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75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是指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药物疗效的最大化。
中成药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明显、温和安全、副作用小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药效成分复杂,药性多样,对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概念、意义、管理原则、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概念中成药合理使用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及其病因病机,遵循中医药理论,科学合理地选用、配伍和应用中成药,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达到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中成药合理使用要求医生在诊疗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性、疗效性和优势性。
二、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意义1.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类型进行综合施治,能够使中成药的疗效得到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2.减少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降低药物滥用率。
对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管理可以杜绝滥用药物的情况,减少对患者健康的不良影响。
4.保护中药资源。
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避免浪费中药资源,保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合理使用中成药能够促进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中成药合理使用的管理原则1.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情、体质等方面进行个体化治疗,选用适合患者的中成药。
2.经验原则。
遵循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根据中医药的理论进行中成药的合理选用和应用。
3.安全原则。
优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风险和药物相互作用。
4.综合原则。
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施治,治病的过程是全方位、多层次、全面性的。
5.疗效原则。
临床应用中成药要追求治疗疾病的效果,确保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控制和缓解。
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基本原则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炮制、提取或加工制成的制剂。
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临床适应症明确原则临床医生在使用中成药前应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并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
中成药具有广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适应症,但不同疾病或不同病情的患者对中成药的适应症可能各有差异。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成药,避免滥用或误用。
二、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
不同人群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不同,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也不同,因此需要个体化的用药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剂型选择原则中成药的剂型多样,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膏剂等。
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剂型,以提高药物的便利性和患者的依从性。
例如,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易于咀嚼和吞咽的片剂或颗粒剂。
四、药物组方原则中成药的药性复杂多样,不同中成药之间存在相容性和配伍性问题。
在使用中成药时,医生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或加强作用,并合理组方以增加治疗的综合效果。
五、临床观察评估原则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或调整剂量,必要时进行其他治疗干预。
六、合理用药宣教原则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药物的用途、作用机制、用法和注意事项,以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识和合理用药的意识。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成药,并及时报告服药期间的情况。
七、药物管理和记录原则医生在使用中成药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用药调整,并妥善保存患者的用药记录。
对于需要减量或停药的患者,医生应及时跟进并安排复查,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合理使用中成药是保证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也称为中药制剂,是指采用中药或中药材作为原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制备而成的制剂。
它具有中药成分的特性,也保留了现代药物制剂的规范和标准化操作。
中成药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价格相对较低等优点,在我国临床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1. 青霉素消炎片青霉素消炎片是一种使用链霉素作为原料的中成药,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等。
它能够有效地杀死细菌,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疾病的复发率。
但青霉素消炎片对某些细菌耐药性较强,因此在用药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
2. 人丹人丹是一种以黄连、黄芩、龙胆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口腔溃疡、急性肠胃炎等病症。
人丹副作用少,疗效确切,广泛受到患者的青睐。
3. 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以丹参、三七、甘草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它具有活血化瘀、增加微循环、保护心肌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等。
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能够改善脾胃功能,提高食欲,促进消化等。
4.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种以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
它具有滋阴补肾、壮阳补益的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阳痿不举等症状。
金匮肾气丸副作用少,可以长期使用。
注意事项1.在使用中成药之前需要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病情,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中成药不能作为自我诊断和自我治疗的手段。
3.在使用中成药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4.患有重病或慢性病的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时间。
中成药在临床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促进康复。
尽管中成药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时也需要慎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中成药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疾病诊断和临床特征,合理选用中成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为了指导临床实践中的中成药合理使用,制定了中成药合理使用实施细则。
本文将从中成药的选用、剂量与疗程、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水平。
一、中成药的选用1.根据疾病诊断与临床特征选药。
中成药的选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特征进行合理选择,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来选药。
例如,对于肝胆湿热型肝炎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的中成药,如大黄、黄连等。
2.根据药物功效选药。
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其药物功效来进行,根据患者需要的药物作用,选择到合适的中成药。
例如,对于感冒患者,可选用抗病毒、解表散寒、宣肺开窍的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等。
二、剂量与疗程的控制1.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和病情确定剂量。
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来确定,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应注意减量或增量。
2.合理掌握疗程。
中成药的疗程应根据疾病的进展和病情的变化来确定,一般应遵循“及时、适量、适时”的原则,既要保证疗程的充分,又要避免无效的长期使用。
三、中成药的联合应用1.注意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相互干扰。
尤其是在使用有毒药物时,应避免与有相似作用或相同药代动力学的药物同时应用。
2.调配合理的中成药。
中成药联合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具有互补作用或协同作用的中成药进行调配。
例如,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可以联合应用降酸药和增加胃粘膜保护的中成药,如胃复安等。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实施细则主要是为了提高中成药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成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物滥用、不合理使用等。
因此,加强对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监控和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经炮制工艺加工而成的药物。
其具有中草药的疗效和方便使用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和探讨。
首先,中成药的用药指南和注意事项应该得到充分的了解。
中成药的用药指南一般由国家卫生、药品监管机构或专业学会发布。
这些指南包括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禁忌症等内容,医生和患者应该遵循这些指南来进行用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其次,中成药的使用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合理选择。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同样重要的是,患者应该主动向医生提供详细的病史、体检结果等信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用药决策。
另外,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还需要考虑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中成药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
因此,医生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应该注意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并告知患者避免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
此外,中成药的使用应该遵循适当的疗程和用药剂量。
中成药的治疗效果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不能过早停药或减少剂量,否则可能影响疗效。
同样重要的是,患者也不能随意增加药物的剂量,以免造成药物的过量使用和不良反应。
总之,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是保证药物安全和疗效的重要环节。
医生和患者应该共同关注中成药的用药指南和注意事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此外,还应该重视中成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适当的疗程和用药剂量,以及药物的安全问题。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发挥中成药的疗效,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谈中成药在临床药学的合理使用发布时间:2022-05-23T02:18:58.12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4期作者:周丽芳[导读]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与压力同行,但人们的健康意识却越来越强。
周丽芳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卫生院 214107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与压力同行,但人们的健康意识却越来越强。
随着对自身健康关注的越多,人们对患病后采取的治疗方式也越加关注。
众所周知,安全合理使用中成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节省中药资源的优势。
而事实上,中成药的效能早已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验证成为副作用小、疗效性好的药品。
但伴随着中医药在世界上迅速地推广和使用,其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些不科学合理使用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中成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副作用,已是目前医药界关注的热点[1]和焦点。
临床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严重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对患者身体造成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由此造成患者对中医药的排斥心理,导致临床中药学不能有序开展。
所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势在必行。
工作23年来,笔者一直在基层卫生院从事中西药品的调剂配方工作。
临床上,中药师和中医师沟通交流,辨证施治,保证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专业和亲身实践,对中成药在临床药学的合理使用谈一下看法。
谈论前,先作如下两点说明:一是谈及的相关中成药应用的安全性数据均来自笔者二十多年的工作总结,为中药在开展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积累经验,尽量避免中成药的不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二是本文只谈丸、散、膏、丹、贴、针剂等的中成药,传统的汤剂除外。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含有中成药或配合西药的(不含急诊、住院)602张中成药处方为本次研究对象,包括内科304张,外科168张,妇产五官等130张。
2、方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权威网站,以检索关键词“中药合理使用、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搜集整理到多篇关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相关文献。
2024年是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方面的重要一年,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一些观点。
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制制成的药品,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成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其合理使用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
首先,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确保其质量安全。
中成药的原料药多来自于天然植物,而植物药存在着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如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采收季节等的差异可能导致中草药的成分差异。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药师需要确保选用的中成药品质可靠,且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避免因质量问题给患者带来风险。
其次,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个体化的用药策略。
中成药具有兼顾治疗和调养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药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结合中成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外,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机,辨识疾病的证候,并据此选用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药师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选择适用的中成药进行治疗,避免滥用中成药,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合理使用中成药还需要关注其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
中成药具有多成分的特点,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药师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症、剂量和疗程等方面的指导,以确保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最后,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药师应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的持续性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药师还应密切关注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及时了解中成药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指导临床实践。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保证质量安全、个体化用药、辨证施治、药物安全和耐受性、监测和评估等多方面的考虑。
药师在工作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以提高对中成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原料组方制剂,经药品加工工艺制成的治疗疾病的药品。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疗效,但也存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中成药对于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评价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标准、必要性、方法以及避免滥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标准应该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疾病情况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临床证据支持的、适用于当前病情的中成药,并在监测指标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合理使用中成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确保药物的使用能够对疾病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临床病情需要。
中成药在一些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保护和调护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二是病情个体化管理的需要。
中成药是基于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的,对于慢性疾病的个体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中成药在患者西医药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时可作为辅助治疗,发挥协同作用。
为了实现中成药合理使用,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明确适应症与禁忌证。
制定中成药使用指南,明确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二是选择合理的剂型和规格。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病情,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剂型和规格,确保药效与用药安全;三是严格控制用药时间与疗程。
根据病情和用药反应,合理设置用药时间和疗程,避免过长或过短导致疗效不佳;四是合理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用药反应,调整剂量,确保疗效及安全性。
同时,为了避免中成药的滥用,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避免盲目使用。
中成药的使用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不应只依靠症状进行判断,还应结合患者整体情况综合分析;二是避免长期使用。
中成药在慢性疾病治疗中使用可能较长,但也应及时评估疗效和安全性,避免长期使用造成不良影响;三是避免超剂量使用。
中成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宜超过推荐剂量;四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是一本关于中成药临床应用的指导手册。
这本书通常包括了中成药的分类、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医生和药师能够了解各种中成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帮助他们在临床工作中更加合理地使用中成药。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一般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成药的分类和药理作用:介绍中成药按照功效分为清热解毒药、补益类药、消食类药等不同类型,并对每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行详细解释。
2. 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说明每种中成药适用于的疾病或症状,并给出了每种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包括剂型、服用方法、服用时间等。
3. 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列举每种中成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帮助医生和药师在使用中成药时注意潜在的风险。
4. 中成药的配伍禁忌:介绍中成药之间的配伍禁忌问题,警示医生和药师在配伍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读本是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籍之一,能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中成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的发生。
同时,读本中的信息
也可以作为给患者提供用药指导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正确使用中成药。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提取物或中药与其他适宜药物配伍而成的药物制剂,具有中药特色和西药功效。
在临床实践中,中成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至关重要,不能随意滥用或误用。
本文将就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一、中成药的用药原则1. 综合斟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不同的中成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不能一概而论。
2. 合理搭配:中成药多为复方制剂,不同药物之间有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循医嘱,不可随意更改或混合使用。
3. 精准用药: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进行用药,不能擅自增减或延长用药时间。
特别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更应慎重使用。
二、中成药的应用范围中成药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疗效,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风湿关节炎等。
中成药常被用于辅助治疗,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
但需注意,对于一些重症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中成药并非首选,应慎重选择或遵医嘱使用。
三、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 制造商:购买中成药时,应选择正规药店购买,注意查看包装、说明书、生产日期等信息,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2. 用药过程:用药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头晕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或停药。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慎重使用。
3. 连续用药:中成药具有温和的疗效,但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导致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性肝损害等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连续使用。
四、中成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成药在与化学合成药物同时使用时,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或至少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同时,要注意避免中成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免影响疗效。
五、中成药的临床研究和监测中成药的疗效机制复杂,临床疗效取决于药物成分、剂型、用量等多个因素。
中成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诊断,合理用药: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诊断,明确用药的目的和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同时,需要注意中成药的成分和作用,避免重复用药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2. 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中成药的使用需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包括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等。
如果需要超剂量使用或进行其他特殊处理,需要经过医生的指导和同意。
3.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中成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合理配伍,发挥疗效:中成药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或降低不良反应。
但是,配伍必须合理,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5. 关注特殊人群的使用: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中成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6. 定期评估疗效: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定期评估患者
的病情和用药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或更换药物。
总之,中成药临床运用指导原则是确保中成药安全、有效、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这些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辅以其他辅料制成的具有一定药效的药品。
中成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信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合理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执业药师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提高认识。
首先,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应当充分考虑到药物的适应症。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适应症,对于病情不同的患者,应当选择适合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此外,还应当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中成药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其次,中成药的剂量使用也是临床合理使用的重要方面。
执业药师需要对中成药的剂量范围进行了解和掌握,严格按照剂量要求进行配药。
对于不同的患者,应当根据其体质和病情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过量或者不足导致药物疗效的影响。
此外,中成药的使用时间也应当得到合理控制。
有些药物需要长期使用,而有些药物则只能短期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
执业药师需要对中成药的使用时间进行严密的监控和管理,确保药物的使用不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还应当遵循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规范。
近年来,我国针对中成药的临床使用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规范,执业药师应当学习并遵从这些指导意见,进行规范的药物选用和使用。
同时,执业药师还需要密切关注有关中成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中成药的应用水平。
最后,执业药师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过程中还应当与医师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执业药师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与医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确保中成药的使用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同时,还应当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药品说明和用药指导,以便患者正确使用中成药,并追踪用药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执业药师在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需要在不断学习和提高中成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及患者的病情,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中成药,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和药品说明。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
一、中成药的安全性与使用原则1.中成药安全性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
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
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多种类型,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注意药物过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