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15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为什么这么些年治淮我们得到的却是这样的结果?现在的淮河水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案来治理淮河呢?分析一、淮河污染现状1、淮河干道成了污水沟。
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广大,同时也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为了更好地治理淮河,保护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淮河治理调研。
本报告主要总结了淮河治理调研的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首先,调研发现淮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水资源供应紧张。
由于流域内土地过度开发和河道不畅,降雨过程中的水无法迅速排出,导致洪水泛滥,同时洪水过后又缺少灌溉水。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并进一步规划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洪水资源。
其次,调研发现淮河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工业和农业废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河水质量严重下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废水处理技术的水平,严格控制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并加强对流域内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减少农业源污染。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淮河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森林砍伐和湿地开发,导致植被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建议加强植被恢复工作,进行生态修复,增加植被覆盖率,并严格管理湿地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最后,我们还调研了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少。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之,淮河治理调研报告总结了淮河流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建议。
我们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治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保护好淮河的生态环境,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一、淮河流域水体污染
1.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系统,也是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河流高速发展,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2. 淮河流域的水体污染类型有食品废弃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油类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能够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并对沿江城市的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3. 淮河流域地区工业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工业污染中最具影响性的组分。
此外,其他因素如农村溢油、污水排放和人体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
1. 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立即推进产业改造,加快推进慢性污染源治理,加强淮河流域农村污水和污染物的分类处理,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尽可能拆除容易发生水体污染的沿江工业区和建筑物。
2. 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是开展源头污染控制、构建均衡、健康的环境友好型水利体系、强化淮河流域水体监测和污染治理及上游高效利用等措施。
3. 长期来看,要有效防治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除了严格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外,更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
体污染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及水资源节约综合管理工作。
淮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方案一、背景淮河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水系之一,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全长1076公里,流域面积约27.5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破坏,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河道治理亟待解决。
二、问题分析1.水质污染由于沿岸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水中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健康。
2.河道水位下降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河道的水位下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还对沿岸农田的灌溉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河道漫滩扩散由于长期疏于管理和维护,淮河河道的漫滩扩散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还对河道的水流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治理方案1.水质治理针对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1)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源的管理,逐步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农药的排放。
(2)加强河道采砂、排污和环保等治理力度,优化水质净化设施。
(3)加强对淮河水质的监测和评估,加大对水质污染的巡查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排放者。
2.河道生态修复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生态修复:(1)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2)逐步修复淮河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河道湿地建设。
(3)加强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保护各类植物和动物的生态环境。
3.河道整治为了解决淮河河道水位下降和漫滩扩散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河道整治:(1)加大对淮河河道整治的投入,优化河道整治方案设计。
(2)加强对淮河河道的维护和管理,对河道进行定期的清淤和疏浚,确保河道的通畅。
(3)加大对淮河河道防洪和河道管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河道的抗洪能力和水位调节能力。
四、实施措施1.政府重视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淮河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淮河流域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支持。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一、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流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特殊,被誉为“黄金水道”。
然而,近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污染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淮河,导致水质恶化。
一些工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成为主要的水污染原因。
2. 农业污染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大量的化肥、农药未经充分分解就被农田吸收,最终流入淮河。
此外,农村直排污口的存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城市污染淮河流域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污水也成为淮河流域主要的水污染源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紧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城市在饮用水、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面临严峻的压力,导致城市污水处理不彻底,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三、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影响1. 生态破坏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减少,栖息地破坏,生态链断裂,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鱼类、垂钓等水产资源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寡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2. 健康危害淮河沿岸居民饮用水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由于水污染物中存在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长期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源性疾病,如癌症、肝脏疾病等。
四、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策略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情况,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遵法意识,提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淮河情况汇报
近年来,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
问题。
下面将就淮河流域的水质、生态环境和防汛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淮河流域水质改善明显。
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大了对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水质监测数据显示,淮河主要支流和干流的水质状况逐渐向好。
但是,仍有部分地区存在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支流和支流入河口处水质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其次,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近年来,淮河流域的湿地保护、生态
修复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大批湿地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恢复,鸟类、鱼类等生物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
再次,淮河流域防汛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防洪区域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大了对淮河防汛工程的投入,大规模加固了堤防和提升了防洪标准,有效提高了淮河流域的防洪能力。
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防汛工作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和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总的来说,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
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水质治理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完善防汛设施,全面提升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防灾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以上就是淮河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继续关注和支持淮河流
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美丽的淮河流域。
xx治理的几点思考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流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
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4公里,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三河口闸为中游,长490公里,洪泽湖以下为下游。
淮河在尹家沟北的赵拐村进入怀远县境,纳茨淮新河来水后,穿越荆山峡,汇涡河之水,折头向东,经蚌埠闸,向东经蚌埠市区、五河县,过浮山进入江苏省境内。
流经我市长度147公里。
我市有xx确保堤150.82公里,一般堤防长32.4公里,有汤渔湖、荆山湖、方邱湖、临北、香浮段、花园湖等六处行洪区,行洪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耕地1.5万公顷,人口近9万人,涉及人口15万人,行洪堤长100.02公里。
作为一名淮管单位的工作人员,如何才能管理好淮河,维护好淮河的健康和发展,使淮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纵观淮河的现状及找出目前治淮存在的问题由于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淮河功能日趋退化、生态日益脆弱,人河矛盾、人水矛盾越来越突出,水多为患、水少为愁、水脏为忧等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河道,淮河存在严重的问题。
1、河道水质污染,出现水质性缺水由于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污染源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量增大,淮河水质不断下降,水环境严重恶化。
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xxxx污染区占44.1%,劣质区面积占xx达69.1%。
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淮河流域湿地锐减、水体污染,水功能下降。
因地表水污染,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性缺水,沿淮城镇出现了人畜饮水困难,供需水失衡的矛盾加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已直接威胁着饮用水和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安全,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无序xx设障,危及河道泄洪通畅淮河河宽滩高,土地资源十分丰富。
多年来,沿淮人民的水患意识淡薄,私自占用河道滩地,建设码头货场、修筑房屋道路,人为设置阻水障碍的现象屡禁不止。
淮河污染现状
淮河位于中国东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河之一。
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干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干流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200米。
然而淮河的污染却是很严重的,今天咱们来一起看一看淮河污染现状。
淮河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淮河在评价的2000km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据统计,全国3000家污染严重企业中,属排放工业污染的废水企业,淮河流域占了160家。
流域内182个城镇中有排污单位1.55万家,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6.1亿m3,城镇生活用水排放量7亿m3。
应该说,经过多年的治理,淮河的水污染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
据省环保局提供的资料,1996年至2003年,我省淮河流域
GDP由2046亿元增长至3849亿元,增长88%,人口由5500万增至5700万,城市化率由18.4%提高到27.2%,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亿吨增加到7.8亿吨,而全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却由1996年的77.8万吨降至2003年的18.47万吨,主要河流COD平均浓度由955mg/L下降为48mg/L,基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双赢”。
但是,从环保部门监测到的情况来看,淮河污染治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段距离,淮河治污仍须努力。
更多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以及水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治理淮河措施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安徽、河南、江苏等多个省份,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防洪功能。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存在着一系列的水质污染、水文环境恶化以及频发的洪涝灾害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洪涝灾害防治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淮河治理措施,包括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水质监测等。
生态修复1.水生态补偿:通过为河流上游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支付水生态补偿费用,促进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2.水利林网建设:在淮河流域河道两岸建设水利林网,强化土地保护,提高水土流失防治能力,减少河道淤积和水质污染。
3.湿地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淮河流域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淮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
防洪工程1.建设抗洪调度系统:通过建立抗洪调度系统,实现淮河流域洪水预警、洪水调度和防洪工程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防洪工程的运行效率和防洪能力。
2.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土地整治和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减少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
3.加强流域防洪规划:制定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规划,包括河道疏浚、河岸堤防加固和水库泄洪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
水质监测1.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在淮河流域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体的各项指标,及时掌握水质状况,为淮河水质监测和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淮河,如改善农业排水系统、推广无污染农业生产技术等。
3.加大工业排污治理力度:加强对淮河流域的工业排污源进行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对淮河水质的影响。
结论治理淮河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合作。
通过生态修复、防洪工程和水质监测等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防洪能力,保护淮河的水质。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正文:---------------------------------------------------------------------------------------------------------------------------------------------------- 安徽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3年9月14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93年9月14日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结合我省淮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辖区内淮河流域的干流、支流、河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凡向淮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均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其排放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条开发利用淮河流域水资源,应当统筹规划,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不得降低原有水体的水质。
第五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淮河水质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淮河水质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对防治淮河水污染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六条省及淮河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切实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
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本条例的实施;(二)负责把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其实施方案纳入当地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任期目标;(三)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对辖区内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排污单位和综合治理项目作出限期治理决定;(四)负责制定水污染紧急情况下的强制性措施,并监督实施;(五)对其所属污染严重、造成危害的排污单位,决定停业或关闭。
第七条省及淮河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淮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人口。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淮河流域污染的现状工业污染是淮河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流域内分布着众多的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染物,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空气质量下降。
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残留随着雨水和灌溉水流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
此外,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内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
而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淮河流域的污染。
二、淮河流域污染带来的危害淮河流域的污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同时,污染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导致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再者,淮河流域的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污染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影响了工农业生产。
一些高污染企业被关停整顿,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为了治理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增加了经济负担。
三、淮河流域污染的治理措施为了治理淮河流域的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流域内的环境质量。
其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及其防治对策[摘要]: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治理。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进行治理。
在1994年,国务院也开始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的治理,是现在最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本文首先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和水污染状况,回顾了往年的水污染事件,然后深入的分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在结合流域的水资源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最后具体探讨了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对策,期望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使之能更符合淮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对策[Abstract]: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issue is a problem with some history, has not been very good for governance.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highly concerned about pollution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has invested a lot of funds, technical,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1994, the State Council began the work of huai River drainage area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huaihe River basin, is now the most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profile and status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recalling the previous incident,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the context of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and on the basin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specific discussion on countermeasures of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expect further successful pollution treat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 making it more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huaihe River basin.[key words]:Huai River basin ; water pollution; factor cause of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1淮河流域概况 (3)1.1水环境概况 (3)1.2流域工农业概况 (3)2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 (4)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 (4)2.2 水污染防治情况 (4)2.3 文献综述 (4)3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 (5)3.1当前水质状况 (5)3.2排污 (6)4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分析 (7)4.1自然因素 (7)4.1.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7)4.2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9)4.3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9)4.4治污技术不力 (9)4.5产业结构不合理 (9)4.6水污染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10)4.7面源污染较严重 (10)5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11)5.1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11)5.1.1加大水污染的防治力度 (11)5.1.2加强各部门沟通与合作,团结治污 (11)5.1.3统筹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2)5.1.4加大公众的宣传与监督 (12)5.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经济处罚手段 (12)5.3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手段 (12)5.3.1建立地方水污染防治法规政策 (12)5.3.2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 (12)5.3.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13)5.3.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3)5.3.5开展清洁生产 (13)5.3.6实现污水资源化 (13)6结论与讨论 (13)6.1 主要结论 (13)6.2讨论 (14)参考文献 (15)引言淮河是我国重点综合治理的大河之一。
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的腹心地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是中国灿烂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淮河水污染日益严重,流域的水质量问题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流域的水污染治理问题有了显著的成效,但防治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流域的水质不仅受大气、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工业废水及农业地表径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所以,淮河流域的前景仍令人担忧。
有资料显示,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淮河流域280个断面,选择亚硝酸盐、高锰、总砷、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氨氮十项指标进行酸盐指数、溶解氧、BOD5评估。
上述十项指标有五项严重超标(超V类),超标断面个数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130(39个)、挥发酚(27个),而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超标均较严个)、氨氮(128个)、BOD5重。
其中一级支流中52%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二、三级支流中70%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坏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超V类水域为丧失使用功能水域[1]。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沿淮的四省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经济正在快速发展,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紧迫,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流域的水污染进行治理,否则不但老问题继续无法解决,新问题也将不断增加。
1淮河流域概况1.1水环境概况淮河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流域内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2]。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起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面积26.9万km2。
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总面积26.9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流域地处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交通通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淮河治理,特别在1991年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但是淮河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3]。
1.2流域工农业概况淮河流域包括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公里的4.8倍,在各流域中人口密度是最大的。
淮河流域耕地面积1333公顷,主要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薯类、油菜、棉花和大豆。
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
农业产值为3880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2433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
淮河流域的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
目前已建成淮南、淮北、徐州、兖州、平顶山、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4]。
2污染事件回顾和文献综述2.1 流域水污染事件回顾20世纪80年代,随着淮河流域工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及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90年代初,淮河的16条主要支流中,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质不符合国家的水质标准,都超过国家5类地表水的标准,失去了任何的使用和饮用价值,而且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
更严重的是,一些水利设施由于水质污染而报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或绝收,严重影响了城乡人民生产生活,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一些流域性的水污染事件更是频繁发生。
其中较严重的一次污染事件发生在1994年7月,当时近百米长的污水团在淮河中扩散,使沿淮自来水厂被污染,停水54天,造成沿淮的供水情况困难,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水污染防治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把淮河水污染列入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治理的河流之首。
1995年8月,原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一切工业企业向淮河流域中排放超标水污染物。
1995年,国务院环委会审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提出,1997向淮河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削减百分之四十,水质有较大改善,到本世纪末实现淮河干流水质基本变清。
9月,国务院要求1996年6月30日之前,关停淮河流域所有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
1996年,淮河流域358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制革、小化工等“15小”企业被关停。
1998年1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零点行动”,对在限期内没有完成污染治理的企业进行统一关停。
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四省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1562家重点企业中,完成治理工程的1240家,停产治理企业114家,关停并转企业208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2001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务院各部门通过对淮河现场检查后,宣布淮河基本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00年达标目标,干流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基本符合3类水质要求,主要支流COD浓度符合4类水质要求。
2.3 文献综述陈湘满[5]称,淮河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难治理,和流域的经济发展状态是密不可分的。
尹明锐,李汉平,汪萍等[6]说过淮河流域水污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进入80年代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尤其是乡镇企业的突起,水污染逐步加剧,一些流域性水污染事故经常发生。
十年治污,党和国家共投入了资金达600亿元,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