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典型例题
- 格式:doc
- 大小:189.00 KB
- 文档页数:6
高三化学经典习题(含答案)1.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A.萃取 B.渗析 C.蒸馏 D.干馏答案:C解析:从浓酒中分离出乙醇,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用蒸馏的方法将其分离提纯,这种方法是蒸馏。
高考中如何考查常见物质的分离和提纯?高考中常常结合分离提纯考查仪器的使用或填写仪器的名称,在选择题或大题某一项中进行考查。
2.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气体(杂质) 方法A SO2(H2S)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 Cl2(HCl)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D NO(N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答案:A解析:A项,SO2和H2S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都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因此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去除杂质H2S时,SO2也会被吸收,故不能实现除杂目的;B项,氯气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可以用饱和的食盐水除去,饱和的食盐水在吸收氯化氢气体的同时,也会抑制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故能实现除杂目的;C项,氮气中混有少量氧气,在通过灼热的铜丝网时,氧气可以与之发生反应:2Cu+O22CuO,而铜与氮气不反应,因此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除去杂质氧气,故能实现除杂目的;D项,NO2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NO与NaOH溶液不能发生反应,尽管NO可以与NO2一同跟NaOH发生反应:NO+NO2+2NaOH===2NaNO2+H2O,但由于杂质的含量一般较少,因此也不会对NO的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故能实现除杂的目的。
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萃取Br2时,向盛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后,打开旋塞,先将水层放出B.做焰色反应前,铂丝用稀盐酸清洗并灼烧至火焰呈无色C.乙醇、苯等有机溶剂易被引燃,使用时须远离明火,用毕立即塞紧瓶塞D.可用AgNO3溶液和稀HNO3区分NaCl、NaNO2和NaNO3答案:A解析:A项,CCl4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故萃取Br2时,向盛有溴水的分液漏斗中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打开旋塞,先将CCl4层放出,A操作错误;B项,做焰色反应前,先将铂丝用稀盐酸清洗并灼烧至无色的目的是排除铂丝上粘有的其他金属元素对待检测金属元素产生的干扰,B操作正确;C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属于易燃物品,故使用时必须远离明火和热源,用毕立即塞紧瓶塞,防止失火,C操作正确;D项,氯化银、亚硝酸银都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所以硝酸银溶液滴入氯化钠溶液和亚硝酸钠溶液中都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是氯化银不溶于稀硝酸,而亚硝酸银溶于稀硝酸,硝酸银溶液滴入硝酸钠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D操作正确。
2022年化学全国甲卷试题7一、典型例题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二、答案解析7.D【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B错误;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大量的水蒸气凝结成了小液滴,形成“云雾”效果,D正确;三、题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的应用、分类,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本质,环境问题等,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
破解思路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在平时练习的时候注重积累,特别是不熟悉的化学史类的知识,此外还要关注与化学相关的时事;此外,还需要同学们对所掌握的原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例如本题第一选项A就是考察氧化还原相关原理:次氯酸根具备强氧化性,与具有还原性的氯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使得漂白粉失效。
四、知识点归纳部分常考知识点整理(按学习的顺序归纳,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欢迎补充)生活1.钠钾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透雾能力强,用做路灯时,照度比高压水银灯高几倍.2.过氧化钠: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作氧气的来源。
3.碳酸钠:制造玻璃、造纸等;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面包制作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4.漂白液成分:NaClO;漂白粉成分:Ca(ClO)2\CaCl2,有效成分为Ca(ClO)2;漂粉精成分:Ca(ClO)25.常用漂白剂分类:吸附型:活性炭;氧化型:HClO、H2O2、Na2O2、O3、ClO2等;化合型:SO2(暂时性漂白)等;6.少量NO在人体内具有舒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
高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物质在常温下是液态的?A. 氢气B. 氧气C. 氯气D. 溴气答案:D解析:氢气、氧气和氯气在常温下都是气态的,而溴气在常温下是液态的。
2. 下列哪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A. 氦B. 碳C. 钠D. 钾答案:B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二周期包括锂、铍、硼、碳、氮、氧、氟和氖,其中碳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3. 下列哪个化合物是强酸?A. 硫酸B. 碳酸C. 醋酸D. 氢氟酸答案:A解析:硫酸是强酸,碳酸、醋酸和氢氟酸是弱酸。
4. 下列哪个反应是放热反应?A. 氢气和氧气反应水B. 氢气和氯气反应氯化氢C. 碳和氧气反应二氧化碳D. 氢气和氮气反应氨气答案:A解析:氢气和氧气反应水是一个放热反应,而其他三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5. 下列哪个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会释放热量?A. 氯化钠B. 硝酸铵C. 硫酸D. 碳酸钠答案:C解析:硫酸在水中溶解时会释放热量,而其他三个物质在水中溶解时不会释放热量。
6. 下列哪个物质是电解质?A. 氯化钠B. 氢气C. 氧气D. 氯气答案:A解析: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氢气、氧气和氯气都不是电解质。
7. 下列哪个反应是还原反应?A. 铁和氧气反应氧化铁B. 硫和氧气反应二氧化硫C. 铜和氧气反应氧化铜D. 碳和氧气反应二氧化碳答案:A解析:铁和氧气反应氧化铁是一个还原反应,而其他三个反应是氧化反应。
8. 下列哪个物质是氧化剂?A. 氢气B. 氧气C. 氯气D. 氮气答案:B解析:氧气是氧化剂,而氢气、氯气和氮气都不是氧化剂。
9. 下列哪个物质是还原剂?A. 氢气B. 氧气C. 氯气D. 氮气答案:A解析:氢气是还原剂,而氧气、氯气和氮气都不是还原剂。
10. 下列哪个物质是酸碱指示剂?A. 紫色石蕊试纸B. 无色酚酞试液C. 红色甲基橙试液D. 蓝色甲基蓝试液答案:A解析:紫色石蕊试纸是酸碱指示剂,而无色酚酞试液、红色甲基橙试液和蓝色甲基蓝试液都不是酸碱指示剂。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综合经典题及答案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1)在标准状况下①6.72L CH 4②3.01×1023个HCl 分子③13.6g H 2S ④0.2mol NH 3,体积最大的是____,密最大的是度___,质量最小的是___,氢原子个数最多的是____。
(填写序号)(2)等温等压下,质子数相等的CO 、N 2两种气体,质量之比为____,体积之比为____,摩尔质量之比____。
(3)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产物都是气体。
分解方程式为:3A =B +3C +2D 。
测得生成的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a ,则A 的摩尔质量为____。
【答案】② ② ④ ① 1:1 1:1 1:1 4a g/mol【解析】【详解】(1)①6.72L CH 4中:n(CH 4)= 6.72L 22.4L/mol=0.3mol ,m(CH 4)=0.3mol×16g/mol=4.8g ,ρ(CH 4)= m m M 16==g/L V V 22.4,N(H)=4N(CH 4)=1.2N A ; ②3.01×1023个HCl 分子中:n(HCl)=23233.01106.0210⨯⨯=0.5mol ,V(HCl)=0.5mol×22.4L/mol=11.2L ,ρ(HCl)=m m M 36.5==g/L V V 22.4,m(HCl)=0.5mol×36.5g/mol=18.25g ,N(H)=N(HCl)=0.5N A ; ③13.6g H 2S 中:n(H 2S)=13.6g 34g/mol=0.4mol ,V(H 2S)=0.4mol×22.4L/mol=8.96L ,ρ(H 2S)= m m M 34==g/L V V 22.4,N(H)=2N(H 2S)=0.8N A ; ④0.2mol NH 3中:m(NH 3)=0.2mol×17g/mol=3.4g ,V(NH 3)=0.2mol×22.4L/mol=4.48L ,ρ(NH 3)= m m M 17==g/L V V 22.4,N(H)=3N(NH 3)=0.6N A . 所以:体积最大的是②,密度最大的是②,质量最小的是④,含氢原子数最多的是①; (2)CO 、N 2两种气体涉及的元素有C 、O 、N 质子数分别为6、8、7,所以两种气体的分子的质子数分别为:14、14,质子数相等的CO 、N 2,物质的量相等;CO 、N 2摩尔质量分别为28g/mol 、28g/mol ,故摩尔质量之比1:1;根据m=nM 知:质量之比与摩尔质量成正比为28:28=1:1;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相同条件下物质的量相等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故体积之比为1:1;(3)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表示物质的量。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一种以闪锌矿(ZnS,含有SiO2和少量FeS、CdS、PbS 杂质)为原料制备金属锌的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焙烧过程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中的Cd2+可用锌粉除去,还原除杂工序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
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沉淀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其不溶于强酸但可与一种弱酸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文)SCR和NSR技术可有效降低柴油发动机在空气过量条件下的NO x排放。
(1)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工作原理:①尿素[CO(NH2)2]水溶液热分解为NH3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②反应器中NH3还原N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③当燃油中含硫量较高时,尾气中SO2在O2作用下会形成(NH4)2SO4,使催化剂中毒。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NH4)2SO4的形成:________。
4.碱式氯化铜是重要的无机杀菌剂。
(1)碱式氯化铜有多种制备方法①方法1: 45 ~ 50℃时,向CuCl悬浊液中持续通入空气得到Cu2 (OH)2 Cl2·3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科研小组采用如下方案回收一种光盘金属层中的少量Ag(金属层中其他金属含量过低,对实验的影响可忽略)。
(1)NaClO溶液与Ag反应的产物为AgCl、NaOH和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6.研究CO2在海洋中的转移和归宿,是当今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高考化学物质的量综合经典题含详细答案一、高中化学物质的量1.(1)有相同物质的量的 H2O 和 H2SO4,其质量之比为_____,氢原子个数比为_____,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
(2)把 3.06 g 铝和镁的混合物粉末放入 100 mL 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并得到标准状况下 3.36 L H2。
计算:①该合金中铝的物质的量为_____。
②该合金中镁的质量为_________。
③反应后溶液中 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假定反应体积仍为 100 mL)。
(3)由 CO2与 CO 组成的混和气体对 H2的相对密度为 20,则混和气体中 CO2的体积分数为_____; CO 的质量分数为_____。
【答案】9:49 1:1 1:4 0.06 mol 1.44 g 3.0 mol·L-1 75% 17.5%【解析】【分析】【详解】(1)n (H2O)= n (H2SO4) ,m (H2O):m (H2SO4)= n (H2O)×18:n (H2SO4)×98= 9:49;N H(H2O) :N H(H2SO4)= n (H2O)×2:n (H2SO4)×2=1:1; N O(H2O) :N O(H2SO4)= n (H2O)×1:n (H2SO4)×4=1:4;(2)设镁的物质的量为xmol,铝的物质的量为ymol,二者混合物的质量为3.06=24x+27y;根据化学反应的计量系数比:Mg~2HCl~H2,2Al~6HCl~3H2,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下3.36 L,n (H2)=0.15mol,列式x+1.5y=0.15,解方程x=0.06 mol,y=0.06 mol,故该合金中铝的物质的量为0.06 mol,该合金中镁的质量为0.06×24=1.44g,反应后溶液中Cl¯(盐酸恰好反应完全,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镁和氯化铝)的物质的量=0.06×2+0.06×3=0.3mol,溶液体积100mL,Cl¯的物质的量浓度c=nV=3.0 mol·L-1;(3)由CO2与CO组成的混和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20,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40g/mol,设1mol混合气体中有xmol CO,CO2ymol,故x+y=1,28x+44y=40,则x =0.25mol,y =0.75mol,同温同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则混和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75%,CO的质量分数=0.25×28/40=17.5%2.纯碱和小苏打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高考化学试题及解析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一定加快B. 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一定加快C.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一定加快答案:C解析: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一定加快反应速率,也可能减慢反应速率。
温度升高、反应物浓度增大和接触面积增大通常都会加快反应速率,但并非绝对。
2. 某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当温度升高时,K值增大,该反应()A. 吸热反应B. 放热反应C. 不是吸热反应就是放热反应D. 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平衡常数K与反应的热效应有关。
当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增大,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二、填空题3. 将1.0mol/L的HCl溶液与1.0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______。
答案:7解析:HCl与NaOH等体积等浓度混合,反应生成NaCl和水,溶液呈中性,pH值为7。
4. 根据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元素是______。
答案:Si解析:第三周期的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元素是硅(Si),其原子序数为14。
三、计算题5. 某化学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A(g) + B(g) → 3C(g) + 4D(g),ΔH = -1200 kJ/mol。
若反应中消耗2mol A,求生成C的物质的量。
答案:3mol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2mol A参与反应,生成3mol C。
因此,消耗2mol A后,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3mol。
四、实验题6. 在实验室中,为了验证氯气和水的反应,可以采用以下实验步骤:(1)将氯气通入水中;(2)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向溶液中加入______,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答案:硝酸银溶液解析: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盐酸中的氯离子会与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氯化银,从而验证氯气和水的反应。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化学选择题典型题型汇总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题型强化练题型一传统文化描述型1.《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A.CuSO4·5H2OB.FeSO4·7H2OC.KAl(SO4)2·12H2OD.Fe2(SO4)3·9H2O2.《本草图经》中关于绿矾的分解有如下描述:“绿矾形似朴消(Na2SO4·10H2O)而绿色,取此一物置于铁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炽,其矾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
”对此段话的说明中肯定错误的是( )A.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B.绿矾分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C.“色赤”物质可能是Fe2O3D.流出的液体中可能含有硫酸3.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4.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
“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C.SiO2D.Al2O35.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中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6.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7.《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
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B. 矿泉水C. 蒸馏水D. 石油答案:C解析:纯净物是指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蒸馏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纯净物,而空气、矿泉水和石油都是混合物。
2.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是()。
A. 光能B. 热能C. 电能D. 机械能答案:B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是热能,因为反应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或吸收。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酒精B. 蔗糖C. 硫酸D. 醋酸答案:C解析: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硫酸是一种强酸,属于电解质。
4. 元素周期表中,第ⅢA族元素的价电子数是()。
A. 1B. 2C. 3D. 4答案:C解析:元素周期表中,第ⅢA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价电子数为3。
5.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2H2O → 2H2 + O2B. NaCl + AgNO3 → AgCl + NaNO3C. 2H2 + O2 → 2H2OD. 2H2O2 → 2H2O + O2答案:C解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氧化态发生变化的反应。
选项C中,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氢元素的氧化态从0变为+1,氧元素的氧化态从0变为-2,因此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6.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下列操作中,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 增加反应物浓度B. 减少生成物浓度C. 增加生成物浓度D. 减少反应物浓度答案:A解析: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使得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7.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A. NaClB. H2OC. NaOHD. MgO答案:B解析: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因此属于共价化合物。
化学高考真题有机有机化学是高考化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考生们比较关注的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典型的高考有机化学真题,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1. (2019年全国卷Ⅱ) 设有机化合物 A 的分子式为 C3H6O2,将其与NaOH 强碱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请写出化合物A 的结构式,并写出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根据分子式 C3H6O2,可以知道化合物 A 中有一个碳原子带有羰基,肯定是一个酮。
由于生成乙酸乙酯,A 可能是乙酮。
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H3COCH3 + CH3CH2OH -> CH3COOCH2CH3 + H2O2. (2018年浙江卷) 以下反应中,不能制备甲烷的试剂或试剂组合是()。
A. NaHCO3B. NaOH,Br2C. CH3Cl,AlCl3D. CH4,Cl2,FeCl3解析:制备甲烷需要 CH4,所以除了 D 之外的试剂或试剂组合都不能制备甲烷。
3. (2017年全国卷Ⅰ) 甲酸是一种常见的有机酸,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B. 甲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乙醇C. 甲酸和溴水反应生成醛D. 甲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烷解析:甲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酸钠和水,而不是乙酸,所以选项 A 错误。
其他选项中,也都存在错误,正确答案应该是“甲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乙醇”。
在高考中,有机化学通常是考试的难点之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
通过练习真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反应规律和性质,为高考化学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基础。
希望考生们在备战高考的道路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