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01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一、引言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的结论。
在法律领域,类比推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探讨类比推理在法律知识中的应用。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交通肇事逃逸与故意杀人罪的比较案情简介:某日晚,甲驾驶一辆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因操作不当将乙撞成重伤。
甲见状慌忙逃离现场,导致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经调查,甲有故意杀人嫌疑。
法律问题:甲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分析:从法律角度来看,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的行为虽然导致了乙的死亡,但其主观上并没有杀人的故意。
从客观行为来看,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
但是,如果我们将交通肇事逃逸罪与故意杀人罪进行类比,可以发现它们在客观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故意杀人罪的相关规定,对交通肇事逃逸罪进行从重处罚。
结论: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但鉴于其行为的严重性,可以参照故意杀人罪的相关规定进行从重处罚。
2. 案例二:职务侵占与盗窃罪的比较案情简介:乙是某公司财务人员,负责公司财务报销工作。
乙利用职务之便,虚构报销单据,骗取公司公款30万元。
经调查,乙有盗窃嫌疑。
法律问题: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分析: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在本案中,乙的行为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然而,如果我们将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进行类比,可以发现它们在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盗窃罪的相关规定,对职务侵占罪进行从重处罚。
结论:乙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但鉴于其行为的严重性,可以参照盗窃罪的相关规定进行从重处罚。
3. 案例三:故意伤害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比较案情简介:丙与丁因琐事发生争执,丙持刀将丁刺成重伤。
第1篇一、引言盗窃犯罪作为一种常见的侵犯财产犯罪,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盗窃案件为例,从案件事实、法律适用、刑罚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法律分析,以期对盗窃犯罪的法律规定和实践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案件事实某年某月某日,被告人李某(男,25岁,无业)窜至本市某小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撬锁手段,先后进入该小区A栋、B栋、C栋三户居民家中,盗走现金人民币3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手机一部等财物,总价值人民币5.5万元。
经调查,被告人李某在作案过程中,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此次作案系累犯。
三、法律适用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入户盗窃,盗窃数额巨大,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2. 累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曾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此次作案系累犯,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3. 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盗窃数额巨大,具有累犯情节,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综合考虑被告人李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因素,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四、刑罚分析1. 有期徒刑本案中,法院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八年,符合刑法对盗窃罪的刑罚规定。
第1篇一、案例分析一:赵某非法拘禁案案情简介:赵某因怀疑其妻子与他人有染,遂非法拘禁妻子,并对其进行殴打。
妻子不堪忍受,报警后,赵某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非法拘禁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的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赵某的行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应依法受到惩罚。
二、案例分析二:李某盗窃案案情简介:李某因生活所迫,盗取了邻居家的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自首,并积极退赔。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李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但由于其主动投案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案例分析三:王某交通肇事案案情简介:王某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案发后,王某主动报警,并赔偿了死者家属的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交通肇事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王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但由于其主动报警并赔偿了死者家属的经济损失,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四:张某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张某因邻里纠纷,持刀将邻居刺伤,致其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自首,并赔偿了受害者经济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但由于其主动投案自首,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1篇一、案件背景案件名称:李某盗窃案案发时间:2023年3月15日案发地点:某市XX区XX路XX号犯罪嫌疑人:李某,男,25岁,无业受害人:张某,男,30岁,某公司职员二、案件经过2023年3月15日,受害人张某在下班途中,将其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遗忘在某市XX区XX路XX号的一家咖啡店内。
当晚,犯罪嫌疑人李某在咖啡店内以寻找座位为由,注意到张某遗忘的笔记本电脑。
李某心生贪念,遂趁张某离开后,将该笔记本电脑带出咖啡店,并藏匿于附近一栋废弃的建筑物内。
次日,张某发现笔记本电脑被盗,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公安机关随后对李某进行抓捕,并在其藏匿的地点找到了被盗的笔记本电脑。
三、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李某在发现张某遗忘的笔记本电脑后,没有归还给失主,而是将其带出咖啡店藏匿,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盗窃故意。
2. 盗窃行为的客观表现:李某实施了将笔记本电脑带出咖啡店并藏匿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3. 盗窃数额的认定:根据案件事实,被盗笔记本电脑的价值为人民币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数额要求。
4. 盗窃情节的认定:李某虽然无业,但盗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且具有明显的犯罪目的,属于情节较重。
五、案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刑事拘留。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被告人张某涉嫌盗窃罪一案。
张某,男,32岁,某市居民。
2021年6月,张某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张某于2021年5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利用其个人信息办理了一张信用卡,并在一个月内通过信用卡消费的方式,盗刷了人民币10万元。
二、案件事实1. 犯罪手段:张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获取并用于办理信用卡。
张某在收到信用卡后,未认真审查,便开始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
张某在消费过程中,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2. 犯罪目的:张某在办理信用卡时,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只是想通过信用卡方便自己的消费。
3. 犯罪后果:张某在一个月内,通过信用卡消费的方式,盗刷了人民币10万元,给持卡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法律分析1. 盗窃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 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虽然张某在办理信用卡时,并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但其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盗刷了人民币10万元,属于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张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3. 盗窃罪的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张某盗刷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盗窃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张某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 其他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张某盗刷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盗窃罪,但未达到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标准。
因此,张某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还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盗窃罪案例分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盗窃罪案件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下面我将分析一个盗窃罪案例。
案例概述:在某城市的商场内发生一起盗窃案,被害人是一名顾客,他的手机在购物时被窃。
经过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是商场内一名保安,他趁着值勤时间,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将被害人手机从包包中盗取。
分析:这起盗窃案例涉及到职务侵占,犯罪嫌疑人是一名保安。
首先,保安作为商场内维护秩序和安全的人员,他具有一定的权限和工作职责。
然而,该名保安趁着值勤时间盗窃他人手机,严重违反了他作为保安人员的职责。
这种职务侵占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商场内的秩序和声誉,也造成了顾客的经济损失,属于典型的职务侵占犯罪。
其次,该案例中的盗窃行为发生在商场内,商场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有着很多监控设备和管理人员。
然而,犯罪嫌疑人仍然能够趁着众多顾客和工作人员的疏忽,顺利实施盗窃。
这说明商场内的安全措施不够完善,监控设备和安保人员的配备有所不足。
商场方应该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员工进行监督与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以预防类似的盗窃案件发生。
此外,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其盗窃行为又存在明显的主观故意。
他趁着值勤时间选择了一个相对隐蔽的地点进行盗窃,并且将被害人的手机从包包中获取。
这表明他事先有过计划和准备,具有一定的作案经验。
这种明显的主观故意意味着他对盗窃行为的预先考虑和决心,使得他的行为更加恶劣。
结论:以上分析了一起盗窃罪案例,该案例涉及到职务侵占和明显的主观故意,揭示了商场安全措施不足的问题。
对于类似案件的预防,需要加强监控设备的安装和管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对于犯罪嫌疑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以期对其产生警示作用,避免类似犯罪再次发生。
盗窃罪成功改判职务侵占罪成功案例:李某某、祁某某职务侵占⼀审刑事判决书律师观点分析⼭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9)鲁0211刑初665号公诉机关青岛市黄岛区⼈民检察院。
被告⼈李某某,男,1979年6⽉10⽇出⽣于安徽省宿州市,汉族,⼩学⽂化程度,户籍所在地及现住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连X船舶涂装有限公司外⼚油漆主管。
因涉嫌犯盗窃罪于2018年9⽉5⽇被刑事拘留,同年9⽉27⽇被逮捕。
现羁押于青岛市第三看守所。
辩护⼈李爱军,⼭东⾔洽诚律师事务所律师。
辩护⼈唐永俊,⼭东鲁泉(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祁某某,男,1968年8⽉6⽇出⽣于江苏省宿迁市,汉族,⼩学⽂化程度,户籍地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现住青岛市黄岛区,现在X船建有限公司喷涂车间看泵员。
因涉嫌犯盗窃罪于2018年7⽉3⽇被刑事拘留,同年8⽉9⽇被逮捕。
现羁押于青岛市第三看守所。
辩护⼈于娟,⼭东诚功(黄岛)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彭某某,男,1986年1⽉18⽇出⽣于⼭东省泗⽔县,汉族,初中⽂化程度,户籍地⼭东省济宁市泗⽔县,现住青岛市黄岛区,现在X船建有限公司预涂车间带班。
因涉嫌犯盗窃罪于2018年7⽉3⽇被刑事拘留,同年8⽉9⽇被逮捕。
现羁押于青岛市第三看守所。
辩护⼈肖升东,⼭东青凯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汤某某,男,1986年10⽉10⽇出⽣于⼭东省泗⽔县,汉族,初中⽂化程度,户籍地济宁市泗⽔县,现住青岛市黄岛区,现为临沂X船舶有限公司预涂车间带班。
因涉嫌犯盗窃罪于2018年7⽉3⽇被刑事拘留,同年8⽉9⽇被逮捕。
现羁押于青岛市第三看守所。
辩护⼈李艳辉,⼭东青凯律师事务所律师。
青岛市黄岛区⼈民检察院以青黄岛检职检刑诉[2019]477号起诉书指控被告⼈李某某、祁某某、彭某某、汤某某犯职务侵占罪,于2019年3⽉27⽇向本院提起公诉。
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
青岛市黄岛区⼈民检察院指派检察员孙春芳出庭⽀持公诉,被告⼈李某某、祁某某、彭某某、汤某某及辩护⼈到庭参加诉讼。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盗窃案件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盗窃案为例,对其法律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人们对盗窃犯罪的认识,加强法律意识。
二、案例简介某年某月某日,被告人李某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盗窃念头。
当日,李某携带作案工具,潜入被害人王某家中,盗走现金人民币5000元及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李某被抓获归案。
三、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四、法律分析1. 刑事责任分析(1)刑事责任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已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犯罪故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明知盗窃行为会侵犯他人财产权益,但仍故意实施盗窃,具有犯罪故意。
(3)犯罪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盗窃现金人民币5000元及手机一部,价值共计8000元,属于数额较大,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刑事处罚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对于盗窃罪的处罚,应当综合考虑犯罪数额、犯罪情节、犯罪对象等因素。
本案中,被告人李某盗窃行为具有以下情节:(1)盗窃数额较大,价值8000元。
第1篇一、案例分析一:张三的非法拘禁案案情简介:张三因怀疑妻子王五与他人有不正当关系,遂采取非法手段将王五拘禁在家中,限制其人身自由。
经过警方调查,张三的行为已构成非法拘禁罪。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张三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侵犯了王五的人身权利,构成非法拘禁罪。
判决结果:法院依法判处张三有期徒刑一年,并赔偿王五经济损失。
二、案例分析二:李四的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李四与邻居王五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李四在争执过程中故意伤害王五,致使其身体多处受伤。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四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判决结果:法院依法判处李四有期徒刑六个月,并赔偿王五经济损失。
三、案例分析三:王五的盗窃案案情简介:王五为满足个人需求,采取秘密手段窃取他人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五千元。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王五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判决结果:法院依法判处王五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四、案例分析四:赵六的强奸案案情简介:赵六在夜晚潜入某小区,采取暴力手段强奸了一名女性。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赵六的行为已构成强奸罪。
判决结果:法院依法判处赵六有期徒刑十年,并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
五、案例分析五:钱七的职务侵占案案情简介:钱七担任某公司财务负责人,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金,共计人民币三十万元。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资金,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指导案例:正确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罗忠兰盗窃案(《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160号)(供稿单位:海南省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法院执笔:洪冰审编:李武清)一、基本案情被告人罗忠兰,女,19岁,汉族。
因涉嫌犯盗窃罪,于1998年3月17日被逮捕。
海南省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罗忠兰犯盗窃罪向海口市新华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新华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1998年2月18日晚,被告人罗忠兰进人海口市金夜娱乐广场851包厢陪伴客人唱“卡拉OK”。
当晚10时许,在此消费的客人陈某某将装有现金等物的黑色手提包置于电视机上,到包厢外打电话。
嗣后,包厢内其他客人结帐后离开娱乐广场。
罗忠兰送客人走后返回851包厢,趁正在打扫卫生的服务员未注意之机,将陈某某的手提包拿进包厢的卫生间,盗走包内现金12000元,将手提包及包内其他物品弃于卫生盆下,熄灭卫生间的灯,锁上卫生间的门后逃离现场。
陈某某打完电话回到851包厢欲取包时,发现手提包不见。
经与打扫卫生的服务员共同寻找,发现手提包被丢弃在卫生间内卫生盆下。
罗忠兰于次日用所盗钱款以其男友的姓名购买诺基亚移动电话机一部、SIM卡一张、备用电池一块、充电器一个;另将7000元现金存入银行,800元现金随身携带。
案发后,公安机关已追回全部赃款赃物并退还失主。
被告人罗忠兰及其辩护人辩称,其行为性质是在公共场所拾得客人遗忘的物品,虽有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目的,但并无盗窃的故意,也没有秘密窃取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因亦未拒不交出拾得的财物,也不构成侵占罪。
新华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罗忠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足以认定。
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关于“罗忠兰不构成盗窃罪”的辩解和辩护意见与事实不符,不能成立。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于1998年7月9日判决:被告人罗忠兰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三千元。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0岁,无业。
2019年3月,张某因生活困难,心生盗窃之念。
经过一番踩点,张某发现某商场内一家珠宝店的保险柜较为薄弱,且无人看管。
于是,张某决定趁夜间商场无人之际,实施盗窃。
2019年3月15日晚,张某携带作案工具,潜入商场。
他先在商场内四处游荡,寻找机会。
当发现珠宝店无人时,张某迅速进入店内,利用撬锁工具打开了保险柜。
在打开保险柜后,张某迅速将里面的金银首饰装入事先准备好的袋子中,然后逃离现场。
二、案件调查案发后,商场保安发现保险柜被撬,立即报警。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展开调查。
通过调取商场监控录像,警方发现张某的作案过程,并锁定了嫌疑人。
经过调查,警方确认张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并将其抓获。
三、案件审理张某被警方抓获后,对其盗窃行为供认不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法院审理认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四、法律分析1.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张某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1)主观方面:张某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即为了获取财物而实施盗窃行为。
(2)客观方面:张某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即未经他人同意,采取秘密手段将他人财物占为己有。
(3)客体:张某盗窃的财物属于他人所有,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
2. 盗窃罪的量刑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的量刑标准如下:(1)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张某盗窃的金银首饰价值人民币1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故法院依法对其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将自己主管、管理、经手的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职务上的便利不同于工作上的便利,前者是职位所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而形成的便利;后者是与职位无关,仅因是本单位工作人员,熟悉本单位的环境状况而带来的较易接近作案目标或对象的便利。
因此,同是本单位工作人员,若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本单位财物,则构成职务侵占罪。
若利用工作上便利,窃取本单位财物,则构成盗窃罪。
行为人实施的盗窃行为,究竟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还是工作上的便利。
在判断某人是否具有主管、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权利时,不能只凭借社会习惯推定和被告人的口供,应该在综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规定、聘用合同以及其他授权形式来予以判断。
1、公诉机关指控,2011年5至8月份,被告人赵某等九人驾驶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河南分公司油罐车从中石油某县油库往某地区配送汽油、柴油,在途经107国道某饭店时得知该饭店老板孟某某收油并留有联系电话,之后上述被告人在配送油品途经该饭店时,电话联系孟某某携带油桶在168饭店附近等候,被告人赵某等五人与孟某某交叉结伙先后窃取车上汽柴油共计37次(每次1至2桶,每桶25升),价值11843元。
评析:该案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
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赵某等六名司机虽为中石油职工(司机),但依其岗位职责,不具有管理或经手油罐车内柴油、汽油的职权,其之所以能获取油罐车内的部分柴油、汽油,仅因熟悉作案环境,以及凭借工作人员身份,较易接近作案目标或对象,而不是利用其职权或职责范围内的合法条件。
故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另一种观点认为,赵某等六名司机作为事实上的随车押运员,随之形成了对柴油、汽油的保管的职责或职权。
并对进出油库和加油站之间的汽油、柴油负有准确交接、安全无误的责任。
因此,其利用运输的职务之便,秘密窃取油罐车中的汽油、柴油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特征,应以职务侵占罪处罚。
本案被告人赵某等六人系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河南分公司司机,其岗位职责均是从中石油淇县油库往新乡地区配送汽油、柴油。
从三个案例分析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从三个案例分析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转自:/php/20070917/39105.php案例一2005年11月上旬,犯罪嫌疑人李某在某汽车有限公司维修部工作期间,见公司维修部有一台千里马05款车的自动变速箱放在维修车间的房里,便产生盗窃念头。
于是就给犯罪嫌疑人周某某打电话,问是否要自动变速箱,周某到该维修车间看了自动变速箱后,同意以4500元的价格买这台变速箱。
某晚,犯罪嫌疑人李某趁加班之机,将这台变速箱偷运出单位,低价销给周某,获赃款4500元。
破案后,经价格认证中心估价,该自动变速箱价值人民币12800元。
案例二2004年7月19日上午,马某在某信用合作社值班,当时在该社营业室值班的还有薛某,马某负责复核,薛某负责库存现金的保管,马某趁现金员薛某去卫生间之机,将薛某负责保管的钱柜内10000元人民币盗走。
案例三陈某系某公司仓库的保安员。
2004年8月上旬,陈某和刚来该公司不久的同村人王某二人合谋,决定趁陈某在该公司仓库当保安值夜班时,由王某进入仓库内盗窃。
同年8月16日至21日,王某利用陈某在仓库值夜班之机,用陈某事先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拿到仓库值班经理的钥匙进入仓库内,先后三次从中盗取财物21043.56元。
盗窃与职务侵占特点区分以上三例案件,是盗窃还是职务侵占,存在不同看法,这就需要我们对盗窃和职务侵占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区分其不同特点。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案情介绍]1997年4月,被告人王某在担任陕西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某证券营业部委托交易柜柜员期间,发现可利用营业部证券交易系统软件存在的漏洞套出现金。
同年9月,王某将这一秘密告诉崔某和任某,3人共同预谋套取营业部现金,商定由崔某、任某偷看该证券营业部委托交易柜其他柜员的上机密码,由王某用该密码上机在崔某的股票账户上操作,套出资金、买入上海交易所的上市股票,再由崔某在另一证券营业部另开账户取出现金。
后被告人王某于1997年9月12日、10月28日、11月18日分三次利用偷看来的其同事的电脑操作密码上机,将营业部的69。
9万元资金划入崔某的股票账户,买成沪股四药股份、青岛海尔和四川长虹(当时上海股票交易所未实行全面指定交易制度),由崔某在另一证券营业所售出,共提取现金67。
9万元,其中被告人王某分得20万余元、崔某分得37万余元、任某分得6万元,其余赃款共同挥霍。
[案情分析]对本案中3被告人的行为如何定罪存在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王某等人共谋,利用其担任证券营业部工作人员的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数额巨大,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构成职务侵占罪。
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王某在犯罪过程中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只是利用其在单位工作中知悉的电脑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及容易接近犯罪对象的方便条件,即利用熟悉作案环境易于接近犯罪目标的工作之便,秘密窃取了他人财物,且数额巨大,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构成盗窃罪。
笔者同意上述第二种意见。
理由如下:首先,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虽然同属侵犯财物所有权的犯罪,主观方面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二罪在犯罪构成上的根本区别是客观行为不同。
构成职务侵占罪,客观上首先要求行为人必须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
不是利用职务之便,而是利用工作之便侵占本单位财物的行为,不能构成本罪。
其次,前者必须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即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了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盗窃只是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之一。
第1篇1. 案例一:张某故意杀人案案情简介:张某,男,35岁,某市人。
因与邻居李某发生纠纷,心生怨恨。
一日,张某持刀将李某刺死。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问题:(1)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张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对张某应如何量刑?2. 案例二:王某盗窃案案情简介:王某,男,25岁,某市人。
王某为筹集赌资,于某晚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走现金5万元。
案发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问题:(1)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王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对王某应如何量刑?3. 案例三:陈某交通肇事案案情简介:陈某,男,30岁,某市人。
陈某酒后驾驶一辆小型客车,与一辆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车驾驶员重伤。
案发后,陈某主动停车报警,并拨打急救电话。
问题:(1)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2)陈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4. 案例四:李某诈骗案案情简介:李某,女,45岁,某市人。
李某虚构自己为某知名企业高管,以投资为由,骗取被害人张某人民币50万元。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问题:(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2)李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对李某应如何量刑?5. 案例五:周某强奸案案情简介:周某,男,28岁,某市人。
周某酒后强行与被害人杨某发生性关系。
案发后,周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问题:(1)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罪?(2)周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对周某应如何量刑?6. 案例六:赵某职务侵占案案情简介:赵某,男,40岁,某市某公司经理。
赵某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公款人民币10万元。
案发后,赵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问题:(1)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2)赵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7. 案例七:孙某故意伤害案案情简介:孙某,男,35岁,某市人。
孙某因琐事与邻居刘某发生争执,后将刘某打成轻伤。
案情分析
张某为某小超市(营业执照为个体工商户)员工,主要负责商品的出库和入库管理,同事又负责收银。
后发现张某利用工作便利,通过将商品价格调低或调高的方式从而将获得的差价部分据为已有。
请问:张某的行为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
分析:盗窃罪(刑法第264条)和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虽同属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但性质不同,有着严格的区分界限。
但是对于监守自盗的行为,在办案中区分起来难度较大,存在不同的模糊认识。
如何定性此类犯罪行为是盗窃还是职务侵占,犹如在本案中张某的行为是构成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下面我们从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进行说明。
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0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区分主要如下:
一是从犯罪主体上讲,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具体而言,包括:1、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单位
财物,数额较大的;2、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
那么其他组织是否包括个体工商户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个体工商户在法律地位上相当于自然人,不具有企业或其他单位的性质。
因此,个体工商户的工作人员不构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
其他单位的人员”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集体单位的人员,如村民委员会委员,另一类是群众性组织的人员,如居民委员会、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等等。
相对而言,盗窃罪只是一般主体,不需要行为人具有特殊身份。
二是两罪的主观方面均只能是故意。
职务侵占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目的。
盗窃罪的主观方面也是故意,并且具有将公私财物秘密的非法占有的目的。
张某通过调低或调高价格的方式获取财物,主观上具有明显的故意,符合盗窃罪主观方面构成要件。
三是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财物的所有权,盗窃罪的犯罪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个体工商户不再“其他单位”之列,其财产属于个人财产,更不符合职务侵占罪犯罪客体的要求。
张某利用工作的便利,通过调价的方式获取的财物属于小超市经营者所有,张某却据为己有,侵犯的小超市经营者的财产所有权。
四是盗窃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和窃取型职务侵占
罪在客观方面容易混淆。
1997年刑法修改了原侵占罪(199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修改为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的确立,从立法的来源来看弥补了我国原有刑事立法仅惩治公务侵占行为(贪污)而不惩治职务侵占行为的不足。
1995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上述《决定》第十条规定的"侵占",解释为行为人以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学的通论,窃取型职务侵占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将自己合法管理、使用的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即"监守自盗"。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又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自己在职务上所具有的主管或者管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便利条件。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熟悉工作环境及了解有关信息等方便条件之间的区别。
一般说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基于其职责而在事实上已经合法地控制了该财物,一旦主观上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其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即可实现犯罪目的。
而利用熟悉工作环境了解有关信息,是指行为人仅仅因为工作方便,而较容易接近并非由其持有、保管、使用的本单位财物或了解有关信息,但尚未基于职责而合法地控制该财物,行为人利用这种方便条件并不能直接非法占有财物,只有进一步实施秘密窃取等行为才能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
如果
行为人非法占有的是不属于其工作和业务经管职责范围内的单位财物,仅是利用了因工作关系而熟悉作案环节、容易接近财物等方便条件从而实施犯罪的,不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也即是说“工作上的便利”是指“经手权”是指本身并不负责对本单位财物的管理,但因工作需要,对本单位财物有领取、使用或报销等权力,如采购员等。
工作上的便利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为顺利实现目的行为而产生的便利条件,如熟悉工作环境,出入方便等。
这种便利不是职务本身具有的,而是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形成的“次便利”,称为“工作上的便利”。
因此只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才能构成职务侵占罪,而“工作上的便利”则不能构成,因此要对“监守自盗”行为如果是利用的“职务上的便利”,其他条件符合,应定性为职务侵占罪,如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实施监守自盗应定性为盗窃罪。
综上,从两罪的犯罪主体以及犯罪的客体以及客观方面来讲,张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而非职务侵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