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病变分段修订稿
- 格式:docx
- 大小:710.46 KB
- 文档页数:2
食管分段标准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它连接着口腔和胃,起着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部的作用。
在医学上,对于食管的分段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医生对食管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食管的分段标准。
首先,食管可以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
上段食管从口腔到气管分叉处,大约为15-17厘米,中段食管从气管分叉处到隆突处,大约为20-25厘米,下段食管从隆突处到胃食管交界处,大约为20厘米。
这种分段标准是基于食管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特点而确定的,对于医生来说,这种分段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食管的病变位置和范围。
其次,食管的分段标准还可以根据其内部结构和组织特点来确定。
食管的黏膜层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上段食管的黏膜层较薄,中段食管的黏膜层较厚,下段食管的黏膜层又较薄。
这种不同的黏膜结构和厚度决定了食管在不同部位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的难易程度。
因此,医生在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治疗时,需要根据食管的分段标准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器械。
最后,食管的分段标准还可以根据其功能特点来确定。
食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它具有输送食物、排泄食物和防止食物倒流的功能。
不同部位的食管在这些功能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上段食管主要起着输送食物的作用,中段食管主要起着排泄食物的作用,下段食管主要起着防止食物倒流的作用。
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医生需要根据食管的分段标准对不同部位的功能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食管的分段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食管的解剖结构、组织特点和功能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因此,医生在进行食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充分了解食管的分段标准,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食管分段标准
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咽
喉部传输到胃部,为消化吸收提供通道。
食管的结构复杂,分段明显,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段。
本文将介绍食管的分段
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管的结构和功能。
首先,食管可以按照解剖结构进行分段。
从上至下分为颈部、
胸部和腹部三段。
颈部食管位于颈部,主要负责将食物从口腔传输
至胸部食管。
胸部食管位于胸腔内,主要负责将食物从胸部传输至
腹部。
腹部食管位于腹腔内,是连接胸部食管和胃部的部分。
其次,食管还可以按照功能进行分段。
食管的功能主要包括传
输食物、分泌黏液和食物的运动。
根据这些功能,食管可以分为传
导段、分泌段和运动段。
传导段主要负责传输食物,分泌段主要负
责分泌黏液帮助食物顺利通过,运动段主要负责食物的运动和排泄。
除此之外,食管还可以按照病理生理学进行分段。
根据食管疾
病的不同特点,可以将食管分为正常段和异常段。
正常段指的是没
有发生病变的食管组织,功能正常;异常段指的是发生了病变的食
管组织,功能受损。
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特点,可以对食管进行相
应的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食管的分段标准可以根据解剖结构、功能和病理生理学进行划分。
了解食管的分段标准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也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情况。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食管的结构和功能,促进健康管理和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食管解剖分段:颈段食管:自食管入口或环状软骨下缘起至胸骨柄上缘平面,其下界距上门齿约18 cm。
胸段食管:分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食管: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杈平面,其下界距上门齿约24 cm。
胸中段食管:自气管分杈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贲门口)全长的上半,其下界距上门齿约32 cm。
胸下段食管:自气管分杈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贲门口)全长的下半,其下界距上门齿约40 cm。
胸下段也包括食管腹段。
跨段病变应以其中点归段,如上下长度相等,则归上面一段。
二、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草案2010年)(一)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T分期标准对于食管病变长度、病变最大层面直径及邻近器官受侵三项标准不一致的病例,按分期较高者划分。
有腔内超声T分期时请注明,建议与本草案对比。
注:a 病变长度以X线钡餐造影检查结果为准;b 应以CT所示食管病变最大层面的食管直径为准;对于全周型肿瘤管腔消失,应测阴影最大直径;c 临近组织或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主动脉及心包。
1.气管、支气管受侵的标准:(1) 食管气管间脂肪组织消失;(2) 气管、支气管变形、移位;(3) 肿瘤突向气管腔内。
2.主动脉受侵的标准:(1)主动脉夹角法: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45度为主动脉无受侵;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90度,为主动脉受侵;肿瘤与主动脉接触弧度为45度~90度,为可疑受侵(如能看见完整的环状稍高密度的主动脉壁则主动脉受侵概率较低)。
--(自降主动脉的圆心向食管肿瘤病灶外围做切线,两切线加角)(2)三角法:在食管、胸主动脉和椎体之间有一三角形脂肪间隙,若此脂肪间隙消失则为主动脉受侵。
3.心包受侵的标准:CT上下层面可见心包有脂肪线而病灶层面无脂肪线,则认为有心包受侵;此外有局限性心包增厚及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心包积液。
(二)非手术治疗食管癌的N分期标准淋巴结肿大认为是癌转移的标准,一般标准为淋巴结短径≥10 mm,食管旁、气管食管沟、心包角淋巴结长径≥ 5 mm,腹腔淋巴结长径≥ 5 mm。
食管病变图谱(白光与NBI)我们将临床上已确诊的病例图片分成三种不同环境下内镜表现来叙写。
主要目的在于认识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特点,提高发现对早期食管癌的意识,并总结分析,从而运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当中。
白光与NBI图1:左图白光下5-7点方向黏膜粗糙,呈不规则片状发红、浅凹陷改变,表面可见白色颗粒样坏死物,病灶部位管腔僵直,吸引后病灶内收缩不一致;右图NBI提示病灶有边界,BC(+),微血管观察不清楚。
考虑:肿瘤性病变,需进一步碘染结合NBI确定范围、放大确定深度。
图2:左图白光下3-9点方向可见黏膜呈发红、浅凹陷改变,表面可见少许白色颗粒样坏死物,病灶部位管腔明显僵直,吸引后病灶完全无收缩;右图NBI提示病灶有边界,BC(+),近端(口侧)IPCL 扩张、管径不一、排列密集、血管间形态存在异质性,即呈B1型针尖样密集增粗;远端微血管观察不清楚。
考虑:肿瘤性病变,需进一步碘染结合NBI确定范围、放大确定深度。
图3:左图白光于2点、8点方向各见一岛状橘色黏膜,边界清楚、光滑,无明显隆起、凹陷,其上未见白苔、坏死物、角化物;NBI下相应病灶区域可见腺上皮样改变。
考虑:因位置特殊(病变周边血管呈网状,提示系食管上段),故考虑异位胃粘膜可能性大。
图4:白光下齿状线上移、不规则,可见数处片状发红、糜烂、针尖样出血点,齿状线下方未见确切栅栏状血管;NBI下齿状线上移区域未见腺管边缘上皮、腺窝开口及亮蓝嵴等表现,齿状线不规则区域系糜烂。
考虑:1.反流性食管炎(LA-A级);2.食管裂孔疝?(需行上消化道钡餐协助诊断)图5:系食管外科术后(远端可见吻合口),左图白光12点-3点可见片状扁平白色角化物,其覆盖区域可透见BV血管,血管纹理清晰、规则、有层次感,未覆盖处黏膜光滑,无明显色泽变化;NBI下角化物未覆盖的黏膜内BC(-)。
考虑:良性病变,过度角化表现。
(鉴别困难时,可冲洗或尝试活检钳移除附着物,进一步观察)图6:左图白光管腔稍狭窄,2-6点方向黏膜发红,可见少许颗粒样白色坏死物;NBI下BC(+)且范围较白光更大,边界更清楚。
食道分段标准
食道分段标准如下:
1. 颈段:自食管入口(环状软骨水平)至胸廓入口处(胸骨上切迹下缘),距门齿15\~20cm。
2. 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胸上段:自胸廓入口至气管分叉平面,距门齿20\~25cm。
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胃食管交界处全长二等分,距门齿25\~30cm。
胸下段:食管(距门齿30\~40cm)的交界处接近肺下静脉平面处。
3. 腹段:为食管裂空至贲门。
由于食管是肌性组织,易受周围组织压迫,就形成了三处生理性狭窄,分别是:食管入口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食管在左侧支气管后方交叉处;食管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
这些狭窄处常是
异物滞留或癌症的好发部位。
在发现食管异物或占位时,根据食管的分段,可以准确定位病变部位,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相关医学资料。
1、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于2003 年10 月19日~22 日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食管疾病诊断治疗研讨会,制定了反流性食管炎内镜分级:分级食管黏膜内镜下表现0 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 2 处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 处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必须注明:各病变部位(食管上、中、下段) 和长度;若有狭窄注明狭窄直径和长度;Barrett 食管应注明其长度、有无食管裂孔疝。
2、内科学第七版介绍的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类:(1994年第10届洛杉矶国际消化会议制定的RE分类标准,即洛杉矶(Los Angeles, LA)分类,分为A~D Ⅳ级)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粘膜破损,长径小于5mm;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大于5 rn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粘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3、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的Savery-Miller分类:Ⅰ级:一条纵行皱襞上见一处或多处糜烂;Ⅱ级:多条纵行皱襞上见多处糜烂,但病变未累及食管全周;Ⅲ级:食管全周都有糜烂;Ⅳ级:可见食管溃疡、狭窄、缩短或Barrett食管,有的改良方案将Barrett食管单列为Ⅴ级。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积分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0Ⅰ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 1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 2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3食管鳞状上皮癌1.概念食管鳞状上皮癌为发生于食管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日常也简称食管癌,它占食管部癌肿的大多数。
严格来说食管癌还应包括食管腺癌,常发生在Barren食管。
食管壁可分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四层。
根据日本食管疾病研究会的定义,病变不超过粘膜下层(包括粘膜层和粘膜下层)者,不论其有无转移,称表浅食管癌,其中无转移者称早期食管癌。
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
食管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其长度约为25cm,管壁呈环状襞
状结构,可以帮助推动食物向胃部进食。
为了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描述
食管的具体特征,医学上将食管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一、食管上段
食管上段从喉部至大气管裂开口处,约长5-6cm。
它由鳞状上皮覆盖,管壁十分柔软,因为有许多喉肌群支持它的运动,功能是呼吸和吞咽,同时还需要承担声带的保护作用。
二、食管中段
食管中段位于胸腔内,长度约为11-12cm。
中段由平滑肌和黏膜组成,黏膜内层有许多小腺体分泌黏液,使食物更容易通过食管。
同时,中
段还具有搏动功能,可以把食物往下推动,使它顺利地进入胃部。
三、食管下段
食管下段是从胸腔到膈肌的部分,长约2-3cm。
由于下段与胃之间没有明显的壁层分隔,容易构成食管-胃括约肌。
下段黏膜内有腺体分泌黏液,也有较多的质腺,因此对于食管下段的临床疾病,黏液瘤和腺癌
是最常见的。
总的来说,食管的三个部分都十分重要,每个部分的组织特点和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联系。
因此,当出现食管疾病时,医生必须根据食管的不同部位进行具体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食管,采取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食管疾病的发生。
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负责将进食的食物从咽部输送到胃部进行消化。
食管可以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食管上段。
食管的上段从咽部到气管分叉处,主要由骨骼肌组成。
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咽部推送到食管中段。
在食管上段,存在着特殊的括约肌,称为上食管括约肌,它能够控制食物进入食管的速度,以防止食物倒流到喉部。
上段食管的黏膜比较薄,对于酸性食物和液体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食管中段。
食管的中段是指从气管分叉处到隆突下缘,主要由平滑肌组成。
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上段推送到下段,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蠕动运动,将食物推送到胃部。
食管中段的黏膜比较厚,对于酸性食物和液体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食管下段。
食管的下段是指从隆突下缘到胃食管括约肌处,同样由平滑肌组成。
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推送到胃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蠕动运动,以便将食物顺利输送到胃部。
食管下段的黏膜比较厚,对于酸性食物和液体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并且存在着特殊的食管下括约肌,能够控制食物进入胃部的速度,以防止食物倒流到食管。
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的意义。
了解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来确定食管病变的位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食管上段的疾病,可以选择局部治疗或者内镜下治疗;对于食管中段和下段的疾病,可以选择内镜下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因此,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的准确理解对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对于了解食管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希望本文对食管上中下分段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食管病变分段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食管分颈、胸、腹3段。
1.颈段:自食管入口或环状软骨下缘起至胸骨柄上缘平面(上距门齿约18cm)。
2.胸段:分上、中、下3段
胸上段:自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面(上距门齿约24cm)。
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上半部(其下界约上距门齿32cm)。
胸下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下半部(其下界距约上门齿40cm)。
3.腹段:此段食管最短,居于膈肌下方的腹部最上部。
食管入口距上门齿约15 cm,食管胃交接部(贲门口) 距上门齿约40 cm,食管全长约25 cm,可发生在其任何部位,在临床上根据病变位置将其分为数段,以便于治疗时注意解剖要点。
我国自1940年吴英恺首次成功切除胸内食管癌开始沿用的分段方法如下:上段自食管入口(相当于第6颈椎水平)至主动脉弓上缘(第4胸椎上缘),中段自主动脉弓上缘至下肺静脉下缘(第6胸椎下缘),下段自下肺静脉至贲门(包括膈下腹段食管);上段食管以胸骨切迹为界再分为颈段和胸上段,中段以气管分杈平面再分为高中段和低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