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活动中的受体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24
1、写作的含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按照一-定文体讲究章法技巧来记写思维成果,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播知识信息的精神生产活动。
写作的终端是形成各式文体。
2、写作的特性:个体创造性:写作是个性化的,同时又具有共性的特点。
实践操作性:有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物化思维成果,积累知识经验,归结理解写作原理,认识写作规律和掌握写作技巧。
离开这种实践操作,写作只能成为空头理论。
动态综合性:3、写作的文本性质:写作的文本性质就是写作必须由文字构成具有一定内容的作品,也就是以话语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并主要以纸质形态为载体。
4、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表达思想感情用口语:无文体、随意性传播知识信息用文字:文体化、章法化一、写作四体(一)写作主体:1、含义: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写作主体是写作的主导,处于写作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2、写作主体的素质:(1)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指写作主体的经历见闻和感悟认识。
丰富深入的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是人类从事- - 切文化活动的“根须”。
(2)学识修养:学识修养指写作主体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它既是文章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写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媒介。
(3)人格品味:人格品味指写作主体的思想水平和为人品味。
即写作主体应该有哲学、文化学层面的修养,有理性判断的深度和价值判断的高度,体现对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方面的深度关怀与探索。
“文如其人”:文章的格调中有作者性格“本相”的流露,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的创作个性和精神品质。
因而,认为文品与人品相对应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人格品味不仅决定文章的格调和价值, 还影响文章的选材和立意。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
(4)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指对美的体验、追求和解读,包括给情感和思想以最大自由的选择、净化和创造。
写作主体的审美品味主要体现在文学写作中。
(二)写作客体:1、含义:写作客体就是写作对象,指写作所关照的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切符号世界。
写作的受体意识名词解释在当代社会中,写作已经成为人们沟通和传达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一篇优秀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作者自我的创作,还需要与读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因此,受体意识作为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社会科学和教育领域,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
受体意识,顾名思义即“对受体的意识”,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意识到读者或受众的存在和需求,从而在内容、风格和结构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它强调了写作者不能仅仅关注自我的情感和观点,而是要更加关注读者的背景、兴趣和期望,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写作的过程中,受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目标读者的研究:在开始写作之前,作者需要有意识地考虑自己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包括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等因素。
通过对目标读者的深入研究,作者可以更好地预测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内容和表达方式。
2. 语言风格的选择:不同的读者对语言风格有不同的喜好和理解能力。
因此,作者需要根据读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晦涩难懂的术语。
在写作中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消化内容。
3. 迭代修订的重要性:写作是一个反复修订的过程,作者需要不断地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修订时,作者应当始终保持对读者的关注,从读者的角度审视作品,思考自己的观点和论证是否清晰、连贯,并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相应的调整。
4.情感共鸣的建立:优秀的作家能够通过作品传递情感,并与读者建立起心灵共鸣。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关注读者的感受和情感需求,尽可能调动读者的情感,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受体意识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保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避免写作成为自我发泄的个人陈述。
其次,受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写作的效果和影响力。
当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和兴趣时,他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创作,使作品更引人入胜、易读易懂。
写作受体名词解释
受体是指接受信息、影响、行为或作用的对象或个体。
在不同的
领域中,受体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在生物学中,受体通常指的是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它们
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转导信号,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
反应。
这些受体对于调控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至关重要,如感觉、神经传递和免疫反应等。
在心理学中,受体是指接受信息或输入的个体的心理机制。
根据
感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类感知信息的方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和触觉等,每种感官都有相应的受体。
这些受体能够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脉冲,进而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和解释。
在社会学和传播学中,受体是指接受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在传播
过程中,受体对于信息的接收、解读和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受体的
背景、价值观、文化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回应。
因此,传播者需要根据不同受体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和策略,以达到更有效的传播效果。
总之,受体是指在不同领域中接受信息、影响、行为或作用的对
象或个体。
无论是在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中,受体都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各种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写作客体载体受体在写作的过程中,客体、载体和受体是重要的概念。
客体指所要表达的主题或内容,载体指使用的文字、语言或媒介,受体指读者或受众。
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写作的效果和意义。
客体客体是写作的核心,是我们写作的目的和内容所在。
在写作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或内容,找到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切入主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我们要表达的内容。
客体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选择和处理。
在选择客体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和目的:明确我们要表达的主题和目的,找到与之相关的客体。
2.读者角度:考虑读者对主题的兴趣和了解程度,选取合适的客体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3.材料可得性:客体必须是可靠可证实的,需要考虑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4.针对性:选择与主题直接相关、能够体现作者立场和思考深度的客体。
载体载体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或媒介。
不同的载体可以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在选择载体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文体和风格:根据客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文体和风格,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细节处理:注意文字的准确性、语法和标点符号等基本细节的处理,保证文本的流畅性和易读性。
3.受众需求: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受体受体是指读者或受众。
写作的最终目的在于传递信息给受众,使他们对我们的观点和主题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预期效果:明确文章的预期效果,为读者提供目标,使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观点。
2.读者特点:根据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特点设计文章,以便读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
3.语言和风格: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简洁和易懂,为读者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客体、载体和受体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
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创作出吸引人的文章,使读者得到满足和启发。
写作行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写作行为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客体”、“主体”、“载体”和“受体”四个部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1. “客体”与“主体”存在一种双向作用过程。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客体的积极认识,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情感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
另一方面,客体也对主体产生影响,浸染和培植主体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
2. “主体”和“载体”之间也存在双向作用过程。
一方面,主体自觉地操演着语言文字符号、篇章结构和文体,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载体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载体以其自身的规律、规范和制约着写作主体的表达方式和创作过程。
3. “载体”和“受体”之间也存在双向作用过程。
一方面,“载体”通过引导、暗示和规范等方式影响受体,使受体对作品产生期待、选择和批评。
另一方面,受体通过接受作品、评价作品和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对载体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主体的创作行为。
4. “受体”与“客体”之间也存在双向作用过程。
受体在接受作品、评价作品和参与作品再创造的过程中,会将客观现实生活作为评判作品、参与作品创造的一种潜在的标尺,以断定作品价值的高低好坏以及产生共鸣的程度。
同时,广大读者接受作品的阅读过程、阅读现象,又构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客观现实生活,从而使主体开始新的写作行为。
此外,写作行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沟通还需要中介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中介是“阅历”。
材料的获得、思想的形成、人格的造成、知识的积累等都是围绕着作者本身的“阅历”而进行的。
同时,“写作过程”也是沟通各要素的重要中介。
无论是作者对读者的引导、暗示、期待,还是读者对作品的期待、参与、批评,都必须通过“阅读”来实现。
写作主体中的载体因素
在写作主体中,载体因素指的是用来传达和表达思想的具体手段或工具。
这些载体因素可以影响到写作的效果和效果的传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写作载体因素:
1. 语言选择:语言是写作的基本载体,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来传递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作者可以选择使用中文、英文或其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因此语言选择对于写作的效果至关重要。
2. 文体选择:文体是指写作的风格和形式。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式,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例如,散文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考,而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美感。
3. 结构安排:文章结构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作品的逻辑性和流畅度。
不同的结构安排适合于表达不同的思想和信息。
例如,因果关系结构可以用来阐述问题的原因和结果,而对比结构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和分析。
4. 图像和插图:图像和插图可以用来增强写作的表达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它们可以用来传达信息、说明概念、呈现场景等。
图像和插图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主题和目的,以便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5. 笔者的声音和态度:作者的声音和态度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词语、句式和语气来体现。
作者可以选择使用明确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
情感,也可以选择使用隐喻和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总之,写作主体中的载体因素是影响写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语言、文体、结构和插图等,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写作教案:第四章写作受体论1(语文版高一)第一、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写作中的受体意识和召唤结构教学重点:写作中的受体意识和召唤结构教学难点:写作中的受体意识和召唤结构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写作中的受体意识从最直观的层面上看,“受体”指的就是文章的接受者,包括文章的把关人(如编辑、领导)和广大的读者。
这个层面的“受体”,粗略地可分为:1、指定读者、特定读者、一般读者、批审读者“指定读者”,指文章所指定的读者,它一般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某一具体的群体。
如日常书信的写作,它的读者是收信人;报请一类公文的写作,它的读者是自己的上级;通知决定一类公文,它的读者是自己的下属;规章制度一类文书的制作,它的读者对象是单位、组织的每一个成员。
“特定读者”,指读物所限定的“消费者”,它不是指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具体的群体,而是指向“某一类”。
如科技文章的写作,它的读者是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少儿读物,它的阅读对象是青少年;“经济消息”,它的读者是从事经济工作的有关人员。
“一般读者”,指读物所广泛适应的“消费者”,读物对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身份都没有要求,只要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且有这方面的阅读兴趣,就可以拿来读。
“批审读者”,主要指文章的把关人,包括单位领导人、报纸杂志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等。
作者写作,通常会考虑编辑是否同意的因素。
一些特殊的文体,如公文,还得考虑领导的意志。
2、基本读者、可能性读者、理想读者、非理想读者“基本读者”指自己读物所应拥有的读者。
“可能性读者”不在基本读者之列,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读者可能会读到自己的文章,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读者”。
“理想读者”是指完全能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能接受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的读者,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知音”。
“非理想读者”与此相反,是在理解自己写作意图及表达方式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的读者。
3、多层读者多层读者的叠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叙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