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黄土高原杏树经济林效益的技术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3
※农业经济 2018, Vol.38, No.19 157农业与技术
杏树因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特性,适
合于黄土高原地区栽培,作为先锋树种用于水土流失和
风沙源治理,并且经济价值相对较高,能为当地农户带
来一定经济收入。由于沟多坡陡、干旱少雨、土壤贫瘠
等立地条件的限制,林地经营经济效益低,农户收益不
太理想。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杏树经济林
基地,采取以集流节水为中心的杏树丰产栽培综合配套
技术,通过实施径流整地、土壤管理、覆盖保墒、病虫
害防治,采取杏树与粮、药、经济作物等混交配置,农
林牧集约经营,是有效解决该地区植被恢复与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 采取径流林业整地,提高林地水分养分的利
用率
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少,水土流失
严重,土壤瘠薄,水资源缺乏,会使新造林苗木因缺乏
水分和营养而出现根系初期生长不良,这样不仅影响造
林成活率而且也影响到树木后期的生长发育。采取径流
林业整地措施可以在有限降雨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自然
降雨利用率,改善林木生长的水分条件,提高林地质量。
在造林预整地时常用的有效措施有:把缓坡地改造成水
平阶或反坡梯田,采取平整、筑埂、深翻、培肥等有机
旱作措施,以促进土壤涵养水分,增加有机质,提高保
持水土能力。具体做法是根据流域内的立地条件选择相
应的最佳改良措施,如在不同的坡面、缓坡、沟底、河
滩等分别采取坡改梯、打坝拦洪淤地、修水平沟、挖鱼
鳞坑、修渠集水等办法,使其更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
提高林地肥水条件,营造经济价值较高的鲜食杏和仁用
杏;陡坡地挖鱼鳞坑,坡面覆盖,防止冲涮,减少水分蒸发,聚积雨水,为树木提供足够的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狭窄沟底打谷坊,较宽沟底筑坝淤地。在进行整地施工
时,一定要达到预先设计的长、宽、深的标准。沟坡兼治,
同步实施,按照从坡梁到沟底,从沟掌到沟口,从上游
到下游的顺序,基本做到梁坡沟同步治理。杏树经济林
可结合整地施足底肥。同时在回填土壤时加施适量的绿
肥、有机肥、复合肥等,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
施肥的数量与种类主要由所选的杏树品种确定,鲜食杏
多施一些,仁用杏、山杏少量施肥。
2 合理运用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
流失
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力降
低、土地退化严重,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要彻底防
治水土流失问题,必须坚持在蓄水保土保肥、提高土壤
肥力上下功夫,根据当地的地理现状,在一些缓坡上建
设水平梯田、平整土地、打地埂,利用自然降雨蓄水灌溉,
这样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
的;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
坝地等,有效地利用自然降雨。通过解决灌溉措施发展
高产高效的鲜食杏品种,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生物措施,
即林草措施,在陡坡地植树种草,采取杏树与其他树种
草种相结合,通过植树种草,增加林草覆盖,营造涵养
水源林。以乡土杏树品种为主,合理引用外来优质高产
仁用杏树品种或其他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
选择优质高效杏树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
的地区,营造以山杏为主、其他灌木林为辅的混交林,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保护和利用并举,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土地,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可有效提高土壤提高黄土高原杏树经济林效益的技术措施
孙光世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林业局,山西 大同 037400)
摘 要:运用径流林业整地技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旱坡地综合治理,营造生态防护林,提高水肥利用率,采取林草牧综合经营,科学管理,提高营林效益,提高黄土高原地区杏树经济林的效益。关键词:黄土高原;杏树;效益;技术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2066158 2018, Vol.38, No.19 ※农业经济农业与技术
的水分保持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行抗旱耕作技
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抗旱能力,通过深翻、培肥,合
理平衡施肥,协调碳氮关系,以肥调水,改善水肥循环,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含水率,充分发挥土壤天然
蓄水库的作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尽可能多地把
降雨转变为地墒,把地墒转变为产量。林地肥水流失少,
肥力增强,蓄水保墒能力增强,杏树果实品质就优,产
量就高。
3 采取多树种配合营造生态防护林,抵御各种
自然灾害
在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恶劣,生态脆弱,风沙大,气
候寒冷,风沙、干旱、霜冻、冰雹四大自然灾害严重制
约着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强沙尘暴和晚霜冻、冰雹等
自然灾害对杏树的危害比较大,在黄土高原地区可利用
深沟和陡坡等土地资源,种植山杏、柠条、玫瑰、沙棘、
文冠果以及杨树、油松、槐树等树种,营造生态防护林,
发挥这些树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抗寒抗旱、耐盐碱
的特性,保护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灭病菌,
平衡氧气,防风固沙,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营造防风固
沙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适草,乔灌草相结合,保持区域生
态多样性,多树种林分混交,既有利于病虫害防治,还
可抵御风沙、暴雨、寒流等自然灾害。
4 加强杏树采果后的秋季管理
杏树果实成熟较早,从果实采收后到休眠期这段时
间较长。这段时间正是杏树树体营养积累、恢复树势的
重要阶段。但通常农民往往忽略这段时间的管理,只重
视春季的管理。抓住此期间进行科学的管理,加强修剪、
施肥、除草、灭虫,可以促进树体营养恢复,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使树木合理的生长、促进花芽的进一步分化,
提高花芽的数量和质量,为来年的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杏树采果后的管理措施有以下几方面。4.1 翻地、施肥、清园
经过大量结果后,杏树消耗了大量营养,而卸果后
又是花芽分化期,需要有树体提供足够的营养,所以要
及时追施肥料,补充营养。一般以农家有机肥为主,即
土杂肥、厩肥、人畜粪等,配合氮磷钾三元素和微量元素。
施肥方法可采取挖放射沟法或点状分布法。这段时间通
常又是北方多雨季节,一般不用浇水,但要做好集水保墒措施。这几项作业可根据情况结合实施,以减少劳动
量。
杏树采果后还应除草、松土,全园进行1次中耕松土,
一般中耕深度为10cm左右。在落叶前结合深耕施基肥,
深度以20cm左右为宜。
杏树采果后应及早施肥,尤其对树势较弱和当年结
果较多的树,更应及时施肥,以弥补树体中养分的消耗。
施1次速效肥,每株成龄杏树施尿素0.5kg或磷酸二铵0.75kg。也可进行叶面喷肥,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和
0.2%的尿素混合液,以增加树体的营养积累,提高花芽
的数量和质量。到8月下旬—10月初,深施基肥,以优
质农家肥为主,混合少量磷钾肥。一般五至六年生初结
果树每株施农家肥30~50kg、过磷酸钙0.3~0.5kg;盛果
期树每株施农家肥70~100kg、过磷酸钙0.5~1.0kg。施
肥时深翻改土,填埋绿肥,这是为了丰富土壤有机质,
绿肥含有氮磷钾及钙镁铜锌硼等多种元素,属于全价肥
料。
一般在秋季深翻改土,采用隔行深翻,深度为30~40cm,施用绿肥不易发生缺素症,可减少因营养不
良和因缺乏微量元素所引起的抗逆性差、生长发育不良
等不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样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
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寒
抗旱能力,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有利于杏树越冬,为
来年丰产打下良好的基础。施肥后把园内的杂草、落叶、
烂果、病虫果及时清理干净,深埋,以防病虫害和虫卵
传播危害。4.2 修剪整形
杏树采果后,树体仍在生长,为了下一年的丰产积
累营养,所以要调整树体结构,合理控制营养生长,缓
和树势,改善树体内部的光照条件。对旺长枝拉枝开角,
缓和树势,促进成花;对新梢进行二次摘心,促发分枝,
培养结果枝组;对树冠内萌生的徒长枝,如果有生长空
间的要采取摘心、扭梢等措施,控制其营养生长;如果
没有生长空间的徒长枝要疏除。剪除树冠内的干枯枝、
劈折枝、病虫枝、衰老枝、交叉枝、重叠枝、细弱枝等,
以减少不必要的树体养分消耗,有效改善树体通风透光
条件,以利于形成高质量的花芽。对结果后下垂的显著
衰弱枝组,可进行适当短截,回缩复壮,缩剪到抬头枝
或壮枝处。初结果的杏树生长势较强,对其上的直立枝,
可采取撑、拉、拧、坠等方法,改变生长方向,促其结果;※农业经济 2018, Vol.38, No.19 159农业与技术
同时,对角度偏小的主侧枝,也要进行拉枝,使其角度
达到70°左右,这样可缓和树势,改善树冠内的光照条
件。以利于及早实现丰产。4.3 病虫害防治
夏秋季是杏树病虫害多发季节,杏树采果后常会受
到病虫的为害,会造成早期落叶,影响花芽分化,来年
花少,果少,产量低。应根据当地常发病虫情况,适时
喷药防治,以保护叶片,增加树体营养积累。及时杀灭
成虫,减少病虫繁殖,可减少来年越冬幼虫基数。所用
的农药必须是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生物化学农药。杏
树常发的病害有杏疔病、流胶病等,虫害有朝鲜球坚蜡
蚧、蚜虫、红蜘蛛、桃小食心虫、蛾类等。可用20%的
阿维菌素2500倍液喷洒防治蚜虫;喷2~3次2000~3000
倍农抗120以防治天幕毛虫、舟星毛虫等。8—10月份,
每隔15d左右喷布大生M—45、甲基托布津、多菌灵
液防治杏疔病、细菌性穿孔病等。如有病害发生,可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其他可用的生物菌剂有伊维菌素、氨基寡糖素、多抗霉
素、C型肉菌素、苦参碱、藜芦碱、烟碱、诱虫烯、苏
云金杆菌等,使用时可根据当地农资市场供货商情况,
咨询农林业技术人员,科学使用,提高效率。5 采取集约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
产增效增收
杏树经济林栽植密度低,林地郁闭度相对较低,林
冠下尚有良好的光照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在林下可
以间作矮杆粮食作物、牧草和中药材,利用林地内丰富
的落叶、牧草等可以发展林下养殖。坚持农林牧协调发
展,相互配套,实行集约经营,科学合理的轮作间作,
优化要素配置,克服连作障碍,实现稳产稳收。采取林、
草、牧、粮、药多种模式选择性间作,以草养畜,粪便
还田,高效、综合和循环利用林地资源,以杏树为主的
经济林基地,合理搭配生态防护林,实施山水田坡沟综
合治理,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让植树造
林、种草治山治水与发展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由单一林业向复合型农业结构发展,实现黄土高原上物
阜民丰,山川秀美。
只有因地制宜地加强旱坡地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营造生态防护林,抵御自然灾害,采取集约化经营,增产增效,把当前营林目标逐步引导到农民生活需求上来,才能实现长远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6.2℃、38.5℃、39.3℃、39.3℃、38.0℃和36.3℃。5—10月最高气温均有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汉华,张子涵,彭霞云.1951-2013 年浙江省高温气候特征分析[J]. 科技通报,2016,32(1):59-64.[2]姜荣,陈亮,象伟宁.上海市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32(1):66-74. [3]张凌云,刘蕾,王艺,等.近56a柳州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类型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7,38(4):01-06.[4]李红艳,杜金玲.1961-2010年呼伦贝尔市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6(03):21-25.[5]梁梅,吴立广.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5,35(6):701-709. [6]张波,谷晓平,易俊莲.1961-2010年贵州省高温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6):210-213.[7]刘卫平,张镭,田鹏飞,等.1981-2010年甘肃夏季高温天气和高温日数变化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2(4):75-78.[8]唐传师,张超美,马锋敏.近56年江西省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科技广场
,2017(9):33-37.(上接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