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经典例题28道详解详析
- 格式:doc
- 大小:439.50 KB
- 文档页数:28
高三化学经典习题(含答案)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 B.渗析 C.蒸馏 D.干馏答案:C解析:从浓酒中分离出乙醇,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其分离提纯,这种方法是蒸馏。
高考中如何考查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高考中常常结合分离提纯考查仪器的使用或填写仪器的名称,在选择题或大题某一项中进行考查。
2.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气体(杂质) 方法A SO2(H2S)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 Cl2(HCl)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D NO(N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答案:A解析:A项,SO2和H2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杂质H2S时,SO2也会被吸收,故不能实现除杂目的;B项,氯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的食盐水除去,饱和的食盐水在吸收氯化氢气体的同时,也会抑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故能实现除杂目的;C项,氮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在通过灼热的铜丝网时,氧气可以与之发生反应:2Cu+O22CuO,而铜与氮气不反应,因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除去杂质氧气,故能实现除杂目的;D项,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NO+NO2+2NaOH===2NaNO2+H2O,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因此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能实现除杂的目的。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萃取Br2时,向盛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打开旋塞,先将水层放出B.做焰色反应前,铂丝用稀盐酸清洗并灼烧至火焰呈无色C.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易被引燃,使用时须远离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D.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区分NaCl、NaNO2和NaNO3答案:A解析:A项,CCl4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故萃取Br2时,向盛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打开旋塞,先将CCl4层放出,A操作错误;B项,做焰色反应前,先将铂丝用稀盐酸清洗并灼烧至无色的目的是排除铂丝上粘有的其他金属元素对待检测金属元素产生的干扰,B操作正确;C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属于易燃物品,故使用时必须远离明火和热源,用毕立即塞紧瓶塞,防止失火,C操作正确;D项,氯化银、亚硝酸银都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所以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和亚硝酸钠溶液中都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而亚硝酸银溶于稀硝酸,硝酸银溶液滴入硝酸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D操作正确。
根据老师所画的重点,我把生化大题全打成了电子档,希望能帮助大家的复习!!DNA双螺旋模型要点(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
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2)碱基对(base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
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
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
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
(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
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
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 和O 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
生物学意义:揭示了DNA复制时两条链可以分别作为模板生成新的子代互补链,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2、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特点(1)催化效率高:对于同一反应,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比非催化反应速率高10^2—10^20倍,比一般催化剂催化反应的反应高10^7—10^13倍(2)高度专一性或特异性:与一般催化剂不同,酶对具有催化的底物具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即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底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一定的产物,按照其严格程度可以区分为绝对专一性和相对专一性,另外还有立体异构专一性和光学异构专一性。
(3)酶活性的不稳定性:酶是蛋白质,对热不稳定,对反应的条件要求严格(4)酶催化活性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或酶的活性受到多种体外因素的调节,酶的调节包括酶活性和酶含量的调节。
高考化学试题分析汇总及答案一、选择题1. 题目: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A. 硫酸B. 蔗糖C. 氯化钠D. 酒精答案:C分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硫酸、氯化钠在水溶液中能导电,但硫酸是酸,氯化钠是盐。
蔗糖和酒精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2. 题目: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CaO + H2O → Ca(OH)2B. 2H2 + O2 → 2H2OC. 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D. CO2 + Ca(OH)2 → CaCO3 + H2O答案:B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在选项B中,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升高到+1,氧元素的化合价从0降低到-2,符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二、填空题1. 题目:请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 碳酸钠- 硝酸铵答案:Na2CO3;NH4NO3分析:根据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碳酸钠由钠元素和碳酸根组成,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化学式为Na2CO3。
硝酸铵由铵根和硝酸根组成,铵根显+1价,硝酸根显-1价,化学式为NH4NO3。
2. 题目: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中硫酸的摩尔质量。
题目信息:2H2SO4 + 3O2 → 2Fe2(SO4)3答案:98g/mol分析: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根据元素周期表,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因此,硫酸的摩尔质量为(2×1) + 32 + (4×16) = 98g/mol。
三、简答题1. 题目:解释什么是化学平衡,并举例说明。
答案:化学平衡是指在一个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且速率相等,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例如,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反应:N2(g) + 3H2(g) ⇌ 2NH3(g),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高中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考试中常常出现不同难度的化学试题,让学生们在概念掌握、实验操作和思维逻辑等方面得到锻炼。
本文将提供一些高中化学试题及其答案解析,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1. 完成反应式,求摩尔比在化学反应中,摩尔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反应物和产物之间摩尔数量的关系。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已知在氧气的存在下,2.00 g 的乙烯可以完全燃烧生成 4.40 g 的二氧化碳和 1.80 g 的水。
请完成反应式,并计算乙烯与氧气的摩尔比。
解析: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反应式为:C2H4 + O2 → CO2 + H2O首先需要计算出反应中物质的物质量:2.00 g 的乙烯,4.40 g 的二氧化碳和 1.80 g 的水分别对应着多少摩尔呢?我们可以利用相对分子质量进行计算:乙烯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8,所以 2.00 g 的乙烯对应着 2.00 ÷ 28 = 0.0714 摩尔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4,所以 4.40 g 的二氧化碳对应着4.40 ÷ 44 = 0.100 摩尔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所以 1.80 g 的水对应着 1.80 ÷ 18 = 0.100 摩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1 摩尔的乙烯需要 3 摩尔的氧气才能完全燃烧。
因此乙烯与氧气的摩尔比为 0.0714 : 0.214,即 1:3。
2. 确定氧化物种类在化学试题中,有关氧化物的问题也是经常出现的。
下面是一个示例:已知 A 元素能与氧气形成两种氧化物,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A2O3 和 AO2。
当 A 元素和氧气的摩尔比为 1:2 时,完全反应后剩余氧气的摩尔数量是多少?解析:本题要求确定 A 元素的氧化物种类,并计算出剩余的氧气的数量。
由于 A 元素与氧气的比例为 1:2,可以猜测 A 元素的原子量为 2 的倍数。
高考化学试题及解析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一定加快B.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一定加快C.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一定加快答案:C解析: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也可能减慢反应速率。
温度升高、反应物浓度增大和接触面积增大通常都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并非绝对。
2. 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当温度升高时,K值增大,该反应()A. 吸热反应B. 放热反应C. 不是吸热反应就是放热反应D. 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平衡常数K与反应的热效应有关。
当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增大,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二、填空题3. 将1.0mol/L的HCl溶液与1.0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______。
答案:7解析:HCl与NaOH等体积等浓度混合,反应生成NaCl和水,溶液呈中性,pH值为7。
4. 根据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元素是______。
答案:Si解析:第三周期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元素是硅(Si),其原子序数为14。
三、计算题5. 某化学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g) + B(g) → 3C(g) + 4D(g),ΔH = -1200 kJ/mol。
若反应中消耗2mol A,求生成C的物质的量。
答案:3mol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2mol A参与反应,生成3mol C。
因此,消耗2mol A后,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3mol。
四、实验题6. 在实验室中,为了验证氯气和水的反应,可以采用以下实验步骤:(1)将氯气通入水中;(2)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向溶液中加入______,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硝酸银溶液解析: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盐酸中的氯离子会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氯化银,从而验证氯气和水的反应。
【化学】化学离子反应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高中化学离子反应1.现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K +、NH 4+、Cl -、Mg 2+、Ba 2+、CO 32-、SO 42-,现取三份各100 mL 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第一份加入AgNO 3溶液有沉淀产生;第二份加足量NaOH 溶液加热后,收集到0.08 mol 气体;第三份加足量BaCl 2溶液后,得到干燥沉淀12.54 g ,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4.66 g 。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K +、NH 4+、CO 32-、SO 42-,可能含Cl -B .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NH 4+、CO 32-、SO 42-,可能含K +、Cl -C .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NH 4+、CO 32-、SO 42-,可能含Mg 2+、K +、Cl -D .该混合液中一定含有:NH 4+、SO 42-,可能含Mg 2+、K +、Cl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第一份:第一份加入AgNO 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Cl −、CO 32−、SO 42−; 第二份:加足量NaOH 溶液加热后生成的0.08mol 气体为氨气,则溶液中一定含有NH 4+,且物质的量为0.08mol ;第三份:能够与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的为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4.66g 为硫酸钡,12.54g 为硫酸钡和碳酸钡的混合物,因此一定不存在Mg 2+、Ba 2+。
()244 4.66g n BaSO =n SO ==0.02mol 233g/mol()-,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为:12.54g-4.66g =0.04mol 197g/mol();再根据电荷守恒,正电荷为:n (+)=n (NH 4+)=0.08mol ;负电荷:n (-)=2n (CO 32−)+2n (SO 42−)=0.12mol ,故一定有K +,至少0.04mol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存在:K +、NH 4+、CO 32−、SO 42−,可能含有Cl −,若存在氯离子,钾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0.04mol ;若不存在氯离子,钾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4mol ,所以A 正确。
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B. 矿泉水C. 蒸馏水D. 石油答案:C解析:纯净物是指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蒸馏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纯净物,而空气、矿泉水和石油都是混合物。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是()。
A. 光能B. 热能C. 电能D. 机械能答案:B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是热能,因为反应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或吸收。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酒精B. 蔗糖C. 硫酸D. 醋酸答案:C解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硫酸是一种强酸,属于电解质。
4. 元素周期表中,第ⅢA族元素的价电子数是()。
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第ⅢA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价电子数为3。
5.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2H2O → 2H2 + O2B.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C. 2H2 + O2 → 2H2OD. 2H2O2 → 2H2O + O2答案:C解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氧化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选项C中,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氢元素的氧化态从0变为+1,氧元素的氧化态从0变为-2,因此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6.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下列操作中,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 增加反应物浓度B. 减少生成物浓度C. 增加生成物浓度D. 减少反应物浓度答案:A解析: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得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 NaClB. H2OC. NaOHD. MgO答案:B解析: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因此属于共价化合物。
高一化学50道经典例题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5道)例1:-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B.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C. 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D. 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将滴管平放或倒置,以免试液污染- 解析:- A选项: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遵循“左物右码”原则,A正确。
- B选项: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防止污染滴管和试剂,B正确。
- C选项: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容易引发火灾,C错误。
- D选项: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平放或倒置,液体会流入胶帽,腐蚀胶帽,D 错误。
所以正确答案是AB。
例2:- 题目: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B. 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C. 如果苯酚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洗涤D. 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解析:- A选项:酸溅到眼中,用水冲洗并眨眼睛是正确的处理方法,A正确。
- B选项:浓碱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涂硼酸溶液中和碱,B正确。
- C选项:苯酚易溶于酒精,苯酚浓溶液沾到皮肤上用酒精洗涤,C正确。
- D选项:量筒不能用于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D错误。
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例3:-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 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 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 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 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 解析:- A选项:蒸发操作时,当出现大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A错误。
- B选项: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靠近支管口处测量蒸汽的温度,B正确。
高中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气B. 矿泉水C. 蒸馏水D. 河水答案:C解析:纯净物是指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
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河水中含有多种杂质,只有蒸馏水是纯净的水。
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若已知某物质的质量,需要求出与之对应的其他物质的质量,应该使用:A. 质量守恒定律B. 摩尔质量C. 物质的量D. 摩尔比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固定的,这个比值就是摩尔比。
通过摩尔比可以计算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二、填空题1.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H_2 + O_2 \rightarrow2H_2O\],若氧气的质量为32g,求生成水的质量。
答案:36g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2摩尔的氢气与1摩尔的氧气反应生成2摩尔的水。
氧气的摩尔质量为32g/mol,所以32g氧气为1摩尔。
根据摩尔比,生成2摩尔的水,水的摩尔质量为18g/mol,所以生成水的质量为2摩尔×18g/mol=36g。
三、简答题1. 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举例说明。
答案: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氧化是指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指获得电子的过程。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铁失去电子被氧化,氧气获得电子被还原。
四、计算题1. 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铜(CuSO4),已知废水中的硫酸铜浓度为0.5mol/L。
若要将废水中的硫酸铜完全沉淀为不溶性的氢氧化铜(Cu(OH)2),需要加入多少摩尔的氢氧化钠(NaOH)?答案:1mol解析: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方程式为:\[CuSO_4 + 2NaOH \rightarrow Cu(OH)_2↓ + Na_2SO_4\]。
根据化学方程式,1摩尔的硫酸铜需要2摩尔的氢氧化钠来完全反应。
因此,0.5mol/L的硫酸铜溶液中,每升需要1摩尔的氢氧化钠。
【高中化学】高考理综化学经典例题解析例题1、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l气体r和5l气体q,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r(g)+5q(g)=4x(g)+ny(g)反应完全后,容器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原来的87.5%,则化学方程式中的n值是( )a、2b、3c、4d、5思维:我们晓得87.5%比1大,所以左边系数相乘必须大于右边系数相乘,满足条件只有a.例题2、已知二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则四氯苯的同分异构体有( )a、2种b、3种c、4种d、5种思维:苯环有6个取代位置,四氯苯相当于二氯苯,也是3个例题3、38.4g铜跟适度的浓hno3反应,铜全部促进作用后,共搜集至气体22.4l(标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将就是( )a、1.0molb、1.6molc、2.2mold、2.4mol思维:因为气体有可能就是no和no2,正常的数学分析就是,列举两个反应式,然后列于方程组排序。
其实不必,我们全然可以假设全部分解成的就是no排序出来消耗量,假设全部就是no2,排序出来消耗量,答案就在两个数值之间。
挑选c.或者轻易列总方程式排序,也便捷的多。
例题4、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入1.06g无水na2co3,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同于1.06gb、大于1.06g,大于2.86gc、等同于2.86gd、大于2.86g思维:无水na2co3放入溶液会夺取溶液中的水,形成na2co3·10h2o晶体,原溶液为饱和溶液,所以被夺走一部分水后必然过饱和,也就会析出更多的晶体,所以晶体质量必然大于na2co3·10h2o质量,na2co3质量为1.06g,na2co3·10h2o质量=286*1.06g/106=2.86g例题5、某烷烃和炔烃的混合气体1l,全然冷却分解成co21.4l,水蒸气1.6l(均同温同压下测得),该混合气体就是( )a、乙烷和乙炔b、甲烷和丙炔c、甲烷和乙炔d、无法判断思维:用平均值排序:由产物言混合物的平均值化学式为c1.4h3.2,必然存有碳原子数大于1.4的烃,就可以为甲烷。
化学高考真题及解析在化学高考中,化学题目的难度与广度经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并熟悉题目类型,很容易陷入困境。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化学高考,以下将针对一些典型的化学高考真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某气体X的摩尔质量为72,若80mLX的摩尔数与200mLY的质量相等,则Y可能为()A. H2O2B. HClC. COD. CO2解析:首先计算出80mL气体X的摩尔数,然后将其等于200mL 气体Y的质量计算得出Y的摩尔质量,进而推断Y的可能性。
根据摩尔质量的计算,选项A的H2O2为正确答案。
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共价键的形成涉及原子间电子的共享B. 金属键的存在导致金属的光泽和导电性C. 离子键通常由具有电荷的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形成D. 氢键的强度和共价键相近,常见于水的分子间解析:通过对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和氢键的特点进行辨析,可以得出答案。
其中选项D关于氢键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因为氢键的强度远小于共价键。
二、填空题1.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8H18,其相对分子质量为解析: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是将各个原子的质量相加,可直接得出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4。
2. 若一元醇和二元醇燃烧完全时,分别生成X和Y两种无色气体,若为X的生成量为0.5L,Y的体积为解析:根据一元醇和二元醇的结构可以确定生成的气体种类及含氧量,通过计算可以求得Y的体积。
三、简答题1. 请列举并简要解释有机化合物热裂解的机理。
解析:有机化合物热裂解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有机化合物生成气体、液体和固体产物。
主要机理包括裂解、重组和氧化三个过程,裂解是最主要的反应过程,生成的气体常用于制备工业原料。
2. 有一颗半衰期为8小时的放射性核素,若初始质量为40g,则经过24小时后仍剩余多少质量?解析:通过核素的半衰期和初始质量,可以利用放射性衰变的公式求出24小时后该核素的剩余质量。
高中化学练习题及讲解含答案### 高中化学练习题及讲解#### 题目一:化学计量1. 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CO3,求1.0摩尔CaCO3的质量。
2. 如果有2.5摩尔的CaCO3,求其质量。
#### 题目二:化学反应速率3. 某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k=0.05秒^-1,求在10秒后,反应物A的浓度变化量。
#### 题目三:酸碱中和4. 已知某酸HA的pH值为3,求其[H+]浓度。
5. 若将该酸溶液稀释10倍,求稀释后的pH值。
#### 题目四:氧化还原反应6. 在反应2Fe + 3Cl2 → 2FeCl3中,Fe的氧化态变化了多少?#### 题目五:溶液浓度7. 将100毫升0.5摩尔/升的NaOH溶液与100毫升0.3摩尔/升的HCl 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pH值。
#### 解题步骤与答案题目一:化学计量1. CaCO3的摩尔质量为40.08(Ca)+ 12.01(C)+ 3*16.00(O)=100.09 g/mol。
1.0摩尔CaCO3的质量为100.09克。
2. 2.5摩尔CaCO3的质量为2.5 * 100.09 = 250.225克。
题目二:化学反应速率3. 反应物A的浓度变化量可以通过公式计算:Δ[A] = -kt,其中k为速率常数,t为时间。
将数值代入:Δ[A] = -0.05 * 10 = -0.5。
题目三:酸碱中和4. pH = -log[H+],所以[H+] = 10^-3 mol/L。
5. 稀释10倍后,[H+]变为原来的1/10,即10^-4 mol/L,新的pH值为4。
题目四:氧化还原反应6. Fe在反应前的氧化态为0(元素状态),在FeCl3中氧化态为+3。
氧化态变化量为+3 - 0 = +3。
题目五:溶液浓度7. NaOH和HCl反应生成NaCl和水,反应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首先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数:NaOH为0.5 mol/L * 0.1 L = 0.05 mol,HCl为0.3 mol/L * 0.1 L = 0.03 mol。
高中化学经典例题28道详解详析(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1]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
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A )只有③ (B )只有①③(C )只有②③ (D )①②③[解析] 从现代物质结构观点看,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三个论点都是不确切的、对于①.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内又有质子和中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得到和失去电子;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可以裂变和聚变。
对于②,由于元素存在同位素,它们在质量和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至于③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是很小的,它的直径约是原子的万分之一,它的体就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电子在核外较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说明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答案] (D )[评述] 考查运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评价科学史中的道尔顿原子学说的能力与分析能力。
本题还旨在提倡化学教学要注重化学史的教育,因为“史鉴使人明智”、“激励人们奋进、为科学献身”。
(理解、较容易)[例2] (1996年全国) 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氨气通入稀硫酸中:NH 3+H +=N +4H(B )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CO 2+C -23O +H 2O =2HCO -3 (C )硫酸铝溶液跟偏铝酸钠溶液及应:↓=++-+3223)(463OH Al O H AlO Al(D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Cl 2+2OH —=3Cl -+ClO —+H 2O[解析] 首先根据离子反应规律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表示式(分子式、离子式),四个反应都正确,符合离子方程式书写要点,氧气、二氧化碳、氯气用分子式,氢氧化铝、水是弱电解质也用分子式,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用离子符号。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判断也符合。
对于选项(C ),可以用离子电荷守恒判断,AI 3+与AlO -2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物是电中性的Al (OH )3,因此反应中Al 3+与AlO -2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3,才能使反应前后离子电荷守恒。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经典题附答案解析一、化学反应原理1.某研究学习小组要制备一种在水中溶解度很小的黄色化合物()x 242y Fe C O zH O ⎡⎤⋅⎣⎦,并用滴定法测定其组成。
已知224H C O 在温度高于90℃时易发生分解。
实验操作如下: 步骤一:将图甲分液漏斗中的草酸溶液滴入锥形瓶内,可生成黄色沉淀;步骤二:称取黄色产物0.844g n 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硫酸并水浴加热至7085n ℃。
待固体全部溶解后,用胶头滴管吸出一滴溶液点在点滴板上,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无蓝色沉淀产生;步骤三:用40.0800mol /LKMnO n 标准液滴定步骤二所得的溶液;步骤四:向步骤三滴定后的溶液中加足量的Zn 粉和硫酸溶液,几分钟后用胶头滴管吸出一滴点在点滴板上,用KSCN 溶液检验,若不显红色,过滤除去Zn 粉,并用稀硫酸洗涤Zn 粉,将洗涤液与滤液合并,用40.0800mol /LKMnO n 标准液滴定,用去高锰酸钾标准液10.00mL n 。
(1)步骤一中将沉淀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
(2)步骤二中水浴加热并控制温度7085n ℃的理由是________,加铁氰化钾溶液无蓝色沉淀产生,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
(3)步骤三盛装4KMnO 标准液的滴定管在滴定前后的液面如图乙所示,则消耗4KMnO 标准液的体积为________,该滴定管为________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4)步骤四中滴定时发生反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若不合并洗涤液,则消耗4KMnO 标准液的体积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由以上数据计算黄色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答案】过滤 加快固体溶解,防止草酸分解 证明溶液中无2Fe +存在,防止2Fe +干扰草酸的测定 25.00mL 酸式 232425Fe MnO 8H 5FeMn 4H O +-+++++=++ 减小 ()4242Fe C O 5?10H O【解析】【详解】(1)固液分离的方法为过滤,故答案为:过滤;(2)水浴加热可加快固体溶解,控制温度7085?C n ~可防止草酸分解;()x 242Fe C O y?zH O ⎡⎤⎣⎦中的铁元素可能含有2Fe +,2Fe +与4KMnO 反应,高锰酸钾滴定草酸时,需要排除2Fe +的干扰,故答案为:加快固体溶解,防止草酸分解;证明溶液中无2Fe +存在,防止2Fe +干扰草酸的测定;(3)滴定前读数为0.80mL n ,滴定后读数为25.80mL n ,则消耗4KMnO 溶液的体积为25.00mL n ;4KMnO 具有强氧化性,应用酸式滴定管,故答案为:25.00mL n ;酸式;(4)步骤四中滴定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225Fe 8H 5Fe Mn 4H O +++++=++,洗涤液中含有2Fe +,若不合并,消耗4KMnO 标准液的体积减小;根据方程式可知,()()234n Fe 5n MnO 50.0800mol /L 10mL 10+--==⨯⨯⨯n n 3L /mL 410-=⨯ mol ,()()33224455n H C O n MnO 0.0800mol /L 25mL 10L /mL 51022---==⨯⨯⨯=⨯n n mol ,()332g 0.844g 410mol 56510mol 88g /mol mol n H O 0.01mol 18g /mol---⨯⨯-⨯⨯==n n n n ,则()n Fe :()224n C O -:()2n H O 4=:5:10,黄色化合物的化学式为()4242Fe C O 5?10H O ,故答案为:232425Fe MnO 8H 5FeMn 4H O +-+++++=++;减小;()4242Fe C O 5?10H O 。
高三化学试题及解析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A. NaClB. MgOC. H2OD. Fe2.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方程式,正确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摩尔数。
3. 根据题目所给的溶液浓度,计算溶液的pH值。
4. 判断下列反应中,哪一个是氧化还原反应。
5.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反应的平衡状态。
6. 根据题目所给的电子排布,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7. 根据题目所给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判断其可能的反应类型。
8. 根据题目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焓变。
9. 根据题目所给的电化学装置,判断电极反应类型。
10. 根据题目所给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写出下列元素的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
12.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13.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
14. 根据题目所给的实验现象,填写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15.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平衡方程式,填写平衡常数表达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如何通过实验方法鉴别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17. 解释什么是缓冲溶液,并简述其作用原理。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8.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19. 根据题目所给的电化学装置参数,计算通过电极的电流强度。
五、实验题(每题15分,共15分)20. 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溶液的pH值,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六、论述题(15分)21. 论述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C. H2O 是由氢和氧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共价化合物。
2. 至 10. 根据题目所给的化学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进行相应的化学计算。
二、填空题11. 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写出其电子排布式。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精选题28道一.选择题(共16小题)1.下列物质属于酚类的是()A.CH3OHB.C.D.2.下列有机物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是()A.HOOC﹣COOH B.C.CH3COOC2H5D.CHBr═CHBr 3.现代家居装饰材料中普遍存在甲醛、苯及苯的同系物等有毒物质,下面各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及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A.醛类B.CH3COOCH3羧酸类C.醇类﹣OH D.CH3CH2Br 烃类﹣Br4.下列化合物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选项物质类别官能团A酚类 B CH 3CH 2CH 2COOH 羧酸C醛类 ﹣CHO D CH 3﹣O ﹣CH 3 醚类A .AB .BC .CD .D5.下列有机化合物中所含官能团或基团描述错误的是( )A .乙酸乙酯 酯基B .乙醇 羟基C .甲醛 醛基D .苯 碳碳双键6.下列物质的类别与所含官能团都正确的是( )A .酚类﹣OHB .醛类﹣CHOC .羧酸﹣COOHD .CH 3OCH 3醚类7.下列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 )A .﹣OHB .﹣NO 2C .Br ﹣D .﹣NH 28.结构简式为CH 3CH 2OH 的物质不能归属于( )A .有机物B .烃的衍生物C .醇类D .氧化物9.下列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 )A.OH﹣B.﹣NO2C.﹣SO3H D.﹣Cl10.下列有机物的分类不正确的是()物质类别选项A CH2=CH2烯烃B CH3OH醇C CH3COCH3醛D CH3COOH羧酸A.A B.B C.C D.D11.现有5种基团:﹣CH3、﹣OH、﹣CHO、﹣COOH、﹣C6H5,对由其中两两基团构成且显酸性的有关物质叙述正确的是()A.共有4种,其中一种物质不属于羧酸B.共有5种,其中一种为二元酸C.共有6种,其中只有一种不是有机酸D.共有6种,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12.含碳、氢、氧的有机物X的球棍模型为.下列关于X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对分子质量为46B.分子式为C2H4O2C.结构简式为CH3COOH D.官能团名称是羧基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作羧酸B.饱和链状一元羧酸的组成符合C n H2n O2C.羧酸的官能团是﹣COOHD.羧酸在常温下都能发生酯化反应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含有结构的官能团一定是酮羰基B.和所含官能团相同,属于同类物质C.既属于酚类又属于醛类D.有机物、、中含有的官能团相同15.下列基团:﹣CH3、﹣OH、﹣CHO、﹣COOH、﹣C6H5(苯基),相互两两组成且有酸性的有机物有()A.4种B.5种C.6种D.7种16.化合物()是一种取代有机氯农药D.D.T的新型杀虫剂,它含有官能团共有()A.5种B.4种C.3种D.2种二.填空题(共9小题)17.按官能团的不同,可以对有机物进行分类,请指出下列有机物的种类,填在横线上。
高中化学经典例题28道详解详析(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1]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
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A )只有③ (B )只有①③(C )只有②③ (D )①②③[解析] 从现代物质结构观点看,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三个论点都是不确切的、对于①.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内又有质子和中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可以得到和失去电子;在核反应中原子核可以裂变和聚变。
对于②,由于元素存在同位素,它们在质量和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至于③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是很小的,它的直径约是原子的万分之一,它的体就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电子在核外较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说明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
[答案] (D )[评述] 考查运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评价科学史中的道尔顿原子学说的能力与分析能力。
本题还旨在提倡化学教学要注重化学史的教育,因为“史鉴使人明智”、“激励人们奋进、为科学献身”。
(理解、较容易)[例2] (1996年全国) 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氨气通入稀硫酸中:NH 3+H +=N +4H(B )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中:CO 2+C -23O +H 2O =2HCO -3 (C )硫酸铝溶液跟偏铝酸钠溶液及应:↓=++-+3223)(463OH Al O H AlO Al(D )氯气通入冷的氢氧化钠溶液中:2Cl 2+2OH —=3Cl -+ClO —+H 2O[解析] 首先根据离子反应规律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表示式(分子式、离子式),四个反应都正确,符合离子方程式书写要点,氧气、二氧化碳、氯气用分子式,氢氧化铝、水是弱电解质也用分子式,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用离子符号。
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判断也符合。
对于选项(C ),可以用离子电荷守恒判断,AI 3+与AlO -2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物是电中性的Al (OH )3,因此反应中Al 3+与AlO -2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1:3,才能使反应前后离子电荷守恒。
至于选项(D ),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都是Cl 2中的Cl 原子,但其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为3(3个0Cl 得3个电子转化为3个Cl —即3−→−+eCl 30Cl —),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只有1(-+-−→−O Cl Cl e 10)。
不符合电子守恒,因此不正确。
对于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除了根据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判断反应实质与可能性,结合离子反应书写要点判断表达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之外,还特别要注意电子得、失总数是否相等。
常见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中,往往不正确的居多(2~3),而本题选的不正确选项只有一个,也导致失误。
[答案] (D)[评述] 本题属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传统题。
但本题要求找不正确的。
(理解、较容易)[例3] 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
如果a X m+、b Y n+、C Z n—、d R 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b,C,d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a-c=m-n (B)a-b=n-m(C)c-d=m+n (D)b-d=n+m[解析] 根据这四种微粒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即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分别按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原子序数)——离子所带电荷数阴离子则为:质子数十离子所带电荷数,由此得:a-m=b-n=c+n=d+m 然后分别根据选项涉及之元素审视,选项(A)涉及a-m=c+n,变形后为a-c=m +n,(A)不正确;选项(B)涉及a-m=b-n,变形后为a-b=m-n,也不正确;选项(c)涉及c+n=d+m,变形后为c-d=m-n,仍不正确;只有选项(D),涉及b-n=d+m,变形后为b-d=m+n,与选项(D)结论一致。
[答案](D)[评述] 本题需掌握有关原子的组成及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微粒所带电荷数的相互关系。
(理解,中等难度)[例4]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A)6和8 (B)16和8 (C)12和9 (D)11和6[解析] 本试题涉及的是前18号元素,这是复习中应熟悉的元素,应立即将序号与元素相对应,就能作出判断。
选项(A)是碳和氧能形成CO2,选项(B)是硫与氧也能形成SO2;(C)是镁和氟能形成MgF2;选项(D)是钠和碳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
[答案] (D)[评述] 对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及其相互化合规律(构、位、性关系)的知识的考查。
此类试题是近年来的常见试题,有时还强调属于离子型或共价型的某类化合物,为此作如下归纳:有时还会涉及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或盐、金属元素形成的碱),为此对各主族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通式归纳如下:HMO2等难度)[例5] 反应2X(气)+Y(气) 2Z(气)+热量,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A)T1>T2,p1<p2(B)T1<T2,P1>p2(C)T1>T2,P1>p2(D)T1<T2,p1<p2[解析] 首先分析反应:这是一个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小(体积减小)、放热的可逆反应,低温、高压对反应有利,达平衡时产物Z的物质的量n2大,平衡点高,即图示曲线T2、p1。
再对比图示曲线T2、p2,温度相同,压强不同,平衡时n2不同(p l时的n2>P2时的n2),由此分析p1>p2,再从反应速率验证,T2、P1的曲线达平衡前斜率大(曲线陡)先到达平衡,也说明压强是p1>p2(增大反应压强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然后比较曲线T2、p2与T1、p2,此时压强相同,温度不同,温度低的达平衡时n2大,平衡点高(曲线T2、p2),由此判断温度T1>T2;再由这两条曲线达平衡前的斜率比较,也是T1、p2的斜率大于T2、p2,T1、p2先到达平衡,反应速率大,也证明T1>T2。
由此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是T1>T2,p1>p2,选项(C)的结论正确。
[答案] (C)[评述] 本题是对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放热的可逆反应,温度、压强与产物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反应速率的逆向思维能力与对图象的观察能力的综合考查。
(理解、较难)[例6] 若室温时pH=b的氨水与pH=a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氨水的电高度可表示为(A)10a+b-12% (B)10 a+b-14%(C)1012-a-b% (D)1014-a-b%[解析] 分析中首先根据强酸盐酸的pH值(-lg[H+])推出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即:C HCl=[H+]=10-a(mol L-1) (1)又酸、碱中和反应时,不论强、弱,只有所含可电离的H+、OH—的物质的量相等时,才能恰好完全反应,由此可推出一元弱碱氨水的浓度为C氨水=10-a,对于弱电解质存在以下关系:[OH-]=c.α=10 -a.α (2)另一方面由水溶液中[H+]·[OH—]=10-14,及氨水中:pH=-lg[H+]=14-pOH=14十lg[OH—]得[OH—]=10b-14 (3)代入(2)式得:10b-14=10-a·αa=10b-14/10-a= 10a+b-14×100%=10a+b-12%[答案] (A)[评述] 考察溶液pH值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电离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应用,较难)[例7] 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负极:e PbSO SO Pb 2424+=+- 正极:O H PbSO e SO H PbO 24242224+=+++-+ 今若制得Cl 2O.050mol ,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A )O .O25mol (B )O .O5Omol(C )O .1Omol (D )0.2Omol[解析]首先需将铅蓄电池的负极反应变形为:Pb -2e +SO -24=PbSO 4(电子移项),从而得出电池放电时转移电子数与消耗H 2SO 4的关系:2e-2H 2SO 4即e-H 2SO 4;再根据电解饱和食盐水反应:确定放出Cl 2与转移电子数的关系:Cl 2~2e 。
今制得0.050molCl 2,需转移O.1Omol 电子,因此消耗H 2SO 40.O1Omol 。
只有原理清晰,才能思维畅通迅速作出判断。
[答实] (C )[评述] 考查了原电池与电解池知识的综合应用及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理解,中等难度)[例8] 在25℃时,若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的pH 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评述] 本题着重考查pH 值的概念与计算,考查方式是把特殊和具体的问题与普遍、一般的规律结合起来,检查逻辑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即考查思维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在阅读中必须分析出题干中“两种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是本题主要的解题线索。
根据这一线索进行逆向思索,它意味着混合前的两种溶液中,酸溶液中H +离子的物质的量与OH —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据题设,则有:10[H +]酸=[OH -]碱。
进行思维转换,同一种溶液(碱溶液)中,H +离子浓度与OH —离子浓度乘积等于水的离子积,25℃时K ω=1×10-14,因此上式可变换为:10[H +]酸=][10114+-⨯H将方程两边分别取负对数,并稍作整理。
1-pH 酸=pH 碱-14移项后得: pH 酸+pH 碱=15另一解法:10[H +]酸=[OH -]碱碱酸][101][1014+-+⨯=H H 移项[H +」酸·[H +]碱=10-15取负对数 pH 酸十pH 碱=15[答案]强酸的pH 值与强碱的pH 值之和等于15。
[评述] 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结合化学基础知识通过计算解决化学问题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本题就是典型例证。
在测试中发现有的同学根据负指数运算推导:[H +]强酸/[OH -]强碱=1/10则10-pH 强酸/10pOH 强碱=1/1010×10—pH 强酸=10pOH 强碱=10)14(pH --强碱1-pH 强酸= -(14-pH 强碱)pH 强酸+pH 强碱=15(综合应用,较难)[例9] 在一个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保持一定温度,进行以下反应:H 2(g )+Br 2(g )=2HBr (g )已知加入1molH 2和2molBr 2时,达到平衡后生成 a mol HBr (见下表“已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