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7
写作教案:第三章写作客体论1 (语文版高一)第一、二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客体是如何进入主体心灵的以及材料的含义与生成教学重点:客体是如何进入主体心灵的以及材料的含义与生成教学难点:客体是如何进入主体心灵的以及材料的含义与生成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客体是如何进入主体心灵的客体是怎样进入主体心灵的呢?心理学家们说,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倾向于看到的东西,是看到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句话,披露了聚材的基本奥秘。
1、注意是座门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谈到“注意”时曾生动地比喻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
”“注意”是认识的开端、认识的基础。
“注意”所指向的东西,便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东西。
没有“注意”,便没有认知。
“注意”所及,便是我们看到的。
注意力不集中,我们的耳目五官是死的,心思也是散的。
2、需要和兴趣是内在的驱动力,并直接控制着认识的目标指向一般认为,“注意”基于“兴趣”,“兴趣”缘于“需要”。
也可以反过来推:是“需要”产生了“兴趣”,“兴趣”调动了“注意”。
“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的内在动力,作者需要什么,他就会对什么感兴趣;他对什么感兴趣,便会把自己的注意投向什么。
3、知识和经验是认知的基本条件,并影响到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是凭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认识客观事物的。
如果我们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结果也就一无所获;如果对客观事物知之甚多,结果也就知之甚多。
4、思想、观念与情感对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知觉具有理解性。
高度发展的知觉,不仅具有理解性,还能对感知对象进行价值判断。
在聚材中,作者总是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各种文化观念来审视、评价客观对象。
情绪、情感的常态是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体验。
这种常态的情感、情绪,对观察的影响不像激情那样强烈,但它往往给对象蒙上一层情感色彩。
5、思维程度影响到认识深度就写作而言,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在他的思维的参与下,对某种认识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写作客体的四个方面
在写作中,客体是指作者所要描述、讨论或研究的对象。
客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一种现象、一种思想等等。
下面是写作客体的四个方面:
1.物质性:物质性是指客体具有实际存在的物质形态。
比如,描
述一座建筑的外观、结构和材料,或者描述一种食物的味道、
质地和颜色等。
物质性让读者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和理解客体。
2.概念性:概念性是指客体具有一定的概念、属性或特征。
比如,
在文章中讨论一个社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或者分析一个人物
的性格和行为特点等。
概念性让读者可以了解到客体的内在本
质和特点。
3.情感性:情感性是指客体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和情绪反应。
比
如,描写一个美丽的风景、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者讨论一个社
会问题的令人担忧的后果等。
情感性让读者与客体之间建立起
情感联系,产生共鸣和共情。
4.意义性:意义性是指客体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讨论
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或者探讨一个科学发现的启示和
应用等。
意义性让读者在理解客体的基础上,思考其对人类社
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客体,可以根据需要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以达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打动读者的目的。
写作客体名词解释下面我来对写作客体做一个定义,写作客体指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对写作活动具有影响力、作用力、制约力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下面我们就要来对写作客体做进一步的研究了。
写作客体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双重性:既能对作者产生影响,也能对读者产生影响;既可以改变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又可以改变读者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所谓写作客体的双重性是说,不仅作者可以受到客体的影响,而且读者也可以受到客体的影响。
写作客体是内部心理机制(写作动机、写作意识、写作欲望等)和外部物质条件(语言表达工具、媒介材料、技术手段、写作环境等)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客观存在的对写作活动具有影响力、作用力、制约力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这些因素虽然各自发挥独特的功能,但在写作活动中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同时起作用。
它们作用于作者,决定着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最终影响着文章的质量。
这些影响可以改变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可以改变读者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从而引导读者进行再创造。
写作客体作为文章的构成因素,它可以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文学形象。
自然事物如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它们虽然没有感情,但却可以启迪人们去想象,触发人们的联想,有助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自然界中美丽的景色,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陶冶人们的情操。
自然事物也包括在历史著作、科技著作、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典故。
人为创造的文学形象如诗歌中的意象,可以使诗歌耐人寻味。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一些本身就富有哲理意味的成语,则成为描写社会生活的精辟语句,是培养学生哲理思维的好材料。
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写作客体通过某种渠道直接作用于写作主体,间接地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
首先,写作客体直接影响着写作主体的创作心理和行为。
这就是说,作者一旦选定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事物,就会按照写作客体的内在规律去进行创作。
其次,写作客体对写作主体还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写作客体载体受体在写作的过程中,客体、载体和受体是重要的概念。
客体指所要表达的主题或内容,载体指使用的文字、语言或媒介,受体指读者或受众。
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写作的效果和意义。
客体客体是写作的核心,是我们写作的目的和内容所在。
在写作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或内容,找到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切入主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我们要表达的内容。
客体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选择和处理。
在选择客体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和目的:明确我们要表达的主题和目的,找到与之相关的客体。
2.读者角度:考虑读者对主题的兴趣和了解程度,选取合适的客体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3.材料可得性:客体必须是可靠可证实的,需要考虑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和可得性。
4.针对性:选择与主题直接相关、能够体现作者立场和思考深度的客体。
载体载体是指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或媒介。
不同的载体可以对读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
在选择载体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文体和风格:根据客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文体和风格,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细节处理:注意文字的准确性、语法和标点符号等基本细节的处理,保证文本的流畅性和易读性。
3.受众需求: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受体受体是指读者或受众。
写作的最终目的在于传递信息给受众,使他们对我们的观点和主题更深入的理解和接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预期效果:明确文章的预期效果,为读者提供目标,使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观点。
2.读者特点:根据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特点设计文章,以便读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
3.语言和风格: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简洁和易懂,为读者提供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
客体、载体和受体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
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创作出吸引人的文章,使读者得到满足和启发。
第三章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学习本章内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内容线索的梳理写作客体的中心问题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以“取材──用材”为基本点,其内容的线索是:从哪里获取写作材料──怎样获取写作材料──选用什么材料写入文章。
二、相近概念的分辨1.“社会生活”与“写作客体”社会生活与写作客体这两个概念之间不是对等关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可从三方面来认识:其一,从与写作主体的关系上看,相当一部分社会生活并不与写作主体发生对应关系,只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能算是写作客体;而写作客体则是指进入写作主体视野并激发起写作欲望,经过写作主体加工改造后成为写作行为描述对象的客观或主观世界。
其二,从各自所包含的内容看,由于写作客体可以包括对象化了的精神产品和对象化的主体精神世界,因此它的外延比社会生活宽泛。
其三,从存在形态看,由于社会生活包括了纳入主体视野的全部对象,无论这些对象是否成为写作行为的描述对象;而写作客体不仅要求“纳入写作主体视野”,还要求成为写作行为的描述对象。
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生活的外延要比写作客体的外延大,历时长。
2.“写作材料”与“写作题材”以对材料的使用状况为标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材料是可能、可以或已经写入文章的生活现象、理论依据等;题材是已经写入文章的材料或生活现象。
三、基本原理的认知1.写作客体的类型根据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客体划分,可以把写作客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对象化的客观存在,它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活动和自然界的风光、物象、物理等。
第二类是对象化的精神产品,它包括纸介质中的书籍、报刊,电子介质中的电视、网络、光盘等。
第三类是对象化的作者自身,即写作主体本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
2.写作客体在写作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触发写作动机;②规定取材质量;③激活写作运思;④检验写作成品。
3.获取写作材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调查、检索、阅读、采访等。
(详细内容请结合第六章《写作过程》有关内容来学习指导>第三章写作活动中的客体因素学习)4.由写作客体到写作材料、写作题材的转化途径不是所有的写作客体都能成为写作材料,也不是所有的写作材料都能成为写作题材。
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写作的主体和客体导言:主体与客体的哲学分析(1)、什么是主体?具有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意识,能和对象世界之间发生“认识——反映”活动的高级生命状态。
(2)、什么是客体?凡是进入主体认识视野当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即所有事物,甚至于主体自己,都是客体。
(3)、主体与客体和精神与物质这两对概念的分析这是两对不同的概念,不同处有:A、精神与物质可以分离而存在,比如精神后于物质而出现,但是主体与客体却不可以分离而存在,客体不会先于主体而出现,它们是一存俱存一不存俱不存的关系。
B、精神与物质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东西,物质不具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精神也不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但是主体却可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也可以既是客体又是主体。
这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极重合于一体现象。
不止如此,认识的主体自己,也可以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比如在写作自传的时候,比如在照镜子的时候——在这种自我的观照时,自己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
C、在精神与物质这对概念里,精神与物质具有不可替换性即既视精神为精神了,就不能同时视精神为物质,但在主体与客体这对概念里,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精神或精神产品也都是客体。
第一节、写作主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与写作行为状态之中的人。
他在写作行为与活动过程当中起着主导的(发动机、加速器、方向盘一般的)作用。
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是一个人于综合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中(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体现出来的个人素养,然则写作主体的素质,就指的是作者在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整个行为活动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表现出来的素养,是作者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生活素养(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钱——存折上的钱(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
写作主体中的载体因素
在写作主体中,载体因素指的是用来传达和表达思想的具体手段或工具。
这些载体因素可以影响到写作的效果和效果的传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写作载体因素:
1. 语言选择:语言是写作的基本载体,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来传递不同的意义和情感。
作者可以选择使用中文、英文或其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因此语言选择对于写作的效果至关重要。
2. 文体选择:文体是指写作的风格和形式。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式,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例如,散文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考,而诗歌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美感。
3. 结构安排:文章结构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影响作品的逻辑性和流畅度。
不同的结构安排适合于表达不同的思想和信息。
例如,因果关系结构可以用来阐述问题的原因和结果,而对比结构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和分析。
4. 图像和插图:图像和插图可以用来增强写作的表达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它们可以用来传达信息、说明概念、呈现场景等。
图像和插图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考虑主题和目的,以便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5. 笔者的声音和态度:作者的声音和态度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词语、句式和语气来体现。
作者可以选择使用明确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
情感,也可以选择使用隐喻和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
总之,写作主体中的载体因素是影响写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语言、文体、结构和插图等,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写作内涵辨析一、写作概念写作:用有组织的文字,按照作者的思维轨迹,从不同角度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
写作学:研究所有写作行为,探讨一般写作理论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广义写作:一般文章的基础写作;狭义写作:作家的写作,文学创作。
两者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
二、写作与工具的关系工具含义:1器具2劳动所凭借的手段,称为媒介。
作用:工具的改变提高写作效率,影响写作过程,改变成果的呈现形式,导致写作主体的写作观念和写作习惯发生变化。
但工具对于写作活动不具备决定意义。
写作活动质量高低、成败,是由写作主体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决定的。
三、写作与说话的关系朱光潜:“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
”朱自清:意脉语脉文脉1媒介不同:一是口头话语,一是书面语言2要求不同:一是借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手势表情;一是书面文字元号四、“写”与“思”的关系关系:在写作与思维之间存在着共生的关系。
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不想就不能写,不写就难表达明确周全。
区别:思考所用的是内部语言,写作表达是书面语言。
五、写作完整过程写作完整过程从积累、构思,到文字表达、修改,传播、阅读、回馈,然后才算最后完成。
写作活动三阶段:前写作:写作主体有目的性的信息积累和内心建构。
(显)写作:通常的写作状态后写作:写作完成后的传播和回馈第二节写作活动的特点一、人文性人文含义: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
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写作人文性的体现:1写作不是一项纯技术的活动,它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文化行为。
①获得写作技巧②立人2无论何种类型的写作,都是人文活动。
3写作的目的既是“为己”,也是“为人”。
二、综合性综合性特征的体现:(由社会性所决定)就写作学科来看,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密切联系着。
就写作活动的过程来看,精神劳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合力”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