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胫骨髁间嵴骨折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14
【技术】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可导致前交叉韧带从胫骨止点处撕脱,最终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
胫骨撕脱性骨折好发于8-13岁的儿童,单也可见于成年人,多由运动损伤(如骑车、滑冰等)或高能量车祸伤所致。
儿童好发此病的原因可能是胫骨髁间棘部位骨质强度低于原始前交叉韧带纤维的强度。
相关解剖胫骨髁间棘位于胫骨内外侧平台之间,包括内侧与外侧。
前交叉韧带附着于胫骨内侧髁间棘上,内侧半月板与外侧半月板前角之间。
在此部位还有横韧带通过,若髁间棘发生撕脱性骨折,则横韧带可能会卡压于撕脱骨块之间,影响复位。
分型Mayer和Mc Keevers首先在1959年对髁间棘撕脱性骨折进行分型,分型依据为骨折移位程度:•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块部分移位;•III型:骨折块完全移位,又可分为IIIA与IIIB两型。
IIIA:骨折块只累及ACL止点;IIIB:骨折块累及整个髁间棘;•IV型:骨折块完全移位,同时伴有旋转;影像学标准的膝关节正侧位片可发现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
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情况。
MRI可用于评估半月板、软骨以及其他韧带损伤情况。
治疗根据骨折类型、有无软组织嵌顿以及伴随损伤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包括:•解剖复位骨折块、保证ACL纤维连续性完整,移除任何影响复位的组织如骨碎片、血凝块、横韧带或半月板组织;•坚强的内固定,允许早期锻炼•清除任何可影响膝关节活动的组织I型骨折:使用长腿石膏固定4-6周,固定后立即摄X片,了解骨折块有无移位。
此后每2周摄一次X片直至6周。
之后拆除石膏,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以免发生粘连;II型骨折:目前仍存在争议,大部分病例需要抽出关节积血后行进行闭合复位。
膝关节保持伸膝位可防止骨折块移位。
如果复位满意,可在伸膝位继续固定6周。
如果仍存在移位,需要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并行内固定术。
III型骨折: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是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
固定方式包括克氏针、螺钉、缝线、带线锚钉,以及最近新出现的缝线桥和张力带技术。
胫骨位于皮下浅表层,肌肉组织较少,因此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易在外力撞击下受到损伤,而出现骨折,而骨折部位也极易穿破皮肤成为开放性骨折。
且胫骨下段血供不足,骨折发生后易伤处感染、骨折不愈等并发症。
胫骨髁间棘是发生于膝关节内的骨折,前交叉韧带撕脱受损,关节移位明显,常会导致前交叉韧带失效,未复位的骨折块导致伸膝时髁间窝撞击,导致伸膝功能受限,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存在踝关节疼痛及不稳症状,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35-39]。
引发固定后并发症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周围韧带及软骨的损伤被有关。
新鲜的胫骨髁间棘骨折若漏诊或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将演变为陈旧性骨折,易发生骨块吸收,韧带挛缩,对治疗造成困难,所以一旦诊断应早期治疗,避免发展为陈旧性骨折。
Mckeever分型为Ⅰ型患者临床一般给予保守治疗,对于Ⅱ,Ⅲ,Ⅳ型骨折患者,则需通过手术进行解剖复位内固定,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传统的膝关节切开手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以及骨牵引,创伤较大,难以处理合并交叉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损伤膝关节周围封闭的软组织环境,从而影响关节的稳定性,容易出现再损伤[41]。
虽然也能有效进行复位及固定,但因为手术损伤大,固定后恢复所需时间较长,影响膝关系的功能恢复[42]。
关节腔间隙小,操作空间窄小,直视下不易看清楚,应用关节镜则可直视下复位骨折块,关节面骨折不易复位。
传统手术治疗时,直视下手术切口大,且在术中需强行翻转踝关节,损伤胫腓前后韧带,易导致踝关节功能恢复障碍;而透视下复位因关节软骨不显影,术中无法清晰了解关节内骨折的整体情况,对于损伤无法清晰分析,而无法精准地整复关节面,如果出现骨折块压缩、骨折块对位不良等,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近年微创技术应用于胫骨髁间棘手术中,实验纳入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手术治疗,关节镜辅助技术下可直视复位,手术切口要小于对照组关节镜下视野好,能对整体的关节面情况和相关损伤进行了解,提高了诊断正确率。
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康复训练胫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
本文将介绍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一、手术后康复训练时间胫骨髁间棘骨折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6-8周的康复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逐步增加强度和范围的运动。
二、康复训练内容1. 活动范围: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以减少关节僵硬和肌肉疼痛。
然后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包括屈曲、伸展、内外旋转等。
2. 肌肉强化:通过肌肉强化来恢复关节稳定性和运动能力。
可以使用各种器械或自身重量进行锻炼,包括腿部推蹬、腿部屈伸等。
3. 平衡训练:胫骨髁间棘骨折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平衡问题。
因此需要进行平衡训练,包括单脚站立、平板卷腹等。
4. 功能性训练:在肌肉强化和平衡训练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功能性训练,包括走路、跑步、爬楼梯等。
三、康复训练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建议:在进行任何康复训练之前,患者需要咨询医生,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停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2.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范围。
不要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以免引起再次受伤。
3. 注意保护受伤部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可以使用护具或支撑物来减少关节的负荷和压力。
4. 保持积极心态: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耐心。
相信自己能够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康复训练。
总之,胫骨髁间棘骨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
通过逐步增加强度和范围的运动,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
在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建议,并注意保护受伤部位。
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恢复健康。
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胫骨髁间棘骨折又名髁间隆突骨折,是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一种类型。
后一命名强调撕脱骨块不只是胫骨棘,髁间隆突占大部分。
[诊断依据]一、病史有明显外伤史。
二、症状和体征(一)患膝疼痛,行走困难。
(二)膝关节活动受限,以伸直受限更常见。
(三)伤后膝关节肿胀。
(四)髌韧带后方关节线处压痛。
三、特殊检查(一)浮髌试验阳性。
(二)前抽屉试验阳性,如患者因疼痛刺激,肌肉紧张,不能配合,必要时行麻醉下检查。
四、辅助检查(一)X线检查膝关节侧位片能够清晰显示骨折情况。
有时正位片显影不满意,可将球管向后下倾斜15~20度,行射线与胫骨关节面平行的正位片。
(二)CT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骨折块的大小、粉碎及移位情况。
[证候分类]1959年Meyers和Mckeever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分为三种类型:I型:不完全骨折,移位很少。
II型:完全骨折,但后方有软骨或软组织相连,骨片前方1/3~1/2已经掀起离开下面骨床。
III型:骨折块向上移位或水平旋转。
Zaricznyi将粉碎性III型损伤增补为IV型骨折。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一)手法整复外固定法1、适应证:Meyers分型的I型骨折,不愿手术或皮肤条件不具备手术治疗的患者。
2、操作方法:给予膝关节屈曲20°~30°位前后石膏托外固定,若膝关节腔内积血严重,则行穿刺抽吸后适度加压包扎,然后石膏外固定。
通常在胫骨平台后外侧缘以及腓骨颈的部位容易造成腓总神经的压迫致伤,因此石膏固定的时候一定在此部位多垫一些石膏棉。
固定期应注意石膏夹板的松紧度,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卧床制动4~6周后拆除石膏,行膝关节屈伸锻炼。
二、手术治疗(一)切开复位钢丝或钛丝内固定法1、适应证:Meyers分型的II型、III型及IV型骨折。
2、操作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膝关节前内侧入路,显露骨折端,清理关节内以及骨折端积血,1根钢丝绕经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后方按压复位骨折块,经两个骨洞于胫骨结节内侧结扎固定,分别缝合各层。
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记录手术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手术类型: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患者姓名:xxx性别:男就诊医院:xxx医院就诊科室:骨科主刀医师:xxx病史回顾:该患者于xx月xx日因遭受意外摔跤导致右腿胫骨髁间嵴骨折入院。
治疗前,患者出现明显剧烈的疼痛,不能正常行走。
经过初步检查,胫骨髁间嵴部位骨折明显,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包括X线片、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骨折的程度和确定手术方案。
手术步骤:1.麻醉:患者经全身麻醉后,左侧卧位放置手术区准备。
2.术中准备:对患者患肢进行消毒,铺设手术准备物备齐。
3.切口:开始手术后,主刀医师在胫骨髁间嵴部位进行清创,剥离软组织,暴露骨折处。
4.复位:使用专用工具,医师进行骨折复位,确保骨片恢复正常对位。
5.固定:针对骨折部位,医师选择适当的内固定方式进行稳定,如骨钉、骨板、螺钉等。
6.清创与止血:手术过程中,医师进行必要的清创与止血措施,保持手术区域干净与清爽。
7.伤口缝合:骨折稳定后,医师对切口进行缝合,确保伤口处于良好的愈合状态。
8.敷料:完成手术后,对伤口进行敷料,加压包扎,避免感染与出血。
9.术后观察:患者转入恢复室,进行术后监测,以确保伤口愈合良好。
10.术后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医师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手术内容,并提供术后康复指导,包括药物使用、饮食调理和活动限制等。
11.随访安排:安排患者术后随访,以追踪手术效果,做好术后康复。
手术记录分析:此次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中耐受麻醉,术后恢复良好。
手术中,主刀医师精确操作,完成了骨折的复位和固定。
术后,患者经过规范的术后护理,并遵守医嘱,伤口愈合良好,没有并发症出现。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恢复了正常行走能力。
术后随访:术后第1周:患者的伤口愈合良好,术后疼痛逐渐减轻,开始进行康复锻炼。
术后第4周:患者进行X线片复查,显示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可以进行轻度负重锻炼。
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
胫骨髁间嵴骨折手术是一种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外科手术方法。
该手术的目的是通过手术修复骨折部位的骨块,使其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这种手术通常会在患者全身麻醉下进行。
在手术中,医生会通过皮肤切口使骨折部位暴露出来,并清理骨折端的软组织。
然后,医生会将骨折的骨块重新定位并通过使用特殊金属板、螺钉或丝线将其固定在正常位置上。
术后,医生会修复软组织,将切口缝合起来,并施加适当的绷带或支撑装置来稳定骨折部位。
术后恢复期间,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以帮助恢复正常的骨骼功能。
术后还需要定期复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镶嵌物的拆除。
然而,具体的手术方法和术后康复计划可能因个体情况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评估和决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展。
脛骨髁间棘骨折评等级脛骨髁间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发生在膝关节附近。
在评估这种骨折时,医生通常会根据骨折的程度和位置来确定其严重程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脛骨髁间棘骨折的评级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脛骨髁间棘骨折的评级通常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来确定。
常见的评级标准包括:1. 闭合骨折:闭合骨折是指骨折没有破皮而造成的骨折。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比较稳定,治疗起来相对简单。
2. 开放骨折:开放骨折是指骨折伴有皮肤破裂,骨折部位暴露在外。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比较严重,治疗起来更加复杂。
3. 骨折的位置:脛骨髁间棘骨折的位置也会影响评级。
骨折位置越靠近关节,通常越严重。
例如,如果骨折发生在关节表面附近,可能会对关节功能造成影响。
4. 骨折的位移程度:骨折的位移程度也是评级的重要因素。
如果骨折位移较小,通常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治愈。
但如果骨折位移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来复位和固定骨折。
根据以上评级标准,脛骨髁间棘骨折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
轻度骨折通常是闭合骨折,位移较小,治疗相对简单。
中度骨折可能是闭合或开放骨折,位移适中,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重度骨折通常是开放骨折,位移明显,需要紧急手术干预。
治疗脛骨髁间棘骨折的关键是准确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并根据评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骨折,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固定外固定器或石膏固定。
对于中度和重度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包括内固定、外固定或关节置换术等。
脛骨髁间棘骨折的评级是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位移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的。
通过准确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这种常见的骨折类型,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脛骨髁间棘骨折及其评级标准,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儿童右侧胫骨髁间棘骨折大家知道,孩子总是活蹦乱跳的,像小精灵一样,哪里都能跑,哪里都能跳,结果有时候摔个跟头,疼得嗷嗷叫,弄个小伤小病的也是常有的事儿。
不过今天咱们聊的这件事儿可不小,它就是儿童右侧胫骨髁间棘骨折。
你看,这名字一出来就让人有点儿懵——什么?胫骨髁间棘骨折?听起来好像得了个大病一样,吓人不?别急,慢慢听我给你说,虽然名字长得吓人,但了解了就不怕了,别让这些医疗名词给吓到。
说简单点儿,这个“胫骨髁间棘”就是咱们腿上的一个部位,处于膝关节下方,也就是咱们说的“膝盖下面”那个地方。
孩子们正是活泼好动,跑跑跳跳的时候,脚一滑,摔了一跤,结果这块骨头就给“咔嚓”一下给摔坏了。
说起来都觉得痛。
不过别担心,这种伤通常不是特别严重,只要处理得当,恢复起来还是挺快的。
那这种骨折是怎么回事儿呢?得知道骨折的部位。
胫骨髁间棘,听着是不是像个什么隐藏的宝藏一样?其实它就是个小小的骨突起,位于膝盖附近。
一般情况下,这部分的骨头不容易受伤,因为它比较坚固。
可是,如果孩子跌倒时膝盖用力过猛,或者受到了某种猛烈的撞击,这个小小的骨突就可能会“开花”了。
尤其是一些爱玩运动的孩子,像踢足球、打篮球的,摔一跤,可能就给摔得不轻。
那这种骨折有什么症状呢?说实话,这个病不难发现。
孩子一摔跤,疼得不行,走路也不行,膝盖部位明显肿胀,碰一下就痛得直哭。
家长如果看到孩子膝盖肿大,摸上去硬邦邦的,动不动就抱着腿不放,甚至说话都带哭腔,那大概率就是这类骨折了。
别看它名字长,症状却挺直观。
关键是,孩子的膝盖弯曲活动起来很困难,像是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
治疗该怎么做呢?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让孩子静养,避免运动,减轻对骨头的压力。
医生一般会建议采取石膏固定,避免骨折的地方乱动。
这样可以让骨头有时间愈合。
要知道,孩子的骨头可是弹性十足,愈合起来特别快!只要给它一个好环境,恢复就会很顺利。
如果伤情严重,也可能需要手术,但大多数情况下,普通的骨折都不至于非得动刀。
易漏诊的胫骨髁间嵴骨折,这样处理就对了!胫骨髁间嵴骨折于1875年被首次报道。
胫骨嵴撕脱曾被认为是儿童特有,等同于成人前交叉韧带(ACL)损伤。
但近来发现成人患者也越来越多。
据报道,4%~10%的ACL损伤中伴发胫骨髁间棘骨折。
损伤机制通常是摩托车车祸事故直接伤及膝关节,自行车跌倒时膝关节过伸旋转或滑雪事故中屈曲旋转外力导致。
分型此类骨折采用改良Meyers和McKeever分类法(图1):I型无移位。
II型骨折块的前缘移位翘起,后方骨皮质尚连续,呈鸟嘴样。
III型完全移位,骨折块游离:IIIA型只涉及ACL止点;IIIB型涉及整个胫骨髁间隆凸。
IV型胫骨髁间隆凸粉碎性骨折(Zaricznyj于1977年添加此型)。
图1 胫骨髁间嵴骨折的分类。
I型,前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前1/3至1/2骨折移位;IIIA型,骨折完全移位;IIIB型,骨折完全移位和头端旋转;IV型,粉碎骨折。
影像通常可见股骨髁间切迹处存在小骨片影,而临近的胫骨髁间隆凸骨皮质不规则(图2A和B)。
核磁共振(MR)可明确骨折块是否来源于胫骨,并评估ACL是否完整(图3)。
图2 A和B ACL撕脱患者的膝关节侧位和正位片图3 上图同一名患者的MRI,显示了ACL附着处的撕脱骨块治疗选择I型可行非手术保守治疗。
长腿管型石膏或支具保持膝关节伸直位固定4周。
然后更换为可屈伸活动的支具,逐渐开始膝关节屈曲和肌肉收缩锻炼,经过6~8周后恢复至正常活动。
II、III和IV型骨折常规行内固定手术治疗。
手术可在关节镜下或小切口操作。
手术医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不必一味追求微创,良好的小切口内固定手术的功能恢复要优于拙劣的关节镜手术!内固定方式有多种。
螺钉或U型钉可用于移位不明显的较大撕脱骨块。
如果骨块粉碎或移位,则缝合更佳。
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大腿外侧安放挡板、下方垫沙袋,以保持膝关节屈曲。
先行关节镜检查。
使用标准的前内侧和前外侧切口,辨别撕脱的骨块(图4)。
脛骨髁间棘骨折评等级以脛骨髁间棘骨折评等级为标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脛骨髁间棘骨折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根据不同的折断程度进行评级。
一、脛骨髁间棘骨折的定义脛骨髁间棘骨折是指脛骨髁间棘骨折裂或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
脛骨髁间棘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骨折会导致膝关节的稳定性受损,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二、病因脛骨髁间棘骨折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1.运动损伤:如膝关节扭伤、跌倒等。
2.交通事故:如车祸、摩托车事故等。
3.高空坠落:如从楼梯、悬崖等高处坠落。
4.其他原因:如骨质疏松、肿瘤等。
三、临床表现脛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膝关节疼痛明显,活动时疼痛加重。
2.肿胀:膝关节肿胀明显,甚至出现血肿。
3.关节不稳定:膝关节活动时感觉不稳定,甚至出现膝关节脱臼。
4.活动受限:膝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甚至无法屈曲或伸直。
四、诊断脛骨髁间棘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史、受伤原因等。
2.体格检查:检查膝关节的肿胀、疼痛、活动范围等。
3.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程度及类型。
4.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骨折的情况。
五、治疗及预后脛骨髁间棘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保守治疗:对于轻度骨折,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休息、冰敷、止痛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内固定、骨折复位等。
脛骨髁间棘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的程度有关,轻度骨折预后较好,严重骨折预后较差,可能会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六、评级根据脛骨髁间棘骨折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一级:骨折裂,但未完全断裂。
2.二级:骨折断裂,但未移位。
3.三级:骨折断裂,有轻微移位。
4.四级:骨折断裂,有明显移位。
5.五级:骨折断裂,伴有关节脱位。
不同等级的脛骨髁间棘骨折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严重程度越高,治疗难度越大,预后也越差。
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损伤机制
胫骨髁间峭撕脱骨折的损伤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儿童和青少年的发育特点:在8~ 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胫骨髁间嵴尚未完全骨化。
相对落弱。
当发生暴力损伤时,相对强壮的韧带还未发生断裂,而胫骨髁间嵴可能已经发生撕脱骨折。
2.膝关节的过伸位损伤:当膝关节在过伸位受到外翻外旋的应力时,可能导致髁间嵴骨折台并半月板、关节衷以及交叉韧带的损伤。
3.成年人的高能显创伤:成年人发生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情况较少,多由高能星创伤导致,如车祸等。
在这些情况下,由于胫骨髁间嵴宽度发育异常。
可能发生撕脱性骨折。
在诊断和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时,需考虑患者的年龄、损伤机制以及骨折分型。
治疗原则包括关节面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制表:审核:批准:。
骨科基础:胫骨髁间棘骨折的诊疗与预后1875年Poncer首先描述了胫骨髁间嵴骨折,它是一种关节内骨折,主要发生于儿童和8-14岁的青少年,发病率较低,仅为3/10000,占儿科膝关节疾患的2%-5%。
主要由运动损伤(滑雪、网球、足球等)、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导致。
本文将详细介绍胫骨髁间嵴骨折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应用解剖胫骨髁间棘为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提供止点。
解剖结构从前到后依次为内侧半月板前脚、前交叉韧带止点、外侧半月板前脚,外侧半月板后脚、内侧半月板后脚、后交叉韧带止点。
损伤机制胫骨髁间嵴骨折是前交叉韧带在胫骨的止点撕脱的结果。
膝关节在过伸位胫骨内旋,暴力使股骨远端后移或胫骨近端前移会造成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
儿童和青少年胫骨髁间棘未完全骨化,相对薄弱,致伤力发生时,相对强壮的韧带还未发生断裂,胫骨髁间嵴已发生撕脱骨折。
其等同于成年人的前交叉韧带断裂。
成年人发生胫骨髁间棘骨折较少,一般由高暴力损伤导致,发生时往往合并半月板、关节囊以及交叉韧带的损伤。
骨折分型Meyers-McKeever分型是最常用的分型系统。
•Ⅰ型胫骨髁间嵴前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Ⅱ型胫骨髁间棘前1/3移位,伴后方铰链部完整;•Ⅲ型骨折完全移位,分为A、B亚型,其中A型仅涉及前交叉韧带止点,B型涉及全部髁间嵴;•Ⅳ型合并胫骨粉碎性骨折(部分文献报道)。
临床诊断1、病史和体格检查:•当发生胫骨髁间嵴骨折时,患膝会出现疼痛、肿胀和不能负重。
除相应体格检查外,还需检查神经血管功能。
2、影像学:•膝关节正侧位、斜位X线片,有条件还可行CT、MRI,必要时可行血管造影。
治疗时关节镜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1、治疗原则:•关节面解剖复位并坚强内固定,恢复前交叉韧带的长度和张力;早期功能锻炼。
2、非手术治疗:•Ⅰ型和部分达到解剖复位的Ⅱ型骨折可予膝关节伸直位或轻度屈曲位(20°-30°)石膏外固定6-12周3、手术治疗:•未达到解剖复位的Ⅱ型,Ⅲ型及Ⅳ型骨折行手术治疗。
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介绍胫骨髁间棘骨折是指胫骨上端(胫骨髁)之间的棘突发生断裂。
这种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并且术后康复训练是恢复功能和减轻疼痛的关键。
术前准备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手术是否适合。
这些包括: - X射线检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 MRI或CT扫描:评估软组织损伤和其他相关问题。
- 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手术风险。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通常通过内固定器材(如钢板和螺钉)来稳定断裂的棘突。
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愈合和恢复功能。
康复训练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康复(0-2周)•疼痛管理:使用冰敷和药物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活动保护:避免过度活动,保持足部的稳定性。
•周围肌肉锻炼:进行轻度的肌肉收缩练习,以预防肌肉萎缩。
•关节活动:进行床上活动,如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
第二阶段:中期康复(2-6周)•疼痛管理:逐渐减少药物使用,但仍需要冰敷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走位练习:开始逐渐恢复正常步态,使用助行器具(如拐杖)来辅助行走。
•肌力训练:进行适度的肌力训练,以增强周围肌群的力量。
•平衡和协调训练:通过平衡垫、单脚站立等练习来提高平衡能力。
第三阶段:后期康复(6周后)•疼痛管理:停止药物使用,但仍需注意保持休息和冰敷治疗。
•功能恢复:逐渐增加日常生活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如上下楼梯、蹲起等。
•动力学训练:进行跑步、跳跃等高强度活动的训练,以恢复运动能力。
•体能训练: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整体身体素质。
注意事项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建议,并定期进行复诊。
- 避免过度活动或受伤,避免参与高风险运动。
- 注意饮食平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来促进骨折愈合。
- 保持良好的姿势和体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造成疲劳和不适。
结论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康复训练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减轻疼痛。
通过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注意事项的遵循,患者可以尽快恢复到正常生活中。
胫骨髁间棘骨折是膝关节常见的一种损伤,多发生于运动损伤或高能量创伤中。
对于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术后的康复训练同样至关重要。
良好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还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胫骨髁间棘骨折术后康复训练的各个阶段及具体方法。
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0-6 周)术后早期是伤口愈合和炎症消退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目的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粘连和促进伤口愈合。
(一)抬高患肢术后患者应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平面,可使用枕头或被子将患肢垫高,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一般抬高时间应持续至肿胀消退。
(二)冰敷术后 24-48 小时内,可间断对患肢进行冰敷,每次冰敷 15-20 分钟,间隔 1-2 小时再次冰敷,可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
(三)关节活动度训练1. 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康复治疗师进行患肢膝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屈伸活动。
活动时应动作轻柔、缓慢,避免过度牵拉引起疼痛和不适。
逐渐增加活动度,但应避免过度屈曲超过90°,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2. 主动活动患者在疼痛可耐受的范围内,进行患肢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
可先进行简单的屈伸动作,如缓慢地将腿伸直或弯曲,每次活动10-15 次,每天进行 3-4 组。
活动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错误的动作导致关节损伤。
(四)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在患肢不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
即用力收缩大腿前方的肌肉,使髌骨上、下移动,但下肢保持不动,每次收缩持续 5-10 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 10-15 次,每天进行 3-4 组。
(五)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平卧,患肢伸直,将整条腿慢慢抬起至离床面 30-45 厘米,保持5-10 秒,然后慢慢放下,重复进行 10-15 次,每天进行 3-4 组。
此训练可增强股四头肌力量和下肢的稳定性。
二、术后中期康复训练(7-12 周)术后中期骨折开始逐渐愈合,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也在逐步恢复,此阶段的康复训练重点是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和恢复正常的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