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69.64 KB
- 文档页数:2
眩晕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眩晕(vertigo,dizziness)是一种主观感觉障碍。
按感觉的不同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前者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其周围环境物体在旋转,后者是指患者只有头昏眼花和头重脚轻而无旋转感。
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前庭系统病变,由此引起周围性眩晕(耳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脑性眩晕)。
【诊断提示】1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常见于以下疾病。
(1)梅尼埃(Meniere)病:也称内耳眩晕症,是引起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疾病,多见于中年人。
以发作性眩晕伴耳鸣,波动性、渐进性、感音性的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其眩晕为旋转性,常突然发作伴有恶心、呕吐。
面色苍白和出汗,发作多短暂,很少超过2周。
(2)迷路炎:为中耳炎的常见并发症。
如中耳炎患者出现阵发性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听力丧失、平衡失调及外耳道检查有鼓膜穿孔等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3)前庭神经元炎:病前多有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病突然,眩晕时伴有恶心、呕吐,但少有耳鸣、耳聋,眩晕持续时间较梅尼埃病持续时间长,可达6周,痊愈后很少复发。
(4)内耳药物中毒:以链霉素为多见,多为慢性中毒,常于用药后2~4周开始逐渐出现眩晕,7~10d症状达高峰,常伴有平衡失调、步态蹒跚、听力下降、口周及四肢远端发麻,但通常无眼球震颤,闭目难立征阳性。
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也可引起眩晕,但程度较轻。
(5)晕动病:由于乘坐车船或飞机时,内耳迷路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前庭功能紊乱所致。
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女性多于男性。
2.中枢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系、小脑、大脑等的病变所引起的眩晕。
常见于以下疾病。
(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管腔狭窄时,均可发生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常突然发作并伴有头痛、运动障碍(面瘫、肢瘫、吞咽困难等)、站立不稳,感觉异常及恶心、呕吐、出汗、呼吸节律失调、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症状。
急诊眩晕常见原因、疾病分类、处理步骤、鉴别要点、诊断流程、急诊科和神经耳科临床急诊眩晕诊断流程及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疾病临床表现急性眩晕最常见的原因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但在年轻人中,前庭性偏头痛可能更常见。
眩晕患者可能被误诊为良性内耳疾病,如迷路炎或梅尼埃病,远远超过应该诊断的BPPV和前庭性偏头痛。
良好的病史和检查是达到正确诊断的关键,并确保卒中或其他危险的病变不被漏诊。
急性眩晕的中枢性(脑)病因比外周(内耳)病因更有可能需要紧急分诊和处理。
急诊眩晕分类根据目前前庭疾病国际分类,前庭疾病可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AVS)、发作性前庭综合征(EVS)和慢性前庭综合征。
急诊眩晕主要包括所有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和发作性前庭综合征首次及病程早期的部分发作;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在其病程的中后期,由症状的反复发作性,患者已部分适应并了解眩晕的规律,恐慌程度多显著低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
急性前庭综合征是:①急性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十分钟以上乃至数天;②前庭功能检查常可见到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自发性或诱发性眼震、视眼动障碍、前庭-眼反射(VOR)障碍及姿势或步态障碍);③常需要首先确定有无急性脑血管病,其次完善其他中枢性和外周前庭疾病的鉴别。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指的是:①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常持续数秒~数小时;②发作间期的前庭功能检查或可见前庭功能障碍的证据;③需要完善外周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
急性眩晕急诊全科处理步骤:①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③瞳孔和眼动检查;④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⑤其他有关的颅神经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
异常者可先行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
如果是神经耳科医生接诊,由于专业知识、检查手段的便利,更快进入眩晕鉴别诊断流程。
急诊眩晕鉴别要点根据眩晕症状的特征,可以基本确认是急性前庭综合征还是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然后酌情配合专科检查,如:在急性发作期可以选择进行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和头脉冲试验(vHIT),前庭双温、转椅试验等需要急性期过后择期进行。
持续性姿势性感知性头晕(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 PPPD)的概念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PPPD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在Barany协会的倡导下于2017年国际前庭疾病最终版PPPD诊断标正式出炉。
PPPD的前世与今生在1870年代最初由3名德国医生描述了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出现的头晕、运动不适的综合征,伴有自主神经症状、焦虑等。
但是对这种描述的综合征是由什么导致的,三位医生的认识有所不同。
Benedikt认为是“广场眩晕症(Platzschwindel)”,认为是神经眼科学介导所致;Cordes认为“广场恐怖症(Platzangst)”,认为由心理因素介导;Westphal 提出姿势、运动、空间的影响,认为此种综合征是“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e)”的一部分,到了20世纪初,随着神经科学、耳科学和精神病科学的发展,一些小样本病例研究空间与运动的关系,包括超市综合征,空间恐惧症,视觉诱发的运动症状等研究。
PPPD的今世蜕变,先理一下时间线和蜕变史。
PPPD的流行病学PPPD的发病率是仅次于BBPV的常见疾病,在一个三级诊疗中心观察的数据显示PPPD的发病率占所有评估前庭症状来就诊病人的15-20%,疾病平均持续时间为4.5年,有些病人的症状达数十年。
个体残障差异很大,从日常功能很少限制到严重障碍无法工作。
病人平均年龄是40岁,范围可从青少年到晚期成人。
在我们的眩晕门诊一年的数据显示CDS占到20%,与其他大型研究中心数据相近。
图为陕西省人民医院眩晕门诊数据PPPD的诊断标准1. PPPD的诊断标准见下图。
2. 症状解析(1)头晕:头脑朦胧、胀满、沉重、轻飘感,感觉其空间定向不敏感、视觉焦点不清晰,(2)不稳:直立时不稳固或摇摆,(3)非旋转性眩晕:摇摆、滚动、往返、上下跳动的感觉,(4)被动运动指由运输工具或其他运动(乘车或电梯/升降梯,被人群推挤的运动,(5)视觉刺激可以是视觉环境中的大物体的刺激:包括来往车辆,地面和墙面上覆盖的繁杂图案,大屏幕上显示的图形)也可以是在近距离看到的小物体(例如,书籍,电脑,移动电子设备)。
2024持续性眩晕发作的前庭神经炎诊断与治疗头晕和眩晕是临床门急诊最常见的症候之一。
以头晕、眩晕和姿势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前庭综合征或疾病是患者就医的常见原因,其终生患病率高达17%~30%.由于不同疾病表现的相似性和同一疾病表现的异质性,对于前庭综合征相关的病因快速判断存在一定难度。
本文对前庭神经炎这一急性前庭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介绍。
前庭神经炎(VN)是指一侧前庭神经急性损害后出现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和不稳,易向患侧倾倒等症状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外周性眩晕疾病。
在所有周围性眩晕中,VN发病率位于第3位,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和梅尼埃病。
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VN患者复发率低,因此再次发作常不支持VN诊断。
10%~15%的VN患者可以继发BPPV,30%~5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头晕,可表现为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IVN的诊断及注意事项(一)诊断标准《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建议VN的诊断标准如下:1.急性、首次、持续性眩晕发作,伴恶心、呕吐和姿势不稳。
2.无听力下降及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或体征。
3.单向水平为主略带扭转的自发性眼震,伴或不伴轻微上跳成分,眼震符合亚历山大定律,患侧甩头试验阳性。
4.相关辅助检查提示单侧前庭神经功能减弱,如患侧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增益降低伴纠正性扫视,患侧双温试验反应降低,患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异常,患侧眼偏斜(OTR)等,纯音听阈检测显示听力正常(或明确听力损害与本次疾病无关λ5.除外其他疾病,必要时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二)注意事项VN常急性起病,有时表现为突然起病,基本为有生以来第一次眩晕发作,表现为严重眩晕,患者常明确描述为〃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及不能行走或步态不稳感,站立或行走时易向患侧倾倒,症状呈持续性,至少超过24h,一般在发病后48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缓慢减轻。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ICVD版诊断标准这是正进行多年的建立前庭疾病国际分类(ICVD)的一部分。
ICVD使用结构性过程来制定对前庭症状,综合征,疾患和疾病的国际性共识。
这个过程是由Barany协会分类委员会(CCBS)指导的。
CCBS是具有国际代表性的多学科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诊断标准以便后续评论并在出版前进行完善。
这些标准建立在当前最佳科学证据的严格评估基础之上的。
根据CCBS为ICVD建立的模板,所有定义都由注释,评论和书面讨论支持。
VP的标准是在4年期间(2013-2016)经过反复讨论,报告介绍和提炼改进而制定的。
其间特别关注了标准的实用性,在世界各地每个国家的可应用性,尤其是在没有可利用实验室检查时的适用性。
诊断标准分为两个: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诊断标准(表1)和可能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诊断标准(表2)。
这两个诊断标准都必须满足标准的每一条。
注释:1.鉴于前庭阵发症是一个发作性前庭疾病,通常以高频度发作为表现,因此确定了发作次数。
但发作频率变异性很大,从每天发作30次到每年发作数次不等。
疾病过程通常呈慢性(即超过3个月),有些病人经受每年数百次发作的痛苦。
2.大多数发作为自发性(即意想不到)。
有些病人可能在直立位向右或左转头时诱发发作。
似乎类似于因感觉传入诱发的三叉神经痛发作。
触发的头或身体运动通常不与BPPV类型相同。
有些病人眩晕和眼震的发作可由过度换气诱发。
如果发作反复因持续性向侧方转头引起,应考虑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作为鉴别诊断。
3.眩晕类型(旋转性或非旋转性)或者方向性倾倒在个体内相当一致。
如果在站立或者行走时发作,病人通常会感到不稳。
4.持续时间:大多数病人的发作仅一秒最长一分钟。
另些病人发作的持续时间或有些发作可长达数分钟或随着病程而延长。
短崭性发作的鉴别诊断应考虑Turmakin’s耳石危象,阵发性脑干发作,外周淋巴漏,还有少见的前庭先兆性癫痫(“鉴别诊断” 见下面)。
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附1 例报告)【摘要】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一种突发性眩晕的疾病,枕叶梗塞则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
本文报道了一例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病例,详细介绍了患者的临床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
在讨论部分,分析了本例报告的意义和临床启示,强调了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结语中指出,对于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枕叶梗塞的可能性,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
本文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关键词】急性前庭综合征、枕叶梗塞、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病史、讨论、临床启示、结语。
1. 引言1.1 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定义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一种突发性严重头晕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眩晕、伴随恶心、呕吐、倾斜感或旋转感等症状。
急性前庭综合征是由内耳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它与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疾病不同,其病程比较短暂,但症状较为严重。
患者常常因为头晕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急性前庭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描述和临床体征,辅以听力检查、眼球位置试验、前庭功能检查等。
对于确诊急性前庭综合征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症状的持续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前庭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罕见,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通过本例报告,我们希望能够对急性前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临床医生在处理这类疾病时提供帮助。
1.2 枕叶梗塞的概述枕叶梗塞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颅内动脉或其分支的栓子或栓塞导致脑组织血供不足而引起。
这种疾病常常突然发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枕叶梗塞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脑组织缺血,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功能障碍。
患者常表现为急性头痛、头晕、呕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
眩晕类疾病的诊断思路(完整版)摘要眩晕是前庭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除眩晕外,前庭症状还包括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姿势症状。
2015年国际眩晕疾病分类(IeVD)将前庭性疾病分为急性前庭综合征、发作性前庭综合征及慢性前庭综合征,临床诊断可以根据此分类的思路进行初步排查。
临床医生需先了解各综合征包含的各种疾病的特征,即可进行综合征分类后,再进一步初步诊断。
其中,急性前庭综合征需引起重视的是要首先排查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性前庭综合征的重点是各种常见眩晕病的鉴别。
眩晕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因其本身表现的多样性及所涉及的疾病众多,一直以来与这类症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扰广大一线临床医生的难题。
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前庭性疾病,虽然眩晕是前庭症状中最主要的一种,但非唯一症状,2015年国际眩晕疾病分类(ICVD)对前庭症状进行明确分类Z并对前庭性疾病的类别、部分疾病的定义和诊断标准进行了系统的规范[1 ]。
本文对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前庭性疾病的诊断思路问题进行讨论,而与眩晕头晕相近的症状如头昏、头沉、头胀疼、乏力等,通常出现于血压高(或低)、贫血等内科疾病患者,需先予排除,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前庭症状的分类根据ICVD前庭症状分类,前庭症状包括眩晕、头晕、前庭视觉症状、姿势症状4种。
眩晕指自身的运动错觉,头晕指空间定向障碍和损害,二者均包括自发性、诱发性、位置性、头动性、体位性等。
前庭视觉症状包括夕卜在眩晕、视振荡、运动诱发视觉模糊等。
姿势症状发生于直立体位,包括不稳感、倾倒感、平衡性跌倒等[1]。
通俗地讲,最常见前庭症状不仅包括"天旋地转或晃动"的感觉,也包括头晕Z还包括走路时眼前景物振动不稳模糊,以及不稳感、倾倒感等。
二、前庭性疾病的分类ICVD对于前庭类疾病的分类按发作类型进行,包括:急性前庭综合征、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慢性前庭综合征[1]。
1 .急性前庭综合征:指单次急性发作,持续时间24 h以上,疾病包括:脑卒中、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伴眩晕、梅尼埃病(MD)及前庭性偏头痛(VM)首次发作。
2020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要点)2020前庭神经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要点)前庭神经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目前前庭神经炎的诊断治疗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患者在急性期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干预,导致病情迁延。
本共识旨在综合国内外关于前庭神经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多学科专家的临床经验,为前庭神经炎的临床诊治提供规范化的标准,以期规范和促进前庭神经炎的诊疗工作。
本文其中的共识的要点进行总结。
共识一迄今为止,国际上尚缺乏VN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实践指南,且VN命名混乱,导致目前临床上针对此病的诊断治疗缺乏明确和统一的标准。
基于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证据,本共识建议使用前庭神经炎,不再使用前庭神经元炎和其他名称,未明确诊断前可先纳入急性前庭综合征的诊断范畴。
共识二VN是常见的急性前庭综合征,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30~60岁多发,无性别差异。
但由于目前的流行病学数据较少,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研究选择偏倚等原因,此病的临床发病率可能被低估。
共识三现有证据多提示VN是由潜伏于前庭神经节的HSV-1再激活引起,炎性反应及继发的骨性通道对肿胀的前庭神经的压迫损伤是VN最可能的发病机制。
前庭上下神经所属的骨性通道的剖解学差异及其他因素导致了前庭上神经更易受累。
共鸣四大部分VN为单相病程,急性起病,持续性眩晕、不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前庭综合征,不伴听力和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及恢复期,不同时期的患者常具有不同临床表现。
在VN的诊断中,应重视对起病初期的病史追溯,同时也要重视对自发性眼震、甩头试验、摇头试验、闭目直立试验、闭眼原地踏步试验及OTR三联征的体格检查。
共识五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可尽早选择相应的前庭功能检查,以便进行个体化的精准诊断,制定前庭病愈方案,并进行预后评估。
除了双温试验、vHIT和VEMP等前庭功能检查外,应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同时可进行OTR和转椅等检查。
前庭神经炎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和处理策略摘要前庭神经炎(VN)是一侧外周前庭功能急性损害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持续性眩晕和不稳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
症状持续超过24 h,无听力下降和无其他局灶神经症状,体格检查显示单向水平略扭转自发眼震,眼震快相指向健侧,床旁甩头试验向患侧快速甩头时见纠正性扫视,姿势不稳易向自发眼震慢相侧倾倒。
临床可将VN分为3期,2周内为急性期,2周至3个月为亚急性期,3个月以上为慢性期,不同分期其临床特征和治疗各不相同,同时也代表不同的前庭代偿机制。
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静态症状,VN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鉴别诊断重点排除小脑后下和小脑前下动脉梗死,治疗应使用激素,前庭代偿以适应为主。
亚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动态症状,治疗以使用促进前庭代偿药物和前庭康复训练,前庭代偿以感觉替代和适应为主。
一些患者在慢性期已完成前庭代偿,临床几乎无症状体征,部分患者由于代偿不全或形成新的多感觉整合,发展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包括解释、习服、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
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是指一侧外周前庭功能急性损害后,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持续性眩晕,伴恶心、呕吐和不稳等症状,且不伴有耳蜗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
本病发作时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外周性眩晕疾病,在所有周围性眩晕中,VN发病率位于第3位,仅次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
一、VN分期的国内外标准在国内非眩晕专科医生易将本病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或笼统称之为“眩晕综合征”,即使是眩晕专科医生在诊断VN 后,也存在“重药物治疗,轻康复训练”“重前庭功能检查,轻临床特征描述”等现象。
同时患者就诊时常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就诊时的症状、体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此时处理策略也应有所差别,因此对于临床接诊医生,应先判断患者处于疾病哪个阶段,然后再给予恰当的处理。
前庭阵发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主要特征为短暂的、反复出现的眩晕发作。
患者常常在头部变动时出现眩晕、晕眩以及视觉扰乱等症状。
临床上,前庭阵发症患者的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临床表现前庭阵发症患者主要表现为短暂的眩晕发作,可能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迷路感。
这种眩晕发作通常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在被甩动或者旋转。
患者还可能出现视觉的扰乱,例如跳跃、模糊或者双重视觉。
眩晕发作通常在头部姿势改变时触发,例如抬头、低头、转头或者转身等动作。
这些发作可能反复出现,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除了眩晕发作,前庭阵发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头痛、耳鸣、听力下降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会使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增加诊断的难度。
对于可能患有前庭阵发症的患者,应该综合考虑其眩晕发作的特征以及伴随症状,以便做出正确的诊断。
影像学特点前庭阵发症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疾病,并对该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目前认为,前庭阵发症可能与听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微血管压迫有关,因此影像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听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影像检查中。
头颅MRI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前庭阵发症患者而言,其主要作用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眩晕的疾病,如前庭神经瘤、小脑占位等。
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主要包括听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影像学改变。
在一些患者中,MRI可能显示听神经血管冲突的存在,这与前庭阵发症的病因机制密切相关。
MRI还可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脑干或小脑病变等。
除了MRI,听神经电生理检查也对前庭阵发症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听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听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诊断前庭阵发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一般情况下,前庭阵发症患者的听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可能显示前庭神经兴奋性改变,这也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猫前庭综合症的病因及症状猫咪前庭综合征是小动物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神经综合征,原因多种多样。
从致病源上看它可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
同时它也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它是由于位于延髓的前庭神经核的中枢性损害,以及第8脑神经的前庭神经部分损害,引起的猫咪身体平衡失调的疾病。
一、前庭疾病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发性的有:1、猫的前庭综合症:急性、特发性、非进行性前庭疾病。
特发性的疾病,据推测是由于Cuterebra蝇幼虫所致。
2、先天性前庭综合症失去听力、视力下降、头部持续性倾斜或震颤,眼球水平震颤等化验没有无特征性变化。
继发性的有:①继发于肿瘤②中枢性或小脑性前庭疾病3、外周性前庭综合征的病因包括:①特发性前庭综合征;②内耳感染;③鼻咽息肉;④甲状腺机能减退;⑤肿瘤,包括鳞状细胞癌、盯聆腺癌和淋巴瘤;⑥药物引起的耳毒性。
二、代谢疾病门静脉短路:饭后病情加重。
视力障碍,盲目运动精神沉郁,嗜睡。
偶见后肢痉挛,盲目运动,间歇性喘,饮食欲较好,流涎,视力骤减。
pSS患者的BUN生化检测值低于参考值,ALT和ALp的检测值在正常的范围或偏高,,血氮浓度明显升高.有尿液尿酸晶体.X光检查,肝脏小。
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多食多饮多尿兴奋肌肉震颤哀叫不停,无力高血压性视网膜剥离性失明。
1、Cuterebra蝇幼虫引起的可能性极小,可排除猫前庭综合症2、视网膜完整无缺,没有兴奋现象,无多饮食多尿等甲亢的症状,可排除。
3、血氨化验数值属于正常范围,无流涎现象,症状与吃饭无关,可排除门静脉短路4、中枢性小脑性的症状不明显,可排除继发性的前庭疾病5、血象化验属于正常范围,可排除李氏杆菌等感染疾病。
四、特发性前庭疾患前庭综合征的主要类型之一,单纯的前庭症状表现,急性平衡失调,显著的头部倾斜,判断障碍,运动失调,没有其他症状。
猫咪发病没有年龄限制,多在晚夏、初秋出现症状,初期症状突然出现,然后显著衰弱,容易误诊为痉挛发作和脑中风。
这种症状要与单纯的中耳炎进行区别。
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附 1 例报告)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包括中风、脑出血、脑炎、耳部疾病等。
枕叶梗塞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原因,但也是急性前庭综合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例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病例,并对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1. 病例介绍患者,男,50岁,因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入院。
患者起病时突然出现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严重影响行走。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眼球运动正常。
双侧前庭冷热试验提示右耳极度弱反应,左耳无明显异常。
头颅 MRI 检查显示左侧枕叶灰质梗塞。
2. 临床特点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等症状。
枕叶梗塞是一种罕见原因,通常表现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表现,眩晕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此病例的特点是病情突然发作,伴有强烈的眩晕症状,伴有恶心、呕吐,行走不稳,这些都是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典型表现。
前庭功能检查发现右耳冷热试验异常,提示存在前庭功能异常,与枕叶梗塞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吻合。
3. 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最终确诊为急性前庭综合征,并确定病因为左侧枕叶梗塞。
在治疗方面,首先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随后,开展针对枕叶梗塞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治疗等。
还需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
4. 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行走能力逐渐恢复。
随访6个月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能力未见明显影响。
5. 讨论急性前庭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而枕叶梗塞则是其中的一种少见原因。
枕叶梗塞所致的急性前庭综合征通常具有病情急剧突发、眩晕等症状明显等特点。
对于这类病例,及早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附 1 例报告)急性前庭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由内耳异常引起,表现为头晕、眩晕和不稳定的步态。
枕叶梗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中风类型,通常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偏瘫和意识障碍。
本文将讨论一例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并进行详细的病例报告和讨论。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61岁的女性,因头晕和眩晕症状入院。
患者在入院前一周开始出现头晕和眩晕症状,伴有恶心和呕吐。
她还抱怨自己的步态变得不稳定,经常感到站立不稳。
在入院初步检查中,患者的眼球运动和震颤反应正常,但头部转动时会觉得头晕。
患者的大脑MRI检查显示右侧枕叶的梗塞病变。
患者还接受了石蜡切片检查,确认了枕叶梗塞的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和康复训练,症状得到了缓解。
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头晕和眩晕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步态也恢复了正常。
讨论:本例报告中,患者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最终确诊为枕叶梗塞。
枕叶梗塞通常由于血栓形成或栓子栓塞引起,导致枕叶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枕叶是大脑皮层的一部分,负责处理平衡、空间定位和身体姿势调节等功能。
枕叶梗塞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眩晕和不稳定的步态等症状。
在本例中,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和康复训练,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继续扩大,减少梗塞灶的大小和范围。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和步态功能。
及时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也对于患者的痊愈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例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急性前庭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枕叶梗塞的病例,强调了对于不典型症状的重视和及时的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病例研究和临床实践,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案。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2020双侧前庭病诊断标准: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完整版)Bara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了双侧前庭病(bilateral vestibulopathy,BVP)的诊断标准。
其诊断需基于病史、床旁查体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估。
BVP是一个临床综合征,诊断时应考虑其已知的病因(例如耳毒性药物中毒、双侧梅尼埃病、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其是一类以站立或行走时出现不稳症状、在头部运动或黑暗环境和(或)地面不平时不稳加重为特点的慢性前庭综合征。
摘要双侧前庭病(bilateral vestibulopathy,BVP)的诊断需基于病史、床旁查体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评估。
BVP是一类以站立或行走时出现不稳症状、在头部运动或黑暗环境和(或)地面不平时不稳加重为特点的慢性前庭综合征。
此外,患者可伴头部或身体运动诱发的视物模糊或振动幻视;在静坐或平躺时通常没有症状。
双侧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功能明显下降或缺损是诊断BVP的基础。
对于角前庭-眼动反射(angular VOR,aVOR)的检测,可以通过头脉冲试验(head impulse test,HIT)、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IT,vHIT)和巩膜搜索线圈技术来评估高频区域的功能,温度试验检测低频区域功能,正弦谐波或阶梯模式的转椅试验评估中频区域功能。
BVP诊断标准:双侧水平VOR增益均<0.6(角速度为150°/s~300°/s)和(或)温度试验反应减弱(每一侧冷水和热水刺激诱发出的眼震高峰慢相角速度(slow-phase velocity,SPV)之和<6°/s)和(或)正弦谐波转椅试验(0.1 Hz,Vmax为50°/s)水平VOR增益<0.1,相位超前>68°(时间常数<5 s)。
可能的BVP诊断标准为上述典型症状和床旁HIT显示双侧水平半规管病变。
2022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的诊断相治疗(全文)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
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剌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
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专家共识》,旨在规范PPPD的诊丁:i..,..I口。
临床特征〉头晕、不稳、非旋转性眩晕的一个或多个症状(如朦胧、不清晰、发胀、头沉、头雷、摇晃、跳跃、上下跳动等感觉L〉至少3个月的时间内频繁出现症状,但并非必须一直持续存在(在30d 中至少15d出现上述症状),多数患者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会出现症状,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
〉发病的起因可为急性、阵发性、慢性前庭疾病,也可为真他神经系统疾病或心理疾病,一般不经历无症状期,在该病之前出现的大多数为急性或发作性疾病。
〉高无特定诱因均可出现症状,在直立姿势、无论方向及位置的主动或被动运动、移动的视觉剌激或复杂的视觉环境下症状可加重。
〉可引起显著的焦虑,也可加重原有心理疾病,可与多种疾病共病,对日常生活活动造成影响。
〉在临床特征中值得注意的是:1.PPPD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症状加重并伴有运动感,但只持续数秒,如只再单独E短暂的症状加重应考虑真他疾病可能;如已发生了PPPD则不需要再有诱发疾病即可出现持续的前庭症状;2虽再无诱因均可发病,但视觉或运动剌激、睡眠问题、焦虑及惊恐发作、心律失常、轻度脑损伤是PPPD的常见诱因;3.PPPD可与真他疾病共病,但需要把前庭症状归为最合适的已确定疾病。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目前前庭功能检查尚缺乏帮助诊断恒定旦真高临床意义的异常类型,但PPPD患者可出现与真触发或共存的外周或中枢性前庭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