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29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1)背景: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2)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2)内容:485年,颁布均田令,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不得买卖。
(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1)原因:与均田制相适应。
(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北魏经济变革与政治变革的关系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①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寻求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大。
(2)经济:平城经济比较落后,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
(3)军事:平城与北边强敌柔然相毗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平城偏居塞上,经略南方困难。
2.概况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课中思考] 阅读史料P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提示】理由:北魏虽然实现了北方统一,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可以成立。
三、移风易俗1.目的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内容(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族原有姓氏改为汉姓。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巩固统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教学过程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设问导入:北魏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迅速崛起,很快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统一黄河流域,马背上得天下,能不能马背上治天下呢?北魏向何处去?过渡: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刻不容缓。
图片导入并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新课【问题探究】快速浏览教材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思考:面对北魏社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板书设计使知识体系化课堂检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按人口分配土地(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巩固理解所学内容第11 页共11 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清单一改革的客观条件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早期改革内容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启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清单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改革迫在眉睫[深化认知]1.社会矛盾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激化了社会矛盾。
2.民族矛盾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并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致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清单三改革的主观条件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希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来巩固统治。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皇太后和孝文帝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史料探究]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列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
一、统一官职
北魏孝文帝首先实施的重要改革是统一官职。
他划分了六个行政区域,分别是晋、汉、鲜、裕、幽、徽,并且在每个行政区域中设置了相应的级别的官职。
这种划分使得朝廷可以实施有力的行政管理,为统治者分配正确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实施合理的纳税政策时可以更好地控制财政收入。
二、推行法治
北魏孝文帝又推行了一系列的法治改革,例如,他减少了文字量、将极刑减少到最低限度,此外,他还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
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能够得到妥善的表决,大大减少了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