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从孝文帝迁都那刻开始走向灭亡
- 格式:docx
- 大小:15.02 KB
- 文档页数:2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
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对民族的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北魏统治集团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事。
由于他的全盘汉化改革,导致鲜卑民族精神的丧失,鲜卑贵族腐化堕落,各种矛盾的极化,最终引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使北魏最终导致灭亡。
标签:孝文帝;汉化改革;矛盾激化;北魏灭亡历史教科书中所说的孝文帝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分界线是孝文帝迁都前后。
也就是说第一阶段是迁都前平城时期的改革,第二阶段是迁都后洛阳时期的改革。
迁都前的孝文帝改革实际上都是由冯太后主持的,与孝文帝本人并无多大关系。
孝文帝本人真正主持改革是在迁都洛阳后才开始的。
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如何评价,史学界历来都因站的角度不同,因而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客观地讲,孝文帝这一时期的改革对历史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对鲜卑本民族却是一场灭顶之灾。
一、文化的否定、凝聚力的破坏,导致鲜卑民族精神的丧失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虽然加快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大融合,但這些措施也在去除民族特色的同时致使鲜卑民族精神的丧失。
孝文帝的迁都举措削弱了鲜卑民族的凝聚力,对其民族精神的丧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1]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正是由于在这种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
但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举,受到了鲜卑贵族绝大多数的反对。
孝文帝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采取了非常手段得以迁都。
然后对反对迁都的鲜卑贵族杀了一批;对保守派在平城一带留了一批;在洛阳提拔重用了一批汉门阀士族。
这样在鲜卑内部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分裂,同时也意味着其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受到破坏。
历史证明,如果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他的国家就会一盘散沙,没有方向没有出路,只有灭火。
正如王夫之所评:“自迁洛以来,涂饰虚伪,滥于释,皆可谓沐猴而冠者也。
糜天下于无实之女,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而上莫之,于是而精悍之气销矣,朴固之风斫矣”[2]。
孝文帝改革致北魏衰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被浓墨重彩地褒而扬之。
可是,传统的教科书掩盖了一个争议颇多的观点:强大北魏的衰亡始于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呢?孝文帝改革的弊端到底在哪里呢?北魏迅速衰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谁又是北魏改革的真正先行者?果敢勇毅的孝文帝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悲剧人生呢?著名作家曾纪鑫为你深入解读。
娃娃皇帝公元467年,拓跋宏生于当时的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两年后被立为太子。
虽已入主中原,但拓跋部仍保留着过去早婚的习俗,拓跋宏出生时,其父献文帝拓跋弘年仅14岁。
拓跋部建立北魏后,学会了中原王朝维持皇权统治的某些做法,并定为制度严格执行。
比如后宫产子,一旦该子被立为太子,其母就要被赐死。
其用意在于避免皇帝年幼即位,大权落到母系外戚手中。
因此,拓跋宏在两岁多被立为太子时,母亲思皇后李氏即被“赐死”。
这一野蛮的做法不仅给拓跋宏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仿佛预示着他日后家庭生活的凄凉与不幸。
由于拓跋宏从小失去亲母,因此便由祖母冯太后抚养。
冯太后也非血亲,只是名义上的祖母。
她是汉族人,“性聪达”、“粗学书计”,受过封建传统文化的教育。
她性格坚强,做事果决,颇具政治家之风采,《魏书·皇后列传》说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
拓跋宏父亲拓跋弘即位时,年仅12岁,北魏孤儿寡母,政局不稳,冯太后初露锋芒,收捕擅威作福的专权丞相、车骑大将军乙浑,平定关中叛乱,临朝称制,掌握了朝政大权。
拓跋宏刚一出生,冯太后即摆出“罢令,不听政事”的姿态,将政权交给其父拓跋弘。
当献文帝拓跋弘亲政后,开放山泽之禁,开仓救济灾民,带兵北伐柔然,很快就显出了他年轻有为、桀骜不驯的风姿,权欲旺盛的冯太后便再也坐不住了,干预北魏政事也就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这自然会引起献文帝的不满,加之他们并非血亲母子,于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宫廷权力斗争于不知不觉间就爆发了,结果自然是根基深固、极富政治谋略的冯太后获胜。
北魏在平城统治了108年,为何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40年就宣告灭亡了呢?北魏刚建立那会儿,拓跋珪把都城设在了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
这地方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靠着北方草原比较近,打柔然很方便。
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北魏常年被北方的柔然袭扰。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5岁的拓跋焘刚登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北伐柔然,而且打了好几次。
为啥?原因很简单,北魏要想争霸中原,就必须要先解决后顾之忧。
每次北魏想要南征,柔然就来搞一下子,这不把人给烦死吗?所以说拓跋焘先把柔然给打服了,再兼并大夏、北凉、北燕、仇池等政权,就容易多了!不过北方草原民族,行动迅速,来得快走得也快,你还找不到他们的根据地。
因为他们的全部家当,都在马背上,随时能搬家。
所以说柔然一时半会儿消灭不掉。
既然如此,北魏便开始在北方设立军镇,以此抵挡柔然的入侵。
这些军镇,统称为北魏北方六镇。
我们先把北方六镇放一放,等下要用到他们。
一、孝文帝元宏南迁,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
公元494年,北魏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那就是迁都!这事儿对北魏群臣来说,可谓是相当煎熬。
为啥?因为群臣们的不动产基本都在平城,忽然迁都,让这些房产、商铺变得一文不值。
你说群臣的损失谁来弥补?很显然,平城出现了利空的消息,抛售房产的情况屡见不鲜。
可接盘的少啊,大家又不是呆子,明知道有迁都的可能,还往里跳,这不是白白做了韭菜嘛!因此群臣的身价暴跌,他们将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孝文帝释放迁都信号这件事上。
因此百般阻挠是少不了的了!元宏有自己的考虑,他觉得平城距离中原地区,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要想汉族和鲜卑族融合在一起,就必须要将鲜卑贵族们,扔到中原汉地去。
汉化改革,是元宏一生的夙愿。
他倡导大家习汉俗、穿汉服、说汉话,甚至把姓名都改成汉人的姓名。
比如说原来北魏皇族是拓跋氏,可元宏偏偏将其改成了“元氏”。
这件事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但所遇到的阻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大量鲜卑贵族都不服气,不愿意这么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高频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知识要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北魏的崛起1、建立:386年拓跋珪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迁都:398年盛乐→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一次迁都)。
3、统一: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
4、统治: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
(1)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①实行编户,定居生产: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
③重用汉族地主,仿汉制设官;④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2)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①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
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
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
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
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迁都对北魏有何影响?接下来古朝网告诉大家的是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迁都对北魏有何影响?希望以下内容能揭开大家的是疑惑!!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
北魏第七位皇帝。
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在刘裕建立宋朝以前,我国北方兴起了一个国家,叫做北魏。
原来,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曾经灭亡了一个代国。
淝水之战以后,鲜卑贵族拓跋珪在公元386年乘机称王,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北魏,也叫后魏。
两年后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称皇帝,就是道武帝。
传到他的孙子太武帝拓跋焘时,北魏先后灭了后燕、夏、北燕、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跟江东的刘宋王朝南北对峙。
从此,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北魏的皇位传到第六代,继位的年轻皇帝,后来成了一位厉行改革的政治家,他就是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三岁被立为皇太子,五岁那年登基。
他什么事也不懂,由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治理国家。
冯太后是个女政治家,她在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对官吏实行俸禄制度,从而打击了贪污和奢侈的风气。
实行“三长制”(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清查出了许多隐瞒的户口,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实行均田制,把政府掌握的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使农民有了衣食来源,交得出赋税,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农业生产也有了发展的可能。
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去,二十四岁的孝文帝筑亲自执掌起朝政大权来了。
到这时候,他已经读了很多汉族的经书和史书,对汉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并有卓越的见识。
他很有才华,常常在马背上口授文章,让随从记录,整理出来用不着改动一字。
他颁发的诏书,都是亲自起草的。
他的武艺也很好,射箭百发百中,能用手指敲碎羊的肩脚骨。
这样一位有真实本领的孝文帝知道,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继续冯太后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南北朝时期【内容】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信仰佛教,一心想着修身养性,根本无暇顾及朝中事务。
大臣乙浑趁机将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
公元471年,文成帝的皇后冯氏将乙浑诛灭,并逼迫拓跋弘将皇位让给太子拓跋宏。
拓跋宏即位时年仅四岁。
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就被杀死,祖母冯氏将他养大。
拓跋宏登基后,被称作孝文帝,冯氏被封为太皇太后。
她一直临朝听政二十年,历史上把她称为“文明太后”。
冯氏去世后,拓跋宏重新掌握朝政。
由于从小就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所以他对汉族的文化非常了解。
他觉得要使北魏长治久安,一定要对汉族文化加以吸收利用,对北魏落后的风俗进行改革。
北魏建立政权时,将都城定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
到孝文帝执政时,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拓跋宏发现,平城处在偏僻的地方,这对北魏政府控制中原地区制造了相当大的困难,而且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起来,对平城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此外,平城土地贫瘠,气候干燥,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粮食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只能依赖中原地区提供。
洛阳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如果把都城迁到那里,朝廷一定会更加安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孝文帝才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十分清楚,朝廷里守旧的大臣一定会反对他迁都。
可是,为了北魏政权的巩固,迁都又势在必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想出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一天早朝时,孝文帝对大臣们说:“我想要领兵攻打南齐。
”大臣们纷纷表示,南齐颇具实力,如果贸然发动进攻,恐怕难以取胜。
在这些大臣中,任城王拓跋澄反对得最为激烈。
孝文帝被气得火冒三丈,他不耐烦地说:“我是一国之君,我想出兵便出兵,用得着你说三道四吗?”拓跋澄说:“陛下是一国之君,陛下的话便是圣旨。
但是,我是国家的大臣,劝阻陛下冒险出兵是我的本分。
”孝文帝宣布退朝,之后派人把拓跋澄召入宫中。
他对拓跋澄说:“其实,刚才我向你发火是在演戏,我只不过想吓唬一下文武官员。
论北魏都城变迁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作者:付义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8期摘要: 鲜卑拓跋政权曾先后在盛乐、平城、洛阳等地建都。
孝文帝时,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
在迁都问题上,孝文帝与鲜卑贵胄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孝文帝通过非常手段使迁都得以实现。
但迁都后不久,北魏就开始走向衰落。
孝文帝宁可众叛亲离,也要迁都。
其原因只有探究孝文帝的所说所为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才能揭示。
关键词: 北魏孝文帝都城变迁迁都历朝历代,定都迁都,可谓国之大事,都要慎之又慎。
孝文帝迁都却很草率,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很快从鼎盛走向衰落和灭亡,这里面不能说没有必然的联系。
那么,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史家见仁见智,但大多都从自然环境、社会改革、人文历史、向南发展等方面加以论述,很少从孝文帝内心世界加以探究。
一、北魏前期的都城变迁早在北魏建国前的公元258年,拓跋首领力微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举行祭天大会,此次大会确立了鲜卑拓跋氏在部落联盟中的世袭大酋长位置,盛乐自然也就成鲜卑拓跋政权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位后的第二年,“朝诸大人于参合陂,议欲定都漯源川,连日不决”,[1]什翼犍母后王氏知道后,表示反对,故定都一事未能实现,仍以盛乐为中心。
拓跋珪复代国后,以盛乐为都。
登国二年(公元387年),拓跋势力进入平城一带,以平城为南都。
皇始元年(公元396年)九月进兵中原,大败后燕后,拓跋珪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千米处),“帝至邺,巡登台榭,遍览宮城,将有定都之意”,[2]但因种种原因未实现。
在拓跋珪返代后,为了便于对新占领的山东地区的统治,在今大同地区一方面进行封建化改革,一方面大力建造当时的平城,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
因此前平城早已是南都,又拓跋珪从中山返回后并未回盛乐,一直活动于平城地区,此次迁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非常自然,没有因迁都而引起朝野非议和动乱。
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平城一带发生霜旱。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宁作高贵乡公死数百里邙山土,埋尽千载洛阳人,也记录下古都的废兴之事。
行驶在现今洛阳都市的近远郊,不论走南北哪方,都很容易看到野田里零星散落着的青冢。
而当你打开卫星图,那些大大小小的土包也能让人联想到当初诗人笔下“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的壮观之景。
上一次来洛阳时,曾在前往邙山古墓博物馆的路上看到过汉光武帝陵的路牌,更在邙山古墓博物馆邂逅了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
钟爱北朝,敬佩光武的我,一直很希望来洛阳寻找那些东汉北魏的帝王陵寝,再在这座城中追寻些叱咤风云一时的英雄天子们的故事~ 于是今年中秋,这场说是临时起意却算计划已久的洛阳之行终于实现了~为了看全这些冢,来前也是没少翻材料和地图。
9月13日,赶上中秋佳节,相约了几个朋友开启了我们三日洛阳帝王陵寻迹的旅程。
9点多钟,离开某晋代冢,我导航着早已计划好的第二站——北魏孝庄帝静陵,驱车赶往洛阳市红山乡上寨村南部。
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毕竟,我所最喜欢的北朝时光,基本就是从安眠于此的这位帝王开始的。
那是不堪回首的一段时光,却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应运而生,共同演绎出了一段历史华章。
时至今日即使知者甚少,却仍让读过的人们念念不忘。
不知不觉间,车子开进了小巷里,地图上的点也越来越近。
很快,围墙中的冢茔显露了出来。
这墙中的青冢,便是北魏孝庄帝元子攸静陵的封土…满怀期待却也忧心忡忡地达到了静陵的门口,果如所料一般,这围墙间的铁门是锁着的…一时间来不及郁闷,却在不经意想起了此处墓主人当初所写得那句“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虽然这冢前的围墙很新,也能想见是当地的维护措施,但还是忍不住让人为这里的墓主人感慨…千年前的他,死前被困佛寺之中,不想千年后的他,依旧是被圈着的状态…小小的围墙,将后世的我们隔绝在子攸的葬地之外,短短的距离,却是无法靠近的存在。
据资料显示,静陵的封土直径达30米,残高15米,周长120米,因为视野受限,基本很难看全整个封土。
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北魏分裂之战,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结束。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际,两派势力间相互争夺的发动战争。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北魏的分裂的历史典故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曾经两次调动大军攻打南齐。
由于南齐军民的抵抗,没有胜利。
公元499年,南齐派兵攻打北魏。
魏孝文帝带病抵抗,打退了齐兵。
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
魏孝文帝死后,魏宣武帝元恪继位,北魏又开始衰落。
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为年纪太小,由他母亲胡太后临朝。
胡太后是个专横奢侈的人。
她相信佛教,认为佛法能减轻她的罪过。
她在皇宫旁边造起一座气势宏伟的永宁寺。
寺里供奉的佛像有用金子塑的,也有用白玉雕的,高的一座有一丈八尺。
寺的旁边又建造了一座九十丈高的九层宝塔。
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风吹动塔上的铃,发出的声音,十里以外都听得到。
寺里有一千间僧房,都用珠玉锦绣装饰,叫人看了眼花缭乱。
据说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像这样华丽的寺院,还从来没有过。
北魏的统治者,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凿石窟,建造佛像。
在建都洛阳之前,他们花了三十多年时间,左云冈(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开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万尊以上。
从宣武帝到胡太后,又在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建造佛龛(音kān)。
前前后后开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万人工。
这些石窟和佛像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艺术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负担。
由于北魏以前几代国力强盛,统治阶级搜刮了不少财富,有一次,胡太后偶然到库房去看,发现那里积累的绫罗绸缎多得用不完。
就想出一个主意,下命令叫贵族大臣都到库房里来,把绫罗赏赐给他们。
她规定各人凭自己的力气,拿得动多少就拿多少。
这批贵族大臣是些贪得无厌的家伙,吵吵嚷嚷地都想多拿一些。
可是,他们平时养尊处优,哪里拿得动许多绢匹。
尚书令李崇,章武王元融两个人各背了一叠绢,累得汗流浃背,刚迈开两步,就连人带绢跌倒在地上。
李崇伤了腰,元融别了腿胫,都躺在地上哼哼唧唧叫疼。
北魏从孝文帝迁都那刻开始走向灭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进攻南齐为借口,率领文武大臣及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
行至洛阳时,正好碰到秋雨绵绵,道路泥泞,行军困难,但孝文帝仍坚持行军,大臣们本就不想征伐北齐便借天气原因纷纷出来劝阻,孝文帝则乘机迫使大臣们同意了迁都洛阳的要求,这便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一举措的成功方便了北魏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并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但是迁都洛阳除了给北魏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之后,也带了巨大负面影响。
然而,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使得迁都洛阳给北魏王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没有得到消除反而进一步加深,并且最终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厉行全面汉化,他所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同时,在社会变革过程中,诸多环节不仅需要执政者的热情与魄力,而且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的消耗。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年仅33岁的孝文帝病死于南征的前线。
当时的汉化运动正在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都需要通过更深层的改革来克服,以免出现严重的危机。
但孝文帝的突然去世使其全面汉化政策因未及深入和完成,遗留问题不少,负面效应明显。
一是迁洛破坏了拓跋鲜卑原来的利益制衡关系,激化了拓跋鲜卑的内部矛盾,使北魏王朝原来的立国根基动摇了。
尽管北魏孝文帝以南征为借口迫使文武百官同意了迁都洛阳。
但就整体而言,鲜卑民族的保守势力根深蒂固,反对迁都、抵拒汉化的旧贵族人数颇多,力量甚大。
例如贵族元老重臣拓跋丕,就因反对迁洛而被降职为都督,领并州刺史。
一些极端保守的鲜卑旧贵族,在迁都过程中则不断制造事端,甚至在代北发动军事政变,如穆泰、陆睿等人,其背后的精神支柱实际上是元丕,而孝文帝太子元恂也不赞成迁都,参预谋反,一度谋划北奔。
可以说,以孝文帝为代表的南迁集团与代北保守势力公然决裂了,这便引起了鲜卑上层内部的严重分裂与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魏的统治基础,而孝文帝的英年早逝,使其未来得及制订出消除这些分裂的措施,导致这种分裂与冲突一直存在。
二是分定姓族,使鲜卑宗室贵族等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在汉化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最大利益,与鲜卑民族中的其他阶层形成了严重的分化和对立。
孝文帝迁洛之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认为主要威胁来自南朝,轻视北边防务,不再优待六镇将士,而内迁的贵族仕途通达,排斥守边贵族,号其为族"府户",当做仆役看待。
朝廷对六镇将士少给衣食,各镇军官自更残酷地吃刻薄普通士卒。
此外,随从魏孝文帝内迁的普通鲜卑人和宿卫军人,被看作寒人和武人,寒人永无入仕的希望,武人不列清流,不得任高官美职,这种人也对朝官切齿。
为各方面所切齿的朝官,分成派别,争夺权位,又互相切齿。
这样,鲜卑族内部的分裂,愈来愈深,到魏孝明帝时,鲜卑政权已失去大多数鲜卑人的支持,最终导致公元523年爆发的六镇流民暴动,及至尔朱荣攻入洛阳。
三是,南迁洛阳,促使北魏统治集团腐化堕落,丧失了平城时代的朴素传统和尚武精神,重走西晋司马氏集团的老路,无可挽回地腐败下去,并且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洛阳伽蓝记》卷四记述当时"帝室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夸",他们甚至与腐朽的西晋王公相竞,声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以奢侈相骄。
西晋发生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 , 而迁洛之后的北魏出现了元深与元雍争豪的丑闻。
另一方面,孝文帝迁都之后,父子相继在洛阳大兴土木,耗费民力国力,加剧人民的负担和对人民的剥削。
孝文帝迁都之后,重修魏晋时的台榭观阁并增添设施以满足自己的享受,修筑洛阳城的民夫日"有万计,而工程的耗费"日损千金",他这样作的结果是上行下效。
另外,他的儿子宣武帝更是宠幸奸佞,朝政大坏而一发不可收拾。
而当时的人民则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再加上迁都之后,孝文帝多次对南方用兵,。
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因此,在迁洛之后孝文帝在世时,就不断发生起义暴动,先后有定州民王金钩,新野民张睹、徐州郭陆等揭竿而起,反对横征暴敛。
宣武帝、孝明帝时,此类事件就更多。
其实,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认识,个人感觉吕思勉先生的论述最为恰当。
吕思勉先生曾有论云:"南迁之计,于虏为损乎?为益乎?……谓武质而安,文华而乱,固已曲尽事情,离乎夷狄而未即乎中国,固不免有此祸。
然遂终自安于夷狄可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一人如是,一族亦然。
鸟飞准绳,岂计一时之曲直?是则以一时言,南迁于虏若为害,以永久言,于虏实为利也。
孝文亦人杰哉!"吕先生所论言简意赅,将民族融合的终极规律与鲜卑民族盛衰的命运结合起来,这是比较公道和深刻的论断。
来源:时拾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