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网络改变世界
- 格式:pptx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24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网络改变世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分析1.1 课程概述《道德与法治》是中国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说课稿是针对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一单元《网络改变世界》设计的。
1.2 教材解读本单元主要以网络为切入点,介绍了网络的定义、发展与应用,并探讨了网络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到网络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培养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2.1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的定义、发展与应用;•了解网络对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掌握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创新精神。
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网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网络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掌握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使用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网络的定义、发展与应用;•网络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引入网络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第二步:网络的定义与发展(15分钟)•分组讨论网络的定义,并进行汇报;•介绍网络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应用领域。
第三步:网络对社会的影响(20分钟)•分组讨论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使用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第四步:网络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15分钟)•分组讨论网络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第五步: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0分钟)•讲解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情景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应对网络各种风险。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网络改变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认识网络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3. 理解网络的两面性,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网络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3. 网络的两面性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
三、教学难点:1. 网络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2. 如何在享受网络便捷的防范网络风险和负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利与弊。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网络影响、网络行为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境模拟法:创设网络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利与弊,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网络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网络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网络的利与弊。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网络影响、网络行为等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5. 情境模拟:教师创设网络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利与弊。
7. 课堂小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对网络改变世界的认识和运用情况。
评价方式包括: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和情境模拟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分析网络案例时的观点、分析和结论,检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教材背景分析《网络改变世界》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题,主要包括“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网络推动社会进步”和“网络是把双刃剑”三目。
主要是从网络改变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互联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互联网,崇尚科学技术。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可能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网络丰富我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2.能力目标:提高对网络陷阱的分辨能力,理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正确的网络观,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网络发展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作用。
教学难点: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链接生活猜一猜你准备好了吗?1.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马云图片生:阿里巴巴、支付宝。
师:大家想到了支付宝,那你会不会选择网络购物这种方式呢?会的同学说一下理由。
生1:网上购物可供选择物品较多。
生2:可以货比多家,还可以比较价格。
生3:物美价廉,送货上门省时省力。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网购的好处,那有没有同学不想网购的?说出你的理由。
生1:因为我看不到真实的商品,不知道是否合适。
生2:网上支付有风险。
师:这的确是个弊端,大家对于网购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需要辩证地对待。
2.教师出示第二张图片———二维码师:你们都在哪里见过?生:饭店、超市、打车、餐厅、药店……各种地方。
师:其实这就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当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衍生出新型的行业,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教师出示第三张图片———共享单车师:这是物联网的一种形式。
那么什么又是物联网呢?(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探究与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并得出结论,物联网是物与物用网络链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网络改变世界》教案一、教材分析《网络改变世界》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的内容,网络丰富日常生活阐述了网络在生活方面带给人们的惊喜改变、网络推动社会进步阐述了网络对社会经济、民主政治、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网络是把双刃剑阐述了使用网络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启发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在网络生活中尊重他人、保护自己。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对于网络并不陌生,生活中网购、聊天更是十分的普遍,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弱,在一边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沉迷于网络,针对学生这一现状,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邀请学生反思生活进行发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参与网络生活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1.责任意识:知道网络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了解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高网络信息辨析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中不良信息。
2.道德修养:培养正确对待网络生活的态度,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网络发展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作用难点:网络是把双刃剑,避免网络危害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活动一:展示两幅图片思考:观察这两幅图片,看看人们在利用网络做什么?你还知道网络在哪些方面影响我们的生活?教师过渡: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可以利用网络网购、可以利用网络支付....网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网络改变生活”。
(二)新课讲授网络丰富日常生活合作探究一:互联网出现前后,人们的生活变化教师点拨: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加绚丽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
活动二:古今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变化(展示图片)教师总结: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座拥有海量信息、开放的移动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信息,而且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渠道。
活动三:古今通讯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展示图片)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网络改变了我们的通讯方式,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6篇)《网络改变世界》教学设计 1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互联网,培养对网络生活的正确态度,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2、能够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对网络陷阱具有分辨能力。
3、知道网络在丰富日常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网络的积极作用三、教学难点:识别网络陷阱避免网络危害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大家猜一猜,目前我国有多少网民?人们利用网络在做什么?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
其中,8.88亿人看短视频、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娱乐方式;8.12亿人网购、4. 69亿人叫外卖,全民的购物方式、餐饮方式正在发生悄然变化;3.25亿人使用在线、2.39亿人使用在线医疗,在线公共服务进一步便利民众。
10-19岁年龄段网民对在线教育的使用率最高,达48.5%。
可见,我国网民规模空前盛大,互联网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生活因互联网而更加丰富多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网络世界。
(二)互动探究:1、网络如何丰富日常生活?2、网络怎样推动社会进步?3、网络的消极作用?4、怎样正确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三)展示点评:1、(1)由古今通信方式发生的变化引出“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提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由过去烽火狼烟的传递内容少、速度慢的局限到现在手机、电脑的自由传递和方便迅捷。
互联网出现后,知识和信息不再受介质的束缚,只要有人愿意将它们在互联网上共享,知识和信息就可以在网络中自由传递。
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电脑和手机的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内容原来越多,信息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实现了海量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
(2)从联系方式看,网络出现前后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得出“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由原来的面对面交流到现在的网络视频通话,借助网络,我们可以和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交流互动,甚至还可以和远在地球之外的神舟飞船上的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