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茶礼发展历程及饮茶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茶道韩国中国茶道与韩国茶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茶文化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茶道哲学、茶具艺术、泡茶方法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茶道和韩国茶道的异同,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茶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由中国人首先发现和利用茶叶制作而成。
茶叶的泡制与烹饪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茶道形式,其中以禅宗的发展对茶道的形成与影响最为重要。
韩国茶道的历史起源相对较晚,大约在1300年前,由中国的唐朝文化传入。
韩国在发展茶文化方面注重了礼仪和修身养性的价值观,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二、茶道哲学中国茶道注重的是“和合”与“自然”。
茶人通过泡茶的过程,追求心灵与自然的结合,倡导平和、宁静和无我境界。
茶人在品味茶叶的同时也品味着人生的哲理。
韩国茶道强调的是“清净”与“虚无”。
追求茶人心灵的净化与放空,通过泡茶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统一。
茶人在饮茶的过程中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宁静。
三、茶具艺术中国茶道以瓷器和紫砂壶为主要茶具,追求的是静谧与古朴的美感。
瓷器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茶道中常用的茶具,而紫砂壶则被誉为“泡茶之王”。
茶具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相辅相成,让泡茶过程变得更加美妙。
韩国茶道的茶具偏向于铁质和石器,注重的是粗狂和朴实的美感。
铁质茶壶和陶壶是韩国茶道中常用的茶具,其独特的形状和色彩给人一种原始和自然的感觉。
四、泡茶方法中国茶道注重的是制茶与品茗的过程。
泡茶的水温、茶叶的数量和时间等都非常讲究,旨在使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得到最佳的呈现。
茶人们在细致入微的处理过程中体验茶叶的变化和生命的美好。
韩国茶道注重的是茶与人的融合。
通过以茶席为中心的方式,茶人与来宾共同体验茶的独特魅力。
泡茶的过程中,注重茶人的仪态、茶器的摆放和对话的艺术等。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与韩国茶道虽然都是东方茶文化的代表,但在历史渊源、茶道哲学、茶具艺术和泡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两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个性魅力。
中国、日本、韩国的饮茶文化一、中国茶道茶道发源于中国。
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
宋代以后,中国饮茶仪式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
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1.饮茶之道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
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
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
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
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
《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
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
韩国茶礼仪茶在韩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韩国茶礼仪是韩国人民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
茶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茶的净化,传递友谊和平静的心境。
本文将介绍韩国茶礼仪的起源、演变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韩国茶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18年,当时的统一新罗王朝皇帝建立了韩国的首都开城,同时也把茶文化引入韩国。
在高丽王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茶席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场合。
到了朝鲜王朝时期,茶礼仪逐渐形成,并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仪式。
韩国茶礼仪主要包括茶具、茶道、茶席和茶人四个方面。
茶具是指用于沏茶、品茶的器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等。
茶道是指沏茶和品茶的过程,要求细致入微,注重每一个环节。
茶席是指茶道表演的场所,一般会在传统的韩屋中进行。
茶人是指沏茶和品茶的人,他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训练,才能具备沏茶和品茶的技巧。
在韩国茶礼仪中,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茶具要保持干净,使用前要仔细清洗。
其次,茶道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要发出嘈杂的声音。
再次,品茶时要用右手握杯,左手托盘。
最后,品茶时要仔细品味,感受茶的香气和口感。
韩国茶礼仪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派系,其中以曲阜派最为有名。
曲阜派强调茶道的精神内涵,注重茶的品质和茶的文化。
与之相对的是仁川派,他们注重茶的外在形式和礼仪规范。
这些不同派系的茶礼仪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韩国茶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在现代社会,韩国茶礼仪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中,茶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茶的沏制和品饮,人们可以表达友谊、沟通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韩国茶礼仪是韩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的净化和沏制,传递友谊和平静的心境。
茶礼仪的起源、演变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都体现了韩国人民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无论是在传统场合还是现代社会,茶礼仪都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让我们一起去体验韩国茶礼仪的魅力吧!。
韩国茶礼茶道--高丽五行茶礼韩国的传统茶礼﹐其形式与日本茶道相似﹐基本是对茶的冲泡和品饮﹐而高丽五行茶礼则大大突破了韩国茶礼的传统模式﹐以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成为韩国最高层次的茶礼。
高丽五行茶礼是古代茶祭的一种仪式。
茶叶在古高丽的历史上﹐历来是“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备的祭品。
五行茶礼的祭坛设置﹕在洁白的帐篷下﹐并挑八只绘有鲜艳花卉的屏风﹐正中张挂着用汉文繁体字书写的“茶圣炎帝神农氏神位”的条幅﹐条幅下的长桌上铺着白布﹐长桌前置放小圆台三只﹐中间一只小圆台上放青瓷茶碗一只。
五行茶礼的核心﹐是祭祖韩国崇敬的中国“茶圣”炎帝神农氏。
茶礼中的五行均为东方哲学﹐包含十二个方面﹕(l)五方﹐即东西南北中﹔(2)五季﹐除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换季节﹔(3)五行﹐即金木水火土﹔(4)五色﹐即黄色﹑青色﹑赤色﹑白色﹑黑色﹔(5)五脏﹐即脾﹑肝﹑心﹑肺﹑肾﹔(6)五味﹐即甘﹑酸﹑苦﹑辛﹑咸﹔(7)五常﹐即仁﹑义﹑礼﹑智﹑信﹔(8)五旗﹐即太极﹑青龙﹑朱雀﹑白虎﹑玄武﹔(9)五行茶礼﹐即献茶﹑进茶﹑饮茶﹑品茶﹑饮福﹔(10)五行茶﹐即黄色井户﹑青色青磁﹑赤色铁砂﹑白色粉青﹑黑色天目﹔(11)五之器﹐即灰﹑大灰﹑真火﹑风炉﹑真水﹔(12)五色茶﹐即黄茶﹑绿茶﹑红茶﹑白茶﹑黑茶。
五行茶礼是韩国国家级的进茶仪式。
所有参与茶礼的人都有严谨有序的入场顺序﹐一次参与者多达五十余人。
入场式开始﹐由茶礼主祭人进行题为“天﹑地﹑人﹑和”合一的茶礼诗朗诵。
这时﹐身着灰﹑黄﹑黑﹑白短装﹐分别举着红﹑蓝﹑白﹑黄﹐并持绘有图案旗帜的四名旗官进场﹐站立于场内四角。
随后依次是二名身着蓝﹑紫两色宫廷服饰的执事人﹑高举着圣火(太阳火)的二名男士﹑二名手持宝剑的武士入场。
执事人入场互相致礼后分立两旁﹐武士入场要作剑术表演。
接着是二名中年女子持红﹑蓝两色蜡烛进场献烛﹑二名女子献香﹑二名梳长辫着淡黄上装红色长裙的少女手捧着青瓷花瓶进场﹐另有二名献花女则将两大把艳丽的鲜花插入青花瓷瓶。
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茶道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和哲学内涵。
作为东亚两个茶文化的代表,韩国茶道和中国茶道在形式、精神追求、礼仪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区别。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茶具、茶艺表演、茶的品种和对茶的态度等多个角度来探究韩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区别。
一、起源和发展韩国茶道起源于中国,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最早由古代中国传入韩国。
韩国茶道注重禅修与茶文化的结合,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而中国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茶道注重礼仪、仪式感和意境的营造,强调茶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茶具韩国茶道使用的茶具主要包括茶壶、碗、杯、茶盖等。
韩国茶壶一般为瓷制,形状简洁,多为白色或青瓷,既实用又具有美观的审美价值。
碗和杯则较小巧,便于品茗时握持。
与此不同,中国茶道使用的茶具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碟、茶船等。
中国茶壶有紫砂壶、玻璃壶、铁壶等多种材质与工艺,造型各异,注重器物的纹饰设计和手感的品质。
三、茶艺表演韩国茶道注重茶艺表演的仪式感和庄重性,表演者动作稳定舒缓,一丝不苟地按照固定程序进行,以体现尊崇茶道的态度。
茶艺师在表演中通常会强调倾听茶的声音、观察茶的色泽和闻茶的香气等细致的感受。
而中国茶道的茶艺表演更为随意灵动,重视茶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茶艺师会展示一些独特的技巧和手法,如倒茶时的高低起伏、旋转漂浮等,让茶与艺术相结合,呈现出一种高雅的审美效果。
四、茶的品种韩国茶道主要以绿茶为主,其中以煎茶和浓茶最为著名。
韩国的煎茶是用绿茶加入煮开的水中,经过多次搅拌、过滤和再次煮沸而制成的。
而中国茶道则拥有较多的茶叶品种,如龙井、碧螺春、普洱等。
中国茶道提倡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种类的茶叶,追求鲜活自然的茶香和苦涩的韵味。
五、对茶的态度韩国茶道重视茶与人的融合,强调茶的内在品质和茶师的修养。
在韩国,茶艺师会将泡茶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感悟与客人分享,通过与客人的互动传递茶道的精神和情感。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
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
“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
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下面介绍韩国茶礼叶茶法: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
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
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
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3.沏茶: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
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
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
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
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
4.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
韩国的茶道平静与优雅的艺术韩国的茶道:平静与优雅的艺术茶道是一门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泡茶、品茶、赏茶,以及与他人交流共赏的方式,旨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除了中国,茶道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聚焦于韩国茶道,并探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何传承并融入韩国的文化与生活。
一、韩国茶道的历史渊源韩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高丽时期。
当时,茶道被引入韩国,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与宗教仪式、儒学、文人雅士相结合的精神实践。
韩国茶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了内心的宁静和冷静。
通过日常的泡茶和品茶,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寄托。
二、韩国茶道的核心理念1. 和谐:韩国茶道注重和谐的追求,包括内外环境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茶室的布置,包括茶具的摆放、花草的装饰等,都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茶道认为,外在环境的和谐能够帮助修炼内心,达到内外相应的境界。
2. 内省:内省是韩国茶道的重要理念,通过泡茶和品茶,人们可以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平衡情绪,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
茶道崇尚内省的精神,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内心的喜悦和平静。
3. 谦逊:韩国茶道追求的是一种低调、内敛的美感,茶道强调谦逊,认为只有谦逊的心态才能真正品味到茶的深意。
茶道师傅注重以身作则,以谦逊的姿态示范泡茶,并教导学生必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三、韩国茶道中的茶具与仪式1. 茶具:韩国的茶具以白色瓷器为主,以其简约、质朴的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茶具包括茶壶、茶盏和茶杯。
这些茶具不仅体现了韩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还体现了茶道的内涵和精神。
2. 仪式:韩国茶道有着独特的仪式,以其简洁、庄重而闻名。
泡茶仪式由主持人主导,主持人会以一种匀称、优雅的动作,展示给客人。
茶道仪式的整个过程包括清洗茶具、烧水、放茶叶、冲泡、品茶等环节。
仪式的整体流程体现了韩国文化的冷静与谨慎。
四、韩国茶道与日常生活的融合韩国茶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韩国茶礼茶道--叶茶法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条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下面介绍韩国茶礼叶茶法﹕
(1) 迎宾
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
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
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
(2) 温茶具
沏茶前﹐先收拾﹑拆叠好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进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
(3) 沏茶
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
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
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
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
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
(4) 品茗
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衣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
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韩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姓名学号年级摘要韩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中国的渊源。
本文主要对韩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结合的是中国和韩国的史书。
同时顺流而下,对韩国茶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番分析与论述,以其对韩国茶文化的全貌有所阐述。
关键词:韩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现状;问题目录前言 (1)一、韩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2)第一节、从传统茶艺到蒸青造型 (2)第二节、从龙团凤饼到散叶茶 (2)二、韩国茶文化的现状 (4)三、韩国茶文化的问题 (6)结语 (7)参考文献: (8)前言中国与韩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也是极其相似的。
众所周知,在唐代,高丽就是中国的藩属了。
它们每年都需要向中国进贡一定的贡品,作为礼节上的恩赐,中国也常常将自己的特产赠与高丽国王。
根据《宋会要辑稿》卷八十九的记载,在中国恩赐给韩国的诸多特产中,就包含着茶①。
这里的茶就是盛行于宋代福建地区的白茶,现在再重新审视《高丽国史》第一百三十七卷,南宋淳熙十三年就曾收到中国惠赐的白茶,这一记载同时出现在中韩两国的史书中,是非常坚实的证据。
但是只要对历代史书加以翻阅,就可以发现中国和韩国在文化交流上一直存在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毫无疑问,中国是文化的主要传播方,而韩国则主要是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文化作用于韩国,这是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共识。
但是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还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
韩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这是没有疑问的历史事实,包括韩国对于茶树的种植技术,都是承继中国而来。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和启发之下发展起来的。
阐明这一问题,才可以继续讨论韩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问题。
①庞朴:《宋会要辑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01页。
一、韩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茶文化起源甚早,据说神农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为药材,其中就已经包括了茶叶。
韩国茶文化发展史韩国的茶礼有哪些?韩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国家鱼地区的茶文化发展。
韩国的茶文化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但在历史的长河之下,韩国渐渐的衍生出了独属于韩国特色的茶文化。
韩国茶文化发展史 一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新罗饮茶之始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 (四)新罗的饮茶法 新罗统一时期,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
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丽王朝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点茶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书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
高丽的茶道--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二)佛教茶文化 (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 (四)庶民日常用茶 (五)饮茶方法 宋元时期,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韩国的茶礼 五行茶礼突破了韩国茶礼的传统模式,以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成为韩国最高层次的茶礼。
五行茶礼是古代茶祭的一种仪式。
茶叶在古高丽的历史上,历来是“功德祭”和“祈雨祭”中必备的祭品。
五行茶礼的核心,是祭扫韩国崇敬的“茶圣”炎帝神农氏。
茶礼中的五行:五方、五行茶道(献茶、进茶、饮茶、吃茶、饮福)、五色(黄、青、赤、白、黑)、五味(甘、酸、苦、辛、咸)、五行、五常(信、礼、仁、义、智)、五色茶。
五行茶礼是韩国国家级进茶仪式,反映出高丽茶法、宇宙真理和五行哲理,是一种茶道礼仪,是高丽茶文化的再现。
朝鲜半岛的茶文化经历了四个时期朝鲜半岛茶道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新罗统一时期。
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6世纪和7世纪时,朝鲜半岛的新罗为了求佛法,向中国唐朝派遣了很多僧人。
这些人在唐朝接触茶后,回国时把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三周史记·新罗本纪》中记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驾洛国记》也有“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的记载,可见朝鲜半岛饮茶不晚于7世纪中叶。
新罗时,茶是祭祀的重要物品,国王和王子们与茶相依。
和唐代陆羽同时期的新罗僧人忠谈精通茶事务,以茶供奉弥勒。
花郎道把茶作为修炼之用,新罗学者“海东孔子”崔致远曾在唐朝为官,后曾携带中国茶回国,并以茶宴客。
根据《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记载,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从中国唐朝带回茶籽,种植在地理山。
此后,饮茶风气开始在社会上层以及僧侣、文士之间传播。
此时,新罗的饮茶方法采用的是唐朝盛行的的饼茶煎饮法。
鲜半岛茶道发展的第二阶段是高丽王朝时期。
这时王室和宫廷的茶文化已经十分浓厚,每年的两大节日燃灯会和八关会都要举行茶礼,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等也要举行茶礼。
高丽时期佛教盛行,中国禅宗茶礼,如唐代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传到了高丽,对于高丽的佛教茶礼,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的建立产生r影响。
僧侣们不仅以茶供佛,也用茶来提升自己的修行。
真觉国师曾作《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香传石径风。
才人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老师翁”。
高丽末期,在儒者们的努力下,朱文公家礼得到推行。
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祀礼中都要举行茶礼。
道家茶礼受到了宋朝影响,在焚香、叩拜后献茶。
而百姓在婚丧祭祀等礼典中都要用到茶。
高丽早期使用中国唐朝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宋朝的点茶法。
韩国传统茶的来历总结2020-11-20韩国传统茶的来历总结据记载,中国茶传入朝鲜半岛时,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有助于修行的饮料,喝茶之风曾跟着释教的昌盛到达高峰。
到了朝鲜王朝中期,儒教鼓起,喝茶逐步式微。
渐渐地,具有药用价值的各种汤,包含药丸和膏熬成的汤,都被称为“茶”,这便是“传统茶”的前身。
如今,韩国“传统茶”现已成为一种着重天然和安康的甜饮,中国茶在韩国只剩“绿茶”一种了。
韩国的“传统茶”和中国茶不一样,韩国“传统茶”里不放茶叶,但能够放几百种资料。
中国人通常不会在茶水里加糖,可是韩国的“传统茶”不是加糖就是加蜂蜜,没有不甜的茶。
“传统茶”不必开水冲泡,而是将质料长时刻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
在汉城闻名的老街仁寺洞街,集合着几十家韩国“传统茶”茶馆,家家都有本人的绝活。
有的茶馆开在早年贵族的老宅里,像“闵家”茶轩就开在明成皇后闵妃娘家的旧邸,传统茶主要以双花茶和木瓜茶待客。
有的茶馆以立异制胜,像“人与树木”茶馆的满意r的传统茶是松针茶。
韩国传统茶的分类、分析韩国“传统茶”品种多,通过一番光大,现已到达无物不能入茶的程度。
比拟常见的传统茶是五谷茶,像大麦茶、玉米茶等。
药草传统茶有五味子茶、百合茶、艾草茶、葛根茶、麦冬茶、当归茶、桂皮茶等。
生果传统茶包含大枣茶、核桃茶、莲藕茶、青梅茶、柚子茶、柿子茶、桔皮茶、石榴茶等。
咖啡店、酒吧和主动饮料售货机都出售“传统茶”。
不过,品味地道的韩国“传统茶”,最棒仍是到茶馆里去,悠然的气氛加上三五位至交,别有一番情味。
仁寺洞街最新盛行的传统茶是“蔬菜茶”。
蔬菜茶的质料是茄子、辣椒、萝卜等,走的是纯天然之路。
茶馆主人向我引荐了两种比拟特别的传统茶:一种是辣椒茶,选用中等辣度的青、红椒丝作质料,适合体虚的人饮用;一种是百年草茶,百年草是生善于韩国济州岛的一种仙人掌的果实,果实本身为粉红色,因而茶的色彩也较为艳丽,且无色素,用这种仙人掌的果实制成的茶,能医治消化不良。
朝鲜独特饮茶习俗的介绍朝鲜独特饮茶习俗的介绍导语:朝鲜挨着我国辽宁省,朝鲜的茶文化已有千年以上。
那么,大家都知道哪些朝鲜独特饮茶的习俗呢?快来了解以下吧!茶文化知识一、朝鲜茶礼以“和、敬、俭、真”为宗旨。
“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敬重、礼遇;“俭”,即俭朴、清廉;“真”,即以诚相待。
二、朝鲜的茶礼受到中国茶艺的启发,其基本精神是在简易正式的规范中,轻松自然地享用茶。
在现代生活步调快速的韩国,被当作是一种调剂放松的方式。
三、朝鲜半岛的茶礼,对于出茶的方式种类大体相同、有朝鲜固有的儒家特色。
四、按茶产种类来区分,可分为“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喝茶的好处(1)茶能够让人精神振奋,还有增强思维和记忆力的好处。
(2)茶能够帮助人消除疲劳,促进人身体的新陈代谢,对人的以及和血管等器官的正常机能有维持有帮助作用。
(3)经常饮茶对人的牙齿有保护作用。
(4)茶叶中含有对人体很有帮助的微量元素,对于抑制肿瘤细细的`生长和抑制细胞的衰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经常饮茶能够预防和防止人体血管中的脂肪类物质有一定的帮助,防止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形成。
(6)经常饮茶能够让人的中枢神经兴奋,增强运动能力。
(7)经常饮茶能够有美容和减肥的功效,安化黑茶的效果是最好的。
(8)经常饮茶能杀灭多种细菌,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痢疾、肠炎等。
(9)经常饮茶能够保护人的造血功能,起到抗辐射的作用。
边喝茶,边看电视,能够保护人的视力。
结语:以上就是店铺为大家介绍的朝鲜独特饮茶习俗,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对朝鲜的饮茶习俗有所了解了呢?希望店铺的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朝鲜独特饮茶习俗的介绍】。
·韩国茶文化的起源·韩国茶文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茶的种类·五行茶·中日韩茶道的比较·韩国咖啡文化韩国茶文化泛指韩国的制茶、饮茶的文化。
韩国的茶叶最初是朝鲜三国时期从中国引入,历史上曾盛行。
朝鲜王朝中后期茶叶茶开始在朝鲜半岛衰退。
目前在韩国喝茶叶茶的人很少。
不过1980年代以来,茶叶茶开始在韩国复兴。
韩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是全南宝城郡。
与茶叶茶不同,韩国本地传统茶在韩国非常流行。
“传统茶”不使用茶叶,可以放几百种材料,大多数会加入蜂蜜。
“传统茶”不用开水冲泡,而是将原料长时间浸泡、发酵或熬制而成,是一种天然与健康的饮品。
韩国茶文化- 人参茶人参茶是用高丽参作的一种茶。
所使用的高丽参可以是新鲜的人参也可以是干参或是加工过的红参。
人参茶一般是将高丽参熬煮数个小时后加入蜂蜜制成,有时还会加入枣。
高丽参富含34种人参皂甙活性成分,以及人参醇、酸性多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是中医和世界公认的滋补佳品。
[6][7]韩国茶文化- 当归茶当归茶由干朝鲜当归根熬煮数小时制成,根据喜好还可以在熬煮时加入些姜。
当归被誉为女人的人参,用于治疗白带和产后护理。
长期饮用当归还可以治疗手脚发凉。
韩国茶文化- 姜茶姜茶使用的是生姜的根茎。
生姜的根茎被洗净后带皮切成片,放在蜂蜜中存放数周后用热水冲泡成姜茶。
姜茶被认为可以预防感冒和帮助消化,对腹泻和因寒冷引起的腹痛也有疗效。
韩国茶文化- 其它葛茶- 以葛根为原料黄精茶- 以黄精根为原料麻茶- 以麻根为原料韩国茶文化- 植物果实作的茶水正果和韩果大枣茶水正果- 以柿子干、姜和桂皮为原料柚子茶- 以柚子为原料枸杞子茶- 以枸杞为原料大枣茶- 以韩国红枣为原料五味子茶- 以韩国五味子为原料梅实茶- 以梅绿果为原料木瓜茶- 以木瓜为原料山茱萸茶- 以山茱萸的果实为原料橙子茶- 以枳的果实为原料[编辑]谷物和种子作的茶菩提茶- 以大麦为原料玉米茶- 以玉米为原料玄米茶- 以大米为原料薏米茶- 以薏米为原料决明子茶- 以决明子为原料韩国茶文化- 植物叶子或花朵作的茶韩国济州岛绿茶博物馆绿茶- 茶叶茶桑叶茶- 以桑叶为原料柿叶茶- 以柿叶为原料松针茶- 以松针为原料菊花茶- 以菊花为原料薄荷茶- 以薄荷叶为原料韩国茶文化- 其它灵芝茶- 以灵芝为原料松花蜜水- 以松树花粉和蜂蜜为原料橘姜茶- 以桔皮为原料双花茶-杜仲茶- 以杜仲皮为原料冬葵子茶- 以冬葵子为原料杏仁茶- 以杏仁为原料甘露茶- 以枫叶、朴树叶等为原料肉桂茶- 以肉桂为原料在汉城着名的老街仁寺洞街,聚集着几十家韩国“传统茶”茶馆,家家都有自己的绝活。
韩国茶礼发展历程&饮茶方法一新罗统一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饮茶风俗普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兴盛,茶具独立发展,茶书画初起,茶馆萌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新罗饮茶之始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
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
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三国遗事》中收录的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
由此可知,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二)新罗饮茶的发展在宫廷,新罗大多数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祀品中至要之物。
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大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时代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野外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饮茶以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仙人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
曾在大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函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故里,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
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思想倾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
(三)新罗茶风的兴盛《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于麟德殿,宴赐有差。
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命植于地理山。
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
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
唯此时方得盛行。
”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罗使者金大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地理山。
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并且开始种茶,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也开始流行。
(四)新罗的饮茶法新罗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
崔致远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见《全唐文》)其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描写的便是煎茶法。
崔致远为创建双溪寺的新罗国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撰写的碑文中记:“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如何?惟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
”真鉴国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为屑煮之”乃将茶碾罗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
崔致远于唐僖宗时在唐,正是唐代煎茶法盛行之时,故回国后带回大唐的煎茶法。
新罗统一初期,开始引入中国的饮茶风俗,接受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萌芽时期,但那时饮茶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祀、礼佛。
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时期,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时期。
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民间传播、发展,并开始种茶、制茶。
在饮茶方法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期,新罗接受、输入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
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丽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点茶茶道形成并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书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期,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
高丽的茶道——茶礼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每年两大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
燃灯会为二月二十五日,供释迦,八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设祭。
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民宴会有茶礼。
朝廷的其他各种仪式中亦行茶礼。
(二)佛教茶文化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隆盛,禅宗中兴,禅风大化。
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
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订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建立韩国的佛教茶礼。
如流传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形式。
表演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与朝向。
高丽王朝时期与新罗时期的明显区别不仅以茶供佛,而且僧侣们要将茶礼用于自己的修行。
真觉国师便欲参悟赵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香传石径风。
才入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老师翁。
”著名诗人、学者、韩国茶道精神集大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饮茶联系在一起,其诗有:“草庵他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
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即是参禅始。
……”表现了禅茶一味的精神。
(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高丽末期,由于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努力,接受了朱文公家礼。
在男子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祀礼中,均行茶礼。
著名茶人、大学者郑梦周《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书生,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流传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祀“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内涵丰富,是韩国茶礼的主要代表。
道家茶礼,焚香、叩拜,然后献茶,其源出于宋。
(四)庶民日常用茶高丽时代百姓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典礼中均用茶。
(五)饮茶方法高丽时期,早期的饮茶方法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流行于两宋的点茶法。
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使者徐兢一行访问了高丽,徐后来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惟文流传。
其《茶俎》条记:“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
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
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
其时以中国团饼茶为贵,茶具、饮法皆仿效中国制度。
徽宗时,是中国点茶道的高峰时期,赵佶本人就是点茶高手,亲撰《大观茶论》。
高丽接受中国点茶道当不会晚于北宋徽宗时。
李奎报在《谢人赠茶磨》诗中说:“琢石作弧轮,回旋烦一臂。
……研出绿香尘,益感吾子意。
”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绿色的香茶粉。
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
法戏从来真自在,晴天雷吼雪霏霏”。
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不可。
故知当时的高丽流行点茶法。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兴盛之时,初期流行煎茶道,中晚期流行点茶道。
茶具文化也极辉煌,并影响日本。
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就是代表。
总之,宋元时期,高丽在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开始形成了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
高丽时期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辉煌时期。
三朝鲜李朝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明朝后期、清朝前期,弃团饼而用散茶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紫砂茶具独领风骚。
茶文学艺术兴盛,茶馆繁荣,形成了以泡茶道为中心的中华茶文化第三个高峰。
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茶文化由盛转衰,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茶文化衰落。
朝鲜李朝时期,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饮茶之风颇为盛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流行朝鲜。
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期的韩国茶礼,随着茶礼器具及技艺化的发展,茶礼的形式被固定下来,更趋完备。
朝鲜中期以后,酒风盛行,又适清军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衰落。
至朝鲜朝晚期,幸有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大师等的热心维持,茶文化渐见恢复。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名学者,对茶推崇备至。
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
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指导。
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渊博的知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
喝后耳门软个渐,春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学习,通过40年的茶生活,领悟了禅的玄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大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复兴的成果。
在《世宗实录》(公元1454年)里记载庆尚道有6个地方和全罗道28个地方产茶,在《东国舆地胜览》(公元1530年)记载庆尚道有10个地方及全罗道有35个地方产茶,庆尚道有3个地方和全罗道18个地方产贡茶。
高宗二年(公元1885年)中国茶二次大规模渡海传入。
朝鲜时期产茶遍及朝鲜半岛的南部。
朝鲜李朝时期,中国的泡茶道传入,并被茶礼所采用。
但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
朝鲜茶文化通过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之后,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在民间的饮茶风尚走向衰弱后,反而茶精神发展到了高峰时期。
朝鲜的茶文化由盛而衰,由衰而复兴。
四现当代时期现当代是指二十世纪以来,这个时期,韩国茶文化走着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韩国在日本统治下,全国47所高等女子学校中的大部分学校中都开设了茶道课,但茶文化发展缓慢。
1945年光复后,茶文化复苏,饮茶之风再度兴盛,韩国的茶文化进入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韩国茶人出版了《韩国茶道》(1973),建立了茶道大学,创立了多种茶文化团体,今年又创办了《茶的世界》杂志。
韩国“茶学泰斗”韩雄斌先生不仅将陆羽《茶经》翻译为朝鲜文,还积极收集茶文化资料、撰述中国茶文化史,奠定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百岁茶星、韩国茶人联合会顾问、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崔圭用先生,早在1934年就到中国并侨居8年,深入中国主要茶区,潜心致力于中韩茶文化的研究,出版了《锦堂茶话》、《现代人与茶》、《中国茶文化纪行》等书,翻译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和当代庄晚芳的《饮茶漫话》等书。
崔圭用先生特别重视与中国茶文化界的交流合作,90高龄后,仍四次来中国,令人敬佩。
精于茶道、成就卓著的韩国国际茶道协会会长郑相九先生译著《中国茶文化学》,内含中国茶道精神、中国茶文化概观等十二章,内容丰富。
近年来,常来中国,率团表演韩国传统茶礼。
还有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释龙云法师、韩国茶人联合会会长朴权钦先生、韩国茶文化学会会长尹炳相先生、韩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金裕信先生、韩国佛教春秋社社会长崔锡焕等韩国茶人也纷纷前来中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茶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当代茶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茶人、茶文化学者如王家扬(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文华(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江西省民俗研究中心主任)、董淑铎(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童启庆(浙江大学教授)、夏涛(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等亦到韩国访问、进行茶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