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转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手足口病转诊规范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合力抓,落实责任,责任到科室、到个人,要克服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不能放松警惕性,严格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要求,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市疾控中心负责疫情监测,要与市直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建立疫情会商制度,定期召开疫情分析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疫情防控措施,及时研究解决防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市妇幼保健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应与属地托幼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机制,指导托幼机构开展传染病日常预防控制工作。
二、提高重症病例早期识别能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关口前移,切实落实“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1、要落实首诊负责制,危重病人会诊和转诊制度,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包括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业务知识全员培训与考试工作,提高早期发现重症病例的能力和救治成功率。
2、要规范诊疗,规范转诊,乡(镇)卫生院不得收治发热、皮疹患儿。
3、村(个体)医疗机构不得收治发热38.5℃以上5岁以下儿童,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规范向定点医院(市人民医院)转诊,不得截留。
4、定点医疗机构收治的重症病例要及时报告、及时请市级专家组会诊、指导治疗,要加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做好药品、物品、试剂的储备。
5、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按“赣卫便函[2010]03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重症或死亡病例的诊断和报告。
三、加强重点场所疫情防控,严防疫情蔓延托幼机构和学校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全市各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辖区托幼机构、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指导,督促托幼机构和学校落实晨检、因病缺课登记、疫情报告等制度,以及卫生消毒、健康宣传等预防控制措施,严防聚集性疫情发生。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重点做好门诊、急诊、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区域管理工作,切实落实手卫生、消毒隔离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手足口护理问题和措施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托儿所等集体环境中很容易传播。
以下是手足口病的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1. 发热:手足口病常伴随发热。
措施包括:
- 给患儿穿轻薄的棉质衣物,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
- 多饮水、多休息,帮助降低体温。
- 清洁室内空气,保持通风。
2. 疱疹和溃疡: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和手足上的疱疹和溃疡。
措施包括:
- 饮食宜选择软食或流质,减少对口腔和手足的刺激。
- 勤换洗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个人卫生。
3. 接触传播:手足口病通过接触病毒患者的口腔分泌物、颜面部分泌物、粪便等传播。
措施包括:
- 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特别是避免共用餐具和毛巾等个人
物品。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并避免将污染手部
接触到口腔或眼睛。
4. 消除室内污染:手足口病的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
措施包括:
-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定期对室内进行适当的消毒,特别是经常接触的地方,如
门把手、桌椅等。
5. 加强免疫力: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增强免疫力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措施包括:
- 注重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 积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体质。
- 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疲劳。
以上是手足口病的护理问题和相应的措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尽快就医进行治疗。
手足口病的护理与指导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指和脚掌红疹等。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轻重不一,但对儿童健康和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与指导显得非常重要。
一、手足口病的护理1.保持室内环境卫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病毒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等途径传播。
因此,保持室内环境的卫生非常重要。
要经常开窗通风,消毒地面、床铺、衣物等物品,避免病毒的扩散。
2.控制病情手足口病的特点是病程短,且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尽可能控制病情。
如发热时可以用退热药,口腔溃疡时可以用含漱消炎药水等方法缓解疼痛。
3.饮食调理手足口病患者嘴里多是溃疡,所以要避免罕见的辛辣、酸的食物。
应多吃些软食如糊、粥、面条等,每次少量多餐,避免大口吃东西导致口腔疼痛。
同时,还要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充足。
4.注意休息手足口病对儿童的身体会产生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发热期间,要让患者多休息,适当的运动和活动,避免过度劳动。
二、手足口病的指导1. 个人卫生手足口病是一种口腔传染病,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2. 防止交叉感染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家庭中出现该病患者时,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例如,病人要单独使用牙刷、杯子等物品,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保持厨房、浴室等公共区域的卫生。
3. 预防接触传染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触感染传播,因此,要避免患者与其他儿童接触,保持儿童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不能与患者共用玩具、游戏等物品。
4. 意识到并提高免疫力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程短,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婴儿、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容易引起并发症,因此要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结语手足口病的护理与指导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提高儿童的个人卫生意识,注意饮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等。
手足口病人转诊制度
1、一般病例:医院负责诊治,防止病情发展。
2、留观病例:即3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需留观,市级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应派专家参与对其会诊,并密切观察,积极救治,防止病情变化。
①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
②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③发热、精神差。
3、住院病例:即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需住院治疗,应立即将其转至本辖区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娄底市中心医院)救治,省级医疗救治领导小组应派专家参与对其会诊,密切观察病情,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救治,防止病情变化。
①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
②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
③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
④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
4、早期危重病例:即具有以下特征的患儿有可能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立即将其转至省级定点医院(省儿童医院)救治;省级专家组专家应参与对其的救治工作,对该类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实施抢救,控制转化为危重型,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①年龄小于3岁;
②持续高热不退;
③末梢循环不良;
④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⑤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⑦高血糖;
⑧高血压或低血压。
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皮肤等途径传播,易发生于婴幼儿。
其主要症状包括口、手、足、臀部皮肤出现红疹、水泡、糜烂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危险症状。
因此,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1.病情评估2.病情监测3.皮肤护理4.饮食护理5.呼吸道管理6.疼痛控制7.感染控制病情评估患者入院后,护士应该对其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
包括:•病程、症状、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
•疼痛评估,如采用VAS评分等。
•病情分级,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级,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患者心理状况的评估,如护士对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顾虑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和意愿。
病情监测患者入院后,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酌情监测和记录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食量等情况,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根据医嘱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应进行每日一次的病情评估和记录,对危重患者应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
皮肤护理手足口病是一种皮肤传染病,患者在出现水泡、糜烂等皮肤症状后,很容易被细菌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皮肤护理,主要包括:•经常更换衣物和床单,保持干燥的环境;•对皮肤破损部位进行消毒和包扎,避免细菌感染;•避免患者抓挠破损病灶,防止感染扩散;•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和润滑,避免皮肤干燥和皲裂等。
饮食护理手足口病的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的原则,饮食宜以软、烂、细碎的食物为主,如米汤、清粥、水煮蛋、糊状饮料等,禁止辛辣刺激及坚硬、粗糙、杂质过多的食品,如油腻、辣热、酸醋等,避免刺激消化道,增加患者的病情。
呼吸道管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如流感样症状、咳嗽、鼻塞、喉痛等。
手足口病转诊制度
●为强化急救工作和应急管理,需有专门的急救转运队伍和设
施,充分发挥医院急诊抢救领导小组的作用,有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和机动队。
确保每位需要转运的病人能及时安全转运到有条件的医院诊治。
●与转运相关的临床科室派出经培训的医师参加转运工作,做到
随时出诊。
●认真接听每个出诊电话,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接听电话时间,
对方住址和联络人员电话,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危重程度等。
●转诊医师,护士必须具有急救意识,有紧迫的时间观念,服从
出诊安排,做到随叫随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熟悉相关抢救措施,熟练掌握抢救药品的使用,准备好各种用物。
●转诊人员严禁喝酒,转诊着装整洁,佩戴服务胸牌。
与病人家
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细致的解释工作,不与病人争吵和发生各种矛盾纠纷。
转诊过程中保持通讯工具畅通。
●掌握转诊时机,遵守工作流程。
凡3--5岁以下婴幼儿具备下
列情况之一者需留观,应立即将其转至县定点医疗机构诊治,有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有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有发热、精神差。
手足口病转诊制度为提高医护人员手足口病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对手足口病的监测和转诊医疗体系,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一步规范转运医疗行为,强化应急能力,确保转运质量和安全。
特制定本制度:1、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接诊疑似手足口病病人时,要及时要求病人到乡镇卫生院进行诊治,不能截留病人进行治疗,并对病人居住周围进行主动搜索,发现其他可疑病人要及时转介到乡镇卫生院进一步诊治。
2、成立急救转运队伍,明确职责,完善相关设施。
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重症病例早期识别”知识,同时具有识别的能力。
确保每位需要转诊的手足口病病例及时安全转运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3、门诊医生要对每位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详细的询问,登记相关信息,临床诊断病例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丙类传染病要求报告。
门诊治疗病人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一旦岀现病情变化或进展,及时转诊到上级定点医院诊治。
4、公卫办专业人员每天要到门诊、住院部查看手足口病诊治情况,查看手足口病病例及其他传染病报告情况,发现需要转诊而没有转诊的手足口病病例时,要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转诊。
5、转诊病人必须由临床经验丰富并经过规范培训的医护人员参与转运工作,做到随叫随到,并充分准备相关应急药品及抢救设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远程。
6、出诊医护人员严禁喝酒,出诊过程中保持通讯畅通,及时与上级定点医院联系,请他们做好接诊准备。
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等情况并填写好相关记录,随时做好相关应急救治处理,并随时向上级医院汇报病人相关情况。
与病人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细致的解释工作,不与病人或家长发生争吵和纠纷,同时做好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宣传和指导工作。
7、到达上级定点医院后,主动与上级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详细介绍病人的发病、就诊、相关检查和治疗情况, 并积极协助上级医院进行诊治或抢救。
桥矿社区公卫办2012年1月“从加到乘”评析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曹培英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万航渡路小学罗杰竝;“从加到乘''这爷裸,罗左老柿上得比缺経也,嚴覺釵累蜜好的。
手足口病患儿的院前转运及护理发表时间:2013-04-12T17:06:47.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群英张聪介陈朝霞陈春如[导读] 手足口病(HFMD) 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16(CV A16)和肠道病毒71(EV71) 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王群英张聪介陈朝霞陈春如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 542800)【关键词】手足口病转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228-01手足口病(HFMD) 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EV71) 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
该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病例一周内痊愈,少数可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衰竭,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高发,常呈爆发流行[1]。
2010年始我院定为手足口病定点治疗医院之一,周边县、乡镇、村的手足口病例多数转送至我院诊治。
为了确保转诊的安全,降低转运途中的风险,2010年我科制订了手足口病的转运护理流程,在手足口病的院前急救转运中取得明显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2012年7月我院从其他医院转运手足口病患儿142例。
其中男86例,女56例,年龄均在4个月—12岁。
所有患儿均予抗病毒、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2-3 d体温恢复正常,3-5d皮疹消退结痂,口腔溃疡愈合,食欲恢复正常,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无院感发生。
2 途中转运流程及护理2.1接听转诊电话接电话的护士详细问清患儿姓名、年龄、性别、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病情及生命体征,如考虑为重症手足口病者要了解有无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及目前治疗情况,并将呼救内容详细记录在院前急救记录单上。
2.2做好出诊物品的准备责班护士每天检查出诊箱的物品,药品,救护车上的物品,急救物品及抢救仪器,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对重症及特殊病例,备好甘露醇、微量泵等特殊药品和物品。
手足口病转诊工作制度
1、门诊作为手足口病排查的前哨和窗口,开展手足口病病人的排查工作。
2、门诊负责手足口病的排查,发现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的患儿,重症患儿要严格落实转诊制度,立即转入市级定点医院(商洛市中心医院)。
3、要严格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对临床或实验室确诊病人必须在门诊登记本和传染病登记本进行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并按照疫情报告规范进行报告。
4、门诊部必须落实预检分诊制度,设立发热和疱疹病例专门诊室和小儿隔离治疗病房,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5、定点医院必须接收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手足口病可疑病例,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手足口病门诊患儿护理与管理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夏秋季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可有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1]。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可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神经源、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等,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2]。
2014年我院共诊治3017例手足口病患儿,由于住院床位紧张,有2457例患儿只能在门诊治疗观察。
因此,门诊患儿的观察护理及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门诊患儿2457例中,男1332例,女1125例。
3岁以下(含3岁)1490例,3岁以上967例。
年龄最大13岁,最小4个月。
患儿主要表现为手足口或肛周出现数量不等的红皮疹或疱疹,189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门诊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
2 患儿管理与护理2.1做好预检分诊工作。
设立预检分诊台、发热诊室及门诊手足口病专病诊疗区域。
病人来到门诊时,门诊导诊或预检分诊室护士要主动询问了解患儿病情,做好预检分诊等第一关卡工作。
观察患儿有无发热、手足、臀部、口腔粘膜有无斑丘疹、疱疹,并测量体温,如为疑似病例,应及时送至发热诊室就诊,减少在候诊厅的停留和与其他患儿交叉感染机会。
同时做好患儿信息登记、疫情监测工作,设立专人负责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统计、上报工作。
2.2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2.2.1场地、物品表面、空气的消毒。
预检分诊室、发热诊室及专门的治疗输液室,每天用0.5~1g/L有效氯溶液拖地面及喷洒消毒环境;并每天擦拭输液室、各诊疗室办公桌椅、扶手、门把手等;诊疗中使用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擦拭消毒;体温计、患儿玩具、餐具或其他被污染物品一般常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不宜煮沸或浸泡的物品可于日光下暴晒;厕所及垃圾储存桶用有效氯1~2g/L消毒剂消毒处理;排泄物储存桶内放有1g/L有效氯溶液[3-6];每日下班前用紫外线消毒诊室、输液室,次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9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转诊护理
作者单位:537000,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关键词】手足口病;转诊;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目前已被列为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的丙类传染病[1]。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
2010年我院为手足口病定点治疗医院之一,周边县、乡镇、村的手足口病例多数转送至我院诊治。
为了确保转诊的安全,降低转诊风险,2010年我科制订了手足口病的转诊护理流程,在手足口病的院前急救转诊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从其他医院转诊495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37例,女158例;平均年龄岁;重症手足口病57例,6例未转诊在当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20例有心脏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12例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9例合并肺炎,28例合并脑膜炎,11例抽搐,13例呕吐,2例手抖,492例患儿伴有低热、易惊,持续高热3例,双下肢乏力1例。
2转诊流程及护理
接听转诊电话
接电话的护士要问清患儿姓名、年龄、性别、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病情及生命体征,重症手足口病要求主管医生接听电话,问清患儿意识,有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其他并发症,是否需要呼吸机,正在使用的特殊用药,是否需要微量泵控制静脉用药,均给予详细记录。
通知相关人员出诊
接到出诊电话后马上通知相关人员出诊,并将了解到的患儿情况详细告知出诊医护人员。
做好救护车急救物资的准备
主班每天检查救护车急救物资,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根据电话了解的病情准备好监护仪、车载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车载吸引器、心电图机、除颤仪、冰帽等急救仪器,所有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出诊
相关人员接到通知后5 min内出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由主任、护士长调配年资较高的医生、护士出诊。
现场处置
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为患儿测量体温、脉搏或心率、呼吸,呼吸异常者监测血氧饱和度,并将测量结果报告医生。
观察患儿的意识及全身情况,查看静脉通路,根据需要留置静脉穿刺针,查看正在使用的药物、剩余液体量及液体的滴速,根据需要调好微量泵或
输液泵备用。
查看使用氧气的流量,使用呼吸机参数,详细记录,并调好车载呼吸机备用。
查看其他留置管路,妥善整理好,过床时避免管道牵拉或脱出。
病情危重的患儿,及时电话报告科主任,征得可以转诊指示后方可转诊。
本组6例患儿病情危重,我院医护人员到达时正在抢救,出诊医生马上汇报科主任,科主任指示不符合转诊条件,就地协助当地医院抢救患儿,患儿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病情告知、签转诊同意书
出诊医生负责告知患儿家属病情和转诊的风险,征得家属的同意后签转诊同意书,转诊。
协助患儿安全转移到救护车上
将患儿过床到救护车担架或家属抱患儿上救护车,固定好担架或指引家属就坐,系好安全带,挂好输液并固定好,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给氧等处理。
途中病情观察及护理
病情观察
由于手足口病病毒具有侵犯心脏、脑的特征,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发现患儿有高热、哭闹不安、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嗜睡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应引起警惕,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急救的准备。
心力衰竭护理
本组20例患儿合并心脏功能衰竭,转诊前予强心、利尿等治疗,途中由家属抱卧或半坐卧位,头肩抬高15°~30°,不间断给氧,嘱司机平稳驾驶,减少颠簸等不良刺激。
高热护理
本组3例患儿持续高热,体温在39 ℃以上,转诊途中予头戴冰帽,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少氧耗,同时用棉纱布保护双耳,以免冻伤,30 min测体温1次,并详细记录。
呼吸道管理
本组患儿12例需气管插管接呼吸机
或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途中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监测血氧饱和度,备好吸痰用物,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需要进行吸痰操作时,通知救护车司机停靠路边,吸痰完毕再告知救护车司机。
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尽量避免吸痰,以免刺激患儿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加重心力衰竭。
脑膜炎的护理
本组28例患儿合并脑膜炎,均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精神差、嗜睡、肢体抽搐,13例患儿出现呕吐,转诊途中予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遵医嘱予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输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抽搐患儿予肌肉注射地西泮镇静。
注意安全,防止各留置管路脱出、打折、受压等。
拉好担架护栏,防止坠床,注意系好安全带。
嘱司机平稳驾驶,减少颠簸、急刹车、急转弯等不良刺激。
心理护理
因为需转诊的患儿病情一般比较重,家属感到恐慌、焦虑,害怕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不知所措或情绪激动,所以护理人员在转诊途中,应做好家属和患儿的安抚工作,介绍医院手足口病的治疗环境和水平,使家属明白医护人员将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儿,只要早诊断、早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电话通知相应科室做好接诊准备提前30 min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要求问清接电话人员姓名,最好要求当班护士接电话,落实床位,并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
直接护送入科室,详细交接班
患儿到达医院后直接护送入相应的科室,详细交班,包括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皮肤状况、用药、吸氧流量、使用呼吸机参数等。
消毒隔离
工作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例患儿时都要戴手套,工作结束后立即用肥皂清
水认真洗手[26]。
接诊发热患儿或疑似患儿要戴口罩、手套,穿隔离服等防护用品,用后以1 000 mg/L优氯净浸泡消毒30 min~60 min[7]。
转诊途中,救护车保持通风状态,担架使用一次性床单,每例患儿限定1名或2名家属跟车陪护,2例以上较轻患儿同时转诊时,限定1名家属陪护,指引患儿和家属在指定位置就坐,随车生活用品分开放置,不能混放。
为呕吐的患儿和家属发放塑料袋,指导其将呕吐物吐在塑料袋内,防止污染车内环境。
每趟出诊结束后,患儿使用过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监测脉氧指套、心电监测导连线等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救护车地面、担架、座椅、车门拉手等物体表面,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次,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3小结
2010年我区手足口病仍呈暴发性流行,大量的手足口病患儿需要转诊到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
医院承担着转诊的
高风险,患儿在转诊途中可能会发生各种意外或病情加重等,甚至可能因为消毒隔离措施不当导致手足口病的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
我院通过制订转诊流程,细化每一个转诊环节,医护人员都熟悉流程并遵照执行,规范了手足口病的院前急救和转诊,使得转诊顺利进行,降低了转诊的风险,为改善手足口患儿就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