1. 人物形象的线条与结构宋代绘画着重展现人物的线条和结构,注重形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线条来勾勒人物的轮廓,呈现出人物的动态和生动感。
他们善于运用细长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轮廓和肢体的曲线。
这种线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还能使观者感受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
1.1 线条的运用在宋代绘画中,艺术家们善于运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他们通过不同粗细、长短、变化的线条来表达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有时候他们使用粗线来表达人物的力量和坚定,有时候又使用细线来表达人物的柔和和婉约。
以苏轼的代表作《列仙图》为例,苏轼巧妙地运用细长的线条来描绘仙人的形象,给人一种飘逸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这种线条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浪漫和神秘的意境。
1.2 结构的构建在宋代绘画中,艺术家们注重人物形象的结构和比例的准确性。
他们擅长捕捉人物的特点和表情,并通过准确的结构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朱光庭的《卧马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幅作品中,朱光庭利用准确的结构和比例,成功地表现了一匹卧在地上的疲惫的马。
马的结构和比例准确而生动,使观者感受到了马的倦意和疲惫。
2. 人物形象的表情与情感宋代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情感,通过绘画技巧和情感的表达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意境。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笔墨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者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世界。
2.1 表情的表达在宋代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精湛的技巧和细致的观察力来表现人物的表情。
他们善于捕捉人物的微妙表情,并将其准确地展现在作品中。
林则徐的《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就具有很强的表情表达力。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北宋人物画的特点都有哪些宋代的绘画是继唐代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
绘画的画体、画风的多姿多彩,也是前所未有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北宋人物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人物画的特点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绘画、人物肖像画、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上,武宗元、张择端都是人物画家中的卓越人物。
北宋与南宋人物画的差异一、道释人物画1.北宋的道释人物画⑴.北宋的道释人物画在创作方面较为活跃,但大多为统治阶级辅佐政教服务。
在五代十国时,因后周“灭佛”,为此废除了大批寺院。
但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诸国仍很流行,所以,佛教艺术的水平仍有所保持。
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也都很崇尚宗教,尤其对道教更为崇信,所以在道释画的创作上开始增多,但也大多为统治阶级辅佐政教服务。
据史书记载,宋太宗赵匡义登基时,为了平息百姓的议论,加强集权统治,就曾命令宦官王继恩授意道士张守真编造“翊圣将军”降显的神话,来证明自己是军权神授。
⑵.北宋的道释人物画虽多以寺庙壁画的形式出现,但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带有一定的观赏性。
随着对宗教信奉的恢复,北宋的寺庙也开始增多。
因此寺观壁画以及宗教化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道释画的发展。
在北宋时期的宗教壁画中以开封的大相国寺和玉清昭应宫规模最为宏伟。
大相国寺是汴梁最著名的寺庙,遗存的佛像壁画有各名家创作的《阿育王变相》、《大降魔变》、《宝志化十二面观音像》、《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佛降鬼子母揭盂》……这些壁画的内容大多是斗法、降魔、乐部马队、百戏等热闹场面,是以借戏剧化的情节来吸引人们,从此中不难看出此时的作品已开始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⑶.在北宋时期,在画风上仍沿袭前代吴道子的画风。
在绘画技法上,多运用单线勾勒的白描法来描绘。
宋代的画家人数众多,层出不穷,但是要说到北宋的道释人物画家就要首推武宗元。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摘要:风俗画在宋代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的热爱,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宋代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中,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
它在画面的表现上包含了宋代的民族风情、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底蕴,是宋代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历史以及艺术发展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北宋风俗画艺术风俗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品种之一,是中国多元性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绘画方式充实着人物画的发展,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风俗画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一次次与文化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结晶,它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记录着社会的变革。
时代成就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不同的艺术形式,宋代风俗画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
宋代风俗画之所以在宋代广受流传,是因为它具备宋代世俗生活和城市文明共同的审美与需求,同时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容易被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它成为宋代最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
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这个词本身没有特定的概念,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和公认的标准,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它所代表的风俗文化。
由于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和艺术的发展角度也有所区别。
在我国对“风俗画”的解释也有很多个种类,由于研究的范围与视角不同,所以解释也有所差异,都没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在宋代风俗绘画方面,解释的再不相同,其中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风俗画属于宋代人物画中的一种,它的选题来自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世俗文化为描绘对象,其画面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风俗画作为宋代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相交融的产物,其发展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2.1政治原因在宋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日渐完善,很多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进入上层社会。
宋朝绘画艺术的特点与影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代之一,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宋朝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以真实、清晰、淡雅、含蓄的表现方式为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与影响两个方面逐一探讨。
一、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真实自然宋代绘画艺术在表现自然上非常注重精准的描绘和真实的再现。
画家们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入研究,成功地将自然界的景象和形态完美地呈现在画面上。
2. 淡雅与含蓄宋代绘画艺术在色调上更加注重淡雅,不再像唐代那样奢华浓艳,而是更加低调,更具含蓄意味。
画家在表现万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自然美的把握,运用简约的技巧表现神韵,将艺术创造的高度和自然之美完美结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3. 揭示人性在宋代绘画艺术中,画家们结合自己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理解,揭示和表现了人性的内在世界,表现了一种安逸自得、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和荣辱不惊,作品中透出清新淡静的心灵境界。
4. 丰富的表现形式在宋代绘画艺术中,画家们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线描、点染、筋骨结构等多种手法,充分表现了题材的特点和内涵。
通过这些形式的运用,画家们不仅能清晰地表现出景物的形态与特征,同时也能更深刻地揭示其内涵与意蕴。
二、宋代绘画艺术的影响宋代绘画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开创了新时代的绘画语言宋代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以及画境的精致处理,独领风骚,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源头,为后来的绘画艺术开创了新的时代语言。
2. 彰显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宋代山水画、花鸟画要求画家表现丰富的内涵,如表现情感、思想、历史、文化等方面。
这一要求,不仅为山水画、花鸟画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绘画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
3. 影响了日本、朝鲜的绘画艺术宋代绘画艺术的成就在东亚地区不仅引起了关注,而且对周边国家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传统。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演变与发展的论述:1. 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人物画主要表现在岩洞壁画中,描绘了古代人类的狩猎、舞蹈等生活场景。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也有一些简单的人物纹饰,呈现出原始而朴素的风格。
2. 先秦至隋唐时期:先秦时期,人物画逐渐进入青铜器、陶器和丝织品等实用艺术品。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彩绘陶促使了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
至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带动了佛教人物画的兴起,呈现出唐代风格的细腻和庄严。
3. 宋元明时期:宋代是中国人物画的鼎盛时期,以文人画家为主,注重墨韵和意境的表达。
南宋的赵伯驹、文同、北宋的李唐、米芾等代表了不同风格的人物画。
元代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画家主要以宫廷画家为主,宫廷画院的设立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4. 明清时期:明代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形成了以写实为主,注重线描的风格。
明中叶,画院制度开始衰落,文人画家崛起。
清代,人物画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画家们在人物描绘上追求写实,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
5. 近现代以来:进入近现代,受到西方绘画影响,中国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变革。
近现代画家如吴昌硕、许多宗、张大千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画风格。
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物画进入了现代派和抽象派的创作阶段,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历经原始社会的简单描摹,先秦时期的实用艺术,宋元明时期的文人画风格,到近现代的多元化表现形式,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脉络。
这一演变过程既受到社会背景、宗教文化的影响,也与文人画家的审美追求和个性风格密切相关。
北宋风俗画的特点是什么北宋风俗画的特点是什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
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北宋风俗画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北宋风俗画的特点两宋时期,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城市平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蓬勃兴起,在绘画领域,以表现城市民间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也空前繁荣。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如交换、贸易、市民活动等,可见画家观察民间社会生活是非常深入而仔细的。
北宋末年,风俗画的创作也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如当时的画院画师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即是一件旷世名作。
宋代以后反映民间风情的风俗画兴起并发展起来。
风俗画的特点是“通俗化,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
北宋风俗画代表作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浅析宋代风俗画作者:刘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王伯敏先生在《中国绘画通史》中提出,“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
”宋代人物画由于不同表现题材与表现技法的并存,表现主题和题材范围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拓展,田家、村牧、行旅、婴戏等均进入描写范围,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给宋代以广泛的影响。
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以及人们观念转变等原因,宋代风俗画创作走向高潮,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窥见风俗画的艺术特点并分析它在艺术领域的贡献与成就。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兴盛[中图分类号]: J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08-01引言所谓风俗,《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风俗画作为人物画的重要题材,以描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
宋代是我国人物画发展的全盛期,绘画题材和技法都有极大的创新,尤其是风俗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宋代绘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宋代风俗画兴盛的背景(一)历史渊源在我国,风俗画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壁画、铜器、汉代画像砖石中,出现大量狩猎、农耕、纺织、出游、宴饮等题材的创作。
在宋代风俗画风靡之前,一些绘画已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隋唐人物画成就最高,但不管是道释人物画还是仕女画,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世俗化倾向,在世俗世界寻找新的表现题材和创作蓝本。
(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其“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
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繁荣的经济,使市民的意识高涨,提出了新的生活与审美理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的“风俗画”,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延续辅助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借鉴作用外,更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
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及其意义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宋代绘画艺术兼收并蓄,既继承了唐代以来的传统,又开创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以写实为主宋代绘画艺术注重写实,追求真实的描绘。
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动物等物象的再现,将客观事物还原为真实的形态和内在的精神特征。
同时也注重具象与写意的统一,尤其是将写意发挥到极致,使画面达到一种超越物象的精神意蕴。
二、注重意境宋代绘画艺术不仅着眼于客观的物象形态,更注重表达画家的情感、意境和艺术追求。
画家们通过构思和巧妙使用一些线条、色彩和构图手法,使画面中融入一种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呈现出高雅、淡泊、清新、雅致的追求。
三、主张质朴自然宋代绘画艺术追求质朴自然,强调大自然的美以及物象的生动表现。
画家们不仅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也注重在作品中表现出自然的生命力和韵律美。
通过极简的笔触、淡墨迷离的墨色和丰富的韵律感,展现出了画家张扬个性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四、弘扬民俗文化宋代绘画艺术受到庶民文化的影响,画家们注重民俗文化的表达和弘扬。
在宋代绘画艺术中,农村田园、民间传说、俗语俚语等都成为了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出宋代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展现出画家对于庶民生活的深入洞察和对人性的感悟。
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绘画艺术不仅保留了唐代以来的传统,还融合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展现出了中国诗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宋代绘画艺术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它运用新的绘画技法、注重表现意境和思想,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精神。
其次,宋代绘画艺术的创作和理念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宋代绘画艺术既注重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意识到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现代绘画艺术也需要在注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社会和人类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宋代风俗人物画的发展及其特点作者:许兴兴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5期摘要:宋代乃中国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以风俗画人物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宋代著名风俗画家张择端、李嵩等作品的解析,探讨宋代风俗画的发展及其特点。
在两宋时期,人物画突破了唐以来以帝王、道释、圣贤、贵妃为主的题材局限性,画家以身边常见的人和事作为描绘的对象,生动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平民生活,创作了大量的风俗人物画。
这种具有平民色彩的风俗人物画,类同于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现实主义”,重在对社会现实题材的写生,将当时社会风俗人情尽收笔底。
对于后世研究当时社会民俗,服饰等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谱写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开端。
关键词:宋代风俗画现实主义时代气息许兴兴,笔名许兴,1986年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画高研班。
新乡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参展及获奖情况:2009年,河南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河南省美术馆;2010年,河南省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郑州;2010年,全国第二届线描艺术展,河南省美术馆;2011年,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2011年,河南省第十届中国画艺术展优秀奖;2012年,河南省第三届人物画展铜奖,河南省美术馆;2012年,全国第三届线描艺术展,河南省美术馆;2013年,“大象风范”—2013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哈尔滨;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重彩画高研班作品展,北京;2013年,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敦煌;2014年,“叠染怡情”博宝首届全国工笔画联展,北京国粹苑美术馆;2014年,“精致立场”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军事博物馆;2014年,河南省第十三届中国画艺术展,郑州;2014年,河南省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银奖,河南省美术馆。
“风俗就是某一时代普遍的社会生活习俗。
风俗画就是以这类习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
它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有政治的、宗教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
” [1]风俗画顾名思义,就是表现一个时代风俗特色的绘画。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和前代不同的是,风俗人物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题材和风格方面来看,它注重反映世风民俗和广泛的现实生活,运用多彩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很多的绘画技法,作品大多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时代特征明显。
宋代风俗人物画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端,也是最先表现平民题材的绘画,这对我们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资料,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
宋代风俗画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表现了宋代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一、宋代风俗人物画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政治中心的转移,南北文化交流加强,使绘画更加繁荣唐后期到宋代初期的中原,由于朝代的不断变更使得绘画的中心也随之向南转移。
宋王朝的建立,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中原一带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繁荣的首都开封,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因此,艺术创作空前活跃,绘画得到高度发展。
“宋太祖统一天下,供职于南唐、西蜀及梁之诸画家纷纷先后来归;于是所谓翰林画院者,益加扩大。
”[2]宋代初期,在继承晚唐时期绘画风格特点的基础上,人物画向世俗生活开始过渡(图1)。
到了南宋,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的一些画家又纷纷南渡,和江南的画家一道共同促进了南宋绘画艺术的繁荣。
(二)对画院的重视和建设使宫廷绘画得到繁荣发展,画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两宋时期,在宫廷中设置了翰林画院,专门培养宫廷需要的绘画人才,徽宗时期还设立了“画学”,专门培养绘画人才。
宋王朝重文抑武[3]的思想,虽然在政治军事方面一直处于被动,但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甚至有很多帝王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如宋仁宗、宋徽宗等都热心于绘事,并长于此道。
宋徽宗更是绘画史上著名的花鸟画家,人物画和山水画也有很深厚的功力,且是以“瘦金体”著称的书法家。
出于装点宫廷、寺观等需要,宋朝统治者很重视画院的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他自己在绘画上具有较高的修养和技巧,扩充和完善了宫廷画院,并在各地不断搜访收藏名画,促进了宫廷绘画的空前兴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画家。
《画继》云“图画院,四方招试者,源源而来。
”如张择端,北宋末年人,他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以高超的写实手法和技巧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风俗图卷,集中概括了北宋时期汴京一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使绘画进入百姓生活宋代绘画的发展和其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商业经济与相关的城市发展,造成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使得宋代文艺具有了一般意义的平民化、通俗化特点,造型艺术因其直观性而更不例外。
这样,平民化、通俗化与精英化、典雅化一起,如鸟之两翼,遂使宋代绘画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态势,造就出前所未有的局面”[4]。
宋代绘画逐渐进入了手工业、商业行列,与普通群众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到,在当时的一些茶坊、酒楼、商店等地方经常用绘画装点门面以招揽顾客。
画家们除了为贵族阶层搞些装饰和绘制一些壁画外,还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绘画也成为商品进入市场(图2)。
一些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满足不同层次买主的需要,有画家因画婴孩出名而被叫做“杜孩儿”;宋代邓椿《画继》称其“以专画孩儿故名”。
有的擅长画宫室界画而被叫做“赵楼台”;画家刘宗道善画“照盆孩儿”。
由此,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增大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风俗人物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纯熟提炼而细致入微的描绘技术,显示了古代绘画的最高水平。
在选取题材方面,注重在生活中找题材,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和艺术性方面比较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
在技巧上有许多重要创造,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所以就形成了细致入微、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二、宋代风俗人物画发展的特点“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是统治的思想,而这既表现为统治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推之于政治制度,又表现为统治者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思想施加到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使之从制度和思想两个层面对社会、对人产生影响,也不无意外地对艺术产生了足够的影响。
”——马克思(一)绘画题材的变化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其表现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于经济的发展及皇室的大力支持,宋代的不同阶层有很多人从事绘画活动,对于绘画艺术的繁荣和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代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反映到绘画中就是表现领域的迅速扩大,对于绘画的需求也由原来的上层阶级扩大到普通大众,北宋末、南宋初期兴起的社会风俗画成为宋代绘画的一大收获。
风俗画早在汉代就出现,通常是在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上。
到了魏、隋、唐时期,绘画的主要内容是宗教画以及皇室、贵族上层社会生活画,主要以“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选取题材。
宋代绘画内容由道释、圣贤、贵妃转向生活中的形象描写,注重真实而具体的描写,画家们的注意力似乎转向了平凡琐细的生活小景与多种生活情味。
通过写生能够对瞬间的景象加以描绘,具体地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一定关系和在生活中的神情动态。
题材也变得丰富起来,风俗画以当时繁华丰富、五花八门的市井生活和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为表现对象(图3)。
题材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写的题材十分广泛,如城郭、摊贩、仕女、儿童、僧旅、车马、舟船,以及耕织、牛骡等等,无不尽收幅中,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描绘出一幅壮观的风俗胜景。
(二)技巧上的创新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很大的创新,着重人物的精神面貌及思想情绪的刻画表现,围绕着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形象提炼。
注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表现,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皇室贵族对于笔墨因素的审美追求和认识,也使绘画艺术有了新的表现,并为绘画技术积累了新的经验。
“盖画院,原渊源于画工,其所作画,本须全承皇上意旨。
”[5]无论人物还是山水,很多都是靠写生得来。
人物画整体风格追求细腻,描法较前代也有所创新。
和唐代的重彩人物画相比,宋代人物画注重线描而略施淡彩。
(三)开启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先河“现实主义是艺术发展进程中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指19世纪产生的艺术思潮,又称之为…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
”[6]作为中国风俗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的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从宋以前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涌现了大量风俗画画家及作品。
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生动活泼,使人物画更加生活化,具有写实主义特点。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李嵩的《货郎图》、李唐的《采薇图》等等,都显示了画家视野的扩大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和热情。
描绘民俗题材的画如《岁朝图》《五瑞图》《大傩图》《观灯图》也纷纷出现,形成了中国风俗画创作的高峰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嵩的《货郎图》。
(四)代表画家及作品张择端是北宋后期人,擅长画界画。
他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图4),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其精致入微的手法,描绘了北宋末年首都汴梁(今开封)内外的繁华景象和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北宋京城清明时节的风俗民情。
人物众多,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世风的重要资料。
构图方面,作者采用中国古代画家运用的“鸟瞰式”构图,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将繁杂的景物统一到了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画面中人物众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了各种活动,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造型准确,着色淡雅,笔墨章法都很巧妙,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一切事物的特征观察极精,画面中的人物安排注重戏剧性,对人物进行精心刻画,神态生动。
树木、水纹笔法的细腻流畅,建筑描绘准确,可见作者重视深入观察生活,注重写生,在人物、山水、楼阁等方面的修养极高。
在内容和思想性上,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生活风貌,并重点刻画了当时汴河繁华的运输情况和劳动者的艰苦生涯,各行各业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