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地理:1.3.1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27 MB
- 文档页数:21
第一章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1)课前预习学案编制:陈静邵振鹏审核人:【课标要求】1.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
2.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主学习】(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形状:近似正圆的。
2.公转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轨道面和黄道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叫,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赤道面与地轴夹角为,黄道面与地轴夹角为。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
北半球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冬至日,太阳直射在。
【自主检测】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900W 、890SB.800E 、400NC.100E 、10SD.1800W 、710N2.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 )A .就线速度而言,北京小于香港;就角速度而言,北京大于香港B .高雄与上海的角速度相等C .南北极点线速度为0,但角速度最大D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3、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A.23026/B.300C.600D.66034/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变化、周期和黄赤交角。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高一地理学科是学习地理的入门阶段,主要包括必修一到三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球自转产生地球日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包含气体,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结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3. 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地理纬度以赤道为基准。
经度和纬度能够确定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位置。
4. 地图的制图要素:地图由比例尺、图例、方位角、图名和纬经网等要素组成。
比例尺可以表示地图上地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5.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
常见的地图投影有等距圆柱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二、必修二: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1.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
中国经度跨度广,气候多样。
2. 中国的主要山脉: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
这些山脉对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有着重要影响。
3. 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是中国母亲河。
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常常遭受地震、洪涝、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必修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挑战。
3.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涉及人口增长、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人口问题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4. 中国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利用地球仪演示和多媒体动画,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地球仪演示和讲解,并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加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现象和读图分析,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从而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我们将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运动。
我们先一起回顾地球的自传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板书)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板书)由初中所学的知识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自转轴就是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图3以太阳作参照。
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
【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
【提问】从E1到E3,相对太阳来说,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角度是多少?学生回答:自转了一周多。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完成表格内容,总结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高一第三单元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内容。
在高一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第三单元的地理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1. 自然地理1.1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交替和形成地理经度,公转使得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形成季节变化。
1.2 大地形和气候带:地球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
陆地上有山脉、高原、平原等形态,而海洋则表示为一系列的洋流。
通过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温带和寒带。
1.3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了解其发生机理和应对方法对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
2. 人文地理2.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研究中重要的一个要素,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与其经济发展、交通等因素密切相关。
2.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而工业的发展则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与工业发展水平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地理的理解。
2.3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是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了解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与运作原理对地理学习至关重要。
3.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1 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气候变化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地理学的研究至关重要。
3.2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地理学研究着重于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了解以上地理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球的运动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身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转轴:地球的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北极和南极的一条假想直线,又被称为地轴。
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
2.自转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地球的自转速度不是均匀的,随着纬度的增加,自转速度逐渐减小,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大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的影响: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也是引起地球上各种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称之为椭圆轨道。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公里。
2.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
4.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是引起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轨道的椭圆性质和自转轴的倾斜,使得地球不同位置的太阳辐射量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章动:地球的自转轴会不断变动,这种变动称为章动。
由于章动的存在,太阳和其他星体在地球上的视运动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3.地球的偏心率: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的椭圆,而是稍微扁平的椭圆。
这个扁平度称为地球的偏心率,偏心率的大小影响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影响着季节的强度。
4.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在太阳系中不断向前移动,这是地球的前进运动。
地球的前进运动还会受到其他行星和恒星的引力影响。
6.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和地壳运动:地球的自荷平衡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所产生的。
地壳运动则是指地球地壳产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总结起来,地球的运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包括自转、公转、岁差运动、地球的前进运动、地球的旋进运动等。
这些运动不仅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也为人类提供了时间的度量和导航的基础。
高中地理人教(选考)必修1学业达标课后作业1.3.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选择题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射点在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B.直射点位于⑤处时,节气是秋分C.直射点位于①处时,节气是春分D.直射点从①处到③处期间,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来越多2图中,当太阳直射点由②向③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慢—快—慢D.快—慢—快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做回归运动。
图中①②③④⑤对应的节气和时间分别为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目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次年春分。
故C正确。
直射点由①处到②处期间,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来越多,由②到③期间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来越少。
第2题,直射点由②到③期间,地球经过远日点(7月初),在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故D正确。
答案1C 2D下图为地球自转等线速度分布示意图,R、T在同一纬线上。
据此完成3~4题。
3.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A.南半球低纬度B.北半球中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北半球高纬度4.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B.盆地C.山地D.高原解析第3题,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线速度数值越向南越小,说明越向南纬度越高,所以说该地在南半球,赤道的线速度约为1 670千米/小时,30°纬线的线速度约为1 447千米/小时,图中线速度数值介于二者之间,位于低纬度,故答案选A。
第4题,纬度和海拔是影响地球表面线速度的两大因素。
同样海拔,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海拔越低线速度越小。
R比同纬度的T处线速度小说明该地地势较低,地形类型应为地势较低的盆地,故答案选B。
答案 3.A 4.B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名师导航知识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自转运动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的周期: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称一个恒星日;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称—太阳日。
③地球自转的速度:包括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
(2)公转运动①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②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一个焦点上。
③地球1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④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天文学上所说的回归年长365日5时48分46秒。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昼夜不断交替。
(2)产生时差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3)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自转平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目前的角度是23°26′。
它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当北半球夏半年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
(4)四季的更替: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的变化,造成地球表面的季节更替。
疑难突破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剖析: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征可以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周期和运动的速度等三个方面来说明。
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学习时可利用比较法,通过对比加深认识。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一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1.1 地球的形状•说明地球的几何形状以及由经度和纬度构成的地球表面网格的作用;•理解地球的赤道、南北极、组成地球的各层。
1.1.2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由哪几层构成以及每一层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1.2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1.2.1 地球的自转和倾斜•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以及地球自转和白天、黑夜的关系;•理解地球公转和四季的关系。
1.2.2 地球公转和日照•了解地球公转和太阳光照角度的变化规律;•理解影响地球季节的因素。
1.3 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3.1 气候的基本元素•介绍气温、降水量、气压和湿度等气候要素。
1.3.2 气候类型和分布•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分布的影响;•理解气候因素在不同地区决定不同的气候类型和特点。
2.社会经济发展2.1 人口与城市2.1.1 人口变化和城市化•了解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规律对于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发展趋势和影响。
2.1.2 城市系统和城市规模•了解城市系统的类型和特点;•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 农业与农村2.2.1 农业发展的特点•介绍农业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2.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措施。
2.2.3 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了解农村社会经济的基础和特点;•理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2.3 工业和城市2.3.1 工业的发展和变化•介绍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3.2 我国工业发展现状•了解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措施。
2.3.3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3.资源与环境3.1 资源的类型和分布3.1.1 自然资源•介绍各种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
3.1.2 人文资源•了解各种人文资源的类型、分布和特点。
3.2 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3.2.1 能源的开发利用•了解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