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堃:把握高考趋势,盯住能力培养——以2011-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新课标卷材料解析题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23
把握试题方向,拓展教学边界作者:李树全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4年第07期[关键词]知识边界,能力边界,思想边界[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11-032011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I第41题以其开放的形式、宽广的视野、新颖的角度和高远的立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2011年、2012年的第41题,都是以一段文字材料为依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进行评论或评析。
2013年的第41题,展示了东汉和唐朝开元时期的两幅地方行政图,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4年第41题,提供了“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修改理由”。
从近几年第41题的命题方式看,既有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要求,也体现了对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考查。
在当前大的教育和考试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这一命题方式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拓宽历史教学的知识边界,把握历史教学的能力边界,凸显历史教学的思想边界,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
一、拓宽历史教学的知识边界历史教学的知识边界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脉络,从而积淀必要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有这样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近年来新课标历史试题的重要方向。
2012年41题,要求学生评析中国现代化模式。
学生要对中国近代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全面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背景、趋势、方向等。
2013年地图题,需要学生全面调动相关历史知识,如汉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
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不太适应全国高考试题,顿感茫然,各种评论都有,有毁有誉,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历史高考祸国殃民”等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的人越多,说明人们对课改后的历史教学寄予的期望值越高,希望通过高考的“指挥棒”改变一下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如果以此理念出发,我到想为那些诋毁者“点赞”,毕竟又让大家有了一次思考历史高考试题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机会。
笔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鉴于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对试题妄加评判,只想根据自己的肤浅认识对全国课标卷(Ⅱ)的历史试题谈谈看法,愿以此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一)仰望星空---全面解读全国课标卷(Ⅱ)高考历史试题2015年使用全国课标卷(Ⅱ)的有黑龙江、辽宁、吉林、宁夏、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12个省区,范围较前显著扩大。
从总体上看,历史试题较好地实现了测量和选拔功能,坚持并贯彻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遵循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持续稳妥地推进了高考命题的改革;也有利于规避“一纲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问题。
下面对试题进行列表分析:选修一: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
苏联制定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表二: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学科知识点分布一览表必修二〃单元四〃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器研制计划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立足于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基本能力和历史素养的考查,试题符合政治性、规范性、探究性和公平性的规定,总体难度、区分度平稳,控制得当。
根据表一和表二分析,试题有以下特点:(1)试题命制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把握正确的综合测试导向。
把握基础、紧跟时代、放眼未来——2015年高考全国1卷历史解读与2016复习备考建议陕西安康/刘国伟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试题(以下简称“全国Ⅰ卷”)以考试说明为命题的直接依据,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不同视角、层次的问题,力争体现高考的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
与往年全国Ⅰ卷历史试题相比,今年文综历史既有稳定性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调整和变化。
2015年40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41题考查科学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非选择题所选材料源自古今中外史书典藉,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与往年的试题风格基本一致。
41题继续保持实验性和创新性,形式新颖;选修1、4的题目均为课标考纲外内容,突出能力。
这些既让学生有较好的适应感,又有挑战性。
可以看出今年的试题更加突出科技文化。
选修题部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布和分值几乎不变,2014年都是政治史,但2015年涉及到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模块,覆盖面更广。
(二)2015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特色分析1.强化主干知识,基础性强更具综合性文综各学科命题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
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
2015年历史试题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察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彰显注重基础考察。
历史学科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考查载体,侧重考查阶段特征、时代背景、重大历史问题的影响与评价,知识点明确,内容具有广泛性。
如全国Ⅰ卷第26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第27题通过科举考试状元的数据考查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选项需要学生直接根据书本知识进行甄别;第29题通过材料再结合书本知识考查中国近代史的时局变化;第33题考查英国议会制的形成与发展;第34题简短的材料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
非选择题与往年相比要相对平和些,材料长度适中,问题的设置规范、准确、简洁,学生回答较为顺手。
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考纲说明解读与备考策略会同一中李久凯对比2014年和2015年的考试说明,今年在既坚持“学科主干知识”,又强调“能力立意”的原则上,风格一如既往。
在考试范围上没有调整,考试的能力要求没有变化。
样题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联系实际,紧跟时代的节奏。
针对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以及对近年来高考的试卷及今年的《考纲说明》分析,就今年的文综考纲要求的侧重点及文综备考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政治学科考试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篇把握精神明确对策川大附中(成都十二中)高级教师陈志先秉承稳中求进、稳中求新精神,2013年、2014年四川新课程高考自主命题历史学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难度值上:控制得比较理想,稳定在0.55上下,2013年0.58(Ⅰ卷0.74、Ⅱ卷0.43);2014年0.54(Ⅰ卷0.598、Ⅱ卷0.483)。
考查形式上:题型、题量及分值不变,12+2(12道选择题48分,2道非选择题52分),不单独设选作题,选修内容融于必修内容中统一考查。
能力要求上: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注重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的转化。
2015年四川历史卷在前两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如何继承与创新,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认真研读2015《考试说明》,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
一、高考考试性质不变与2014年一样,明确高考属选拔性考试。
启示与对策:肩负为国选材功能的高考试题具有甄别性、层次性和梯度性是理所当然的。
因此复习备考,应以近年高考试题和2015年考试说明为指针,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益。
二、命题原则与指导思想微调1.基本不变:坚持“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考查学科意识、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坚持以《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命制试题,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公平、规范。
2.微调:将“注重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实际”二字去掉。
3.启示与对策:坚持核心精神不变。
微调处貌似扩大了解决问题的范围,实则使表述更科学。
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除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本身也包括了对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现象、重要人物的认识和思考。
因此微调对备考影响不大,不必过虑。
三、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调整与2014年相比,未作调整。
研究试题方向,坚持常态教学——对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
第41题评析及思考
李树全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2011年以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下简称第41题)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形式灵活,命题角度新颖,命题思路开放、命题立意高远,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考试的功能,同时也彰显了对历史学习者的要求,符合新课程考试评价要求和方向。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李树全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4
【相关文献】
1.高中历史能力的培养须细化——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第25题的教学启示
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培养教学寤示--2015年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英语试题作文对比评析
3.基于课标理念的物理试题评析——2014年全国卷新课
标Ⅰ卷25题的多种解法与评析4.研究试题特点,把握高考方向——2017年高考物理(全国卷)评析及教学建议5.2012年高考文综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历史)评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析——李小辉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比较平稳,首先关注题目知识点分布,选择题一共12道,它们的题型分布,根据往年的新课标卷的题型的描述,基本上是保持了往年的特征,从24题到27题,这都属于是中国古代史,是个大板块的描述。
从28题到31题是近代史,最后四道就是世界史。
整个高考的分布当中,跟以往的趋势是有相关性的,而这一年的形势里面也有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在这一年里面也会被提及。
比如说这一年里面我们中央的红头一号文件,又一次提到了小农经济,三年问题,所以选择题第一题就提到了小农经济的问题,呼应了农业发展的状况。
我们今年主推了一个一带一路的概念,这里面第26题,沿海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呼应了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关键性的话题。
而28题较有难度,谈洋布和土布之变。
再下面政府提倡的是依法治国,于是在32题,法制的起源问题上,我们谈到了古罗马的正义女神像。
基本上这就是对于整个这一年以来一些重点问题的回顾。
第24题,是谈的吕氏春秋,对于整个高考历史而言我们谈农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知道小农经济和小篱牛耕的关系。
在我们课程的时候提到过,春秋战国的时候提到了铁犁牛耕的体现,使得小农经济得到进一步的进步,使得我们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进一步的实现。
第25题,我们看到了政治史的问题,首先判定是谈君主问题还是中央集权的问题。
由于谈到的是外戚干政,亲戚干涉皇帝政权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就是谈的君主大背景,这个问题上重点是你要理解整个外戚专权的背景。
第26题,谈到了中南沿海的民间崇拜,政府主要谈到了东南沿海的经济的进步,还有对海洋的被重视程度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关联度。
第27题,谈到南北方状元数量的变化,大家看到的应该是指的北方地区的经济衰退了,因为北方地方的状元越来越少。
而在里面我想要描述的是状元和别的东西不一样,状元指的就是第一名,第一名在每个时代只有一个。
北方出现的第一名少了,并不意味着北方的经济水平、政治水平下降很多,实际上它关注的是南方的水平的提高。
基于高考试题特点的历史课堂教学启示——从2011年全国卷(课标)第41题说开去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李树全邮编:710003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基本秉承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的风格和特点,尤其是41题,关注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史观,重视对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考查,突出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方向,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很有启示。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以下简称第41题)共两段文字材料。
第一段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其它地区文明则是在欧洲文明的影响下才发展起来的。
第二段材料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
两段材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第一段材料体现的是欧洲中心论,以欧洲为中心来认识欧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则反对欧洲中心论,认为欧洲崛起绝非欧洲自身发展的结果,主张用一种联系的观点、全球的视野来理解欧洲文明的崛起。
试题要求学生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从试题要求看,只要学生能结合史实展开论述,同意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
同意第一种观点,可以围绕欧洲自古希腊、罗马以来的历史发展展开论述:古希腊政治、罗马法为欧洲文明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为欧洲崛起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为欧洲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础;而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最终确立了欧洲在世界历史上的主导地位。
同意第二种观点,可以围绕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历史的影响、亚、非、拉地区为欧洲发展和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等方面展开论述。
同意第二种观点要强调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本题有三个特点。
首先,试题的开放性很强,为学生作答提供了比较大空间。
学生可以任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述,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符合新课程提倡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第二,试题关注现实问题。
笔谈:高考改革前行之路作者:郑若玲袁建辉李木洲钱道赓欧颖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4年第03期编者按:每年高考都是万众瞩目的大事,高考改革更是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了一定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今年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改革前行之路到底应该指向何方?本刊特约请五位专家学者分别从自主招生、难点突破、分类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高考改革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前行之路更是不易,需且行且稳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3-14自主招生需抓住机遇大胆前行□ 郑若玲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自2001年试行至今,已走过了十余年,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已基本成为共识。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继2010年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之后,再次强调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学校依法自主招生、逐步推行普通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方针政策。
随后,北大、清华等高校相继出台了2014年保送生、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相关政策,推出了一些新的做法。
已经进行了十余年试验的自主招生改革,在经历了最初几年的盲目竞争及诚信与公平危机的洗礼后,近年来已越来越朝理性、科学、责任、担当的方向发展,大学与相关机构致力于提高自主招生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测试方法的信效度,与此同时,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招生公平的关注与提升——事实上,招生公平一直是、并将永远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建设的核心与宗旨。
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内容之一便是关于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规定自2014年起,在以往具有保送资格的各种竞赛获奖者中,除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赛决赛一等奖并入选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仍可获得保送资格外,其余奖项获得者均不再享有保送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