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279.90 KB
- 文档页数:3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开放手术,但术后康复时间长,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自XXXX年至XXXX年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XX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通过关节镜辅助下进行复位、固定及康复治疗。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
3. 观察指标术后随访患者,观察术后康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三、结果1. 术后康复情况实验组患者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后疼痛程度较低,恢复活动能力较快。
实验组患者在术后XX周可基本恢复正常活动。
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术后XX个月,实验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及步态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3. 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如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所降低。
四、讨论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进行复位和固定,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其次,该技术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缩短康复时间;最后,该技术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综上所述,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该技术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李伟;杨丽娜;谢美明;潘显明;权毅;刘金标【期刊名称】《四川医学》【年(卷),期】2014(35)9【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rthroscopic reduction ACL reconstruction for treating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avulsion fracture using suture anchors. Methods Between February 2006 and December 2012,28 patients with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avulsion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arthroscopic reduction using suture fixation. According to Meyers-McKeever classification,7 cases of 28 were rated as type II,16 as type III,and 5 as type IV fractures. Anterior drawer test and Lachman test of all patients were positive. Lysholm scores were(55. 3 ± 1. 6),respectively. Assis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imer,bone tunnels were built through the fracture fragments after fracture reduction,through which Ethibond 2 polyester sutures were guided into the joint by spine needles;after knot of 2 sutures or knot of only 1 suture was made,the other ends of su-tures were fastened together outside the joint. Results The incisions of all the cases healed by first intention with no complication of infection 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 Twenty-eight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12~36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25. 6 months. The X-ray examination indicated fractures healed in all the cases at 2~4 months( mean,3 months) .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extension andflexion spheres of knee activity were normal in 26 cases and were limitedin 2 cases. The Lysholm score was(92. 5 ±2. 4),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score(t=42. 220,P=0. 000). Conclusion Suture fixation under arthroscop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with small invasion,reliable fixation,and simple operation for treating tibialinter-condylar anterior eminence fracture,and gave a simplicity,and effectiveness for anatomic ACL reconstruction.%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对前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进行缝线栓结固定的手术方法及疗效分析。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3 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20例张成宝,喻德富,余润泽,陈涛,张彪,沈政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合肥230000摘要: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6年10月—2023年6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行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20例,出院后统计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
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
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中位手术时间54.5 min、住院时间(12.20 ± 3.59)d。
术后随访3~36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30 ± 1.75)周。
随访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块再移位、创伤性关节炎、髁间窝撞击、膝关节粘连僵硬、膝关节游离体等并发症。
截止至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90.85 ± 3.27)分,IKDC评分(91.15 ± 2.66)分;健患侧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P均>0.05。
结论 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效果良好,骨折复位良好、锚钉固定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快。
关键词:关节镜手术;骨折内固定术;双排锚钉固定术;骨折;胫骨髁间棘骨折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3.022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3-0093-03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膝关节损伤,常由运动损伤及交通事故引发,发生率约为0.003%/年[1-2]。
因胫骨髁间棘骨折部位特殊,又被称为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3]。
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常出现类似于ACL松弛或断裂后膝关节不稳症状,如髁间骨折块较大、骨折再移位或骨折块复位不良时可导致髁间窝撞击,影响膝关节伸直[4],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较高。
胫骨髁间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选择胫骨位于皮下浅表层,肌肉组织较少,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在外力撞击下受到损伤,而出现骨折,而骨折部位也极易穿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
且胫骨下段血供不足,骨折发生后易伤处感染、骨折不愈等并发症。
胫骨髁间棘是发生于膝关节内的骨折,前交叉韧带撕脱受损,关节移位明显,常会导致前交叉韧带失效,未复位的骨折块导致伸膝时髁间窝撞击,导致伸膝功能受限,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存在踝关节疼痛及不稳症状,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35-39]。
引发固定后并发症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周围韧带及软骨的损伤被有关。
新鲜的胫骨髁间棘骨折若漏诊或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将演变为陈旧性骨折,易发生骨块吸收,韧带挛缩,对治疗造成困难,所以一旦诊断应早期治疗,避免发展为陈旧性骨折。
Mckeever分型为Ⅰ型患者临床一般给予保守治疗,对于Ⅱ,Ⅲ,Ⅳ型骨折患者,则需通过手术进行解剖复位内固定,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传统的膝关节切开手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以及骨牵引,创伤较大,难以处理合并交叉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损伤膝关节周围封闭的软组织环境,从而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出现再损伤[41]。
虽然也能有效进行复位及固定,但因为手术损伤大,固定后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影响膝关系的功能恢复[42]。
关节腔间隙小,操作空间窄小,直视下不易看清楚,应用关节镜则可直视下复位骨折块,关节面骨折不易复位。
传统手术治疗时,直视下手术切口大,且在术中需强行翻转踝关节,损伤胫腓前后韧带,易导致踝关节功能恢复障碍;而透视下复位因关节软骨不显影,术中无法清晰了解关节内骨折的整体情况,对于损伤无法清晰分析,而无法精准地整复关节面,如果出现骨折块压缩、骨折块对位不良等,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近年微创技术应用于胫骨髁间棘手术中,实验纳入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手术治疗,关节镜辅助技术下可直视复位,手术切口要小于对照组关节镜下视野好,能对整体的关节面情况和相关损伤进行了解,提高了诊断正确率。
论著·临床论坛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骨折,ACL胫骨止点位于胫骨髁间嵴前方,在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暴力作用下易发生ACL 胫骨止点的撕脱骨折。
由于解剖学上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此处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往往很难对骨折块进行完全复位,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膝关节不稳、ACL松弛及功能障碍[1-2]。
以前开放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关节僵硬、粘连等并发症[3],目前已经较少采用。
自1982年Mclennam报道关节镜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以来,随着微创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目前多选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但同时面临镜下的多样固定方式,如克氏针、带线锚钉、不可吸收缝线、空心螺钉和钢丝等各有优势。
2015年3月-2018年8月收治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8例,采用关节镜下Orthocord线“十字”固定术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5年3月-2018年8月收治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8例,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根据损伤病史、临床症状及查体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呈阳性,同时结合膝关节X线、CT或MR检查以确诊。
入排标准:⑴纳入标准:①结合术前影像检查结果,根据Meyers-Mckeever标准分型[4]:Ⅱ型3例,Ⅲ型20例,Ⅳ型5例。
②伤后3周以内的新鲜ACL止点撕脱骨折。
③术后至少随访1年。
⑵排除标准:①合并后交叉韧带断裂,内、外侧副韧带断裂等多韧带损伤。
②合并胫骨平台骨折。
共28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均需手术治疗,男20例,女8例,年龄16~56岁。
所有病例均为急性损伤。
致伤原因:交通伤9例,摔伤4例,运动伤15例。
其中左侧12例,右侧16关节镜下Orthocord线“十字”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李钊刘凤龙276002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骨科,山东临沂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26.025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Orthocord线“十字”固定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