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
2018年10月DOI:10.16681/ki.wcqe.201819086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的研究
林丽群(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4)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其次分析了“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的应用价值,最后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应用。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8)19-0141-02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拓宽了思
路。以互联网为载体融合“互联网+”理念,有利于活跃思政
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网络互动中。互联网载体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改变以往
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促
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高校思政教
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
(一)超大容量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效思政教育载体的开发,主要以
网络载体为基础,数字化的载体介质使其具有超大容量特
点,教育内容及相关教育信息能够在网络中海量存储,数字化的存储形式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传输和使用,为教育工
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主
体目标[1]。(二)便捷实时性
“互联网+”模式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拓展出新
的载体形式,其实效性更加突出,这是以往传统教育载体所
不具备的。在互联网载体支持下,相关信息能够得到更快的
传输应用,信息更新更加及时,通过超链接实现信息的实时
交互作用,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了高校思
政教育的有效性。(三)开放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高度开放性,以“互联网+”为载体的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开放性,有利于突破区域、时间等传统因素的限制,使学生在网络中获
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个性化
龙源期刊网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探索
作者:陈阳华 李莉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年第08期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关系着对学生精神思想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是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根本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加入到了高校教育中,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挑战,也是对传统教育巨大的冲击。正确地运用新媒体能够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出一大步,但是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方式,将会影响到正常的课程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新媒体技术中的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适当规避新媒体的弊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的整体教学情况。
[关 键 词]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42-02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已经基本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平台已经变成了人们传达、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互联网用户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用户年轻化,“80后”“90后”用户是新媒体技术应用中的主力军,同样也是受影响最大的一批。新媒体的出现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一定的改变,高校学生对新媒体中的思想政治信息更容易接受,并且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教学方法[1]。但是,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还并不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现阶段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形式上的一种创新的优化,主要是对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将各种信息的传播完全实现网络化。是各种信息传播及沟通交流的全新手段,以软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服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形式,比如,微信、QQ、淘宝、微博等。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方式实现信息的高速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非常多的特性,能够及时快速地对海量的信息进行传播,新媒体中的各类信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人们能够快速查询到自己所要寻找的信息内容,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娱乐方式,为社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龙源期刊网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途径探索
作者:朴欣宇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数量的增多促进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背景下对企业、学校等管理与教学模式都进行了革新,并形成了创新思维的起点。文章通过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有效的开展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高校思政教育;开展途径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当更好的突出较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从而满足于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如何有效的把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大数据与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相结合,从而不断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成为了我国很多高校所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在大数据发展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满足于大数据时代下提出的新要求,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目标。大数据发展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往往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安全性。而网络没有边界,但网络上的意识形态是有边界的,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的安全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特别是现如今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多元化的思潮,使得网络中的意识形态会受到普世价值思潮的冲击,同时也影响着高校的大学生。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断的提升高校大学生对价值的判断能力与辨别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首先应当保证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性[1]。
龙源期刊网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陈永静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10期
摘 要: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网络高新技术的引导下,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新技术和模式的辅助是智慧课堂推出的强大支撑,同时也使教育教学的改革得以促进,提升了教研教学的效果,为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结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特征,构建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和考试的四大环节进行阐述,并根据太原市尖草坪一中的智慧课堂案例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智慧课堂;典型案例;教学模式;探索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界定
关于智慧课堂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课堂是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并进一步延伸到智慧学习空间,智慧课堂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物理环境学习和虚拟网络环境学习融合。”而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认为:“智慧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地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
因此,针对智慧课堂,目前学者的理解可分为两方面:一个是从教学方面分析,智慧课堂和传统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的高效课堂。另一个是从信息化大环境方面分析,智慧课堂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以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学习环境。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智慧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智慧课堂的特征
(一)教学环境信息化
智慧课堂将当前最好的信息技术很好地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给老师和学生们,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资源条理化
智慧课堂是在课堂的教学资源库中,将资源进行分类和归纳,资源管理具体条理化,可以在书面上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辅助讲解,更加生动形象。 龙源期刊网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认为思政教育资源、互联网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网络消息的负面影响、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以及教育方式转变不够明显对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从教学理论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体制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才能进一步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征。
标签:“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无线通信与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在201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首次阐述了“互联网+”的内涵,所谓的“互联网+”就是需要实现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而并非简单相加。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必须要直面“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所带来的挑战,抓住发展的机遇,实现思政教育模式改革。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思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当中,教师是思政教育资源最重要的供给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会根据高校学生既定的培养目标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设计与组织规划。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传统媒介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单一的信息传递模式会导致信息交互性相对较低,这就导致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具有较高的依赖,只有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使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得到一定的完善。但是由于大部分的思政教育教师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知识盲区与认知局限,这就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发展会受到较为严重的约束。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传统纸质媒体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将逐渐变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搜索,由于互联网内在的开放性使得在互联网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这最终导致学生所能获得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丰富与完善。
145859 高等教育论文
通胀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刍议
CPI高居不下,房价日益超出人们承受能力……通胀下,我国国民工资呈现出相对的态势。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底线也在一再调低,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通胀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引发通胀的几种原因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人民币在多方压力下不断升值,国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通胀。
1.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引起了物价的上涨,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这四种原因造成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既是成本推进的,可也是需求拉动的。因为需求拉动以后,对土地消耗量、需求量大了,所以它是交织在一起的。
2.美国振兴本国经济引发全球通胀。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为拯救美国经济,想要贬值,这就要以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货币升值为代价,同时引起世界对新兴经济体货币预期升值,进而带来热钱大量涌入,导致新兴经济体目前普遍在保持高速GDP的同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
3.2009年为了实现保8的目标,我们出台的一系列投资拉动举措、宽松的信贷政策、地方政府的大量负债举动等,是导致今天国内因货币泛滥而出现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2009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高达9.58万亿元,信贷的巨幅增长导致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空前充裕。20xx年4月末的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为65.66万亿,尽管后来采取了相应措施,然而全年M2仍然超过了70万亿。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通胀的压力。
二、通胀背景下,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重
通胀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在通胀背景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
1.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外向型企业生存艰难,这些企业基本无法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地区受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出现了大量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无力增加就业岗位。据纺织服装行业人士初步估算,纺织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约5万家,由于利润率较低、议价能力差,人民币升值将对纺织行业造成明显冲击。“大规模以上企业一般拥有工人500人以上。如果5万家中有90%抗压能力差,意味着4.5万家企业,也就是2500万人的就业面临着冲击。”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估算。这2500万人的就业危机还不包括其他规模以下企业,以及纺织服装行业以外的企业。
第1l卷第4期 201 1年12月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Vo1.1 1No.4 Dec.201 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吴学亮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浙江温州325003)
摘 要: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和新媒体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 要求,通过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索,对于 改革和创新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1 1)04-0072-04
lll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WUXue-lia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Zh ̄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Zh ̄iang 325000)
Abstract:With the fast increas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growing power of new media influence,the tradi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can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times.New media brings about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s wel1.This passage tries to make an all-arou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which will do help to the reform and creation of its work. Keywords:newmedia;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explorationandresearch
龙源期刊网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
作者:王帆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
摘 要:信息化的普及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信息化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了思政课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开拓了新的教学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诸如负面信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等的问题,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针对此提出了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建议和措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现代化。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思政教育;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化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高校中,信息传播的变革,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心理意识、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重视信息化带来的改变,并将信息化融入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有效推动信息化带来的正面因素,化解负面因素,提升思政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性。
1、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1 高校信息化思政教育工作缺少专业师资和基础设施
思政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格和品格方面的培训,对于合格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很多高校中,多数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思政教育的内容是固定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信息化带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化,严重影响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在有的高校中,教学硬件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信息化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
1.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目前,很多思政教育工作的老师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只要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就完成了思政课教学,而忽视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而不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工具,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老师对这些教学工具的应用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老师认为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只是帮助学生放松心情,而播放一些与思政教育不想关的内容,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
- 159 -2019年第4期
(总第43期)教育信息化论坛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ForumNo.4.2019Serial No.43
随着电脑的普及,电子信息技术、移动智能工具、
移动通信设备等的不断更新和广泛性应用,宣告着中国
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
生对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化,他们能够第
一时间享受来自于各个层面、区域、行业等的第一手信
息资源,扩充自我知识结构和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同时,
交织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不良文化思潮、价值观和信息资
源等也不断侵蚀着高校学生,使他们易于偏离正确的政
治方向、道德原则、价值取向等,这就给高校思政教育
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为此,面对互联网这把“双刃
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辩证地看待,尤其是针对
当下存在的思政教育问题,要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
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
一、“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以信息化发展为驱动力,深度与各
行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全面融合。创新是其核
心要素,唯有创新,才能够为融合的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和动力。因此,“互联网+”被视为互联网发展的一种
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
展新形态演进。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并不是与各
个行业的简单性相加,而是与各行业的互相渗透、互相
促进的深度融合,实现新的发展业态产生。“互联网+”
的内涵具有以下具体内容:其一,“互联网+”是以信
息技术为驱动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之间的跨行
业融入发展,从而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经
济结构进行调整升级。其二,“互联网+”是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不可缺乏的组成要素,将逐渐
摆脱其工具属性。其三,“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
济社会形态,其不仅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发挥了积极
作用,而且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应用,进
而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
关于“互联网+”内涵的论述,各位专家学者众说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4期青少年广角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严毛新,来哲渊,徐蕾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影响着原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 体系,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带来冲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课程需要把握时代命脉,为新时代人工智能“原住民”的素质提升赋能。教学内容上,需
要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的价值,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作用,更加关注机器人伦理道德
教育;教学方式上,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让因材施教更精准,让校内外资源整合更高效;同
时,也要正视新技术带来的人才适应性和数据安全性问题。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无论人类是否做好准备,人工智能时代正 逐步走来,而这恰恰是人类自身所引起1 *从苹
果唤醒Siri提供个人智能服务,到阿尔法狗战胜 “人类最强棋手”柯洁,现如今,很多医疗手术的
精准进行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帮助& 2016年8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
突破”“并在教育、办公、医疗等关键行业形成示
范应用”。科技的变革引发教育的变革。为了更
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必 文章编号:2095 -9303(2020)04 -0064 -07
须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重构新的教育方式,高校
作为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
阵地自然责无旁贷。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利
用人工智能时代丰富的教育资源、多样的教育方
式,去解决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和内容、使用什么
样的教学方式、培养怎样的学生等问题,有了更
多更新的解题思路&
一、教学内容提出新需求
人工智能将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新
收稿日期:2020-08-08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跨层异构网络场域下的设计驱动型创新:内涵解构、模式解析与逻辑解 释 ”(72072164)作者简介:严毛新(1975-),男,浙江乐清人,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工作& 来哲渊(1996—),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 政治教育。徐蕾(1982—),女,浙江诸暨人,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战略管理。
63 思政教育融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探索
■赵学然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河北 050000)
【摘 要】立德树人是所有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将为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
育的有效途径。如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本文结合当前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考,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的一次课进行了思政融入课堂的
教学实践,整个学习过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案例制作,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领悟德育内涵。
【关键词】任务驱动;思政教育;网页设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63-01
一、教学内容选择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以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为主,通过“任务描述”、“任务分
析”、“任务参考步骤”和“任务实施”,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学习知识和掌握
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完成任务中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并且,通过“课堂拓展”进
行所学知识的熟练巩固。
结合以上课程特点,以及当前的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本次课选择了以五四青年节为
主题案例,把五四青年节的起源、历史意义和一个高中生写的一篇关于五四青年节的文章
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从完成案例任务中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
义奋斗精神的熏陶,从而有利于学生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实施过程
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主要表现载体,本文以第四章盒子模型相关属性
的内容为例。以“致我们的青春年华”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完成网站页面任务的制作,将学
生德育教育及课本知识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任务中,以思政教育为导向,利用任务驱动
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与过去的青春年华告别向未来的世界问好”的思政教育目标。
下面是实施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
(1)课前预习,课前在智慧课堂中提前上传好关于五四青年节的新闻报道,参考资
FEBRUARY,2021/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Forum“微思政”,广义上指的是思政微课,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衍生的一门课程,或者说是一个教学方向。从微观视角上看,“微思政”是一种即时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上去比较随机,实际上是专门设计的,思政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等多种方面。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比,“微思政”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体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方式更加新颖,为“微思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尧互联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野微思政冶教学的影响渊一冤丰富教学内容当前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同时也影响着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且单一,并且教学内容相对单调,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迷茫,对很多历史事件既不了解又不清楚,根本无法达到“微思政”的教学要求[1]。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实效性以及便利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去获取教学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信息,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为“微思政”的教学渗透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渊二冤拓展教学渠道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主动权,再加上课时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微思政”教学更是无处渗透[2]。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渠道得到了拓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面对同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彼此之间的课堂地位也变得平等,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同时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方向发展,实现了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换。在互联网支持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思政”教学渗透与发展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思政教学内涵,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渊三冤改变教学主流意识形态互联网具有非常好的开放性、时效性以及便利性,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思政”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条件,同时对于学生科学历史观以及意识形态的养成也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高度开放的背景下,一些不良的思绪混杂在海量的信息中,也会对学生意识形态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辨别和分析是非对错的能力[3]。总体上看,互联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微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是积极的,主要在于改变了教学主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网络多元化的信息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玉XINXIHUAJIAOXUEYANJIU玉信息化教学研究玉互联网背景下“微思政”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陈冬颖彭克清摘要院近年来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袁教育事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袁教学内容与方式都出现了很大变化袁教育改革也逐渐深入遥因此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袁针对互联网对野微思政冶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袁同时提出几点教学改革策略袁希望可以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袁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影响力袁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遥关键词院互联网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曰野微思政冶注院本文系2019年山东协和学院校级一流课程野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曳课程建设冶阶段性成果遥
2020年11月第47期Nov. 2020No.4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377--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张秀勤(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原则、问题和对策等研究论域,但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从基础理论、环境方法、学科交叉和实践应用四个维度,进一步完善和建构深度融合研究的问题域框架,立足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矛盾,明晰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定位,强化研究成果应用。[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对策研究”[作者简介]张秀勤(1975—),女,江苏宿迁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7-0377-03 [收稿日期] 2020-09-0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质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 简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优化、模式变革与教学环境方法重构,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从当前研究视域看,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被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热点问题。经梳理分析,目前学界研究基本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规律,即从“信息技术+教育”到“信息技术+思政教育”,延伸到“信息技术+思政课教学”领域。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难以较好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难以解决因教学供给与“学”向度的学生认知规律、接受特点等之间有效衔接而产生疏离问题,以及如何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问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一些学者试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载体和资源,构建协同效应的思政课现代化教学策略体系。目前学界对此问题主要采用“意义—原则—问题—对策”的研究范式。(一)深度融合的意义研究思政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是思政课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两者的双向互动性。谭妤晗等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提高生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亲和力等。[1]李军刚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其不仅改变了思政课的讲授方式、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思政课师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2](二)深度融合的原则研究李蕉(2020)认为,坚持“内容为王”,让思政课有“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3]崔萌(2020)认为,学习路径由静态预设转变到动态生成。高奇认为,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必须着力把握好现代信息手段与思政课教学目标之间、信息化教学形式与思政课内容之间、虚拟空间与现实教学环境之间、数字化“量”与大数据“质”之间、微课与宏课之间、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之间的这些重要关系,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信息化观念,才能更好地推进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健康发展。[4](三)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沈壮海等学者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视野、广度和深度还存在问题,缺乏整体观照与宏观视野,没有做到内容的真正融入,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都不够深入。[5]林克松、朱德全认为,一方面教育行动主体对网上教学缺乏理性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还原观”“传递观”“替代观”,另一方面教育行动主体面对网上教学还暴露出能力缺位。教室变为“直播室”、教师化身“主播”,暴露出的最大短板即教师信息化能力的不足。[6]高奇等学者认为,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没有把握和处理好现代信息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信息化教学形式与思政课内容的关系、虚拟空间与现实教学环境的关系、数字化“量”与大数据“质”的关系、微课与宏课的关系等新矛盾和新问题。[4](四)推进深度融合的对策研究沈壮海等学者认为,需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主体与载体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宏观规划、 规律把握和话语转化,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5]凌小萍认为,育人效果的调查研究与构建完善的制度机制,为推动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向更广阔空间、更深层次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保障,则是未来高校思政课线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20年11月第47期Nov. 2020No.4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学科综合XUEKE ZONGHE教师·TEACHER
0622021年2月Feb.2021
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指明方向。同时,现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重磅推出,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革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撑。笔者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层面积极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深度融合的智慧课堂。一、培养什么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智慧追求鲁洁教授认为,做成一个人,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学做人”的关键在于增长实践智慧,因为人不是被动地去体验事件和环境。在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是“认知过程”,教师需要在实践中通过智慧教育手段不断地培育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和“行动中的智慧”,引导学生形成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积极情感和美好愿望。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重在体悟和培育实践智慧,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学会做人。因此,对“智慧”和“智慧教育”的理解,将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智慧”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常包含心理学意义上的“聪明、有见解、有谋略”和技术上的“智能化”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它既指用智能化技术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智慧的培养和发展,又指用智慧的教学方式、教学机智,唤醒和发展学生的智慧的教育。因此,将智慧的理念照进以“启蒙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现实,借鉴扬州大学李文慧老师对道德与法治课智慧追求三维度的阐述,笔者认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智慧追求主要包括:(1)德育智慧层面。道德与法治学科最大的价值就是德育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智慧小公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智慧追求。(2)生活智慧层面。教育要担负起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生活的神圣职责。道德和做人的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在生活中探寻生活的意义,培育生存的智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智慧追求是培养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勇于担当的智慧小公民。 (3)智识智慧层面。在知识爆炸和技术革新一日千里的信息时代,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是我们学习和生存必须具备的智识智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在智识智慧的追求是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技能的智慧小公民。总而言之,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应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怎样培养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探索在快速与多元变迁的信息时代,技术催生教育变革。综观新时代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教育改革正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智慧化”。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按照智慧校园建设标准配置了智慧课堂实验班级硬件设备,班班配备希沃白板一体机及反馈器,智慧教育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策略探究张丽黎摘 要:文章创新融合现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从德育智慧、生活智慧和智识智慧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智慧追求。同时,立足课堂,从工具赋能、资源赋能和双线混融教学等方面探索了智慧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创新的策略,为新时代小学思政课改革作出积极尝试。
第34
卷第2
期总第288
期
202]
年1
月(下)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Vol. 34. No. 2( Gen. No. 288)
Jan. (last half) 2021
创新融合视阈下“云端”专业课程思政研究
一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广东深圳518172)
[摘 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应对挑战,加大线上教学改革力度,在周密安排线上
专业教学的同时,借助高职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深入推进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价值引领与技能培训融合理
念、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理念和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理念等的支撑下,通过专业课程思政云引导、云调
查、云融入、云建设和云评价等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三教改革,肩负起特殊时期教育教学的使命
与担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学生为本;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096-711X(2021 )02-0001-03
doi: 10. 3969/j. issn. 2096-711X. 2021.02.001
[本刊网址]http://www. hbxb. net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类教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挑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迎难而上,加大教育教学改革
力度,在周密安排线上教学的同时,借助高职教育课程研究
中心优质平台,深入推进线上课程思政改革,专业课程思政
与思政课程互相配合,实现线上教学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不放
松。在线教学期间,教师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线
上课堂教学模式,将云端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功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
力和针对性,在创新融合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拓展和创新课程
思政的新思路、新路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一核两翼三层”模型构建研究
作者:胡秋菊 杜丽 张红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12期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建设应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可以回答为何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如何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效果如何保障等核心问题。文章首先对相关课程思政建设理论进行了梳理;其次,从系统设计视角,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一核两翼三层”理论框架;最后,以“三层”为着眼点,归纳总结了治理层要突出顶层设计与协同效应、设计层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运行层要突出现代技术与方法创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核两翼三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12-0074-03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以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1]。自 2014年上海市提出课程思政以来,课程思政建设也成为学术热点,学者对其进行了多维研究,现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目前还停留在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价值构建、经验借鉴等层面,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支撑理论的探讨。高校为何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何避免出现课程思政建设“三分钟热度”并实现持续深入建设?如何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要科学解答以上问题,既要总结经验,更要从理论支撑层面进行论证。基于此,文章从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入手,尝试构建“一核两翼三层”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全面推进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建设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理论根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是课程思政的本体性依托,有效教学理论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证明[2]。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奠定了基础,采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对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设计[3]。协同理论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本质上都是思政的范畴,两者在育人宗旨契合、思政资源、互动逻辑等方面存在协同,形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4]。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合作治理理念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协调整合为核心运作机制,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的“碎片化”,为整体性建设指明了方向[5]。“教育性教学”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始于兴趣,依靠行为,最终实现意志品质的形成,为立德树人背景下,全面思考与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主要理论基础[6]。厚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具备内在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气质是教育哲学理论的必然要求[7]。
119作者简介:李萍(1993— ),女,汉族,山东诸城人。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基金项目:山东职业学院2020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及效果研究”(项目编号:JY-XY-202018)。在我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学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出现在课堂上玩手机、看电影、刷抖音,丝毫没有对思政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智慧课堂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格外重要,也是顺应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智慧课堂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高效互动,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以及智能化的发展,各大高校开始关注智慧课堂背景下思政教学的效果,希望改革传统、老套的教育模式,融入新型的教育方式,借助智能化、智慧化的技术,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概括如下:首先,各大高校没有树立对思政教育的正确认知,缺乏对其重视程度。因此,思政教师的薪资待遇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会大大减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十分敷衍,也没有深入到课堂中,与学生保持紧密沟通,在课堂上积极传递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其次,思政教育方式十分单一、枯燥。现阶段,我国高效的思政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整个课堂毫无生气、趣味可言。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座位上聆听,也没有开展课堂互动,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在上课阶段,极有可能分神,或者偷偷玩手机。因此,传统的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成果不佳,也会让学生失去对思政课堂的兴趣和关注度。二、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1)智慧课堂是一个“思维场”。在思政课堂上,可以利用智能化的互动教学系统,实现智慧课堂的效果,通过生动的视频、动画、声音等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增加思政课堂上的活跃程度,积极参与其中。其次,思政老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网络创造工具,制作一些相关的展示课件,用于互动化课件进行分享和交流,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积极发表见解,锻炼学生思维与总结、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智慧课堂是一个“生活场”。智慧课堂突破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将课堂学习内容融入到社会现实的生活,结合当下社会的时代热点及国家政治方针,阐述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并且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及崇高思想观,积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践行社会主人翁意识,奉献爱心,履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积极、向上的三观。(3)智慧课堂是一个“情感场”。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可以加入心理辅导系统模块,在情感与学生引起共鸣。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及世界观。另外,通过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宣贯奋斗、奉献精神,从而树立对自身的高标准与高要求,承担建设祖国使命,抵制不良风气,超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三、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分析(1)智慧课堂的概述。智慧课堂主要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信息技术、新媒体等作为载体,整合视频、文档、图片、论坛等多种教学资源,搭建智能化、数据化、立体化、交互化、及时化、高效化的智慧课堂,帮助教师更便捷地开展思政教育,实现课上与课下、硬件与软件、静态与动态的有效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体验感,以培养崇高的品德、远大的志向及正确的价值观。(2)智慧课堂的运用分析。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课堂前期,思政老师会提前进行课堂任务的布置,并且向学生传输共享学习资料,要求学生提前在家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对学习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便于后期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老师能够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利用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将课堂知识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实现高效课堂。最后在课堂之后,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温习课堂的知识要点,加强记忆。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进行一对一针对性的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四、结语综上所述,智慧课堂属于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水平,增加思政课堂的活力和趣味。因此,作为思政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吴浩.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研究[J].科技风,2019(35):49+51.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慧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智慧课堂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得课堂更加智能化、互动化、开放化与高效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围绕在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和分析,以供参考。关键词:智慧课堂;思政教育;高校;探索智慧课堂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研究李 萍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