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川纪章
- 格式:pptx
- 大小:5.62 MB
- 文档页数:13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ya)的“灰空间”与“共生哲学”的理论文献来源:《世界建筑》黑川纪章专刊6/1984《世界建筑》日本灰调子文化1/1982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
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
“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末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
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
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
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
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
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
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共性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
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定的手法: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与同等价值。
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
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
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
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
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基础2008-10-29 11:21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基础郑时龄黑川纪章以共生哲学深化表现他的改造西方中心主义和理性中心主义的意志。
共生哲学在黑川纪章以前的思想中,表现为新陈代谢和变生,共生哲学则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的表述。
共生哲学的基本内容是:异质文化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内部和外部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
黑川认为日本文化的特征可以用共生哲学来描述,共生哲学既是关于日本文化特征的文本,也是当代建筑从现代主义和现代建筑向信息社会建筑的范型转换的文本。
因此,共生的思想是黑川纪章的建筑哲理的核心。
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来源于印度教的唯意识论哲学、大乘佛教的禅与生命的思想、日本近代哲学家三浦梅园的自然哲学、凯斯特勒的子整体思想、法国哲学家德勒泽的生命结构思想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多价哲学。
黑川认为印度教的唯意识论哲学是共生哲学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现代主义的二元论。
唯意识论是大乘佛教的主要支柱之一。
佛教以“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论证人生的“无常”和“无我”。
黑川认为,无常的思想也反映在建筑和城市中,建筑和城市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因而,其结构必然是开放的。
“诸行无常”从时间的观念上印证宇宙一切有作为的事物,都是瞬间的存在,每时每刻在发生变化。
人的生命,一切自然现象、宇宙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万物———人、动物和所有自然现象,甚至神与佛———都属于一个伟大的生命的溪流,处在一个不停地生成、创造、世代交替的过程中,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
“诸法无我”则从空间观念上来证明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并非实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种种因缘造成的。
禅是超越推理的意志的一举一动,禅的真谛就是生命的真谛。
生命就是生活、运动、行动,而不止是禅思。
禅不是超自然的,不是神奇的,不是高度的思辩,并没有超越我们的日常生活。
黑川纪章的设计理念在郑东新区规划中的应用作者:陈治华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1期摘要:结合郑州郑东新区的城市规划案例,分析著名建筑设计师黑川纪章的理念等在其中的体现。
郑东新区CBD内标志建筑景观各个独具特色,既体现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黑川纪章的“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等城市规划理论。
关键词:黑川纪章;郑东新区CBD;新陈代谢城市;共生思想一、黑川纪章在中国黑川纪章,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在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工作室工作,曾获日本建筑界最高奖和多项国际建筑大奖。
他在建筑设计中坚持倡导“共生理论”,强调城市、建筑与人、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在国际建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许多国外设计师来到中国参与项目设计。
黑川是第一批来中国参与设计建造的外国建筑师之一。
90年代以后,他在国内参与设计了由中日两国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南京易兰斋美术馆等十个项目。
中国对外开放刚刚起步阶段,介绍黑川纪章成就及日本建筑发展状况的文章就登上了中国的建筑专业杂志《建筑学报》与《世界建筑》,由此开启了中国学习世界建筑思潮及先锋建筑师的一扇窗户。
如果说中日青年交流中心为黑川纪章打开了中国设计市场的大门的话,那么郑州郑东新区规划项目则让他达到晚年的另一个设计巅峰,郑东新区的设计将他的“新陈代谢”理念和“共生”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遗憾的是,黑川先生于2007年去世,郑东新区项目设计也成了他未完成的遗作。
二、郑东新区整体规划郑州老城区规模偏小,市中心拥堵不堪,拓展空间受到制约,这与其作为近亿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相适应。
郑州迫切需要一张响亮的名片向世界证明自己,使自己步入国际型大都市的行列。
2000年6月,时任河南省长李克强提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
2001年9月,郑州开始对外征集新区CBD的规划方案,日本黑川纪章方案以其先进的“新陈代谢”“和谐共生”理念以及独具魅力的设计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多数投票。
什么是灰空间现在所谓的“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而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按照小编的理解,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
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
在黑川纪章之前,在中国民居中就已有了很多应用比如江南水乡常见的建筑形式—廊棚就是典型的灰空间的作法,这做法的初衷是使商家贸易﹑行人过往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这些灰空间的应用除了给行人带来行动上的方便外,还连接了室内外,充分与自然沟通。
我们现代的设计中就常常用到这个因素,因为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用黑川纪章的原话就是“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如果把灰空间看作是一种室内外空间的过渡,那就太狭隘了,它在园林空间以及城市大空间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中运用了“灰空间”的手法,形式多以开放和半开放为主。
使用恰当的灰空间能带给人们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们在从“绝对空间”进入到“灰空间”时可以感受到空间的转变,享受在“绝对空间”中感受不到的心灵与空间的对话。
而实现这种对话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1﹑用“灰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协调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使其完美统一。
2﹑用“灰空间”界定﹑改变空间的比例。
3﹑用“灰空间”弥补建筑户型设计的不足,丰富室内空间。
10月28日至29日,“2000年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国际论坛”在深圳召开。
这次论坛因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澳大利亚著名建筑师菲力普˙考克斯的参加而吸引了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极大关注。
论坛上,来自中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的著名建筑师共10位作了主题报告,建设部副部长叶如棠在开幕式上首先作了发言。
29日下午,中国建筑界的精英青年建筑师们,又就目前中国建筑设计界的热点问题作了自由对话。
日本建筑家黑川纪章,1934年出生于日本名古屋,1964年东京大学建筑系博士毕业,从1977年至今,获得的国际奖项不胜枚举,在国际建筑界享誉20多年,和矶石奇新、安藤忠雄并列日本当代建筑界三大翘楚,曾师从日本老一代建筑大师丹下健三。
黑川40年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文化建筑,如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广岛现代美术馆、凡高美术馆新馆……等等,知名作品20多座,其中北京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是黑川1990年的作品。
目前,黑川正在中国正在作深圳新市中心规划。
黑川先生在此次国际论坛上的报告题目是《21世纪的共生建筑和共生城市》,他预言,21世纪的未来城市将会是新陈代谢的城市,而运用他50年来一直研究的共生思想,他确信,21世纪的新的建筑和城市均可成为共生建筑和共生城市。
演讲之后,黑川纪章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目前您主要致力于运用共生思想作城市规划,那末您对中国城市规划的现状有什麽评价和建议?黑川纪章:北京和深圳、上海是很不一样的城市。
深圳和上海是应中央政府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的城市,要追求开放的现代化形象,是发展很快的城市,但也许有点发展的太快了一点。
而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性格和上海、深圳很不同。
北京不象深圳,北京有很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以前保护是很大的问题。
深圳是在一个不需要保护古建筑的地方兴建起来的。
上海和深圳比,相似的地方是都发展很快,但也和北京一样,有需要保护的历史古迹。
我希望中国不要重蹈日本和欧洲城市规划的覆辙。
美国、欧洲、日本最不应该的就是将城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外疏散。
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9日/第047版设计黑川纪章:以共生的名义vv wang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在10月12日下午去世,享年73岁。
官方公布的死因是心脏衰竭。
这个噩耗的传来,让人不禁想起黑川纪章在他人生最后一年中所经历的种种——对于黑川的逝去,怎么说呢?有人说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建筑一栋栋被推倒,所以干脆选择了离开人世。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他的倒霉事先是1976年完成的索尼大厦被推倒,Plantec 事务所设计的玻璃幕墙商务楼将取而代之;“东京新国立美术馆”落成没多久,却传出他的旧作中银舱体大楼也要被推倒的消息;当然,还有另一件,就是黑川在7月29日的日本参议院议员选举中失败。
而我们也许更愿意相信另一个黑川--那个黑川纪章一直都是建筑界的战士,从出道开始就不断经历各种波折,从未退缩过。
因为他始终坚信:“没有设计理念的设计师经常随波逐流,只能做一些流行性的设计;但一个有设计理想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黑川纪章二十多岁开始致力于研究、推广“共生思想”。
当时,黑川的理论在日本并不被接受,他经常没有业务可做。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共生思想”逐渐得到世人认同,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一。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共生”理论始终是黑川设计的核心概念。
中银舱体大楼的命运黑川纪章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学专业,后就读于东京大学,并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
接着参加了著名的“新陈代谢”组织,作为中心成员活动。
1962年成立黑川纪章建筑城市设计研究所,并在两年后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黑川纪章的作品数不胜数,个人认为最代表性的还是坐落于东京银座的中银舱体大楼。
该建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实际上是两幢大楼,一幢11层,一幢13层。
它们由围绕着两个中心脊柱的若干个模块式舱体组成,中心为两个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各种管道的核心筒。
黑川纪章作品——广岛现代美术馆广岛现代美术馆建筑地点:日本,广岛县设计时间:1984-1986施工时间:1986-1988建筑面积:9290m²广岛现代美术馆包括一座图书馆、一座自然博物馆、一座地方博物馆、雕塑广场和雕塑森林、一座露天剧场等,总的布局为村落式。
为了保护现场绿化环境,将美术馆布置在山脊上,平面形状呈马蹄形。
由于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周围的树木,因此60%的建筑面积都布置在地下。
半室外和过渡空间用以加强整个艺术公园的整体性并形成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带柱廊的圆形中心广场设在博物馆中央,由此再延伸出交通流线。
平面的布局犹如遗传因子的中心组合,并抽象的运用了历史的记号,包括对原子弹的回忆、西方城市和日本传统等。
在这里,圆形像原子弹的蘑菇云,同时又像飞碟。
它的圆形在原子弹落下的方向劈开一个口子,同时在基座上也运用了被爆炸污染的石块。
立面的处理表现了建筑材料从古代向现代的过渡,自下而上表现了石块、砖向铝材的转换,向轻巧的人工材料过渡。
这也是一种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该设计获1989年索菲亚第五届世界建筑双年展金奖、1990年日本建筑学奖。
大师何为“大”—纪念建筑师黑川纪章(转载)柯布西耶为现代建筑带来了根本性革命,其《走向新建筑》似一把利剑,直刺传统建筑咽喉;而赖特则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将其浓缩为“有机建筑”的思想,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逐渐成为现代人所敬仰的建筑大师,因为他们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有资格享受人们的赞誉,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先生同样应该如此。
“绽放”的思想——从“新陈代谢”到“共生”“新陈代谢”是一个生物学专有名词,指的是生物体时刻不停地与它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借以完成自身更新适应体内外变化的过程,即一个生命自我更新得以永续的过程。
而黑川纪章之所以在1960年的东京国际会议上提出“新陈代谢”的思想,则源于他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抗议。
新陈代谢派(⼀)好⼏年前,我曾经去河南郑州参加过⼀个项⽬的设计顾问⼯作,那个项⽬的规划设计师是⽇本“新陈代谢派”的代表⼈物⿊川纪章。
⿊川纪章设计了郑州的新城“郑东新城”,⼜为中国城市房地产联盟设计了⼀些住宅⼩区,其中有建业集团的“联盟新城”第⼀期,就这个项⽬,我和他打过很多的交道,对他的⼯作⽅法有⼀点了解,也熟悉了他。
“新陈代谢派”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迄今依然影响很⼤,特别是⽇本战后涌现的这⼀批⼈物,后来都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师,⽽这个圈⼦我也先后认识⼏个⼈,因此颇有些感触。
从历史来看,1960年代,世界建筑设计界出现了两个⽐较⼤的前卫流派,⼀个是⽇本的“新陈代谢派”,另外⼀个是英国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
这两个群体从不同的⽅向探索城市发展的⽅向,企图在现代主义开启的现代建筑上找到新的突破点。
这两派后来都出来许多重要的⼈物。
1958年,曾经⼀直领导着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国际现代设计协会(CIAM) 解体,1967年,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逝世,到1969年前后,沃尔特.格罗⽐乌斯( 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洛( Mies Van der Rohe)、阿尔⽡.阿尔托( Alvar Aalto)也都相继去世。
但是这些⼈的影响⼒太⼤了,⼏⼗年来,流⾏的“国际主义风”基本左右了全世界⾼层建筑、民⽤和公建的形式和结构,开始有⼀些年轻建筑师出来,或者是继续⽀持纯粹现代主义建筑,⽐如196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纽约五⼈”(New York Five);也有⼈出来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找寻发展的差异,提出新的思路,⽐如上⾯提到的“第⼗⼩组”(Team X),还有英国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
美国建筑师路易.康(Louis Kahn)⽤粗野⽅式试图突破勒.柯布西耶的影响,似乎有所成就,但是⾛的不算太远,他设计的许多作品,还是让我们联想起勒.柯布西埃的作品来,⽐如他在达卡设计的国会、政府、法院综合体建筑,就很容易联想起柯布西埃在昌德加尔的政府综合体⼤楼;⽽⽇本的“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则合少分多,宣⾔发表之后,成员各⾛各⾃的道路,有⼀些很醒⽬的作品⽅案,但建成的作品却不多。
黑川纪章“灰空间”与“共存哲学”的理论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
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
“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么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
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
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
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
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
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室内延伸于外部。
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共性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
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定的手法: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与同等价值。
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
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
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
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
5、强调细部,即重视对材料的选择、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部,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