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班级姓名自主知识梳理1、北魏是(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和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起义。
3、471年,在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即魏孝文帝。
课时同步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A、新疆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D、黑龙江省2、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3、下列史实属于拓跋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征服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C、开始实行编户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7、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材料二(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 ( 2分)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2. ( 2分) 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C.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3. ( 2分)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A. 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B. 迁都洛阳C. 采取措施统一中原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4. ( 2分)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了民族融合B.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C.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 (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A. 鲜卑语B. 汉语C. 氐族语D. 羌族语6. ( 2分)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7. ( 2分)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管仲B. 商鞅C. 秦孝公D. 北魏孝文帝8. ( 2分) “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A. 齐国管仲改革B. 秦国商鞅变法C. 楚国吴起改革D. 北魏孝文帝改革9. ( 2分)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
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10. ( 2分)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况。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 C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4.史书曾称颂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他(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A、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则是促进“汉化”的措施,也与题干不符。
针对当时官场黑暗,孝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不贷,并颁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使得秩序好转,故选C。
5.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原因是( )A.两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答案 B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未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①正确②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群众基础②正确③北魏历代君主都重视汉文化学习故先进文化的吸引是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所在③正确④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故民族矛盾尖锐④正确故选A B、C、D排除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故①③正确孝文帝改革面临重重阻力比如迁都洛阳遭到鲜卑贵族和北方人民的强烈反对故②④错误3.有学者认为北魏改革以公元490年为分期前一阶段是冯太后主持后一阶段是孝文帝主持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认识认为北魏改革具有连续性不能把孝文帝排除在前期改革之外据此可知A. 北魏改革措施有阶段性区别B. 北魏改革措施具有连续性C. 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D. 史料类型决定史料证史的价值【答案】C【解析】历史理解是人们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主观认识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北魏改革的分期存在不同看法说明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历史理解不同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 B项属于第二种观点均不是对材料信息的总体概括排除A、B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类型对于证史的价值排除D项4.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乃承继前秦火德而来故属土德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A. 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 消除鲜卑责族的改革阻力C. 推行中原的文化学说D. 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多数大臣认为应‘以皇魏承晋为水德’ 得到皇帝的认可“体现的是孝文帝通过宣扬阴阳五行学说来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与汉族趋同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故A、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民族融合不是鲜卑族逐渐灭亡 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6.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7.南北朝时期南梁使者陈庆之出使北魏曾感慨道“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B. 魏孝文帝改革C.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D. 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以看出南梁使者眼中的洛阳和传说中洛阳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孝文帝改革后实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故B正确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只能体现洛阳经济的繁荣但不能体现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得特点排除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排除D8.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 洛阳B. 长安C. 平城D. 建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 A 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 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 D项是南京排除故选A.9.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材料前部分为"分田” 后半部分为“纳调” 体现了耕种国家土地需要承担国家的租役故选DA、B、C只是说明分地排除故选D10.“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A. 商鞅变法B. 1861年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森林民族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指的是孝文帝改革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11.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2.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 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 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子弟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 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 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B. 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 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D. 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 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政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 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 D项错误故选A13.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 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他们的主张折射出当时()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 民本思想逐渐形成C. 民本学说成为中央集权的支撑D. 平民利益至上诉求【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孔子和孟子提出了“爱人”“民贵君轻”“爱民”“利民”等思想主张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这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是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他们都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14.北魏孝文帝曾对当朝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总结“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这项改革措施是()A. 实行井田制B. 设立三长制C. 推行租调制D. 实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再富裕的家庭也不可能独占土地再贫困的家庭也可以有部分田地可知该措施与实行均田制有关故D项正确井田制属于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北魏不符排除A三长制主要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租调制是指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与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15.北魏孝文帝亲政后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反映了()A. 提高鲜卑民族自身素质的需要B. 满足游牧民族发展畜牧业的需要C. 出于笼络利用汉族地主的目的D. 北方少数民族适应农耕文明的需要【答案】D【解析】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族原先的游牧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汉族地区先进农耕制度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的改革通过改革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封建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接受也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16.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B. 建立了大一统国家C. 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D. 调和了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从材料“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可知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碰撞并创造了新的政治制度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A正确北魏没有统一中国故B错误根据材料“走出门阀士族政治”可知 C项说法错误排除。
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题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练习题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实行一些新的制度。
请回答1~5题。
1.北魏孝文帝为了整顿吏治,特制定了()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2.北魏孝文帝实行棒禄制的时间是( )A.439年B.471年C.484年D.495年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北魏均田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民族融合的加强C.政府掌握大量可供分配的土地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5.北魏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均田制B.俸禄制C.三长制D.租调制冯太后病逝后,孝文帝亲政,改革进入新阶段。
请回答6~8题。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B.减少变法阻力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7.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均田制的实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迁都洛阳④孝文帝亲政⑤北魏统一黄河流域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①②C.⑤①③④②D.⑤③①④③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⑤均田制解决了上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加强改革。
请回答9~10题。
9.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10.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阅读下列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脾依良丁(良丁,谓良人);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
中考历史二轮精品试卷: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与解析)卷一百四十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主题三变革图强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
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主题四变革反思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5分)5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材料三:孝文帝出行图 19世纪末明治天皇像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7分)(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分别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8分)六、简答题()51、材料一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之时为止。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潮流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实际上是指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均符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局面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2.北魏新都洛阳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南朝宋、齐的都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 国家富强B. 对外开放C. 江南开发D. 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3.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B. 分裂走向统一C. 中央集权加强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在宋代故D项排除4.下列组合能突出中国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关系的是()①赤壁之战②孝文帝改革③唐藩合亲④靖康之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赤壁之战是指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八十万曹军奠定三国三足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②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③唐藩合亲说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④靖康之变说的是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大臣等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故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摒弃鲜卑族传统习俗及对传统习俗的改革故只有B与题意相符选故B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①正确②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于改变上述状况无益排除③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可以减轻官吏对平民的压迫故③正确④项是社会习俗领域里的变革并不能直接改变材料中的现象排除故选A7.北魏立国之初借助儒学的五德终始说来论证其政权的合法性利用皇帝祖先说……对胡族身份有所回避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这些措施()A.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B.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C. 强化了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D.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答案】D【解析】8.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9.图1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图2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A. 君主专制权力强化B.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 以孝治国体制确立D. 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改穿汉服这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北魏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文化认同故D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10.《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述一首诗和一首童谣意在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前一首是描绘的是平城的自然条件恶劣后一首童谣反映出人们对迁都的支持和拥护故①③正确②④材料没有反映迁都的阻力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11.(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并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答案】(1)统治的现实需要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得出统治的现实需要根据材料“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得出董仲舒对传统儒学的新解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根据材料“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得出汉武帝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带动了研习儒学的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隋唐盛世局面奠定基础【解析】(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他通过改革巩园了北魏的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他通过改革巩园了北魏的统治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改革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无穷的隐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隋唐盛世局面奠定基础12.(1)根据材料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12.(2)根据所学知识详细分析材料三中出现“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北魏孝文帝【解析】(1)根据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皇帝是北魏孝文帝【答案】(2)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提倡与汉人通婚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解析】(2)根据材料“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提倡与汉人通婚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13.(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13.(2)据材料概括北魏政治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捆传统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解析】(1)依据“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地据中夏’”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有利因素【答案】(2)特点吸纳华夏礼仪的同时保留鲜卑旧俗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解析】(2)依据“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可概括得出特点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14.(1)材料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14.(2)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4.(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14.(4)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答案】北魏孝文帝【解析】【答案】洛阳【解析】【答案】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解析】【答案】促进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复习巩固训练一、单选题1、北魏前期,鲜卑民众“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482年,孝文帝下诏:“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
”这一诏书的内容体现出( )A.北魏猎捕野味风气盛行B.孝文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北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D.孝文帝重视生活习俗改革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削弱贵族势力C.民族交流融合D.文化发展繁荣3、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
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A.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秦修筑长城D.张骞通西域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边陲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纷纷建立政权。
其中统治北方近百年的是( )A.东魏B.北齐C.北周D.北魏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8、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民族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尖锐10、“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D.封建国家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④ D.④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13、3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高三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1.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B项错误;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目中的土地制度,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采。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9分)【答案】(1)原因: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6分)(2)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复习专题卷(有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1. ( 2分) 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2. ( 2分) 和下图中人物有关的事件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C.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3. ( 2分)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魏主决定()A. 推行移风易俗的政策B. 迁都洛阳C. 采取措施统一中原D.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4. ( 2分) 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 促进了民族融合B. 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C.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5. (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A. 鲜卑语B. 汉语C. 氐族语D. 羌族语6. ( 2分)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7. ( 2分)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
”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 管仲B. 商鞅C. 秦孝公D. 北魏孝文帝8. ( 2分) “由平城迂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A. 齐国管仲改革B. 秦国商鞅变法C. 楚国吴起改革D. 北魏孝文帝改革9. ( 2分) 下图反映了北魏经过改革以后出现的“胡人汉服” 的社会风尚。
这次改革的领导人是()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10. ( 2分) 西晋灭亡后民族大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在这一历史趋势中起到“催化剂”作用的历史人物是()A. 孝文帝B. 司马懿C. 司马炎D. 诸葛亮11. ( 2分)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A. 张骞通西域B. 人口大量南迁C. 江南的开发D. 孝文帝改革12. ( 2分)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A. 促进了民族交融B. 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13. ( 2分) 某同学学习某次改革时整理出以下关键词:“禁用鲜卑语、采用汉族的官制、以孝治国等”,请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哪一次改革()A.商鞅变法B.管仲改革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14. ( 2分) 某同学在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
根据卡片的内容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A. 推动经济发展B. 促进民族交融C. 加强中央集权D. 实现南北统一15. ( 2分) 完成下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16. ( 2分) 如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A. 推动经济发展B. 促进民族交融C. 加强中央集权D. 实现南北统一17. ( 2分) 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A. 都孝顺长辈B. 都坚持自己鲜卑族身份C. 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 都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18. ( 2分)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A. 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 改穿汉服C. 统一度量衡D. 统一货币19. ( 2分)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讲汉语,穿汉服。
”材料反映的是()A. 齐国管仲改革B. 秦国商鞅变法C. 楚国吴起改革D. 北魏孝文帝改革20. ( 2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迁都长安③官员及家属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④改用汉族姓氏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21. ( 2分) 独孤焘是北魏贵族。
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孝文帝改革后的是()①他上朝时必须穿宽大袖子的汉服②在一切公私事务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③与孝文帝一起翻阅品读汉族史书典籍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世家大族之女为妻A. ①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22. ( 2分) 某诏令曰:“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颁布这一诏令的是()A. 齐恒公B. 秦始皇C. 汉武帝D. 孝文帝23. ( 2分)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为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 盘庚迁都B. 明成祖迁都C. 周平王迁都D. 孝文帝迁都24. ( 2分) 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A. ①②③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⑤25. ( 2分)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A. 长安B. 洛阳C. 平城D. 北京26. ( 2分) “皇帝总是对胡汉联姻龙颜欣慰,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应聘各汉族臣僚的女儿之姻缘。
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复音姓氏改称‘元宏’。
”“皇帝”这些做法的历史作用是()A. 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B.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 抵御了外来侵略D.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27. ( 2分) 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文景之治D. 光武中兴28. ( 2分)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 长安B. 洛阳C. 应天D. 燕京29. ( 2分) 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 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 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30. ( 2分) 帝日:“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陛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帝”的改革措施是()A. 用汉姓B. 穿汉服C. 说汉话D. 与汉族通婚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90分)31. (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材料三: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1)材料一中“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3)说明材料三“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32. ( 20分) 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
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33. (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反映出哪一少数民族的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反映出哪一改革措施?在其改革的措施中,最能接受汉族文化的是哪一措施?(3)据材料一、二,说说此次改革的影响。
34. ( 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1)材料中的“帝”指谁?他属于哪一个政权?(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3)上述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内容?(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35. (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我曾读过商君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的书,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为很相似。
但最终他还是落了个谋反的恶名被处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诏不得以鲜卑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1)两则材料分别说的是中国古代哪两次改革?(2)写出和材料二有关的改革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