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室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室检查什么项目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体液成分和组织病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检测,可以提供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中常见的项目,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微生物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
正文内容:一、血液检查1.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可以反映体内的血液成分的数量和品质。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指导贫血的治疗方案。
3.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可以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诊断出凝血病变的存在。
4.电解质测定:如钠、钾、钙等,可以反映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状态,指导液体治疗等措施。
二、尿液检查1.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比重、尿PH值、尿蛋白等,可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尿路感染等情况。
2.尿沉渣检查:通过镜检、细菌培养等方法,可以检测出患者尿液中的细胞、细菌、寄生虫等异常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3.动力学尿液检查:如尿流率、残余尿液等,可以评估患者的排尿功能和尿液排泄情况。
三、生化指标检测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蛋白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和肝病情况。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肾脏疾病情况。
3.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糖代谢情况,帮助诊断糖尿病和血糖控制情况。
四、微生物学检测1.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检测出患者体内细菌的种类和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2.病毒学检测:如乙肝病毒、HIV病毒等,可以帮助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某些病毒,评估感染严重程度。
五、免疫学检测1.全血细胞计数:通过测量患者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2.免疫球蛋白检测:包括IgG、IgM、IgA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免疫功能状态。
实验室检查包括什么(一)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在医学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患者的体液、组织样本或其他生物材料,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医生判断疾病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的内容,包括常见的五个大点: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免疫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正文内容:一、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实验室中的常规检查之一。
在血液检查中,通常包括以下小点:1.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2.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3.白细胞计数和分类4.血细胞沉降率测定5.血常规指标的测量,如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等。
二、尿液检查尿液检查是对尿液样本进行的实验室检查。
以下是尿液检查的常见小点:1.尿液的外观和颜色观察2.尿液比重和pH值的测定3.蛋白质、糖分和酮体的检测4.红细胞、白细胞和细菌的计数5.尿液沉渣的显微镜检查三、生化指标检查生化指标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以下是常见的生化指标检查小点:1.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的测定2.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测量3.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和尿素氮)的测定4.电解质(如钠、钾和钙)的检测5.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检测四、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以下是常见的免疫学检查小点:1.抗体检测,例如抗核抗体和抗体滴度等2.免疫球蛋白(Ig)测定,如IgA、IgG和IgM3.细胞免疫功能检查,例如淋巴细胞亚群分析4.血清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检测5.过敏原检测,例如皮肤过敏原测试和特异性IgE测定五、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包括对细胞和组织样本的检测,以评估细胞形态和疾病诊断。
以下是常见的细胞学检查小点:1.细胞学涂片的制备和染色2.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3.细胞核DNA的测定4.组织切片的制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细胞遗传学检查,如核型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总结:实验室检查的内容涵盖了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免疫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等五个大点。
实验室日常检查记录检查日期:[日期]检查人员:[姓名]1. 实验室环境检查- [ ] 确保实验室内部整洁有序,无杂物堆积;- [ ] 检查实验室地面是否清洁,无污染或溢漏物;- [ ] 检查实验室工作台面是否干净,无残留物;- [ ] 检查实验室墙壁和天花板是否清洁,无灰尘或污渍;- [ ] 检查实验室通风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无异味或异响;- [ ] 检查实验室消防设备是否完好,如灭火器、报警器等;- [ ] 检查实验室紧急出口是否畅通,无阻塞物。
2. 实验室设备检查- [ ] 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否摆放正确,无移位或损坏;- [ ] 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电源和电线是否正常,无松动或破损;- [ ] 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无异常或故障;- [ ] 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消耗品和试剂是否充足,及时补充;- [ ] 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维护记录,确保定期维护和保养。
3. 实验室安全检查- [ ] 检查实验室安全标识是否齐全,易于识别;- [ ] 检查实验室安全柜是否正确使用,无违规操作;- [ ] 检查实验室化学品储存是否符合规范,无混放或超期;- [ ] 检查实验室安全出口是否畅通,无堵塞或封闭;- [ ] 检查实验室员工是否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等;- [ ] 检查实验室员工是否具备相关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4. 实验室废物处理检查- [ ] 检查实验室废物分类是否正确,无混淆或错放;- [ ] 检查实验室废物是否密封,无泄漏或溢出;- [ ] 检查实验室废物储存区是否整洁,无杂物或积尘;- [ ] 检查实验室废物处理记录,确保按时处理和清理。
以上为实验室日常检查记录,检查人员应认真仔细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相应项目的勾选框内。
如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或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医生诊断和监测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血液、尿液、体液以及组织样本的分析,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丰富的生化和形态学信息,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的基本分类和常见项目,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正文内容一、血液检查1.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等情况。
2.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3.血型与交叉配血: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型和抗体,确定适宜的血液输血类型,避免输血反应发生。
4.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疾病风险。
二、尿液检查1.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的外观、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
2.微量尿蛋白检查:用于早期发现糖尿病、高血压等导致的肾脏损伤,及早进行治疗。
3.尿培养:通过培养尿液中的细菌,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以及感染菌株的敏感性,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三、体液检查1.腹水、胸水检查:通过检测腹水或胸水的化学成分、细胞学特征,帮助诊断原因,确定治疗方案。
2.关节液检查:通过检测关节液的外观、化学成分、细胞学特征,评估关节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脑脊液检查:主要用于脑脊液压力、细胞学、生化学等指标的检测,帮助诊断脑脊液系统疾病。
四、组织和细胞检查1.组织活检:通过获取患者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帮助明确病因和诊断复杂疾病。
2.细胞学检查:包括细胞学涂片、细胞学培养等,用于诊断肿瘤、感染以及炎症等疾病。
五、其他常见检查1.电解质测定: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钠、钾、钙等电解质,评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情况。
2.血气分析:通过测定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酸碱平衡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与代谢状态。
总结实验室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检查项目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
实验室检查包括哪些项目(二)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人体样本的生化、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的常见项目。
正文内容:一、血液检查1.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2. 血糖检查:用于评估血糖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3.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测量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血液凝固功能。
4.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用于评估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5. 电解质检查:测量血液中的钠、钾、氯等电解质浓度,评估电解质平衡情况。
二、尿液检查1. 尿常规:包括尿液颜色、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
2. 尿沉渣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帮助诊断尿路感染、结石等疾病。
3. 尿蛋白定量:用于评估肾脏疾病的程度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4. 尿培养:将尿液样本进行培养,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细菌或其他感染性病原体。
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
三、生化检查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肝疾病。
2.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肾疾病。
3. 电解质检查:测量血液中的钠、钾、氯等电解质浓度,评估电解质平衡情况。
4. 血清蛋白检查:用于评估营养状况和炎症反应情况。
5. 血清酶学检查: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用于评估各种组织损伤情况。
四、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培养和鉴定: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鉴定,帮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
2.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用于诊断病毒感染。
3. 真菌培养和鉴定:通过培养和鉴定真菌,帮助诊断真菌感染。
实验室日常检查项目
1. 设备检查,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这包括检查设备的电源供应、传
感器、标定等,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清洁卫生,实验室的清洁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定期对实验室
进行清洁消毒,清理废弃物和化学品残留,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整洁
和安全。
3. 实验室耗材管理,定期检查实验室的耗材使用情况,包括化
学试剂、实验用耗材等,及时补充和更新实验室所需的耗材。
4. 废物处理,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确保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废物处理,保障实验室环境和人员安全。
5. 安全设施检查,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包括紧急洗眼器、安全淋浴器、灭火器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6. 文件记录管理,实验室日常检查还包括对实验室文件记录的
管理,包括实验数据、实验记录、安全记录等的归档和管理,以备
日后查阅和审阅。
以上这些是实验室日常检查的一些主要项目,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管理,可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整洁和高效运行。
实验室检查有哪些项目(一)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医疗诊断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通过分析和评估体液、细胞和组织样本的结果,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的一些常见项目,帮助读者了解实验室检查的内容和意义。
正文:1. 血液检查:1.1 血红蛋白测定: 通过测量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贫血的程度。
1.2 血小板计数: 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
1.3 白细胞计数: 检测白细胞数量,帮助诊断感染、炎症和骨髓问题。
1.4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用于糖尿病的管理。
1.5 血型鉴定: 确定个体的血型,为输血和器官移植提供基础数据。
2. 尿液检查:2.1 尿常规检查: 包括检测尿液的颜色、酸碱度、浑浊度和尿比重等指标,帮助检测泌尿系统疾病和肾功能。
2.2 尿蛋白定量: 评估肾功能是否正常,检测尿液中的蛋白含量。
2.3 尿糖检测: 检测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用于糖尿病的筛查和管理。
2.4 尿培养: 检测尿液中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帮助诊断尿路感染。
2.5 尿沉渣检查: 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和颗粒,辅助诊断尿路感染和泌尿系统疾病。
3. 血糖检测:3.1 空腹血糖测定: 检测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帮助诊断糖尿病。
3.2 餐后血糖测定: 检测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3.3 糖耐量测定: 评估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
3.4 随机血糖测定: 随机时间测量的血糖水平,常用于急诊、监测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评估。
3.5 高糖负荷试验: 测定机体对高糖负荷的反应,用于一些特定疾病的诊断和观察。
4. 影像学检查:4.1 X线检查: 使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进行影像呈现,诊断骨折、肺部疾病等。
4.2 超声波检查: 利用高频声波产生影像,用于检查器官结构和流体积聚的情况。
4.3 CT扫描: 通过多个横断面的X射线成像,提供详细的器官和组织结构信息。
实验室检查包含哪些(二)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身体样本中的生理指标和病理标志物来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检查包含的五个方面内容。
正文:一、血液检查:1. 血红蛋白:测定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来评估贫血程度。
2. 血小板计数:检测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用于评估凝血功能。
3. 血浆电解质:测定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如钠、钾、钙等,用于评估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4. 白细胞计数:评估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用于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5.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血液中的血糖控制情况,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二、尿液检查:1. 尿蛋白:测定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用于评估肾功能和筛查潜在的肾病。
2. 尿潜血:检测尿液中的隐血,可以用于筛查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肾盂肾炎等。
3. 尿比重:测定尿液的比重,可以评估肾脏浓缩功能和水平衡。
4. 尿白细胞计数:评估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用于检测泌尿系统感染。
5. 尿葡萄糖:测定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三、生化检查:1. 肝功能:检测血液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脏酶的活性,用于评估肝功能。
2. 肾功能:测定血液中的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
3. 血脂检测:测定血液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用于评估脂代谢状态和心血管健康。
4. 电解质及血糖:测定血液中的钠、钾、钙、血糖等指标,用于评估体内电解质平衡和糖代谢状况。
5. 血清蛋白质:测定血液中的白蛋白、球蛋白等蛋白质含量,用于评估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四、免疫学检查:1. 微量抗原/抗体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微量抗原或抗体的存在来判断某些疾病的感染、免疫状态和疫苗效果。
2. 免疫球蛋白检测:测定血液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的含量,以评估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实验室检查有哪些项目(二)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对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的分析和检测,了解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介绍实验室检查中常见的项目及其意义。
一、血液检查1. 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用于评估血液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2. 血脂检查:检测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3.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测定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评估血液凝固功能。
4. 血型鉴定:确定一个人的血型,为输血和器官移植提供重要信息。
5. 电解质检查:包括血钠、血钾等检测,用于评估水盐平衡和酸碱平衡。
二、尿液检查1. 尿常规:包括尿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等指标,用于评估肾功能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
2. 尿沉渣检查:通过镜下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结晶和微生物,帮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3. 尿液培养:培养尿液中的细菌,帮助诊断尿路感染和确定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4. 尿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脏损伤程度。
5. 尿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尿液中的病毒和细菌DNA,用于诊断尿路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三、体液检查1. 精液分析:通过检测精液中的精子数量、活力和形态,评估男性生育能力。
2. 眼泪分析:通过分析泪液成分和量,评估眼部疾病,如干眼症。
3. 关节液检查:通过检测关节液的炎症程度和晶体的存在,帮助诊断关节炎和关节痛症。
4. 腹水分析:通过分析腹水成分,判断腹腔器官是否存在疾病或感染。
5. 羊水检查:检测孕妇的羊水中的胎儿DNA和胎儿遗传病的风险。
四、病原体检查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测细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 病毒核酸检测:通过PCR等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如新型冠状病毒。
3. 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检测真菌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4. 寄生虫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或特殊染色,检测寄生虫的存在,如疟原虫。
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是指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和细胞的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分析,来评估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程度的一系列检查项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1.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状况。
2.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肝脏功能和肾脏功能等情况。
3.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对抗结实、出血的能力。
4.免疫学指标:包括IgG、IgM、IgE、淋巴细胞亚群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病理。
5.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包括血钠、血钾、血钙、血镁、pH值等,可以评估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情况。
6.肿瘤标志物:包括CEA、AFP、CA199、PSA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7.甲状腺功能:包括TSH、T3、T4等,可以评估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以及诊断甲状腺疾病。
8.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包括病毒抗体和抗原、细菌抗体和抗原等,可以用于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其中一种传染性疾病。
9.电生理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等,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和脑部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10.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CT、MRI等,可以用于对患者内脏和组织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性质。
这些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需求,医生可能会选择特定的指标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此外,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需要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获得最准确和全面的诊断结果。
实验室日常检查记录检查日期:[日期]检查人员:[姓名]1. 实验室安全检查- 检查实验室的安全标识是否完整可见,并及时更换损坏的标识。
- 检查实验室的紧急出口、灭火器和急救箱是否摆放在易于寻找和接近的位置。
- 检查实验室通道和紧急出口是否畅通无阻。
- 检查实验室的电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并确保所有电源线路没有损坏或暴露。
- 检查实验室的化学品储存区域是否整洁有序,并且化学品储存柜门是否完好。
- 检查实验室的排风系统是否正常运转,通风口是否畅通。
- 检查实验室的工作台面和设备是否干净整洁,无残留物。
2. 实验室设备检查- 检查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如离心机、天平、显微镜等。
- 检查实验室的玻璃仪器是否完好,如烧杯、容量瓶、试管等,若有损坏应及时报修或更换。
- 检查实验室的温度计、计时器等检测设备是否准确可靠。
3. 实验室卫生检查- 检查实验室的地面是否清洁干净,无杂物和溅洒物。
- 检查实验室的垃圾桶是否及时清空并分类处理垃圾。
- 检查实验室的洗手间是否清洁,提供足够的洗手液和纸巾。
- 检查实验室的试剂架、工作台面和储存柜是否整洁有序,无过期和长时间未使用的试剂。
4. 实验室安全培训记录- 核实实验室成员是否参加了实验室安全培训。
- 检查实验室成员的安全操作规程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5. 其他事项- 记录其他与实验室日常检查相关的事项。
备注:[可填写具体情况]检查人员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员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附件:照片/文件等。
实验室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手段,通过对病人体内物质的检查,可以确定病人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发展程度,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尿常规、电解质及肝功能检查等。
血常规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查之一,通过对血液的成分、数量及形态等进行细致的检查,可以提供关于疾病类型、程度以及预后的信息。
血常规主要包含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
其中白细胞计数可用于判定感染类疾病,红细胞计数可用于评估贫血、出血等疾病,血小板计数可用于判断出血功能异常等病情。
生化指标检查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血脂、肝功能、电解质、肾功能、胰岛功能等,是对病人血液中各种物质含量及代谢过程的检查。
这些检查通过电化学、光学、酶标等方式进行,其结果可以反映出病人体内APA,酶类、蛋白质、病毒等的含量、代谢状态。
尿常规检查是对人体生物体内化学平衡的反应,也是检查人体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尿中的形态学结构、药物成分、微生物和化学物质均可以从中检测到。
尿常规中最常见的检查包含:尿蛋白、尿酸、尿糖、尿胆原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代谢情况和肾功能状态。
电解质检查是对人体细胞内外离子和电荷平衡状态的检查,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和生理的代谢水平,从而发现并辅助诊断与控制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肝功能检查是对肝脏内部代谢和解毒功能的检查,包括转氨酶、总胆红素、直蛋白等数项指标。
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预防或确诊许多肝部疾病,例如乙型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
实验室检查是目前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检查手段,可以快速且客观地反映病人的身体状态及疾病进展情况,为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常用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正常值:成年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3.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慢性肺心病患者。
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均称为贫血,其中血红蛋白的降低值对贫血程度判断更重要。
5.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6.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7.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成人为(4.0—10.0)×1012/L。
8.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性粒细胞(包括杆状核、分叶核)占50%—75%。
9.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中毒、组织严重损伤或坏死、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10.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病毒感染和部分格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电离辐射、使用某些化学药物等均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
11.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不分叶核粒细胞增多(>5%)即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患者。
12.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增多(>3%)即为核右移;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慢性感染、尿毒症等患者。
1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等。
14.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感染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15.血小板计数(PC或PLT)正常值:(100—300)×109/L。
16.女性月经期的第1日可引起血小板生理性减少。
17.血小板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患者。
18.网织红细胞的增减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盛衰;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
19.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时,标本中应加入的抗凝剂为3.8%的枸橼酸钠0.4ml。
20.血沉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急慢性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患者。
[尿液、粪便检查]
21.做尿常规检查尿标本可随时留取新鲜尿液100ml左右,但以晨尿最好。
22.正常成人每天尿量为1000—2000ml;超过2500ml为多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 为无尿。
23.每升尿内含有血量超过1ml即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3个以上红细胞称为镜下血尿。
24.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
25.新鲜尿液若呈白色或黄色混浊为脓尿或菌尿;尿液离心沉淀后每高倍视野平均见到5个以上白细胞为镜下脓尿。
26.脓尿或菌尿、镜下脓尿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7.尿液呈深黄色且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为胆红素尿;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28.尿液呈酱油色多见于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溶血的患者。
29.尿液呈乳白色为乳糜尿;乳糜尿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的患者。
30.新鲜尿液呈氨味,提示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
31.正常成人尿相对密度波动在1.015—1.025。
32.尿量少而尿相对密度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脱水等患者;尿量多而尿相对密度高见于糖尿病患者。
33.生理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常见于剧烈运动、劳累、精神紧张、长期间站立等。
34.尿酮体阳性病理情况下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35.尿胆原呈强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的患者;尿胆红素呈强阳性见于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尿胆原、尿胆红素均为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的患者。
36.透明管型可见于正常人晨尿;蜡样管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晚期、肾衰竭。
37.粘液、脓性或脓血便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患者。
38.柏油样便是指粪便黑色富有光泽,呈柏油样。
柏油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39.鲜红便见于肠道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痔疮、结肠癌、肛裂等。
40.白陶土样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黄疸。
41.米泔样便呈白色淘米水样,见于霍乱和副霍乱。
42.粪便隐血试验前应指导患者停服铁剂,禁食动物血、肝类、瘦肉及大量绿叶蔬菜3日,勿咽下血性唾液,以防假阳性。
43.粪便隐血试验呈持续阳性见于胃癌患者,呈间断阳性见于消化性溃疡患者。
[肝功及肾功能检查]
44.内生肌酐清除率是检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最常用的指标,他能较早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
45.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查前患者需低蛋白饮食并禁食肉类3日,避免剧烈运动。
46.内生肌酐清除率正常值为80—120ml/min,低于正常值提示肾功能损害。
47.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同时增高提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衰竭。
48.夜尿增多、尿相对密度低或固定在1.010左右,表明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
49.血清清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为(1.5—2.5):1,比值倒置常见于肝硬化患者。
50.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1μmol/L,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临床上称为隐性黄疸;>34.2μmol/L时为显性黄疸。
51.非结合型胆红素明显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患者;结合型胆红素明显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患者;结合型胆红素、非结合型胆红素均中度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患者。
5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分布在肝脏,急性肝炎时ALT增高最明显。
5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等组织中;AST增高首先考虑心肌梗死,然后考虑肝脏病变。
54.甲胎蛋白(AFP)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癌患者。
55.HBsAg阳性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抗-HBs是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生化、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56.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空腹血糖增高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57.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见于原发性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患者。
58.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HDL-C降低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59.血清淀粉酶增高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60.血清肌酸激酶(CK)增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其MB型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61.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见于心肌梗死、肝脏疾病等;急性心肌梗死时以同工酶LDH1升高为主。
62.漏出液为非炎症性积液,常见于慢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病综合征、重度营养不良等患者。
漏出液呈淡黄色、透明,相对密度低于1.018,不易凝固,黏蛋白试验阴性,细胞计数常<100×106/L,以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为主。
渗出液多为炎症性积液,也可见于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外伤、化学性刺激等患者;渗出液有颜色、混浊,相对密度高于 1.018,易凝固,黏蛋白试验阳性,细胞计数
常>500×106/L,生活充满了色彩,但是蒙着一层雾需要你的拨开63.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