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4
- 格式:doc
- 大小:517.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1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01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02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物质的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03意识,并能为人的□04意识所反映的□05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06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07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08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是□01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02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人类社会的构成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03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04地理环境、□05人口因素和□06生产方式。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07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自然界是□08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09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10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11人和□12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世界是□13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14物质性。
思考 Ⅰ.物质就是具体事物的总和,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Ⅱ.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Ⅲ.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这种观点正确吗?提示:错误。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并不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活动一:物质概念情景: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往往仅限于肉眼能观察到的一些具体的物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解析: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着各自的规律,都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同时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A正确;B、C、D说法错误。
2.马克思认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说明()①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④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D本题考查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③④正确;①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②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解析:A题干引文的意思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说明事物是永恒运动的,故选A。
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B错误;C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题干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D与题意不符。
4.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解析:A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符合题意,B、C、D说法均错误。
5.下面是题为《呵护共同的家园——地球》的宣传画,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B.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知识梳理K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__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_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________________。
考点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世界的物质性的表现:A.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B.人类社会是_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________、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
C.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②总之,世界是__________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考点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__________。
②物质和运动之间关系。
A.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_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C.我们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考点4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______的、永恒的和________。
②静止是相对的。
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有静止的一面。
静止是__________的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考点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考点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考点7: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关系: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8: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c)(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核心素养术语必背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关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树立崇高理想,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科学精神:理解物质的概念;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唯意志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3.公共参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知识体系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运动概念错误!1.什么是物质2.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这个实验表明世界万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如何从三个方面准确把握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方向,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情透析指明方向,2016年T26单选2015年T24单选2015年T24单选2014年T22单选,趋势分析:根据近五年高考形势看,本课考点常以漫画和名言警句为切入点,应强化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关系的理解,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发展规律。
备考指南:2019年高考考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要密切关注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新提法,通过最新时事材料分析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要性、重要性。
知识整合夯基固本考点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1__________。
2.物质的2__________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3__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考点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4__________起了决定性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5 __________。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考点三、四、五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6___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7 __________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是8__________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9__________观点,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10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11__________;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12__________和诡辩论。
考点六、七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13__________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14______,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
一、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1.区别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联系,(1)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
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2)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典例精讲1】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主观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都是客观的,③不选;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④不选。
【答案】 A【变式训练1】2017年11月,由“嫦娥五号”卫星拍摄的月面图像覆盖区域属于月球高地,长约460公里,宽约280公里,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 ( )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二、正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方法论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物质谈运动,也不能脱离运动谈物质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典例精讲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毛泽东通过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制定了相关的策略,说明要需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依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故①③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而不是认识,故②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故④说法错误。
故选B。
【答案】 B【变式训练2】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
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认识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错因分析: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2.物质和具体形态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错因分析: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错因分析:规律是客观的,当规律发生作用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也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基础过关制胜高考一、单项选择题1.“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李贺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有条件的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
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4.被誉为古代织锦“活化石”的南京云锦借用西方的“错视艺术”,因其时尚度高而深得年轻人喜爱;用硫酸纸拼装的创意秦淮花灯,内置节能环保的LED灯,各部件以中国家具榫卯原理扣合,可以拆解装盒带往各地。
这些老工艺的新诠释( )①淡化了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②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④反映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简析题6.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梳理】1客观实在2唯一特性3共同本质4劳动5生产方式6过程7根本属性8形而上学9唯心主义10根本性质11形而上学的不变论12相对主义13运动14遵循客观规律【变式训练】1.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嫦娥五号卫星拍摄的月球画面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故正确答案为D。
2.D 【解析】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的理解是错误的;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与题意不相符;材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C说法没有体现这一点。
故选D。
【基础过关】1.C 【解析】本题考查了运动的理解以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 A、B选项观点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选项错,故选C。
2.A 【解析】本题材料中体现的是运动的无条件性、绝对性,故 B、C、D选项表现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和运动的物质性的特点,与材料不符。
故选A。
3.A 【解析】本题材料中体现的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题目中未体现机械运动,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选项体现的是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不符合题意,D选项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