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说课)
- 格式:ppt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10
《圆锥体积》说课稿《圆锥体积》说课稿(精选5篇)《圆锥体积》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的内容。
圆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
教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以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4、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若干套,沙、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二、说教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复习引入法。
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情景教学法。
通过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诱发学生对猜测进行验证的情景,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说课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圆锥的体积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学具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五一节放假期间,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
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生:我选择底面最大的;生:我选择高是最高的;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生:你会求吗?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
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小组中大家商量。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圆锥的体积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是《人教版》内容第十二册4143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圆柱体的根底上继续学习的内容。
学习圆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圆锥体,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从观察入手,到理论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概念详细化、形象化。
让圆锥体的有关概念,体积计算公式从理论中认识,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圆锥体,掌握它的特征和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详细问题灵敏应用计算方法。
2.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浸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才能,让学生养成严谨、仔细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分析^p 、判断推理的才能,开展学生空间观念,进步学生想象才能和逻辑思维才能。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1.重点:〔1〕认识直圆锥并掌握它的一些特征。
〔2〕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1〕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解答有关直圆锥体实物体积。
3.关键: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和电脑,进展演示和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考虑,从而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直观操作,打破难点。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实物让学生认识直圆锥,通过圆锥体的点,线,面,认识圆锥体的底和高。
发挥学生四人小组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使操作与思维严密结合,加深对直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2.运用电脑课件的动感突出重点。
圆锥体的认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圆锥体,把生活中的锥形物体放在屏幕上〔如小麦堆,漏斗等〕,运用电脑闪动形式认识圆锥体的底面,侧面,顶点,高。
《圆锥体积》的优秀说课稿(通用9篇)《圆锥体积》的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
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2)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锥的体积。
(教材第20~23页)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最后一个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又学习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圆锥的体积也是在学习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积的基础上的又一个延伸,也为以后学生系统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2.指导学生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5.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呢?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师:你想知道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吗?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呢?学生可能会说:·圆锥的体积应该与圆锥的底面积有关。
·圆锥的体积可能跟圆锥的高有关。
……师: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设计意图:简明扼要的复习,为新课教学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板块二、探究新知1.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师:下面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5)你能估计出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吗?生:可能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吧!3师: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的估计呢?生:我们可以准备好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然后用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里,看是否3次能装满。
如果3次能正好装满,就说明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
3师:这个方法可以吗?生:可以。
师:那就按这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吧!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精选3篇)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圆锥的体积”。
本课是在学习了第一课时《圆锥的认识》后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模式、三生培养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以及初步认识圆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本单元的重点。
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今后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和自主发展打好基础。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年,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上,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这为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但因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很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障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知识目标: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计算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关键:公式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和圆锥体必须是等底等高,则它们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
二、说教法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以谈话法、实验法、观察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说课第【1】篇〗教材分析《圆锥的体积》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了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内容是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材用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分别没入同一个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分别上升了多少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圆锥体积的兴趣。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建立空间概念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圆锥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认识了圆锥的特征。
因为二者形状的相似性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这两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借助转化思想的经验,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但是我校是处于城镇边缘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理解圆锥的`体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运用实验法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从而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复习准备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哪些几何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2、圆锥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幻灯)3、在这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
4、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
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圆锥呢?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一个顶点;一个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一个底面,是圆形;一条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垂直距离。
3.学生手势出示4.想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