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污染影响与治理
- 格式:docx
- 大小:16.28 KB
- 文档页数:2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概述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淮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措施。
本文将针对淮河的水污染问题,介绍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并详细介绍当前采取的水污染措施,包括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类。
1. 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可以确定其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源,一般包括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等。
在淮河流域,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化肥厂,它们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中,导致淮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2. 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是指难以确定具体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其主要来源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
在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淮河水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农田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引起的水土流失都会导致淮河水质受到污染。
淮河水污染措施为了减少淮河的水污染,相关部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分别针对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进行治理。
1. 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控制和减少工业企业和化肥厂的废水排放,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罚。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2. 非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并定期对农田土壤和水质进行监测;•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种植方式;•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减少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对淮河水环境的影响;•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加大对畜禽养殖的监管力度,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减少畜禽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水质,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第四条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第五条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以下简称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本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任务分解到有关市(地)、县,签订目标责任书,限期完成,并将该项工作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第七条国家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优惠、扶持政策。
第八条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妥善做好淮河流域关、停企业的职工安置工作。
第九条国家对淮河流域实行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以下简称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计划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四省人民政府,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拟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经由领导小组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淮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淮河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知识点的认识】
淮河的主要问题洪涝、水污染.
淮河治理开发的目标是以防洪为主,兼顾除涝、发电、灌溉、航运、水产、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淮河流域规划中逐步提出和明确了治理开发的骨干工程.
(1)修建大型水库.
(2)开辟入江入海水道.
(3)新建和加固堤防.
(4)新辟排洪排涝河道和分洪道.
(5)蓄(滞)洪区.利用平原区的洼地,在四周筑堤,在大洪水时,临时分蓄一部分洪水.
(6)行洪区.行洪区是扩大淮干中游泄洪能力的一种工程措施.
(7)控制枢纽.
(8)河道整治.
(9)污水处理.
【解题思路点拔】
关键是理解记忆淮河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淮河水体污染严重,下游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
1/ 1。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一、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流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特殊,被誉为“黄金水道”。
然而,近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污染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淮河,导致水质恶化。
一些工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成为主要的水污染原因。
2. 农业污染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大量的化肥、农药未经充分分解就被农田吸收,最终流入淮河。
此外,农村直排污口的存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城市污染淮河流域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污水也成为淮河流域主要的水污染源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紧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城市在饮用水、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面临严峻的压力,导致城市污水处理不彻底,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三、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影响1. 生态破坏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减少,栖息地破坏,生态链断裂,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鱼类、垂钓等水产资源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寡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2. 健康危害淮河沿岸居民饮用水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由于水污染物中存在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长期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源性疾病,如癌症、肝脏疾病等。
四、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策略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情况,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遵法意识,提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淮河污染调研报告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等省份,是华东地区的主要水源之一。
然而,多年来,淮河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淮河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主要从淮河的污染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淮河的污染现状1. 水质污染严重:淮河的水质受到了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严重影响,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和有机物等。
2. 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水质污染对淮河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鱼类、水生植物等生物资源减少,影响了当地的渔业和生态平衡。
3. 地下水污染问题:淮河周边的地下水也遭受严重污染,由于持续的化学物质渗入地下水层,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给周边城市和农田的用水带来了风险。
二、淮河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污: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较快,许多企业存在排污不达标的问题,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或通过排污渠道进入淮河,成为淮河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农业面源污染:流域内大量农田利用化肥和农药进行农作物生长,这些农业面源污染物随雨水流入淮河,导致水质污染。
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流域内的城市存在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的问题,污水未经处理或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淮河。
4. 污染治理不力: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于工业企业和农田的污染治理监管不严格,导致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三、解决淮河污染的方案1. 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田的污染治理监管,严格排污许可制度,对不达标排污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2. 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能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的种植模式,减少化学物质进入淮河的数量。
3.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生活污水经过适度处理后再排放。
淮河污染现状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
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然而淮河的污染却是很严重的,今天咱们来一起看一看淮河污染现状。
淮河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淮河在评价的2000km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据统计,全国3000家污染严重企业中,属排放工业污染的废水企业,淮河流域占了160家。
流域内182个城镇中有排污单位1.55万家,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6.1亿m3,城镇生活用水排放量7亿m3。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的水污染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据省环保局提供的资料,1996年至2003年,我省淮河流域
GDP由2046亿元增长至3849亿元,增长88%,人口由5500万增至5700万,城市化率由18.4%提高到27.2%,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亿吨增加到7.8亿吨,而全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却由1996年的77.8万吨降至2003年的18.47万吨,主要河流COD平均浓度由955mg/L下降为48mg/L,基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双赢”。
但是,从环保部门监测到的情况来看,淮河污染治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淮河治污仍须努力。
更多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以及水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正文:----------------------------------------------------------------------------------------------------------------------------------------------------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3年9月14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93年9月14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我省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辖区内淮河流域的干流、支流、河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凡向淮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均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排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条开发利用淮河流域水资源,应当统筹规划,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不得降低原有水体的水质。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淮河水质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淮河水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对防治淮河水污染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六条省及淮河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切实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
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本条例的实施;(二)负责把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纳入当地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任期目标;(三)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对辖区内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和综合治理项目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四)负责制定水污染紧急情况下的强制性措施,并监督实施;(五)对其所属污染严重、造成危害的排污单位,决定停业或关闭。
第七条省及淮河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淮河水污染现状以及防治与改善探讨摘要:多年来,淮河水污染不但成为了国家领导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的关注焦点, 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的七大流域之一。
全流域面积27万km2,占全国面积不到3%,却拥有人口1.5亿,耕地面积1300多万hm2,均占全国总量的1/8。
15年前,养育着中国1亿5千万人口的淮河,曾经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干流形成的污染带长达70公里,造成损失上亿元。
对这起事故的清理,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我国政府第一项大规模污染整治工程由此开始。
但经过15年的时间,淮河水污染依然存在。
1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足。
”这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
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2水污染现状与问题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淮河水污染影响与治理班级:09资环姓名:王月学号:0902130128
水是地球上万物的命脉所在,水滋润万物、哺育生命、创造文明。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匀。
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临界值。
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缺水量约为1000万吨/天左右。
几百万人生活用水紧张,水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淮河流域水污染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度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对沿淮广大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国家愈来愈重视环境的质量与治理。
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
由于雨水对各种矿石的溶解作用,火山爆发和干旱地区的风蚀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灰尘落入水体而引起的水污染,这属于自然污染。
向水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各种废弃物,造成水质恶化,这属于人为污染。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水污染主要是指后一种,而且也是最主要的。
淮河流域内跨省河道多,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水事关系复杂,矛盾多,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治理工作难度大,且流域下游受上游的影响特别大。
,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普降暴雨,上游 5.4亿吨高浓度污水顺流而下,形成了长130~140公里的污水团,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的城镇供水。
从1994年到1998年之间,国务院环委会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淮河水污染的方法与措施,特别是98年,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
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日排废水100 吨以上的1562 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 家,停产治理企业114 家,关停并转企业208 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水污染治理过程应当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紧密结合起来。
环境问题以其固有的全方位、多因子的特点区别于其它任何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这就要求在
整治水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到水污染问题的流域性,加强河流湖泊沿岸省市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这一点在淮河治理过程当中已经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
其次,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成分对于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因而将水环境整治与水权概念的开发相结合,明确水资源使用的受益者和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者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实行全流域统筹兼顾的方针,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做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促进水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
经过十余年淮河水污染的全面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淮河水质COD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污水排放和
农业面源污染比重越来越大,有机物和氨氮成为主要的超标项目。
淮河沿岸大部分水厂采用的是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对这两种指标的去除能力有限,出水水质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困扰,已愈来愈重视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存环境是人类的主要意向。
希望我们国家对环境的保护有进一步的改善措施,加强对企业污染环境的治理,尽量从源头制止污染的发生,让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