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阿帕替尼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护理1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1例口服阿帕替尼致手足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发表时间:2020-05-08T08:06:55.120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3期作者:陈欣悦[导读] 甲磺酸阿帕替尼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 Mesylate)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用于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适应症的治疗。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消化道出血、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综合征[1]。
陈欣悦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皮肤科湖北十堰 442000甲磺酸阿帕替尼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 Mesylate)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用于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适应症的治疗。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上消化道出血、血压升高、蛋白尿、手足综合征[1]。
手足综合征(HFSR)是手掌-足底感觉迟钝或化疗引起的肢端红斑,是一种皮肤毒性(中位出现时间为79天,范围从11到360天),主要发生于受压区域。
肿瘤病人在接受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的过程中可出现。
HFRS的特征表现为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无痛感或疼痛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皲裂、硬结样水泡或严重的疼痛等。
手足综合征为甲磺酸阿帕替尼常见不良反应,症状明显,易引起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需要在临床及护理工作中多予注意。
2018年底科室收入1例因食管癌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而引起3度手足综合征的患者,经过用药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精心护理,患者愈合良好。
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张某,男,62岁,诊断为“食管癌”,多次行化疗、放疗,患者病情仍进展,遂于2018年11月,经患者知情同意书后开始口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名:艾坦,规格0.25g* 10 片)850mg,每日一次,在餐后半小时以温开水送服。
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及查阅文献,总结甲磺酸阿帕替尼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出血、乏力、消化系统损害等。
通过对阿帕替尼临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阿帕替尼;不良反应;对策甲磺酸阿帕替尼(apatinib,阿帕替尼)是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度选择性抑制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通过与VEGFR-2结合,阿帕替尼能够抑制和阻断VEGF/VEGFR-2的结合与VEGFR-2的自身磷酸化。
本文主要就阿帕替尼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并讨论其对策,现总结如下。
1 高血压阿帕替尼的副作用中,高血压是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40%[10-11]。
阿帕替尼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减少、血小板分泌前列环素(PGI2)下降、引起毛细血管密度下降,导致外周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1],此外,晚期肿瘤患者精神压力大,引起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和小动脉收缩等,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因此在阿帕替尼治疗过程中,应全程监测血压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2 手足综合征阿帕替尼引起手足综合征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竟争细胞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损害了真皮的血管及其修复过程,残留在皮肤组织中的药物过量导致黏膜受损有关[2]。
手足综合征多在服药后3周左右发生,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出现手足综合征症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4% [16]。
主要表现为手足的麻木感、烧灼感、红斑肿胀、皮肤变硬、起疱以及脱屑,具有手指或足趾弯曲部位皮肤角化的特征,通常为双侧性,主要发生在手掌和足底,受力区往往症状更为显著。
·临床研究·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S1治疗晚期食管鳞癌致严重手足皮肤反应一例及文献复习张成琰王育生DOI :10.19522/ki.1671⁃5098.2019.09.029基金项目:中国抗癌协会⁃恒瑞创新药物临床基金项目(CACA ⁃CORP ⁃143⁃026)作者单位:030013太原,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科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主要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 ⁃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 ⁃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
2014年10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CFDA )批准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1]。
同时阿帕替尼也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文献报道食管鳞癌细胞高表达VEGFR [2],阿帕替尼可能成为食管鳞癌治疗的新选择。
S1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疗效确切。
本研究报道1例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S1治疗一线化学治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病例,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手足皮肤反应,疗效显著,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为有效。
该病例提示阿帕替尼有可能成为晚期食管鳞癌的有效治疗方法,出现手足皮肤反应的患者疗效有可能更好。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主因“食管肿物切除术后1年余,咳嗽、咳痰、伴吞咽困难1月余”于2018年7月4日入院。
患者于2017年1月2日全身麻醉下行“食管中下段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胸导管结扎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未接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
抗肿瘤药物引发多种皮肤不良反应的中西医结合解决策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抗肿瘤药物引发的多种皮肤不良反应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影响。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患者皮肤不良反应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认为,肿瘤患者皮肤不良反应多因肺气虚弱、血虚湿热等原因导致,可采用补气养血、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治疗。
比如可以选择滋阴清热的六味地黄丸、养血生津的当归四物汤等中药方剂,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皮肤不良反应。
2. 药物治疗:西医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等。
激素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皮肤不良反应的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在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可以结合中医药进行调理,减少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量和时间。
3. 中西医结合的外治疗法:外治疗法是治疗肿瘤患者皮肤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中药煎剂、中药膏剂等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比如可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黄连、千叶蝉等进行药浴,有效改善皮肤不良反应的症状。
4. 营养调理:在治疗肿瘤患者皮肤不良反应的过程中,合理的营养调理也非常重要。
肿瘤患者常常出现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等情况,此时可以通过增加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提高身体免疫力,对改善皮肤不良反应起到积极作用。
二、预防策略1. 患者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刺激。
2. 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前,应该对皮肤进行充分评估并做好预防。
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种类和剂量。
3. 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期间,患者应该定期复查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引发的多种皮肤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很大困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缓解这些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策略也非常重要,患者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摘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阿帕替尼在胃癌方面的不良反应临床分析摘要随着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危害逐步加深,死亡率和爆发率都呈指数形式上涨,并且目前没有得到良好的有效的控制方式,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健康和人民生命安全。
因为恶性肿瘤的根治,需要涉及很多个学科的配合,例如需要外科手术的医护工作者专业的技能,需要内科医护工作者的辅助治疗,以及放射科和分子靶向科的强有力配合和数据支撑,同时还需要中药技术辅助,进行后期恢复,因此想要得到彻底的根治,仍然有一定的路需要走。
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显示,世界上因胃癌而死去的案例中,有40%来源于中国。
因此胃癌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20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完善,靶向研究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靶向治疗可以帮助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得到一定的康复和缓解。
近年来靶向研究已经逐渐趋向于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
分子靶向研究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肿瘤的发生,以及逐步恶化的过程中,细胞的传递和运输的方式以及途径,通过对某一成分或某一组织结构的定向作用,抑制或者阻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对其他正常细胞的吞噬作用。
按照目前已有依据此项研究理论而制得的药物,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将其分为小分子和大分子制剂两大类,而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阿帕替尼则属于第一类靶向药物。
阿帕替尼属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受体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目前,其临床作用,主要受众是接受过至少两种以上化疗后并未得到完全治愈后又复发的晚期胃癌患者。
其主要研究基地,现已研究较为清楚,因其可以主动与细胞内酪氨酸ATP结合,所以可以与肿瘤细胞形成竞争性抑制。
根据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阿帕替尼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产生的毒性也较为可控。
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阿帕替尼在治疗胃癌的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及对胃癌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本文收集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三甲医院就诊患有恶性肿瘤,特别是胃癌的患者,并且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患者,共计544例。
龙源期刊网
口服阿帕替尼所致皮肤不良反应的中医护理1例
作者:尹娅萍杨红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 要】肿瘤血管新生事癌症的标志之一,阻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已成为靶向治疗的新方案。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对胃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阿帕替尼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患者经过长期治疗之后,一般体质较弱,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阿帕替尼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甲硫酸阿帕替尼 ;皮肤损伤; 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134-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岁,2017年7月因右侧背部隐痛不适阵发性加重入院,查胸部CT示右中纵膈上腔静脉旁软症状肿块向右肺上叶及纵膈内突起,上腔静脉受压,右肺上叶少许斑片影,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纤维支气管镜及病理提示:鳞状细胞癌。
骨扫描提示:提示:颈椎退
行性变;第4-5腰椎、双侧膝关节放射性浓聚。
胸外科会诊后建议:根据病史结合检查,诊断右上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明确,无手术切除治疗指征,建议酌情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放疗科会诊后建议:患者有放疗指针,现可行姑息减症局部放疗。
于2017-08-03至09-06给以局部放射性治疗,总剂量60Gy/25F。
患者经放疗后复查肺部病灶仍存在,建议行全身化疗控制肿瘤,患者及家属经商议后同意给以TP方案化疗,给予TP方案化疗二程。
2017.12.11患者再次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胸部CT提示:结合2017-10-18旧片对比:1、右肺上叶厚壁空洞,范围较前稍缩小,洞壁较前不均匀增厚;周围斑片条索影,炎症?较前增多。
2、右侧肺门不规则软组织影,范围较前稍缩小。
3、右侧胸腔积液,较前稍增多。
阿帕替尼用药基因检测(20171227):VEGFR2 mRNA表达水平高表达。
胸外科会诊后建议:根据病史结合CT检查,该病人无手术治疗指征,建议贵科酌情选择治疗方案,专家联合会诊后建议评估肺功能,再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患者经商议后暂不考虑化疗,同意口服阿帕替尼分子靶向治疗。
2018年1月8日患者再次入院,查体双侧臀部可见多处皮肤黏膜破损,局部稍红,无渗血渗液,右侧膝关节可见局部皮肤破损,局部见水泡,皮肤稍红,无渗血渗液,双下肢多处散在皲裂,皮肤破损处疼痛,无瘙痒。
2 中医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