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研究生教学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培养方案系主任:胡建华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建华一、业务培养目标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具备作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完成音乐创作与制作,能在基层文艺单位、文化馆站、少年宫馆、中小学以及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等有关部门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制作、教学、辅导、培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基本业务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与音乐创作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和音乐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涵盖的音乐作品创作与制作、音像录制、音乐教学、音乐文化普及和宣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计算机作曲技术,能够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制品的制作。
2. 掌握作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和讲授能力。
3. 能够对国内外最新的作曲技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不断更新、升级计算机软件,进行音乐产品的制作。
4. 具有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使音乐作品和制品适应社会需求,也具有超前的创新潜力。
5. 熟悉党和国家在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创新创业意识。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学制:五年主干学科: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核心课程:作曲写作与计算机制作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技术理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视唱练耳、钢琴等支撑性课程。
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教学计划见《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教学计划》。
四、选修课程选课要求1. 全院公共选修课程:应至少选修8 学分。
“大创” 2 个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学分,并纳入毕业资格审核。
2. 系内专业选修课程:在指定各学期的专业选修课程中,总计选修14 学分。
五、说明1. 计算机作曲与音乐制作专业简介该专业具备学科交叉性质,是将传统的作曲技术理论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将创作灵感、作曲技术在计算机上能瞬间呈现出实际音响,同时,可利用计算机对音乐作品进行编创、改编、修正、重组,也可利用音源进行新的音色和各种节奏的组合,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视野,同时,利用音乐制录技术和设备完成音乐产品的制作,可以满足社会各个层面对音乐制品的需求,该专业具有社会需求的广阔市场,并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还会开拓出更为新颖的电声音乐领域。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历史发展之后,呈现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研究领域日趋专业化的发展态势。
本学科是在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音乐教育与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音乐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音乐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等问题。
我院本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借助国内外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并将此学科的发展纳入到音乐学理论研究的整体框架中,为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人才。
1.培养学生对音乐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认识,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
2.通过研究和学习,掌握坚实的音乐教育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语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提升专业品格。
3.合理建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音乐教育发展所需高级人才的各种潜质。
三、研究方向音乐教学论依托我院多年普通高校教师教育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丰硕成果,以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念为依据,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保证,培养具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其专业骨干课程包括音乐技能课程教学研究、外国音乐史论教学研究、音乐作品分析方法论研究、基础音乐教育热点问题研究等课程,课程体系体现出了音乐表演技能课程的基础地位,突出了音乐综合能力的核心价值,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方向,力求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教学、科研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学制年限一般为3年,至少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1.采取理论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及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2.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3.培养计划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以推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4.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论坛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等有机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有计划的聘请国内外专家来我院授课,或派出研究生到其他著名学校或研究院所修读部分课程,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研究生。
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央音乐学院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我院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教育以及音乐科技等61个研究方向,为更好地培养水平较高、数量较多的音乐高级专门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攻读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第一条培养目标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所从事的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乐器修造方面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创作、表演、乐器修造以及专业教学的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申请学位年限最长可延至五年。
第三条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办法。
既要使硕士生掌握一定深度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培养和提高硕士生理论研究的能力;又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达到相当水平。
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根据专业特点,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体培养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硕士生的培养工作由硕士生导师负责。
导师应由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研究工作经验较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
表演专业可聘请一位理论系教师协同指导论文写作。
指导教师的名单应经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审批。
第四条各专业课程安排各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应由招收硕士生的系部起草拟定。
对硕士学位共同课、主科、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科目、学分、时间安排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各专业方向课程安排应由系委会讨论通过,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报院审批,研究生部备案。
硕士学位的课程包括以下五类:一、共同课:政治,外国语;二、主科;三、专业必修课;四、专业选修课;五、一般选修课。
硕士学位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8学分。
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基础理论,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课程名称:作曲理论授课对象:音乐专业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曲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作曲技巧。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3. 使学生能够运用作曲理论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音乐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将作曲理论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技巧及实例)。
2. 乐谱、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曲理论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2.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作曲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讲解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
2. 介绍旋律写作的基本原则,如旋律的走向、起伏、节奏等。
3. 讲解节奏写作的基本技巧,如节奏型、节奏变化等。
4. 介绍和声写作的基本原则,如和弦的构成、和弦的进行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简单的旋律。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教学内容1. 讲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如曲式、调式、调性等。
2. 介绍曲式分析的基本方法,如主部、副部、展开部等。
3. 讲解调式、调性的转换和运用。
4. 介绍音乐创作的实践技巧,如音乐素材的运用、音乐风格的把握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段具有特定曲式的音乐作品。
2. 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创作表现。
3. 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段旋律,要求具有明显的调式特征。
全日制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一) 培养目标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
培养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电视广播台站、文化馆站、各种音乐媒体、文艺研究单位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所需要的能够胜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编辑、音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良好的音乐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音乐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系统的音乐专业知识、高水平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招收有艺术实践经历,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和招生单位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
(三)招生方向招生方向分声乐演唱、键盘乐器演奏与西洋乐器演奏三类。
三、学习年限及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攻读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导师在1、2、3、4学期具体指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第1场音乐会和论文选题以及第4学期末学生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第5、6学期指导学生的论文撰写和毕业音乐会的工作。
五、培养方式1. 采取导师负责制及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专业特点,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训练。
采用课堂讲授、技能技巧的个别课与集体训练及艺术实践等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 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实践类课程,加强表演能力的培养。
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学科教案(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案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案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案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案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年。
四、课程设置(见附后课程设置表)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案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学分。
五、教案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案、合作学习、模拟教案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案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案案例设计等。
论文字数不少于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案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七、其它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门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案论),不计学分。
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50402 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音乐学是关于音乐的知识领域,运用各种学术性方法研究关于音乐的一切事物。
本学科1998年开始招生,学科专业点于2001年设置,目前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该专业点共获得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研究经费300余万元,主要研究领域覆盖音乐学的三大学科领域——历史音乐学、体系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
近10年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其中不少硕士研究生在全国演奏演唱比赛和学术论文评比中获奖,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高校专职教师。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有70余人,整体学习情况良好。
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独立从事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演奏实践和专业教学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具有坚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关于本研究方向的现状、历史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音乐学科学研究、演奏实践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长不超过4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它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及以上,可申请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实行学分制,所修课程分为6类:①学位公共课②学位专业课③指定选修课④任意选修课⑤实践环节⑥补修课。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为36~38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为9学分,学位专业课10学分,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15~17学分。
六、实践环节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为2学分,包括教学实践、学术活动两部分,各占1学分。
教学实践要求,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硕士研究生,其内容可以是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为17学时;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校外学术活动,每次要求1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我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思绪如泉涌。
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让我对这份“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着清晰的思路。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方案的奥秘。
一、培养目标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理论素养、扎实音乐技能、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音乐人才。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不仅掌握音乐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和创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英语2.专业课程(1)音乐学基础理论(2)音乐史(3)音乐美学(4)音乐作品分析(5)民族音乐学(6)音乐教育(7)音乐创作(8)音乐表演3.选修课程(1)音乐心理学(2)音乐社会学(3)音乐管理学(4)音乐治疗(5)音乐科技三、实践教学1.实践课程(1)音乐教学实习(2)音乐创作实践(3)音乐表演实践(4)音乐研究实践2.实践活动(1)参加国内外音乐学术交流活动(2)举办音乐讲座、音乐会(3)参与音乐创作、制作项目(4)担任音乐比赛评委、指导老师四、毕业要求1.学术论文2.实践成果硕士研究生需在实践环节取得显著成果,如教学、创作、表演等方面。
3.外语水平硕士研究生需通过英语六级或相应水平的外语考试。
五、培养方式1.导师责任制每位硕士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指导。
2.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3.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音乐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
4.实践教学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六、培养期限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实践环节时间为一年半。
七、质量保障1.定期评估对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培养质量。
2.导师考核对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考核,确保导师履行职责。
音乐学院攻读艺术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我院艺术学硕士学位包括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以及音乐教育学等20个研究方向,为更好地培养水平较高、数量较多的音乐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位条例》、《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特制定攻读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如下:第一条培养目标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艺术理论修养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所从事的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方面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理论研究创作、以及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
第二条学习年限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三年,申请学位年限最长可延至五年。
第三条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研讨,以及田野考察、艺术采风实际工作的训练,培养和提高硕士生理论研究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根据专业特点,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体培养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硕士生的培养工作由硕士生导师负责。
第四条各专业课程安排各专业方向的课程安排,应由招收硕士生的系部起草拟定。
对硕士学位共同课、主科、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科目、学分、时间安排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各专业方向课程安排应由系委会讨论通过,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报院审批,研究生部备案。
硕士学位的课程包括以下五类:一、共同课:政治,外国语;二、主科;三、专业必修课;四、专业选修课;五、一般选修课。
硕士学位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8学分。
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基础理论,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
研究生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要求、教学方式及主要参考书目。
研究生选修课的教学大纲需经所在部门审批通过,报研究生部备案。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注意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专题讨论、文献阅读、选题报告、学术活动等培养环节的考核主要用考查的方式进行。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Composition&the Theory of the Technique for Composition学时学分:54学时/2学分适用专业: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开课部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是博士生对国内外音乐作品,尤其是当代音乐作品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作实践的课程。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专业课,主要进行创作实践和相关技术的研究。
《二十世纪中外音乐文献研究》与《二十世纪配器技术研究》课程都是专业辅修课程,分别进行专项研究,以辅助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创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目标:了解20世纪的新音乐及其作品分析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第一章勋伯格的《钢琴小品六首》Op.19——关于调性的“模糊、游移、隐退、淡化”和“自由无调性”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勋伯格创作技法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作曲技法的缘起。
重点与难点:关于勋伯格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他的早期音乐创作和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的关系。
关于“自由无调性”的意义和勋伯格的自由无调性创作。
勋伯格的五部钢琴独奏作品及其在风格上的演进意义,关于Opp.1ll、23、25、33ab的简要分析。
对0p.19所含六段,小品的说明性分析,它们各自在自由无调性处理中的手法与特点。
第一节与勋伯格及其创作有关的一般情况第二节关于勋伯格的钢琴独奏曲第三节关于《钢琴小品六首》0p.19的说明性分析[本章小结]关于“自由无调性”和“全部十二音”思考与练习:1、分析本章列举的谱例,附录中的谱例和课后练习中要求分析的谱例,并进行总结。
2、结合本章内容进行创作实践。
第二章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关于“十二音现象”和“十二音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发展及其具体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音乐)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102)一、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代音乐教育理念,掌握系统音乐专业理论,拥有独立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教研和研究能力的“有知识、有见识、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音乐教育研究人才和骨干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音乐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协作能力,善于获取并运用音乐教育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能独立地进行音乐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4.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音乐基础教育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语言能力;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学术人格。
二、学制与学分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四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38学分(按18学时或相当学习量,计1学分),其中课程学习32学分,论文写作6学分。
课程学习一般安排在前2年(以课程学习、实践为主,兼顾论文的前期工作),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提前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学校和本学科规定条件的硕士生,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三、培养方式培养采取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注重能力培养,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学性,做到教学相长。
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创新意识。
1.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
尽早将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告知拟录取研究生,并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艺术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相关技巧;侧重学习作曲者,应全面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结构和体裁的设计和作曲技巧;侧重学习作曲技术理论者,应深入系统地掌握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侧重学习视唱练耳者,应深入系统地掌握音乐院校视唱练耳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侧重学习计算机音乐者,应系统地掌握计算机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电子音乐创作、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毕业生能力要求: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创作技能;2.掌握对不同风格及体裁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3.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作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音乐创新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7.具有对电子音乐领域前沿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所属学科类1.学科门类: 艺术学(13)2.专业类: 音乐与舞蹈学类(1302)四、核心课程专业主科、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配器、民族音乐概论、钢琴、MIDI音乐制作、毕业创作及作品阐释等。
五、特色课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民歌演唱及分析、世界音乐概论六、计划学制:4年七、最低毕业学分:167+6八、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九、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1.通识课程47(9.5)学分1)思想政治类15(3)学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年级学期300101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1) 一秋冬3001010102 中国近代史纲要 2 一春夏300101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一春夏300101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3 二秋冬30010101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2(2) 二小学期3001010106 贵州省情 1 一小学期3001020107 形势与政策 1 二小学期2)军事体育类6(5)学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年级学期3302110001 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2(1) 一小学期3002010311 体育1 1(1) 一秋冬3002010312 体育2 1(1) 一春夏3002010313 体育3 1(1) 二秋冬3002010314 体育4 1(1) 二春夏3)外语类(非英语专业)12学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年级学期0502010201 大学英语1 3 一秋冬0502010222 大学英语2 3 一春夏0502010223 大学英语3 3 二秋冬0502010204 大学英语4 3 二春夏学生也可选择修读相应的大学日语、大学德语、大学俄语等系列课程。
专业硕士音乐领域(代码:1351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硕士音乐领域(代码:1351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1年版)一、学科简介与方向(一)学科简介:本专业扎根于广西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依托毗连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致力于培养既具有全面的音乐理论与实践基础,又能够担当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的人才;并以大力发展对外交流、美育教育、广西民族非遗文化和东盟音乐艺术研究为主要特色。
本专业已于2021年入选国家“双万计划”,成为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学科方向: 1.作曲;2.声乐(美声、民族、流行); 3.器乐(中西乐器)二、培养目标以培养新时代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法治意识、国际视野的“五有”领军型人才为目标。
研究生应有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四个自信,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崇学术道德规范。
以外,还应培养研究生具备如下能力:为音乐表演及相关应用型音乐学科培养掌握本学科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表演才能,具有从事本学科创作、表演、教学等工作能力,了解当代国内外音乐表演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音乐学科应用型人才。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
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对于学业优秀的全日制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学习时间不能少于2年。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允许提前毕业。
四、课程要求与学分审核(一)课程学分要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修课程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其中学位某某不少于38学分。
其中实践类课程由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和开放性实践课程组成。
必修课中公共课为 9 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为 43学分,其中实践课程为 32学分;选修课程包含应某某 8 学分。
跨学科专业招收的研究生根据导师意见补修上一学历教育的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二)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学位某某公共课10001M英语(硕士)6441理论类课程10002M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21理论类课程10003M(10004M)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方法论(或自然辩证法) 1612理论类课程艺术原理3221理论类课程专业学位论文写作基础3222理论类课程专业技能与实践研究1-6 192121-6实践类课程多声部训练1-26442、3实践类课程音乐会1-263、6实践类课程专业竞赛与社会实践61-6开放性实践类课程艺术观摩41-4开放性实践类课程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广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专题3221理论类课程中外经典名作分析1-26441、2理论类课程音乐作品分析与创作专题1-3(作曲方向必选) 9661、2、3理论类课程广西本土音乐创新创作延展研究3222理论类课程补修课程(三)课程考核学位某某应采取考试方式考核,课程成绩70分为合格。
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学院作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任务越来越重要。
在音乐学院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教学计划是一个关键因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提出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学主题教学主题是课程教学计划的核心,它直接体现了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主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学术能力包括对音乐理论、音乐历史和音乐分析的研究,通过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创作能力是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可以培养出丰富的音乐作品和艺术家。
表演能力是音乐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可以培养出高水平的音乐家和艺术家。
二、活动安排活动安排是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措施。
在活动安排上,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可以通过让学生实践研究项目、参加音乐演出等方式来实现。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理论基础和学术能力的关键,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专业课程和实践研究项目来实现。
个人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作和表演能力的关键,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独立作品创作和团体表演等方式来实现。
三、教材使用教材使用是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专业性、实用性和新颖性。
首先,教材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能够满足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材应具备较高的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学习需求。
最后,教材应具备较高的新颖性,能够满足学生对最新音乐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习需求。
除了传统的教材外,音乐学院也可以引入一些新媒体、数字化教材和网络资源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计划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计划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加,音乐学研究生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培养高级音乐人才的重要环节,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计划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为音乐学研究生教学计划的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参考。
一、教学主题的确定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的主题可以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学生的需求是关键因素之一。
作为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因此,教学主题可以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学术造诣和创新能力。
其次,社会的需求是设计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音乐学研究生毕业后,很多人会从事教育、研究或表演等方面的工作。
因此,教学主题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教学和表演能力的要求。
二、活动安排的灵活性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活动安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小班教学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此外,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参观音乐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与音乐界的前沿知识和动态保持联系,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材使用的多样性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教材使用不应仅限于课本和学术论文。
虽然这些教材是研究生学习音乐学理论的基础,但也应该引入其他形式的教材,如实践指导书、案例教材等。
这些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还可以邀请业界专家和名师授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机会。
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音乐学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因此,教学计划应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通过学生参加乐团演出、学术研究项目、社区音乐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学的工作和研究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研究生音乐创作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研究生学习音乐创作的基本原理与技巧,并通过实践来提升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
通过该教案的学习,研究生将能够掌握音乐创作的核心要素,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创作,并能够自主进行有意义的音乐创作。
2. 教学目标•理解音乐创作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掌握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创作技巧•培养对于音乐表达和传达情感的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3. 教学内容3.1 音乐创作基础知识•音符、节奏、调性等基本概念介绍•元素组合与声部编排技巧•曲式结构与形式设计3.2 音乐风格与类型分析•常见音乐风格与类型对比分析•了解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在创作中运用方法3.3 声音领域与实验音乐•介绍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前卫概念和技术•创新声音的运用与实验音乐形式训练3.4 创作技巧与方法•曲调编写和旋律构建技巧•和声处理及和弦进行的运用•打击乐器编排、合成器使用等效果制作技巧3.5 创作实践与指导•研究生个人或小组创作项目指导与辅导•专家评审会议,分享并讨论学生作品4. 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教师讲解基础概念、原理,示范演奏等,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创作。
4.2 实践训练安排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音乐创作项目,并进行指导、点评和修改。
4.3 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性创作,促进思想碰撞和合理分工。
5. 考核方式5.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互动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5.2 创作项目评估对学生完成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创意、技巧运用、表达效果等。
5.3 学术论文/报告学生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或者进行口头报告来展示所学内容与研究成果。
6. 参考资料•《音乐创作教程》张三著•《现代音乐创造中的灵感指南》李四著•《音乐表演与創造:從教材到功能訓練》王五著以上是针对你提供的主题所编写的一份大纲,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
理论作曲教案标题:理论作曲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理论作曲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作曲创作。
3.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包括音符、节拍、调式等。
2. 学习和掌握常见的作曲技巧和形式,如主题与变奏、对位法、模因等。
3. 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进行原创作曲。
4.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和音乐表达。
教学重点:1.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 作曲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3. 创作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创作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2. 对音乐作品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教学准备:1. 音乐理论教材和乐谱资源。
2. 作曲案例和分析材料。
3. 乐器或音乐软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如音符、节拍、调式等。
2. 提问学生对作曲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理论学习(15分钟)1. 介绍常见的作曲技巧和形式,如主题与变奏、对位法、模因等,以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和形式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方法。
三、作曲实践(30分钟)1. 分发乐谱资源或使用音乐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作曲实践。
2.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形式,运用所学的作曲技巧进行创作。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尝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分享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解释。
2. 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 分享一些经典的作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和音乐表达。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曲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和深入的作曲实践,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