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赏析 ——中外传统建筑赏析结课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8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以“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最为突出。
在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并吸引了大量来自俄罗斯、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移民。
这些移民们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的布局和装饰上。
它借鉴了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注重建筑的表面效果和宏伟繁复的外观。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了对称的形式,通过线条的绘制和浮雕的加工,增加了建筑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在建筑的立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浮雕的花纹、装饰的雕塑和细节的雕刻,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装饰性。
建筑的细节装饰也是“中华巴洛克”的标志之一。
建筑常常使用石头、砖块和瓷砖等材料,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创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建筑的门窗、锁眼、窗台等部分经常加以装饰,常采用欧洲风格中的圆弧形和曲线形,更加突出了建筑的雕塑感和艺术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有着特别的设计。
大多数建筑都遵循了欧洲规划的布局方式,通常包括中央大厅、楼梯和庭院等。
建筑的中央大厅常常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具有宏伟的气势和豪华的装饰。
楼梯则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被设计成华丽的装饰物,往往成为建筑的一大亮点。
庭院则常常被设计成花园或公园,为建筑增添了一丝自然与宁静。
“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一些细节和元素上。
建筑常常使用拱形门、圆顶以及带有花纹和颜色的彩绘玻璃窗等。
这些细节和元素来源于欧洲的建筑风格,通过巧妙的结合,打造出了独特而精美的建筑。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汲取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装饰繁复、对称匀称、形式多样等方面。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典范。
巴洛克建筑华丽与曲线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欧洲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在许多国家留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遗产。
巴洛克建筑以其华丽的装饰和曲线造型而闻名,通过对对称性和比例的精确追求,以及对繁复细节的注重,展示了建筑师的艺术天赋和建筑技术的巧妙运用。
一、巴洛克建筑的特点1. 外立面的华丽装饰巴洛克建筑以其极富装饰性的外立面而闻名。
建筑师通过使用浮雕、壁画、石膏雕塑等细节装饰,使建筑物呈现出一种华丽而富丽堂皇的感觉。
这些装饰元素通常表达着宗教或政治的象征意义,为建筑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2. 曲线造型的运用巴洛克建筑追求曲线的优雅和流畅,通过使用凹凸不平的曲线形状,创造出一种丰富而复杂的视觉效果。
这些弯曲的线条常常用于建筑物的拱门、圆顶和墙壁上,赋予了建筑以柔和的动感。
3. 对称性和比例的精确追求巴洛克建筑注重对称性和比例的精确运用,以实现对建筑整体的完美控制。
建筑师使用对称的立面布局、精确的比例关系和重复的装饰元素,创造出一种和谐而完美的整体效果。
二、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品1. 凡尔赛宫(Palace of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市,是巴洛克建筑的典范之一。
宫殿的外立面以金碧辉煌的镀金装饰和华丽的雕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宫殿内部的大厅和宫廷也采用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让人们感受到了巴洛克建筑的极致华丽。
2. 圣伯多禄大殿(St. Peter's Basilica)位于梵蒂冈城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之一。
该教堂的建筑采用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充满了细腻的装饰和复杂的曲线形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广场上的巴洛克喷泉,其造型精美而华丽。
三、巴洛克建筑的影响巴洛克建筑对后来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装饰和曲线造型激发了后来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对于整个建筑界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巴洛克建筑的华丽装饰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许多现代建筑师在设计中运用巴洛克风格的元素,以创造出独特而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
设计艺术欣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绘画与雕塑1. 简介巴洛克风格是欧洲历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盛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初。
它追求豪华、繁复和夸张,并以其精细的装饰和情感上的强烈表现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巴洛克风格在建筑、绘画和雕塑领域的特点与代表作品。
2. 巴洛克建筑2.1 特点:- 建筑物外观的复杂性和曲线形态 - 夸张华丽的装饰和浮雕 - 宏伟壮观的立面和圆顶结构 - 富有戏剧性的灯光效果2.2 代表作品:- 法国凡尔赛宫:展示了巴洛克风格的极致奢华与庄严。
- 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融合了巴洛克元素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 德国多特蒙德乐园城堡:融入了巴洛克建筑的精致和奢华。
3. 巴洛克绘画3.1 特点: - 运用大胆的明暗对比来营造戏剧性效果 - 精细并注重细节的绘画风格 - 描绘有力和动态的形象和场景3.2 代表作品: - 布鲁日的伤者:"确实使人们心生恐惧与忧伤,但同时又给予希望" - 博洛尼亚学院巴里公寓的神庙中圣母子像:"用丰满肉体展现了神性与美丽"4. 巴洛克雕塑4.1 特点: - 精雕细琢和高度装饰的风格 - 运用曲线、对称和流畅的线条创造出动感效果 - 表达宗教主题和戏剧性情感4.2 代表作品: - 米开朗基罗的《拿索斯嬉》:这座雕塑舒展而动感十足,显示出人体完美比例。
- 意大利托西电影院前乘螺旋柱上圣若翰雕塑:展示了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性和动感。
5. 结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绘画和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夸张的装饰而闻名。
其丰富的细节和戏剧性效果使其成为欣赏者无法忽视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该风格在不同领域的代表作品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欣赏巴洛克艺术所带来的魅力与感受。
巴洛克建筑风格详解巴洛克是一种具有丰富装饰和豪华气息的高度装饰艺术流派。
巴洛克建筑在欧洲持续了约150年的时间,从17世纪末开始,一直到18世纪末。
它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的二元对立,表现了贵族、教会和统治阶层的权力展示和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巴洛克建筑的起源巴洛克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末的意大利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在艺术和科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建筑技术和建筑美学方面的创新。
这些技术包括建筑构件、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和建筑规模等方面的进步。
此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探索了更加自由的建筑形式,这开创了可供巴洛克建筑的发展空间。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后期,随着统治阶层的强化,富有的贵族和教会对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豪华和耀眼的建筑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气势。
这种建筑成为巴洛克建筑的初步形式。
随着巴洛克建筑的发展,它以独特而多样的形式在欧洲广泛使用,成为贵族与富有人士所钟爱的建筑风格。
除了意大利之外,巴洛克建筑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地发展起来,并形成各自的区域性差异。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巴洛克建筑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1.富丽堂皇的装饰巴洛克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丰富的装饰。
建筑师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装饰元素来装饰外墙和内部空间,如浮雕、彩绘、壁画和镶嵌等。
这些装饰元素通常具有浓重的宗教或历史主题,以彰显贵族或教会的权力和身份。
2.强烈的对比和动态感巴洛克建筑的另一个标志是它的对比和动态感。
建筑师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效果,来强调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豪华感。
这些对比可表现为颜色、形状、体积和材料之间的对比。
巴洛克建筑注重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采用了弯曲的线条、对称的构造和弱化的优美曲线以及鲜明的阴影等表现手法,营造出强烈的动态效果。
3.虚实相间的空间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整齐平衡相比,巴洛克建筑更加注重虚实相间的空间感。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华丽与夸张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以其华丽的装饰和夸张的造型而著称。
巴洛克建筑风格起源于意大利,随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介绍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华丽与夸张,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和发展。
一、华丽与夸张的外观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外观华丽而夸张,它强调建筑物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
巴洛克建筑通常采用大量的雕刻、壁画、玻璃窗等装饰元素,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豪华和生动。
建筑的造型也十分夸张,常常采用曲线、弧形、螺旋形等非对称的造型,给人一种动态和活力的感觉。
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非常华丽,它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对比。
建筑物通常采用大量的彩色玻璃、彩色瓷砖、彩色涂料等材料,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巴洛克建筑也注重光影的运用,通过窗户、门洞、壁画等手段,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光影效果,使建筑物更加生动和神秘。
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和发展巴洛克建筑风格在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应用和发展。
在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最为著名的,它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代表之一。
在法国,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著名的作品有凡尔赛宫等。
在西班牙,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得到了发展,著名的作品有马德里皇宫等。
除了欧洲国家,巴洛克建筑风格还传播到了其他地区。
在美洲,巴洛克建筑风格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宫殿等建筑物中,如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国会大厦等。
在亚洲,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得到了应用,如日本的东京皇居等。
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现代影响虽然巴洛克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了历史上的建筑风格之一,但它对现代建筑设计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建筑师在设计中仍然会借鉴巴洛克建筑的元素和理念,如曲线、弧形、色彩对比等,来创造出更加生动、豪华、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物。
此外,巴洛克建筑风格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创作中也会借鉴巴洛克建筑的造型和装饰元素,来创造出更加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指在哈尔滨市区建筑的一种新型建筑风格,它融合了巴洛克艺术与东方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和风格。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雄伟、天然的造型特点。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内在的灵魂是“巴洛克”,它所具有的“有序的混乱、对称的不对称、对比的强烈、肥胖的健壮、表面的虚张、富有的装饰”等特点,在哈尔滨的舒畅街、中央大街和德外大街等地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些古朴的建筑和高耸的哥特式塔楼巍然屹立,为都市增添了一份雄伟、高贵的气息。
同时,哈尔滨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周边山川环绕、河流纵横,这座城市的建筑大多数是在以天然气、水晶雪、虹霓云彩为特色的建筑造型中呈现出来的,这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构筑巴洛克风味的建筑造型,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丰富多彩的装饰特点。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非常重视建筑的装修和装饰,它的装饰要素丰富多彩,有雕刻、壁画、油画、灯饰、丝绸和地毯等多种形式,而这些装饰元素一般都被放在建筑物的墙壁、门窗、柱子、楼梯等地方,在巴洛克式的凸出部分、多角形、椭圆形的拱门、外露梁等地方特别丰富。
其中,哈尔滨的“金龙大厦”、“银龙大厦”、王府井大楼等建筑物的金属铁花、雕刻机纹、装饰瓷片等装饰元素,大气磅礴,色彩丰富,犹如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
三、富有民族风情的特点。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中国的一种文化表现方式,它将巴洛克式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哈尔滨的“中央大厦”、克强剧院、哈尔滨站等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飞檐斗拱、建筑风水、天干地支等元素,充分运用了传统中国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的方式,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巴洛克式的外观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东方韵味的建筑风格。
四、排列合理、构造坚固的特点。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强调建筑的规整、对称和坚固,排列合理、构造坚固是其一大特点。
哈尔滨的“光华楼”和“和平里”相关建筑都是这样的代表,这些建筑物在结构及设计上都考虑到了排水、环境、采光等各种因素,同时,由于哈尔滨地处北纬45°,冬季严寒,这些建筑物在设计及建造上也充分考虑了寒冷气候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经过多年的考验,这些建筑物依然保持着稳健的外观和完好的结构体系。
巴洛克建筑特点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以其复杂而富丽堂皇的装饰以及充满戏剧性的效果而闻名。
它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外观上,更融入了细节装饰、室内布局和景观规划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巴洛克建筑的特点。
一、建筑外观的复杂与壮观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呈现出复杂而庞大的形态。
其建筑物常采用对称结构,同时拥有大规模的屋顶和多个层次的立面。
立面通常被装饰着大量的浮雕、塑像和彩色瓷片,增添了戏剧化的效果。
同时,建筑物的窗户和门廊也经常被精细雕刻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散发出一种豪华而宏伟的气息。
二、丰富多彩的室内装饰巴洛克建筑的室内装饰充满了奢华和繁复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壁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高浮雕和彩色大理石装饰。
壁画常常描绘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宗教场景,通过巨大的画面将整个空间生动而浪漫地展现出来。
此外,天花板上的灯光和水晶吊灯则为室内增添了光彩夺目的效果。
三、曲线与对称的结合巴洛克建筑中最独特的特点莫过于曲线的运用。
弯曲的立柱、弧形的窗户以及螺旋形的楼梯都展示了巴洛克风格中所倡导的曲线美。
这种曲线美与对称结构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动态而有力的建筑形态。
建筑师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使得整个建筑物呈现出一种流畅、连贯而又充满活力的感觉。
四、建筑与景观的统一巴洛克建筑强调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
这一特点在宫殿和花园设计中尤为明显。
例如,巴洛克式花园中常常有精心修剪的迷宫、水池和喷泉等,与宫殿的建筑物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富有立体感的画面。
这种建筑与景观的统一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和谐而壮观。
巴洛克建筑在18世纪初逐渐沉寂下来,被后来的建筑风格所取代。
然而,它的影响依然深远。
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建筑外观的复杂与庞大、室内装饰的豪华与繁复、曲线与对称的结合以及建筑与景观的统一。
这些特点为后世建筑师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并延续了多年的影响力。
巴洛克建筑的奢华和戏剧性使其不仅仅成为一种建筑风格,更成为人们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与享受。
巴洛克建筑特色赏析初教数学1111班029 林同宝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巴洛克建筑的发展史。
在文艺复兴风格经历16世纪末期逐渐蜕变后,于17世纪中期终演变为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亦称法国路易十四风格。
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一批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设计追求新奇复杂的造型,以曲线、弧面为特点,如华丽的破山墙、涡卷饰、人像柱、深深的石膏线,还有扭曲的旋制件、翻转的雕塑,突出喷泉、水池等动感因素,打破了古典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的“常规”,被称之为“巴洛克”式的建筑装饰风格。
“巴洛克”原是葡萄牙语“Baroque”,意为珠宝商人用来描述珍珠表面光滑、圆润、凹凸不平、扭曲的特征。
追求动感,夸张尺度,形成了一种极富强烈、奇特的男性化装饰风格。
而与随后的“洛可可”的女性化的细腻娇艳风格相对应。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
巴洛克建筑创造于意大利,影响遍布整个欧洲大陆。
巴洛克风格家具的最大特点是将富于表现力的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着重于整体结构塑造。
因而,它舍弃了文艺复兴时期将家具表面分割成许多小几何形状框架的方法,以及那些繁复华丽的装饰,改成主铺区分,强化整体装饰的和谐效果。
哈尔滨街头的奇观中华巴洛克建筑赏析“巴洛克”原意为“畸形的珍珠”,是怪异、反常、荒诞等的名词。
“巴洛克”建筑最初流行于罗马,之后作为一种时尚建筑风格在欧洲各地,主要是西班牙、德国和奥地利这样天主教国家流行开来。
到 1世纪下半叶,瑞士批评家亨利•沃尔大林给了“巴洛克”艺术一个较为客观的定义,“有以下鲜明特点的艺术作品称为巴洛克艺术:运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还是含蓄的; 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 强光在艺术作品构思中的效果及其造成的最终影响: 追求戏性、夸张、透视效果: 不拘泥于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将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集中在曾被称为“傅家”的道外区。
建于1 9 0年的松浦洋行是一座典型的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多变的处理手法、经典的局部造型使其成为近代建筑的杰作。
打破建筑与雕塑界限的两根优雅的男、女人像柱; 产生强烈光影变化、大小不一、形状奇特的阳台; 铸铁构件的花雕栏杆; 使建筑物虚实关系更加明显的下大、上小,圆方相间、整齐划一的窗户: 窗上部独特的雕饰; 断折的山花; 错落有致的建筑形体等,这些“巴洛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得这座建筑华丽、优雅、完美。
松浦洋行的建造加人了折衷主义的元素,少了一些巴洛克的过度装饰与非理性,多了一些新艺术、俄罗斯等风格的建筑形式; 少了一些强调光影与非理性的做作,多了一些建筑本身的自然与柔和,使建筑更趋向于优雅与完美。
虽将巴洛克作了减淡处理,但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局部、细部仍能品味到“巴洛克”建筑特有的味道。
对哈尔滨独有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巴洛克”的出现是哈尔滨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建筑已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标志,毕竟这种风格的建筑也只有在哈尔滨和沈阳这两座城市才能见到,至于“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是否准确,则已无需去考证。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华丽:古典与奢华的完美融合在历史的舞台上,建筑风格如同戏剧中的角色,不断变换着角色和装扮。
其中,巴洛克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华丽和动感,成为了欧洲建筑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华丽,不仅仅体现在其外观的精致和细腻,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历史深度。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在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建筑的空间感和动态感。
这种风格在建筑外观上追求动势、光影和声音等感官效果,具有鲜明的雕塑性和气势,使得建筑物宛如一部流动的交响乐,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中,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这座建筑以其无与伦比的华丽和壮丽,成为了罗马天际线上的一颗明珠。
教堂外部的圆润弧线和雕塑装饰,以及内部的金碧辉煌,无不彰显着巴洛克风格的独特魅力。
而教堂前广场上的喷泉、雕塑和花坛,更是将巴洛克风格的华丽推向了极致。
而在法国凡尔赛宫,巴洛克建筑的华丽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宫殿的巨大规模和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使得这座宫殿成为了权力和优雅的象征。
而在宫殿外的长廊和花园中,巴洛克风格的动感和光影效果更是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阳光透过花窗洒在鹅卵石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只剩下华丽的宫殿和优雅的贵族在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巴洛克建筑的华丽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装饰上,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种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巴洛克建筑的华丽是一种追求完美、热烈和激情的表达方式,它鼓励人们追求梦想,积极向上,敢于挑战。
这种精神在巴洛克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巴洛克建筑风格成为了欧洲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华丽是一种古典与奢华的完美融合。
它通过独特的外观和内部装饰,以及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这种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
建筑作品: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似乎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全国各个地方都开始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促进旅游业,一是增强市民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品位。
什么是巴洛克巴洛克一词为“不规则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此形容那些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意大利罗马耶稣会教堂被称作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在哈尔滨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就是道里教育书店(下图)和南岗秋林公司。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巴洛克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度奢华”,或者称为“过度装饰”。
这一点在结构设计师那里是完全不讨好的,因为几乎所有装饰都不能为结构强度提供任何有益的支持——仅仅增加荷载负重而已。
不过,就像乾隆一定要发展百花不留地的瓷器一样,在西方那个极尽奢华的年代,巴洛克几乎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
中华巴洛克的由来中华巴洛克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来的。
西泽泰彦在《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色》一文中,将哈尔滨近代的中国系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合中国古代建筑样式规范”的“中国样式”建筑,另一类是“基于中国工匠对西洋古典建筑样式的理解而造就出来的”,西泽泰彦将这类建筑称为中华巴洛克。
西泽泰彦认为,“这类建筑的外观构思基于西洋巴洛克式,但附加的装饰则是在属于古典系的巴洛克式建筑中不曾见到的。
”当然,主要原因是1920年前后,大量的中国富商来到哈尔滨松花江沿岸附近做生意,为了体现自己的成功、富有和大气(其实和现在很多人一定要建摩天大楼是同样的心理),于是雇佣中国工匠按照西方样式修建了这种西方风格+中国传统装饰的建筑风格。
中华巴洛克的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最主要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构件和细部装饰上。
梁玮男在分析中华巴洛克建筑特点时说,从整体上看,中华巴洛克强调立面的水平和垂直的划分。
水平划分为三段,即底层底座、二层、檐口及女儿墙。
垂直方向也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主入口和左右两翼。
欧洲建筑艺术赏析----巴洛克式建筑赏析摘要: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促成的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建筑体系风格也是多样化的,它们反应出各个时期不同文化的文化内涵,顺应历史的潮流。
在文艺复兴建筑为基础,催生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
严格来说,巴洛克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颠覆。
是经由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关键词:欧洲建筑;建筑艺术;巴洛克式建筑提起巴洛克式建筑,华丽无疑是最好的代名词。
其中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都体现着它华丽的一面。
同时,它具有外形自由、追求动态的特点。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致文学艺术都有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盛行。
著名的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彼得教堂是全面体现巴洛克建筑风格特征的集大成者。
这座教堂彻底摈弃了以前建筑常用的界线严格理性的几何构图,室内外几乎没有直角,线条全为曲线,线脚繁多,装饰图案复杂,并使用了大量的雕刻和壁画,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本文就用圣彼得大教堂为例,介绍了巴罗式建筑的主要风格。
(一)教堂的规模圣彼得大教堂正立面设计了九开间的往廊,四角有四个小弯顶。
大弯顶直径达41.9米,内部顶点高123.4米,几乎是万神庙的3倍。
希腊十字两臂内宽27.5米,高达46.2米,通长为140多米,“弯顶外部采光塔十字架尖顶高137.8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
总体而言,圣彼得大教堂的集中式型制,比拉丁十字式要完整很多,而且纪念性要更强。
(二)拱顶的神圣性现在我们见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
开朗琪罗在71 岁高龄时接手了这项工作,他恢复了圆顶。
大圆顶周长71 米,直径42.34 米。
抬头仰望,圆顶的内壁顶上有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观赏的游人仿佛独立于天穹之下。
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是划时代的伟大建筑结构,相比佛罗伦萨教堂的穹顶在结构与技术上都有所突破。
巴洛克建筑风格学习◆巴洛克原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在文艺复兴风格经历16世纪末期逐渐蜕变后,于17世纪中期终演变为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亦称法国路易十四风格。
)“巴洛克”原是葡萄牙语“Baroque”(打不来这个字,这个是转码失败的葡萄牙语昂),意为珠宝商人用来描述珍珠表面光滑、圆润、凹凸不平、扭曲的特征。
追求动感,夸张尺度,形成了一种极富强烈、奇特的男性化装饰风格。
而与随后的“洛可可”的女性化的细腻娇艳风格相对应。
)◆16世纪到17世纪初期为早期巴洛克历史背景: 16世纪初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宗教改革运动,在一些诸侯支持之下,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区域蔓延。
与保守的罗马教廷对抗(这种教派之争很快扩大到了政治、经济各方面,最终在百年后矛盾激化爆发“三十年宗教战争”),战争使得经济衰退,原统一西欧的天主教允许了新教派在中北欧发展在新教产生之初,天主教内部提出一系列与新教划分界线的措施: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结合成一个新的具动感强烈的新的建筑形式来吸引新信众。
在其他教廷经济能力不够的时候,罗马教廷因为打了西班牙有了富足的财富,具有能力将这种新建筑和装饰风格推向成熟,也就是意大利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经由意大利、西班牙推向其他天主教较为集中的欧洲和美洲殖民地。
法兰西在三十年宗教战争后,成为欧洲强国国王,为了巩固皇室地位,对艺术有所规范,又不想失去巴洛克的奢华。
于是法兰西外墙采用意大利柱式,内部装饰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形成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也就是巴洛克的古典化翻版。
法国的宫廷建筑作为君主专制政体的典范被欧洲王朝英格兰,普鲁士,奥地利所纷纷效仿。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君主专制出现危机,忠君成为过去,贵族开始追求排场和阔绰,巴洛克在纤细娇柔细腻方向变化,形成洛可可风格。
总结一下:巴洛克一共分为三个风格,一:16世纪初罗马教廷那边的意大利巴洛克建筑二:30年宗教战争后的法国形成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三:17世纪末法国君主专制出现危机后的晚期洛可可建筑。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历史背景。
而在哈尔滨的建筑中,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独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将欧洲巴洛克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风貌。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一、外观的独特性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特点十分独特。
首先是建筑的整体外观呈现出了欧洲巴洛克特有的线条和装饰,如使用了曲线、螺旋线条等。
建筑的外墙上常常会有精美的浮雕、石雕等装饰,这些装饰运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中的花纹、浮雕等元素,展现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豪华和繁复。
中华巴洛克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对称性,建筑整体呈现出了对称的特点,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感觉。
建筑常常使用了复杂多变的屋顶形式,如圆顶、穹顶等,这些屋顶形式也是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内部空间的格局除了外观独特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空间格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常常采用了对称的布局方式,尤其是大厅、室内装饰等地方。
对称的布局方式不仅能够展现出建筑的庄严和稳重,更能够加强空间的美感和秩序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装饰也极为丰富多彩,常常运用了大量的雕花、油画、壁画等艺术形式,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艺术氛围。
这些装饰不仅是对欧洲巴洛克风格的传承,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内涵的融合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在外观和内部空间格局上展现出了其独特特点,更在文化内涵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融合之处。
中华巴洛克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得建筑不仅展现出了豪华和繁复,更在细节之处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建筑的装饰中常常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龙、凤凰、莲花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欧洲巴洛克装饰相得益彰,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既有了欧洲文化的浪漫和奢华,更带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篇首语
很早前我看到过一件雕塑的摄影,名字叫《阿波罗与达芙妮》。
雕塑选用的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追求达芙妮结果她变成月桂树的场景。
雕塑集中在达芙妮变化的一瞬间,充满动态感,远不同于平常所见的庄重肃穆的伟人雕塑,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艺术大师贝尔尼尼。
真正开始接触他是在看了小说和电影《天使与魔鬼》后,一边感叹于传说中他为光照派设计的对称字的精巧,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他在建筑方面的成就非常杰出,是巴洛克风格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由此我也逐步开始了解到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式的建筑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巴洛克的定义、风格特点及代表建筑赏析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
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
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
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代表人物: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博罗米尼(Borromini)
夸立尼
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
一、炫耀财富。
大量使用贵重材料,
装饰华丽,色彩鲜丽。
巴洛克时期
建筑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与
权势,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
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
如法国凡尔赛宫镜廊(图),长73
米,高12.3米,宽10.5米,一面
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
窗,另一面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
巨大镜面。
拱形天花板上有巨幅油
画,挂着24具巨大的波米希亚水晶
吊灯。
地板、墙壁、柱子用料极为
奢华。
二、追求新奇。
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
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如曲线、雕塑的广泛应用。
圣卡罗大教堂中的曲线与椭圆。
建筑立面平面轮廓为波浪形,中间隆起。
穹顶内面上有六角形、八角形和十字形格子,具有很强的立体效
果。
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强调曲线动态。
贝尔尼尼设计的纳佛那广场四河喷泉,四条著名河流的拟人化雕像。
三、趋向自然。
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
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
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霍华德城堡纳佛那广场
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三、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
致勃勃的气氛。
西班牙广场(意大利的,不是西班牙那个)。
后面的圣三一教堂是哥特式的,而西班牙阶梯却是巴洛克式,呈弧形曲线上升,不同高度差和线型转换形成美妙丰富的三维空间。
中央小舟喷泉由贝尔尼尼父亲——彼得•贝尼尼设计,非常生动、有意思。
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亦在此拍摄。
关于巴洛克风格特征,我个人理解就是:巴洛克继承且着重加强了哥特中宗教的宏伟和狂热,力求突破以往程式化的手法,不看重古典审美中的对称美,追求新颖别致、活泼生动和富贵浪漫。
如果将哥特式教堂比作严肃虔诚、瘦骨嶙峋的老人,洛可可式建筑比作年轻娇贵的大小姐,那么巴洛克风格就是庄重而不失热情、富裕且世俗的三十几的中年人。
主要特点总结:
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注重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以下为部分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独特之处)
1.奥地利贝尔沃德宫。
柱上粗犷的雕刻给予了空间强烈动感。
2.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
左为其构图宏大的巴洛克式
正立面。
从外看去,自下而
上由舒缓变紧张,宏大而威
严,其中包含了很多民族元
素,风格独树一帜,属于巴
洛克建筑风格中的独特流
派。
3.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但结构方式仍为拉丁十字形。
装饰辉煌的内部,更似绘画。
4.内部同样金碧辉煌的德国班贝格十
四圣徒朝圣教堂。
其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
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
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
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
内部装
饰十分华丽,但外部十分简洁雅致,
造成内外强烈对比。
5.圣伊芙教堂。
其最大特征在穹顶的形状上,大堂的平面为“大卫六角星”形,但各个角分别用凹进半圆和凸曲线抹角,穹项完全沿用了大堂的上述形状,史无前例。
穹顶为六肋拱结构,除顶光外有六面采光窗,配合穹顶内面的星空装饰,形成独特的空间气氛。
在穹顶的项部集中了来自古罗马、中近东和哥特风格的建筑元素,别具风格。
四、结尾语
通过xx老师的《中外传统建筑》课程,这半学期我接触了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也对一些有名的古典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了不少相关知识,令我非常兴奋。
这个赏析报告也是我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以及参考资料才完成的。
虽然十分不严谨,也存在不少谬误,但我还是认真完成了它。
关于巴洛克风格建筑,我仅仅就个人所能查阅了解的资料做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赏析,当然,也有不少引用之处。
由于未认真整理,且不少内容来自网上,故无法将参考资料一一列表,在此感谢提供者,也望老师见谅。
图片来源:
筑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