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常规ppt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3
医学课件•脑梗死概述•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急性期护理措施实施•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护理干预•药物治疗与饮食调整指导•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和执行•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目录脑梗死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分型根据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的机制可将脑梗死分为三种主要病理生理学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方法与标准诊断方法诊断标准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症风险030201患者全面评估护理问题识别急性期护理问题恢复期护理问题心理护理问题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急性期护理计划制定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如头高卧位、吸氧、定时翻身等。
恢复期护理计划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及认知功能训练等,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心理护理计划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急性期护理措施实施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01020304010204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教授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不能有效排痰的患者,给予吸痰护理。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言语及肢体活动变化,注意有无咳嗽、腹痛、肢体痛等新的栓塞表现。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瘫痪肢体功能位;烦躁不安或抽搐者注意观察发作的部位、次数和时间,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并适当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吸氧,及时吸痰,防止缺氧窒息;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患者加强气道护理和呼吸肌功能锻炼。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给予富有营养、高蛋白质、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评估吞咽功能,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
6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慰,缓解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
7做好患者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做好大小便的管理,防止泌尿系感染及失禁性皮炎。
8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床、下肢深静脉血栓、误吸等危险因素,落实安全护理措施。
9指导患者出院后戒烟、限酒,遵医嘱用药,坚持有氧运动。
对有TIA发作史的患者,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突然转动颈部,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保暖,外出时有人陪伴。
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及早帮助失语、吞咽困难患者语言功能及吞咽训练。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人:陈** 审核人:xxx 修订日期:2020年x月拟定日期:2020年x月。
脑梗死护理常规【概念】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
【临床特点】急性起病,可有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医疗目标】最大限度争取神经细胞存活,缩小梗塞面积,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护理目标】1.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患者和家属掌握语言、瘫痪肢体的康复锻炼。
【护理问题】1.躯体移动障碍与神经肌肉受损有关。
2.语言沟通障碍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失语、面瘫等有关。
【专科评估】1.言语是否清楚,能否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2.主观上对疾病的反应是焦虑、悲观,还是平静。
3.日常活动是否受限。
【护理措施】1.常规护理1.1 心理护理多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卧位平卧位,以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
1.3 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1.4 饮食低脂、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瘫痪肢体的护理2.1 避免患肢受压,勿对患肢进行冷敷和热敷,以防冻伤和烫伤。
2.2 按摩患肢,促进血液循环,以防静脉血栓的发生。
2.3 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施以相应的康复锻炼,减少后遗症。
3.3.病情观察3.1 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或过低都要通知大夫,给予相应处理。
3.2 观察病情的变化:语言、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活动、肢体功能等有无变化。
【健康教育】1. 环境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保证患者的身心能得到充分的休养。
2.饮食指导2.1 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2 戒烟酒。
3.日常活动3.1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3.2 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强其自我照顾能力。
4.心理指导: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
5.医疗护理措施的配合5.1 教会家属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
5.2 提醒病人避免诱发因素,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定期进行复查。
【危重期的观察及处理】1.观察1.1 注意生命体征及睡孔、意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