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中书侍郎高允: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 格式:docx
- 大小:10.23 KB
- 文档页数:2
说实话的高允的历史典故
北魏的鲜卑贵族认为这一来丢了皇族的面子,就向魏太武帝告发,说崔浩一批人写国史,是成心揭朝廷的丑事。
魏太武帝本来已经嫌崔浩太自作主张,一听这件事,就发了火,命令把写国史的人统统抓起来查办。
参加编写的著作郎高允是太子的老师。
太子得到这个消息,着急得不得了,把高允找到东宫(太子居住的宫),跟他说:“明天我陪你
朝见皇上,如果皇上问你,你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话,别的什么也别说。
”
高允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就跟随太子一起上朝。
太子先上殿见了太武帝,说:“高允这个人向来小心谨慎,而且地位比较低。
国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请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
太武帝召高允进去,问他说:“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
高允老老实实地回答说:“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个纲要。
具
体内容,都是我和别的著作郎写的。
”
太武帝转过头对太子说:“你看,高允的罪比崔浩还严重,怎么能饶恕呢?”
太子又对魏太武帝说:“高允见了陛下,心里害怕,就胡言乱语。
我刚刚还问他来,他说是崔浩干的。
”
太武帝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六字以上成语】出处|解释|近义词|成语故事【注音】nìng wéi yù suì , bù wéi wǎ quán【出处】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个性【结构】复句式【近义词】宁死不屈、宁玉碎,毋瓦全【反义词】忍气吞声、苟且偷安【同韵词】纸上空言、不经之谈、肤受之言、褪后趋前、瓜田之嫌、载笑载言、打小算盘、破觚为圜、杜口无言、羊破菜园、......【英语】better to die with honour than to survive in disgrace 【成语故事】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高洋后被毒死。
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
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
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成语示例】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其它使用】◎ 二相公忍不住了,转过头来啐了一口,说:"你要欺人太甚,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你们这两个痞子决一死战!"原来,周清臣告诫过稀狗屎:那些有人在外、现在还探不出下落来的,莫去他们家逼迫,以便引他们回来,一网打尽;至于二相公,在官边没有将绍亮"缉拿归案'之前,更不必去惹他。
◎ 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勇于向敌对势力做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至死不屈的高贵人物。
◎ 范旭东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感到非常失望,于激愤中电告在津的李烛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要求督促"全体员工,拆除设备,留津待命"。
词类符号: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处所名词;人名;姓氏;名字;地名;机构名;其他专有名词;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语素字;非语素字;。
古今中外丨谈古说今北魏“五朝元老”高允文/玲述《酒训》:酒之为状,变惑性情。
岂止于病,乃 损其命。
这篇《酒训》是北魏时期宰相高允所作。
他说酒喝 多了人会是什么样子呢?自控力下降.哭闹、失言、失礼。
不仅像得了一场病,简直是要威胁生命。
这大概是比较 早讨论大量饮酒有损健康的文章了。
北魏时代高允,并不是历史上特别出名的人物,但他寿活 97岁,在南北朝乱世辅佐了北魏五代君主.堪称不易。
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高允的故事。
说到高允,我们首 先来了解一下他生活的年代—北魏。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第一个政权。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动荡的时期. 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
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 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结束.历经170年。
在 这170年里,北朝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 周五朝,而南朝则由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更替。
南北方内部斗争激烈又互相对峙,故称为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南下.形成了文化大交流,文学、艺术、宗教发展都非常活跃。
各国为了生存 发展甚至战争的需要.推行的一些政策,也促进了农业 和手工业的发展.乃至科学技术的进步。
大家熟悉的《齐 民要术》即由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成。
这个时期还涌现 了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等一批科技人才。
高允(390-487年),字伯恭,渤海郡人(今河北省 景县)。
从公元430年开始做官,高允历经北魏五位君 主主政时期.一直工作到90多岁。
前文的《酒训》就是 高允89岁那年写给北魏孝文帝的。
关心民生..................................南北朝时期,是非常混乱的时期。
以北朝为例.北 魏一度非常强大,但因内乱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 魏又分别被权臣作乱取代为北齐.北周.北周经过内部 残酷的斗争实力得到增强,经过战争消灭了北齐,最终 又被他人夺权.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乱不断。
在那个时期.老百姓的生活很不稳定.随着政权的更迭、 战事的频起.别说生活质量.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 得不到保证,随时可能被屠杀。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魏书高允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魏书高允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
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
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译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①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①。
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
网②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混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滥施宠幸。
②网:法网。
译文:太史公说,古时人臣的功绩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国家的称“勋”;依靠出谋划策的称“劳”;借助武力的称“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伐”;凭借资历长短的称“阅”。
我朝的封爵誓词上讲:“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
”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
我读了有关高祖给功臣们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们初次受封及他们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认为,这真是和我所听到的传闻不一样!《尚书》说:“各个邦国都应协调和睦”,直到夏、商时代,有的邦国竟经历了几千年。
读通鉴论卷十七卷十七梁武帝〖一〗齐、梁之际,天下始有志节之士。
马仙琕之不降也,何胤、何点之召而不赴也,颜见远之死也,梁武能容之,而诸君子者,森森自立于人伦,晋、宋以来顽懦之风,渐衰止矣,非待梁武之奖劝之也。
夫齐之得国也,不义之尤者,东昏之淫虐亦殊绝,而非他亡国之主所齿,齐亦何能得此于天下士哉?风教之兴废,天下有道,则上司之;天下无道,则下存之;下亟去之而不存,而后风教永亡于天下。
大臣者,风教之去留所托也。
晋、宋以降,为大臣者,怙其世族之荣,以瓦全为善术,而视天位之去来,如浮云之过目。
故晋之王谧,宋之褚渊,齐之王晏、徐孝嗣,皆世臣而托国者也,乃取人之天下以与人,恬不知耻,而希佐命之功。
风教所移,递相师效,以为固然,而矜其通识。
故以陶潜之高尚,而王弘不知自愧,强与纳交,己不媿而天下孰与媿之?则非凛秋霜、悬白日以为心,亦且徜徉而有余地。
至于东昏之世,尸大位、秉大政、传此鬻君贩国之衣钵者,如江祏、刘暄、沈文季、徐孝嗣之流,皆已死矣。
东昏所任茹法珍、梅虫儿诸宵小,又皆为人贱恶而不足以惑人。
其与梁武谋篡者,则沈约、范云,于齐无肺附之寄,而发迹于梁以乍起者也。
于是而授受之际,所号为荐绅之领袖者,皆不与焉。
则世局一迁,而夫人不昧之天良,乃以无所传染而孤露。
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
旧习祓除已尽,而贤不肖皆得自如其志意,不相谋也,不相溷也。
就无道之世而言之,亦霪雨之旬,乍为开霁,虽不保于崇朝之后,而草木亦蓁蓁以向荣矣。
“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故党锢兴而汉社移,白马沈而唐宗斩;世臣之重系安危也,继治之世然也。
宿草不除,新荑不发,故宋、齐鬻君贩国之老奸绝,而齐有自靖之臣;世臣不足倚而亟用其新也,继乱之世然也。
若夫豪杰之士,岂有位大权尊、名高族盛者在其目中哉?“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陶令之风,不能以感当时,而可以兴后世,则又不可以世论者也。
〖二〗谢朏与何点、何胤同征不赴,而朏忽自至,角巾白舆,拜谒以受司徒之命,人知丑之,亦知朏之不终其节者,何以冒天下后世之讥而不恤邪?朏于时老矣,且受三事之命,终不省录职事。
高允——北魏官员,著名文学家高允介绍姓名:高允字号:字伯恭出生地: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追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官职:镇东大将军、光禄大夫等爵位:咸阳公出生日期:390年逝世日期:487年民族:汉族朝代:北魏代表作品:《塞上翁诗》《代都赋》《北伐颂》《左氏解》《公羊释》等职业:北魏官员,著名文学家谥号:文高允(390-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学家。
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气度非凡,初为郡功曹。
神麚四年,成为中书博士,迁中书侍郎,参修国记,教导太子。
从崔浩修史,以暴露国恶罪将受极刑,景穆太子营救获免。
文明太后称制,拜中书令、封咸阳公,加号镇东将军。
出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
高允历仕五朝,太和十一年(487年)去世,享年九十八,追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将军,谥号为文。
入朝为官高允,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丞相参军高韬之子。
高允少年丧父,大器早成,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十分惊异,感叹说:"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我只担心自己不能亲眼见到。
"高允十来岁时,为祖父高泰奔丧还归本郡,家中财产都让给两个弟弟而自己身归沙门,取名法净。
不久又还俗。
高允喜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求学。
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其爱好《春秋公羊传》。
郡中召他为功曹。
神麚三年(430年),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阳平王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任命高允为从事中郎,当时他已有四十多岁。
杜超因为春天快到而诸州囚犯多不能判决,于是上表让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头前往各州,共同评决狱事。
吕熙等人都因贪污枉法获罪,惟有高允因清廉公正而得到嘉赏。
杜超幕府解散之后,高允回家教书,受其学业的有一千多人。
神麚四年(431年),他与卢玄等人一起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
迁任侍郎,与太原张伟二人都以本官兼任卫大将军、安乐王拓跋范从事中郎。
拓跋范是太武帝的宠弟,西镇长安,高允辅佐他很得当,秦地人很是称赞他。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原文】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古人云,鬻棺者欲岁之疫,非疾于人,利于棺售故耳。
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
今作何法,得使平允?”谏议大夫王珪进曰:“但选公直良善人,断狱允当者,增秩赐金,即奸伪自息。
”诏从之。
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①,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
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如此,庶免冤滥。
”由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
【注释】①三槐、九棘:据《周礼》说,古代外朝种有三棵槐树,三公位在其下。
后以“三槐”为三公的代称。
又以朝廷树棘来分别朝臣的品位,左右各九,称“九棘”。
【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死了不能复生,所以执法务必要宽大简约。
古人说,卖棺木的人希望年年发生瘟疫,并不是对人仇恨,而是利于棺木出售的缘故。
如今,执法部门审理每一件狱案,总是力求苟严,以此博得好的考核成绩。
现在该用什么办法,才可以做到公平恰当呢?”谏议大夫王珪进言道:“只要选拔正直善良的人,他们判断狱案准确,就增加他们的俸禄,赏赐金帛,那么奸伪邪恶自然会止息。
”太宗于是下令按这个办法实行。
太宗又说:“古时候判断狱案,一定要向三槐、九棘之官询问,当今的三公、九卿就有这样的职责。
从今以后,遇有死刑,都叫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高官以及尚书、九卿来议处,这样做,才有可能避免冤狱滥刑。
”由于实行了这样的措施,到贞观四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人只有二十九个,几乎做到刑法搁置不用。
【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比有奴告主谋逆,此极弊法,特须禁断。
假令有谋反者,必不独成,终将与人计之;众计之事,必有他人论之,岂藉奴告也?自今奴告主者,不须受,尽令斩决。
”【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奴才告主子谋反作乱,这条律令危害非常大,必须除掉。
如果真有谋反,肯定不是一个人单独的行为。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高允直言进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允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若公私有储、虽遇饥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材料二:魏高宗起太华殿。
给事中郭善明,性倾巧,说帝大起宫室。
高允谏曰:“太祖始建都邑,其所营立,必因农隙。
况建国已久,永安前殿足以朝会,西堂、温室足以宴息,紫楼足以临望;纵有修广,亦宜驯致,不可仓猝。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与万人之堂费可胜道乎!此陛下所宜留心也。
“帝纳之。
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
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
时有上事为激讦者,帝苟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
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如高允者,乃忠臣也。
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允所与同征者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不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徒官。
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选自《资治通鉴•宋纪第一百二十八卷》,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魏书高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魏书高允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
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
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
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
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
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
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
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
允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
请制郡国庠序。
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
”显祖从之。
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
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
劝民学业,风化颇行。
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
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分值】3分【答案】C【解析】正确标点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
[键入文字]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
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
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万事大吉了。
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
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
”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
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
”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