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37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 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是以陆地和海洋为特征的地球外表。
陆地区域分布广泛,总面积约为148,940,000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2%;而海洋面积为361,132,000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70.8%。
地球表面有高原、山脉、平原、盆地、丘陵、河谷等不同的形态特征。
2. 地球表面的构造:地球表面存在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的结构。
其中地壳是最上面的一层,厚度约为5-75公里。
地壳上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矿物等,形成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约为2,900公里。
外核是一层比较稀薄的层,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直径约为1,220公里。
3. 地球表面的气候:地球表面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北极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赤道地区气候温暖、潮湿。
4. 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表面存在着多种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适应生存,并形成了各自的生态系统。
地球表面也存在很多生态问题与挑战,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当然,地球表面还有其他一些基本特征,包括:5. 地球表面的水循环: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球水循环系统。
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升华到大气层中,在那里形成云,再通过降雨、雪等形式回到地面,形成了水循环。
6. 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地球表面还存在着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能源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表面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些负面影响对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
8.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地球表面上空存在着大气层,它是地球与外界相连的重要环节。
地球的特征一、地球的形态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地球表面被水和陆地分割成了不同的区域,其中陆地面积约为148,940,000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则约为361,132,000平方公里。
同时,地球还有两个极点和一个赤道线。
二、地球的物理特征1. 地壳:地壳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的最外层,其厚度在不同区域内有所不同。
在大陆上,它通常比在海底上更厚。
2. 地核:地核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最内层。
它被认为是由于高温高压导致铁和镍融合而形成。
3. 大气层:大气层是围绕着地球的气体层。
它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并且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变稀薄。
4. 水圈:水圈包括了所有在地表以下和大气层以上的水资源。
它主要包括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冰川等。
三、地球的生物特征地球是一个拥有丰富生命的星球。
在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适应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并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
四、地球的环境特征1. 气候: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气候类型。
这些气候类型主要由纬度、海拔高度和海洋洋流等因素影响。
2. 地形:地球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地形,包括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天文现象:太阳和月亮对于地球上许多天文现象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日食、月食和潮汐等。
五、总结综上所述,地球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它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不同种类的生命体系,同时也受到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于人类来说,保护好这个星球并维持它的健康稳定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2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第1节 地球概况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当初人们确认地球的形状为圆球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进步,有人比喻为第一级近似。
到18世纪末,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为极轴方向扁缩的椭球,这是第二级近似。
为了数学上计算方便,人们用“旋转椭球体”这一几何形体来代表地球的形状。
所谓旋转椭球体是将一个椭圆以它的短轴为轴旋转而成的球体。
地球因自转而变扁,这符合逻辑和事实,但地球不是流体,所以旋转椭球体的光滑表面并不完全和地球真实形状一致。
地球表面有大陆和海洋,地势有高有低,其形状是非常不规则的。
后来通过重力测量采用“大地水准体”(Geoid )这个概念来代表地球的形状(图2–1),这是第三级近似。
大地水准体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海面上的重力位各处都是相等的,即海面在重力作用下是一个等位面,把这个等位面延伸通过大陆,就形成一个封闭曲面,这个曲面叫大地水准面。
由于地球表面有71%为海洋所占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地水准面代表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这个面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面。
但它仍然是介于旋转椭球体和地球真实形状之间的一个中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关于地球形状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数据。
概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而是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达l00m 以上;(2)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而是近似椭圆形,长轴指向西经20°和东经160°方向,长短轴之差为430m ;(3)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从包含南北极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纵剖面来看,其形状与标准椭球体相比较,位于南极的南极大陆比基准面凹进24m ;而位于北极的没有大陆的北冰洋却高出基准面14m 。
同时,从赤道到南纬60°之间高出基准面,而从赤道到北纬45°之间低于基准面。
地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现在我们就居住在地球上,所以大多数的人都会想要了解地球。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地球的主要特点,来欣赏一下吧。
地球的主要特点1、呈椭圆型,两端略扁。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一昼夜。
3、围绕太阳公转,而月球则围绕地球公转。
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365日。
4、从外太空看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大部分为水。
所以地球又被成为“水之星球。
”地球的演化时期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
地球六大特色地貌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
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等。
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
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前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为喀斯特地形。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内,洞深64公里,所有的岔洞连起来的总长度达250公里。
洞里宽的地方像广场,窄的地方像长廊,高的地方有30米高,整个洞平面上迂回曲折,垂直面上可分出三层。
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及基本特征1 地球内圈层地球的内部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是地球的基本结构。
核与地幔之间存在着转换层,地幔与地壳之间则存在着莫霍面。
1.1 地核地核是内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的厚度约为23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铁在运动时产生的磁场,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约2400公里,温度高达6000℃,是地球最热的部分。
1.2 地幔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铝等元素组成。
它呈现出一种类似于柏拉图立方体的晶体结构,成为石榴石晶体结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表面部分,厚度约为30-50公里,主要由氧、硅、铝、铁等元素构成。
地壳由大陆壳和海洋壳组成,它们之间的界线称为摆脱线。
2 地球外圈层除了内部的核、地幔和地壳外,地球的外部还包括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地球的外圈层。
这三个圈层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这个生命之星。
2.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外部的气体层,主要由氧气、氮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大气圈分成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2.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量,包括了平衡态下的河流、湖泊、极地冰、海洋和地下水等。
2.3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居住地,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等部分。
生物圈对外圈层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生物圈的循环流和生态平衡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
地理地球的自然特征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拥有丰富的自然特征。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然特征,包括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
通过了解这些特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保护环境并适应自然环境变化。
一、地貌地球的地貌多种多样,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景观。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是由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河流冲刷等地质作用形成的。
地球上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不同地貌类型。
高山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由地壳板块的隆起和抬升所形成。
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平原是由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沉积物形成,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丘陵则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起伏不平、起伏较小。
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的凹地,常常具有湖泊或河流的存在。
二、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一定区域内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球可划分为若干个气候带,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雨量充沛。
这些地区通常有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等不同的生态系统。
温带位于赤道和极地之间,气温适中,有四季明显的特点。
寒带则位于地球的两极,寒冷干燥,气温极低,植被较少。
三、生态系统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和海洋等。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的有机整体,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保护水源并提供动植物的栖息地。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包含了各种树种、动物和昆虫。
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沙漠则位于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
湿地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许多鸟类和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复杂的海洋生态环境。
总结:地理地球的自然特征包括地貌、气候和生态系统。
地球的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形特征。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它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和生活。
下面将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地壳构造、地球上的陆地和水体以及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等方面来探讨地球的地理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实际上是略微扁球状的,类似于一个稍微被压扁的篮球。
科学家们经过测量得出的数据显示,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1千米,而极半径为6356.8千米。
这种略扁球状的形状使得地球呈现出独特的地理特征。
二、地球的地壳构造地球的地壳是地球固体外部的最薄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地壳主要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大部分。
陆壳位于地壳上,是地球上的陆地构成部分,其中包括大陆和岛屿。
海洋壳则主要位于海洋底部,是地球上海洋的主体部分。
地球的地壳构造呈现出陆地与海洋交替分布的特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
三、地球上的陆地和水体地球上大约有29%的陆地和71%的水体。
陆地主要包括大陆和岛屿,是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大陆上有着广袤的平原、高山、沙漠、森林、河流等各种地理要素。
而岛屿则分散在海洋各个区域,形成了世界上许多美丽的热带岛国和旅游胜地。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海洋、海湾、湖泊、河流和冰川等。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延伸到全球各大洲的边缘。
海洋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地球上还有众多湖泊和河流,如北美五大湖和亚马逊河等,它们都是地球地理特征的一部分,并且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的气候和气象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是地球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个地区长期以来的气候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形成了地球上多样的气候带,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气象是地球上短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力和天气现象等。
地球上的气象系统通过复杂的大气循环和天气现象,如风暴、台风和龙卷风等,对地球的各个地区产生影响,并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影响。
地理入门知识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身处其中,对其地理特征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
地理特征可以分为陆地特征和水域特征两大方面。
接下来的文章将从陆地特征和水域特征两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地理特征。
一、陆地特征地球上约有30%的面积为陆地,陆地特征主要包括大陆分布、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等。
1. 大陆分布地球上的陆地主要分布在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亚洲是最大的陆地,而南极洲则是最小的陆地。
2. 地貌特征地壳构造活跃区主要包括地震带、火山带和地壳运动带等。
地震带是指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形成的地震多发区,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
火山带是指火山分布密集的区域,如太平洋环火山带、环地中海火山带等。
地壳运动带则是指各种地壳运动形成的带状地区,如喀斯特地貌区、冰川地貌区等。
3. 气候特征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各异。
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山脉以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二、水域特征地球上约有70%的面积为水域,水域特征主要包括海洋分布、海陆比例和海洋生态等。
1. 海洋分布地球上的海洋分布广泛,主要分为大洋和海。
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等。
海则分散在陆地周围,如北海、地中海、爱琴海等。
2. 海陆比例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而陆地相对较少。
这也是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的原因之一。
3. 海洋生态海洋生态系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各种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珊瑚礁、海草床等。
海洋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
总结: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陆地特征和水域特征。
陆地特征包括大陆分布、地貌特征和气候特征等,而水域特征则包括海洋分布、海陆比例和海洋生态等。
对地球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大一地理科学概论知识点地理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大一地理科学概论作为对地理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了解,是大学地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之一。
本文将介绍大一地理科学概论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该学科的基础知识。
1. 地理科学的定义与发展地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土壤及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2.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具有独特的特征。
地球有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层、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层包围着地球,形成了气候和天气现象;水圈由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雪;岩石圈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是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生物圈则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地方。
3. 地球的地貌和地理形态地球的地貌和地理形态包括山脉、河流、高原、平原、湖泊、沙漠等各种地形特征。
山脉是由地壳构造活动形成的,常见于板块边界;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结果,通过长时间侵蚀形成河谷;高原是地壳抬升或者被侵蚀剥蚀形成的平坦地带;平原是地壳下沉或者泥沙沉积形成的低洼地区;湖泊和沙漠则是地表水循环和气候影响的结果。
4. 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气候变化统计结果,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因素。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包括天气的预测、气候的变化和气候系统等。
地球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气候等,不同气候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5.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河流、湖泊等各种生态类型。
6. 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地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第一章 地球的主要特征§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表面特征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Atmosphere 、Hydrosphere 、Biosphere ) (一)大气圈和大气环流影响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靠近地表对流层中的空气。
对流层空气的温度湿度,是气候的主要标志,不同气候条件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不同。
同时空气的流动——风是直接的外动力。
成分:N 、O 2、CO 2、H 2O2 . 大气环流对流层空气温度受地面辐射的影响: 地面T ↑ 高空T ↓赤道T ↑ 两极T ↓大气环流: 赤道—— 高温、低密度的气体上升,在高空向两极运动 两极—— 低温、高密度、气体沿地面向赤道运动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各伟度上线速度不同,赤道最大(1600公里/小时)两极为零,此差异造成运动物体受偏向效应(偏向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大气环流非正南正北。
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
(二) 水圈和水的循环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咸水、淡水)水圈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蕴育了生命,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陆地、海洋中的水由太阳蒸发至空中,再经降水回地表。
从这个意义上水的循环,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褐”。
(三) 生物圈包括水圈及地表生存的生物,甚至地下—几百~—3KM,仍有微生物。
生物的出现在水、气圈形成之后(地球年龄46亿年,大量动物7-8亿年)。
生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一方面自身作为动力参于,另一方面间接改变环境O2、CO2含量,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地表特征100KM(臭氧层) 55KM(平流层) 10-16KM(对流层) 0 1. 范围:包围着固体地球两极半径b 6356.863KM面积: 5.1×108K M最高点: 8848.13m 珠峰最低点: -11033m 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 海71% 陆29%(二)、海底地形: 大陆边缘、 大洋盆地、 洋中脊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为海水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