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eta__
- 格式:pdf
- 大小:330.10 KB
- 文档页数:5
Vol.41No.2Feb.202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强迫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林梁俊,王卫娣,王佩,林关宁,王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摘要]强迫症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
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发生发展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表观遗传学为解释环境因素对个体遗传的作用提供了途径及机制。
目前已有报道,强迫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存在DNA甲基化差异,而DNA甲基化水平可能与治疗效果存在密切关联。
此外,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微RNA表达丰度较健康对照上升。
该文通过综述文献中关于强迫症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总结强迫症可能的表观遗传修饰变化,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强迫症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关键词]强迫症;表观遗传学;遗传学;DNA甲基化;微RNA[DOI]10.3969/j.issn.1674-8115.2021.02.023[中图分类号]R749.7[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in epigenetic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LIN Liang-jun,WANG Wei-di,WANG Pei,LIN Guan-ning,WANG Zhen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030,China[Abstract]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s a high disabling psychiatric disease,with unknown etiology.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athogenesi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genes and the environment.Epigenetics has provided an approach to explaining the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inheritanc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Nowadays,several types of research have prov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DNA methylation betwee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atients and healthy population,and the DNA methylation may be strongly related to treatment response.Additionally,an increased level of microRNA was found i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This review summaries the studies of epigenetic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concludes the possible changes i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Key words]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epigenetics;genetics;DNA methylation;microRNA强迫症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致残率较高的精神疾病,在我国的终身患病率为2.4%,年患病率为1.6%[1]。
五金色胺转运体蛋白和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五金色胺转运体蛋白和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参与调节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的转运和平衡。
本文将从两者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等方面进行探讨。
五金色胺转运体蛋白(SERT)是一种位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细胞外的5-HT转运回细胞内,以维持神经系统中5-HT的浓度平衡。
SERT是一种内源性蛋白质,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在脑部的神经元突触间隙区域和血小板中。
SERT的基因编码了这一转运体蛋白的蛋白质序列,在人类基因组中命名为SLC6A4。
这个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11.1-q12位置上,该基因共有15个外显子(exon)和14个内含子(intron)。
许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变异对SERT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存在影响,其中5-HTTLPR基因变异是最为广泛研究的。
5-HTTLPR是指5-HT转运体长重复基因多态性(5-HTtransporter-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它主要存在于SERT基因的调控区域,影响SERT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
根据5-HTTLPR基因的长短重复序列,可分为长(L)和短(S)等位基因。
研究发现,长等位基因在基因表达和促进5-HT转运方面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短等位基因则可能与5-HT转运能力降低和相关精神疾病等有关。
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HTT)也称为5-HT转运体基因,是编码5-HT转运体蛋白的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7q11.2-q12区域上。
与SERT相比,HTT基因的结构更复杂,包含了约110 kb的DNA序列,其中包括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
HTT基因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作用。
5-HTTLPR基因和HTT基因的多态性与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相关,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与5-HT的异常调节有关。
“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的差异:来自基因、大脑的证据摘要文章以“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的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的“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的差异。
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一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一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的现象。
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文化差异,集体主义一个体主义,基因,大脑。
1 前言在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先天”和“环境”之争,随着来自两方面的争论不断的加强.研究者们也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寻求支持两方面的证据。
受到文化人类学的影响,许多心理学家逐渐认识到文化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对衍生出来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行为层面的研究方法来证明存在于不同种群中的心理现象的文化差异。
这样的研究,为文化差异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在行为层面有时不能发现存在的文化差异,但并不表示文化差异并不存在,通过对神经机制的观察能够提供更充分的证据:其二,相同的外显行为背后到底是否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活动机制也有待讨论:其三,不同文化群体执行某种相同的文化任务时,认同程度也是不同的(Kitayama &Park,2010)。
这些都可以通过对神经机制的研究来获得。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研究者运用fMRI,ERP将大脑与文化差异研究连接了起来,发展出了像文化神经科学这样的学科。
同时,近期关于神经可塑性的大量研究成果使人们有理由相信,某些群体行为模式或脚本行为序列(也被称为文化实践和任务),如果出现长期的、大量的重复可能会塑造和改变大脑的神经通路,最终会造成不同种群之间的心理差异和行为羞异。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疾病,患病率在世界各地都很高。
其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排便不适感等。
然而,其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虽然许多因素被认为是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体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其转运体(SERT)有关。
5-HT是一种在肠道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SERT是负责5-HT摄取和回收的关键蛋白。
因此,5-HT信号通路的紊乱可能是IBS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5-HT的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已被认为是调节SERT表达和5-HT信号通路的重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将探讨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IBS的关系,以期发现新的致病机制,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腹泻型IBS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类型和频率分布,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作为研究对象。
2.收集腹泻型IBS患者和健康人群的样本,并分析其基因型分布情况。
对比分析两组样本中该SNP基因型的分布情况。
3.分析SNP基因型与IBS发病的相关性,探讨不同基因型的表达和功能变化对IBS的影响。
4.探讨SNP基因型与患者的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如腹痛、排便次数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样本收集:收集腹泻型IBS患者和健康人群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扩增。
2.基因型分析: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对SNP基因型进行分析并测量。
3.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NP基因型对SERT mRNA表达的影响进行评估。
4.临床评估:评估患者的IBS临床表现,如腹痛、排便次数等,并与SNP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9, 1605–161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3.016051605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曹衍淼 王美萍 曹 丛 陈光辉 张文新(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摘 要 人类抑郁有着复杂的遗传基础并存在性别差异。
抑郁遗传基础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遗传的直接效应及遗传与环境的交互效应两个方面。
本文在回顾、梳理既有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性激素、个体环境敏感性和中间表型在性别差异形成中的作用。
未来该领域应关注遗传对抑郁的动态影响, 进一步探讨多基因交互作用、不同类型与性质的环境指标与抑郁遗传基础性别差异的关联。
关键词 抑郁; 遗传; 环境; 性别差异B845引言抑郁通常用来指一系列范围较广的情绪问题, 包括轻微的消极情绪到严重的情绪障碍。
主要表现为悲伤、苦恼等消极情绪, 伴随着退缩、注意力涣散等行为特征, 重性抑郁患者还表现出失眠、厌食等躯体症状(Cassano & Fava, 2002; Compas, Ey, & Grant, 1993)。
抑郁是个体主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 抑郁也是造成伤残和疾病负担的5种主要原因之一(Caspi et al., 2003)。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伴随着行为遗传学的兴起, 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遗传因素在抑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早期双生子研究显示,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遗传力约为0.24~0.55 (Happonen et al., 2002; Rice, Harold, & Thapar, 2002a)。
近年来, 继Caspi 等人(2003)里程碑式的研究之后, 采用分子遗传学范式探究抑郁的遗传基础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成为抑郁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
2021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范文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以出生缺陷生命科学为主要研究课题,通过DNA技术,进行基因诊断、基因治疗、预防出生缺陷,是一种新型又有效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
本文汇总了8篇“医学遗传学论文范文”,供医学工作者们参考阅读。
医学遗传学论文(最新期刊范文8篇)之第一篇:基于医学遗传学的抑郁症研究 摘要:抑郁症作为常见精神障碍,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目前,人们对抑郁症遗传机制的理解远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其他常见精神障碍透彻。
近年来,随着临床样本量的不断积累以及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该文从抑郁症的候选基因、常见变异位点、罕见变异位点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等方面对该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遗传学,研究进展;医学遗传学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精神障碍,全球约3.5亿人罹患抑郁症;从伤残调整生命年来看,抑郁症在全球疾病总负担中所占比例高达10.2%,是当今社会重要的健康问题[1]。
但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仍难以阐明抑郁症的分子机制,因此抑郁症的治疗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其他复杂疾病如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所带来的靶向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提示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拥有巨大潜力,有望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比于遗传度较高的自闭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遗传度为31%~42%[2],遗传学研究发现的变异位点数目也远不及上述精神障碍,揭示抑郁症的遗传机制需要更大的样本量研究。
近年来随着诸如精神障碍基因组学研究合作组织(PsychiatricGenomics Consortium,PGC)、CONVERGE(China,Oxford,and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Genetic Epidemiology)等组织的抑郁症临床队列样本数的增加,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将迎来新的曙光。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不同民族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关联性研究李飞燕,郭敏,蒋湘玲,康延海,郭骏成,景嘉灏海南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海南海口570311【摘要】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海南省黎、汉民族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08例PTSD 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黎族167例,汉族141例;另选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间未经受创伤性事件并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15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PTSD 临床评定量表、埃森创伤问卷(ETI)评定入组患者PTSD 严重程度,另采用汉诺塔(TOH)、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连线测验(TMT)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 AIS)对评定入组对象认知功能,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研究对象5-HTTLPR 基因多态性。
结果三组被试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黎族PTSD 患者和汉族PTSD 患者的各ETI 评分与PTSD 总分、TMT 时间、TOH 计划时间和执行时间、WCST 的错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WAIS-RC 中领悟、相似、木块图、物体拼凑及操作智商和TOH 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黎族PTSD 患者各ETI 评分与PTSD 总分、TMT 时间明显高于汉族PTSD 患者,而WAIS-RC 中领悟、操作智商与低于汉族PTSD 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黎族PTSD 患者5-HTTLPR 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汉族PTSD 患者与对照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LL 基因型比较,SS 基因型可能会增加汉族人群患PTSD 的风险(OR=2.157,95%CI=1.098~4.237,P =0.024);与L 等位基因比较,S 等位基因可能会增加汉族人群患PTSD 的风险(OR=1.456,95%CI=1.045~2.207,P =0.026);汉族PTSD 患者中5-HTTLPR 的SS 基因型患者各ETI 评分与PTSD 总分、TMT 时间明显高于LL 基因型患者,WAIS-RC 中的领悟和算术及木块图明显低于LL 基因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黎族PTSD 患者中SS 基因型与LL 基因型的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的一种基因,也被称为SLC6A4基因。
该基因编码了5-羟色胺转运体
蛋白,在细胞膜上嵌入并负责将5-羟色胺从细胞外载体转运
到细胞内。
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参与调节情绪、睡眠、食欲和行为
等多种生理过程。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变异可以影响5-羟色胺的传递速度和清除速度,进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有些研究表明,5-HTT基因的变异可能与一些精神疾病的发展和表现有关,如抑郁症、焦虑症和自闭症等。
其中最为研究广泛的是5-HTTLPR基因多态性,即5-HTT基因的基因座存在
长(L)和短(S)等等位基因。
一些研究发现,携带S等位
基因的个体,相对于携带L等位基因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
焦虑和抑郁情绪。
然而,基因并非决定论,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到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交互影响。
因此,对于精神疾病的发展和表现,
5-HTT基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不能作为单一的预测标志。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焦虑相关人格特质
乔艳辉;多力坤·买买提玉素甫
【期刊名称】《国际遗传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9)004
【摘要】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是个体间人格差异和多种精神障碍遗传易感性的一个最有前景的候选基因.该基因多态性通过影响基因转录而影响其功能,参与焦虑相关人格特质的调节.现就5-HTT基因与焦虑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4页(P295-298)
【作者】乔艳辉;多力坤·买买提玉素甫
【作者单位】830046,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生物资源工程重点实验室;830046,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生物资源工程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
【相关文献】
1.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J], 李雪芹;李运景;赵伟国;缪炯燏;王怀良
2.抑郁障碍与5-羟色胺转运体SLC6A4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J], 张川江;杨培锋;刘荣馨;贺金花;陈丽霞
3.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杨军;谢宇平;周丽
雅;马薇;惠培林;范杰;陈文娟
4.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杨军;谢宇平;周丽雅;马薇;惠培林;范杰;陈文娟
5.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剂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的关联 [J], 林敏;沈仲夏;钱敏才;崔力军;任列;蔡敏;沈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黄佳;苑成梅;方贻儒【摘要】Bipolar disorder is a kind of serious mental disease. Bipolar disorder occurs as depression in most cases, which may result in the misdiagnosis as unipolar depression, delayed therapy and unfavorable prognosis. Therefor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is very important. The pathogenesis of bipolar depression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which concerns with numerous field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specific molecular biomarkers in bipolar depression. This review is to introduc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arly 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 on the fields of genetics, neuroendocrine and biochemistry, discussing the molecular biomarker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bipolar disorder.%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双相障碍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目前针对其特征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功能及神经信息传递的生化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1)011【总页数】4页(P1550-1553)【关键词】双相障碍;单相抑郁症;早期识别【作者】黄佳;苑成梅;方贻儒【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上海20003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1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以抑郁、轻躁狂、躁狂以及混合状态交替发为特点[1]。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8), 13356-1336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81866五羟色胺与心理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邹江龙1*,苟思敏1,贾鲲鹏1#,刘军艳2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陕西 延安 2延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陕西 延安收稿日期:2023年7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1日摘要 近年来全球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呈不断递增趋势,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行为、性格、智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与个人、家庭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五羟色胺是一种来源于色氨酸的神经递质,具有调节机体各种行为、认知的功能,在心理障碍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心理障碍性疾病与五羟色胺关系密切。
故本文将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五羟色胺Research Progress of Serotonin and Mental DisordersJianglong Zou 1*, Simin Gou 1, Kunpeng Jia 1#, Junyan Liu 2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Yan’an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Yan’an Shaanxi Received: Jul. 21st , 2023; accepted: Aug. 14th , 2023; published: Aug. 21st , 202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incidence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s increas-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public health problem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behavior, character and intelligenc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r-*第一作者。
五金色胺转运体蛋白和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
(原创版)
目录
1.五羟色胺转运体蛋白和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概述
2.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
3.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抑郁症的发病、性别、严重程度及自杀行为的相关性
4.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与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纵向发
展变化
5.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氟西汀疗效及副作用的关联分析
6.科学家揭示五羟色胺转运蛋白运输和别构调节机制
正文
五羟色胺转运体蛋白和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
物质,它们在神经递质传递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的多态性是指在不同个体中,基因序列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这种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病、性别、严重程度及自杀行为有关。
例如,研究发现,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区 (5-httlpr) 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发病、性别、严重程度及自杀行为存在相关性。
此外,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也与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纵向发展变化有关。
研究显示,遗传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
在药物方面,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氟西汀疗效及副作用的关联分析发现,不同基因型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基因型可能对氟西汀的疗效更好,而另一些基因型则可能更容易出现副作用。
最近,科学家揭示了五羟色胺转运蛋白运输和别构调节机制。
这一发
现为深入理解五羟色胺转运体蛋白的功能和调节提供了新的线索。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5-羟色胺转运体mRNA表达相关因素分析胡昌清;丰雷;陈静;杨杨;史晓宁;田腾飞;甄龙;王刚【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26)1【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5-羟色胺转运体(SERT) mRNA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 方法:收集44例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外周血SERT mRNA表达. 结果:有攻击行为患者(26例)SERT mRNA表达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18例)(F=9.75,P<0.01).SERTmRNA表达与患者发病年龄无相关(r=0.056,P=0.722);与病程呈正相关(r=0.418,P<0.01);与PANSS的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335,P<0.05);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分无相关性(r=-0.156,P=0.317;r=0.115,P=0.465;r=-0.097,P=0.538). 结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SERT mRNA高表达与其病程长、伴有攻击行为以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低有关.【总页数】3页(P1-3)【作者】胡昌清;丰雷;陈静;杨杨;史晓宁;田腾飞;甄龙;王刚【作者单位】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怀柔安佳医院医务科;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10008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抑郁症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3【相关文献】1.5-羟色胺转运体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J], 于惠玲;常颖;王铮;尹玲;鲁素彩2.SD大鼠吗啡依赖易感性差异与脑内5-羟色胺转运体和5-羟色胺1 A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 [J], 谌红献;王瑛;叶敏捷;张瑞岭;李昌琪;郝伟3.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 [J], 李哲;马小红;李炜东4.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转运体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和认知功能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J], 乔娟;耿德勤;朱相华;赵后锋5.5-羟色胺转运体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躯体心理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J], 黎可京;邱小蕾;袁耀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