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图书馆设计说明(附图)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关键字】任务毕业设计课题——某高校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高校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二)建设地点:中国南方某市(三)项目概述某高校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扩大办学规模,完善教学环境,征得有关部门批准,决定易地兴建新校区。
根据校园规划,拟在校区中心建图书馆一座,规模为藏书62万册。
建筑面积为。
(四)用地概况该项目位于校园内,居校园自校门至教学主楼中轴线的校园中心绿化广场东侧。
该地段四周环以校园道路,东侧隔绿化带为学生生活区,图书馆以南的校园中轴线两侧为教学区。
该地段地势平坦,占地约1.5hm²。
(五)规划设计要求1、规划建筑退让西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退让东侧道路红线不得小于,退让南、北两侧道路红线各不得小于。
2、建筑覆盖率不得大于40%。
3、规划建筑高度不得大于24m,以二—五层为宜。
4、做好场地的环境设计,做好交通人流组织设计,考虑非机动车的停放。
5、规划布局功能分区合理,空间形式规整。
6、做好无障碍设计。
(六)建筑组成及设计要求1、书库区(1)基本书库1250 m²(320册/ m²)计40万册;(2)报刊库1410 m²(156册/ m²)计22万册。
2、阅览区(1)综合期刊阅览室480 m²;(2)专业期刊阅览室480 m²;(3)中文图书室480 m²;(4)外文图书室480 m²;(5)参考阅览室240 m²;(6)电子文献阅览室240 m²;(7)教师研究室12X12 m²;(8)学生自修室2X240 m²。
3、采编区及办公区(1)采购20 m²;(2)中文编目60 m²;(3)外文编目60 m²;(4)装订40 m²;(5)馆长40 m²;(6)办公2X40 m²;(7)接待兼会议80 m²;(8)监控中心80 m²;(9)保安20 m²;(10)储藏40 m²。
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大楼建筑设计说明一、设计理念:“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暨南大学是一所闻名海内外的侨校,暨大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教育中心和学习中心,应充分体现出暨大的历史传统,显现出它所承载的暨大精神和文化品质特征。
创造出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西方进步与东方文明,个性化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侨校图书馆形象。
2、暨大图书馆作为暨大校园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应能充分体现校区总体规划的意图,结合环境使其成为校区中轴线上的亮点,带动周边的建筑群,互成为一个整体,使校园中轴线得以加强和延续。
3、图书馆的内部空间应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先进模式,通过人性化的布局,体现出开放平面下的共享与交流、高效与便捷;通过具有适应性和互换性的布局,体现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基础,体现出藏书、借阅和网络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
4、通过对阳光、空气、景观等自然要素的导入,同时结合通风、采光、防晒等节能的措施,在生态的层面上创造出适宜于阅读的空间环境。
5、在设计中重视环境保护,对基地内的珍贵树种予以保护,尽量减少对树种的砍伐。
积极采取措施做到节能,并避免环境污染。
二、总平面设计:1、图书馆用地位于暨大校园的南北中轴线上,并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北面、东面和西面是一组组学校教学办公建筑群,周边环境优美宁静,能充分显现出图书馆的静谥和恢宏的气势。
本工程根据基地的特征,为了强调出其标志性的地位,把建筑总平面沿校园轴线呈工字形对称布局,东面和西面的平面根据基地内保留树种的位置作出局部退让。
将主立面朝向南面的中心绿化广场展开。
2、建筑物沿南北向总长约117.10米,沿东西向总长约60米,总平面呈工字形,主要功能用房沿南北向布置,公共交通部分和中庭位于工字形的中部,东西两侧形成两个开口天井。
整个布局既能增大自然采光和通风面,又能避免过多的东西晒,并且有效地能尽可能多地保留基地内原有的珍贵树种。
3、本方案结合周围的环境特征,以及图书馆的功能要求,以平面分流和立体分流的方式,综合安排各使用功能的流线和出入口。
图书馆管理系统设计说明书陕西师范大学可视化大作业报告课程名称:可视化程序设计学院名称: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题目:图书馆管理系统班级:11级计算机一班学号:姓名:教师姓名:图书馆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追求信息化,以防在信息时代落伍,而普通高校也如此,图书馆是高校师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
因此一个健全的图书管理系统就必不可少,图书管理系统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很好的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开发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制定一个完善、可行、合理的开发计划,不仅是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而且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由于在过去人们对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质的手工处理之上的,而用手工进行图书借阅管理存在多种弊端,其中包括图书过于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对于图书借阅情况如:借阅天数、超过限定借阅时间等等的统计和核实,往往采用对借阅卡的人工查询进行,对借阅天数等用人工计算、手抄进行。
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
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手段人们操控起来是很困难的;因此,使用电子化的管理手段将是大势所趋,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也是图书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益的有效手段。
系统能够合理高效地利用图书资源,使得图书借阅更加的科学合理。
二设计思想对于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来说,图书的查询及数据的维护管理是其中的核心环节。
在现现行的图书管理中存在几个共同的问题:1、图书种类过多,数据庞大;这是几乎所有图书馆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各种不同种类的图书馆为这些图书入库,进行添加于维护增加了很多的难题,对这些数据的反复输入,往往造成庞大的工作量和较低的效率。
2、查询图书困难,每天的借阅情况,读者借阅的到期、还书情况,各项数据的汇总和统计情况必须由管理员统计上报,图书库总管理员才能考虑对图书馆的硬件如某类书的需求数量进行改变已向上级申报。
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中心图书馆初步设计方案说明设计说明目录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二章总平面设计第三章建筑设计第四章结构设计第五章给排水设计第六章强电设计第七章弱电设计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第九章消防设计第十章人防设计第十一章环保设计第十二章卫生防疫第十三章劳动保护第十四章节能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贵州大学是中国西南最为著名的综合大学之一,花溪校区是学校新校区,位于贵大花溪北校区西侧。
中心图书馆位于规划核心区域,是校区标志建筑。
中心图书馆基地位于校园主轴上,西侧临近校内绿化山体,其余三面相对平坦。
中心图书馆东侧为校园礼仪入口,面向城市干道花二线,承担着塑造校园形象的重任;东北、东南侧为规划中人工湖面,林木葱郁,景致优美。
中心图书馆基地位于校园几个片区的核心,南侧和北侧为生活组团,也是读者人流汇聚方向。
中心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9539平方米;地上10层,建筑面积53287平方米,地下一层,面积6252平方米;建筑高度53.2米。
藏书量180万册,阅览座位数9000个。
二、设计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 -95】(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2005年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2009年版)《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图书馆建设项目调整方案的皮肤》黔发改社会【2010】1881号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黔环审【2009】9号)贵阳市规划局对中心图书馆规划报批方案的批复意见业主提供的测绘资料、地形图“贵州大学花溪校园第三标段”设计任务书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省建筑设计院建设单位对方案的修改意见国家和贵州省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三、设计等级建筑类别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中心图书馆”属于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
图书馆报规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1.项⽬背景荆州市图书馆位于沙北新区荆州市⾏政中⼼南侧,东临江汉路,南接荆沙⼤道,西侧为荆州市⽂化中⼼⼊⼝景观⼴场,北⾯为市政⼴场景观⽔系。
图书馆总建筑⾯积:22467平⽅⽶,建筑⾼度:23.4⽶。
2.设计构思图书馆设计⼒图融⼊主体周边环境并与之发⽣积极的关系,北侧⼤体量的⾏政服务中⼼塔楼及裙楼成为图书馆在城市总体空间对话上的参照。
图书馆建筑⾼度控制在24⽶,⾯宽控制在72⽶,试图在建筑体量控制上形成与⾏政中⼼组成的⼀主两次的城市空间关系。
在设计思路上,图书馆采⽤“堆砌的书籍”为基本设想,建筑形体通过⼏个“书本”的交接堆砌形成“回”字型中庭布局。
在南侧⼊⼝空间,通过顶层抽柱处理,形成图书馆的⼊⼝空廊,在丰富⼊⼝层次的同时,⼤⼤加强建筑⾯向市民⼴场的整体性。
图书馆空间除了满⾜图书馆⼀般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设计师在空间的布局设计上增加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利⽤空间在⽔平、垂直⽅位的融合实现空间的流动设计。
科学报告厅位于图书馆东侧,设单独的对外⼊⼝和贵宾⼊⼝。
在⽴⾯设计上,设计在不同⽴⾯通过不同⽅式加以整合,⽴⾯上的⼤量开窗布局结合窗外的独特格栅设计,使得建筑内外各楼层外瞭具有良好的中央景观视野。
图书馆⼊⼝设置通⾼门庭,架空庭院与内庭的屋顶平台形成⼀个⽴体化的庭院布局。
在平⾯布局上,交通空间和服务空间相对集中,使得平⾯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建筑功能变化的需求。
3.交通组织3.1车⾏流线整个图书馆⽤地范围设计两个车⾏出⼊⼝,分别从江汉路和市政⽂化中⼼内部道路引进,满⾜消防需求,为解决图书馆车辆的停放需求,在靠近科学报告厅侧布置部分地⾯停车位,⼤量停车靠⽂化中⼼地下车库解决。
3.2⼈⾏流线图书馆主⼊⼝⾯向荆沙⼤道,在东侧的会议中⼼设有单独的⼊⼝及贵宾⼊⼝。
图书馆办公及后勤⼊⼝布置在图书馆的北侧,各股⼈流流线不交叉。
4.建筑功能图书馆地下⼀层布置设备⽤房等,⼀层为⼊⼝层,布置⼊⼝门庭,⽬录检索、出纳、信息服务中⼼、⾃助借阅、科学会议厅、多功能展厅等。
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图书馆设计任务书一、设计总说明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图书馆是龙子湖校区二期建设项目的子项。
二、工程规模1.建筑占地面积:约6680平方米2.总建筑面积:33029平方米(不含地下室,设计面积可控制在±5%)3. 层数: 11层4. 抗震设防烈度:按河南省及郑州市规定三、总平面设计在校区总体规划中,以公共教学组团和院系教学组团,围绕图书馆形成教学核心区。
室外场地宽阔,下设有地下室,在图书馆的南侧形成了一个外向型的、尺度宜人的校园聚会场所——校园主广场。
在图书馆北侧的中轴线上,围合成了一个层次丰富的校园水系景观交往空间。
四、平面设计1.图书馆主体部分建成大开间、全开放、模块化、借阅合一、智能化、复合型文献信息中心,同时要适应数字化图书馆的需要。
要充分考虑读者人流、图书物流、管理工作流三者的协调,应将读者与工作区分开,采用智能化管理,实现无障碍读者服务。
2.主入口大厅内设电子液晶显示屏、门禁系统;图书、报刊采用借阅合一模式布局。
3.淡化图书的收藏。
地下一层除设备间外,设计成密集书库供图书馆收藏书籍。
4.功能用房包括图书采编、信息中心(办公室、网络机房、电教室)、统一还书厅、借书厅、计算机书目检索厅、新书展览厅、校史馆、图书馆网络机房、藏借阅一体阅览室、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及影视报告厅、图书馆集中办公区(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档案馆办公室及档案库等。
5.藏借阅一体阅览室根据规划藏书数量合理确定阅览座位,设置读者讨论室及工作人员业务工作室。
6.在门厅、走廊应有合适的滞留空间及衣帽、书包存放柜位置。
公共滞留空间处应考虑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通信、检索系统,综合布线自成体系并与校园网联通。
每层应有安置网络设备的布线通道和网管中心室。
7.在合理位置设置文化、科技、美术展览走廊。
8.顶层的局部设计成开放式、花园式的空间,并设置部分小开间的研究讨论室。
9.根据各用房功能,按有关规范具体设计要求设计,部分楼层可根据使用功能适当挑空。
图书馆设计说明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设计说明第一章建筑一、项目概况在建中的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是未来南京财经大学的主要校区,学生规模为15000人。
目前一期工程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以确保今年九月份进驻新生。
根据总体规划和财经大学的发展需要,二期工程设计现已招投标,拟建的图书馆处于二期工程的中心位置,是校区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设计依据1. 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设计任务书及其相关资料。
2. 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总体规划。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范、规定:“民用建筑通则”、“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等。
三、总体目标1.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
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
2. 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尊重自然,结合地形,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的校园环境。
3. 以信息时代特征为指导,反映信息教育和教学智能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科研教学环境。
4. 形象标志性,反映南京悠久历史文脉,反映时代特色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四、设计构思二十一世纪的大学应承担怎样的职能,在商品经济年代一座经济类大学应如何取向,图书馆应面对怎样的挑战,是本方案设计中思考的问题。
从基地环境特征与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形象定位,共同构成了本方案构思的出发点。
图书馆建成后将成为财大校园的中心建筑,具有标志性的地位。
而今天,商品经济大潮下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学术,面对这样一座图书馆?经济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然而,同样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
今天,城市景观中充斥着的夸张炫技、令人目眩的建筑样式,绝不应出现在一座高等学府的学术核心地带。
深色给人以稳重深沉的印象,使人联想起本质与事物的内核。
图书馆设计方案说明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阅读和文化需求,我们精心设计了这座全新的图书馆。
二、设计理念1、开放性与包容性图书馆应是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空间,无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设计上采用无障碍通道、宽敞的入口和灵活的布局,确保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进入并自由使用图书馆的资源。
2、舒适性与人性化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是设计的核心之一。
充足的自然采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控制、舒适的座椅和书桌,以及合理的空间布局,都能让读者在图书馆中长时间停留而不感到疲劳。
3、智能化与数字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也应与时俱进。
引入智能化的图书管理系统、自助借还设备、电子阅读终端等,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满足读者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
4、文化传承与创新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存储地,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场所。
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展示地域特色,同时为文化活动和创新交流提供空间和平台。
三、建筑设计1、外观设计图书馆的外观应具有独特的标志性,同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采用简洁现代的建筑风格,以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流畅的线条,展现出开放、通透的形象。
建筑的外立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色彩和材质的区分,增强视觉效果。
2、内部空间布局(1)入口大厅作为图书馆的门面,入口大厅宽敞明亮,设有咨询台、导览图和休息区,方便读者快速了解图书馆的布局和服务。
(2)借阅区按照图书的分类设置不同的借阅区域,书架排列整齐,便于读者查找。
同时,设置一定数量的自助借还设备,提高借阅效率。
(3)阅读区包括个人阅读区、小组讨论区和亲子阅读区等。
个人阅读区提供安静独立的空间,小组讨论区配备可移动的桌椅,方便读者交流讨论,亲子阅读区则营造温馨活泼的氛围。
(4)电子阅览区配备大量的电脑和电子设备,提供高速网络,满足读者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
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中心图书馆初步设计方案说明设计说明目录第一章设计总说明第二章总平面设计第三章建筑设计第四章结构设计第五章给排水设计第六章强电设计第七章弱电设计第八章暖通空调设计第九章消防设计第十章人防设计第十一章环保设计第十二章卫生防疫第十三章劳动保护第十四章节能设计第一章设计总说明一、工程概况贵州大学是中国西南最为著名的综合大学之一,花溪校区是学校新校区,位于贵大花溪北校区西侧。
中心图书馆位于规划核心区域,是校区标志建筑。
中心图书馆基地位于校园主轴上,西侧临近校内绿化山体,其余三面相对平坦。
中心图书馆东侧为校园礼仪入口,面向城市干道花二线,承担着塑造校园形象的重任;东北、东南侧为规划中人工湖面,林木葱郁,景致优美。
中心图书馆基地位于校园几个片区的核心,南侧和北侧为生活组团,也是读者人流汇聚方向。
中心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9539平方米;地上10层,建筑面积53287平方米,地下一层,面积6252平方米;建筑高度53.2米。
藏书量180万册,阅览座位数9000个。
二、设计依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 -95】(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2005年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098-2009】(2009年版)《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图书馆建设项目调整方案的皮肤》黔发改社会【2010】1881号贵州大学花溪校园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黔环审【2009】9号)贵阳市规划局对中心图书馆规划报批方案的批复意见业主提供的测绘资料、地形图“贵州大学花溪校园第三标段”设计任务书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贵州省建筑设计院建设单位对方案的修改意见国家和贵州省现行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三、设计等级建筑类别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贵州大学花溪校园中心图书馆”属于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术语与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系统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程序1设计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程序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性能 (6)3.4输入项 (7)3.5输出项 (7)3.6算法 (7)3.7流程编辑 (10)3.8接口............................................... 1错误!未定义书签。
3.9储存分配........................................... 1错误!未定义书签。
3.10限制条件.......................................... 1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详细设计说明——图书馆管理系统1引言1.1编写目的本需求的编写是为了研究图书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途径和应用方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院图书馆改扩建建筑设计说明第一章设计总说明1.1 设计依据1.1.1. 业主提供的工程基地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条件1.1.2. 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与规定:《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之——房屋建筑部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1.2 工程概况◆ 1.2.1. 本方案位于位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之内(长沙校区西园),北侧与玉兰路相望,东侧为教学楼,南侧规划中的综合实验楼,西侧为办公楼。
西园图书馆改扩建建设项目,是在旧址上将原有建筑进行改造,并拆除毗邻的办公楼建筑用以扩建部分场馆,新老建筑需有机结合,拟新建图书馆为一座9层的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为17492.8㎡,其中新建面积11120㎡,保留面积6372.8㎡。
◆ 1.2.2. 设计宗旨:◆通过对工程自身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的设计目标:◆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出合理方便的功能流线,形成丰富而有序的空间感和良好的形体视觉效果,使本工程成为校园内具有鲜明特色的智能化学习阅览大楼。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设计,使图书馆成为校园内一个具有良好景观视野且宜人的学习、阅览场所。
摆脱图书馆惯有的单调沉闷的氛围。
另外新老建筑的有效结合也是本次设计要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我们希望能通过本次设计,对校园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使图书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超前性,其造型新颖别致,个性开朗而温馨,大气却又不失雅致。
◆在满足国家及当地有关规范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适用双收益。
第二章总平面及建筑设计一、概述本项目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建设项目,其鲜明的地域环境在城市规划、校园规划中具有的重要位置,决定了本项目将成为校区乃至周边地区的又一标志性建筑。
二、区位分析●位置重要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图书馆将成为具有多功能空间、优良景观空间和交往空间的校园建筑新名片,将进一步推动校园建设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目录目录 (1)第一章绪论 (2)1.1 建筑工程概况 (2)第二章建筑设计总说明 (4)2.1 建筑设计说明 (4)第三章结构计算部分 (9)3.1 结构设计说明 (9)3.2 计算依据 (10)3.3 重力荷载的计算 (14)3.4 框架侧移刚度的计算 (19)3.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计算 (22)3.6 风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位移和内力计算 (31)3.7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36)3.8 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49)3.9梁柱截面设计及节点验算 (55)3.10楼板设计 (78)3.11楼梯设计 (85)3.12雨篷设计 (89)第四章基础设计 (91)4.1基础的一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基础底面积的确定和基底反力的验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基础梁板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1.1 建筑工程概况1.1.1建设项目某大学图书馆1.1.2设计原始资料1.建筑地点:某大学2.建筑面积:5500m2±5%3.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4.气象及地址条件:夏季主导风向:南基本风压:W0=0.40kPa基本雪压:S0=0.35 kPa室内外冬季设计温度:-15℃地下水位:按室外地坪以下8m考虑,地下水无侵蚀性土壤冻结深度:0.7m地质条件:1.1.3设计任务及要求根据原始资料,完成以下设计内容:1.建筑设计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2.结构设计结构平面布置图一榀框架结构的配筋计算及其配筋图一部楼梯及一个雨篷的内力分析配筋计算机器配筋图基础设计3.施工组织设计1.1.4设计参考资料1.国家标准、规范、规程《总图制图标准》(GB50103-2001)《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50001-2001)《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J50105-200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 37-8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J20017-2003)2.参考书教科书建筑设计资料集钢筋混凝土、钢结构设计手册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山西省建筑、结构通用图集第二章建筑设计总说明2.1 建筑设计说明2.1.1总平面说明建筑的外形应考虑到符合抗震规范规定,不允许出现质心与刚心的较大偏离。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聊城市公共图书馆位于徒骇河西侧,北邻东昌路,南邻规划居民区,西侧为旧居民区,且与基地间有一小道,东昌路以北为正在建设的全民文化活动中心。
东昌路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而且与基地间相隔一公园。
地理环境极具优势。
二、设计依据1.聊城大学图书馆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资料。
2.聊城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聊城市东昌路段总体规划。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范、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建筑防火规范》GB50016-2006、《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1999等。
三、基地环境及分析1.周边环境——以居住,文化为主,为图书馆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优势及服务人群。
2.城市交通——基地北侧为城市重要交通干道,交通便利。
3.徒骇河风景区——为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
4.图书馆人流有两个方向——a)东昌路人流东昌路为城市主要道路,人流大,它与基地间的小广场恰为图书馆提供了缓冲空间。
b)滨河道人流人流相对较小,为图书馆的次要入口,且为图书馆的停车提供了方便5.用地形状分析——图书馆用地相对规整,为近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用地相对紧张。
四、总体目标根据对基地的分析,设定了以“注重整体,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结合实际""的原则。
1.面对水城古都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面对物质种类的繁多,我们提出了“民族的即世界的""设计概念。
对于聊城图书馆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及现实意义,我希望它是聊城文化的载体,来容纳其物质文明与精神内涵。
2.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尊重自然,结合地形,以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环境。
3.重视弱势团体的特殊要求,提供贴心关怀的服务,为特殊读者建一平等无障碍的学习空间,真正提供一个终身学习、培养文化及提升社会层次的机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的理想图景是:1.繁闹市区中的一片净土2.一个展示聊城文化、历史的媒介3.生态,绿色,节能的现代城市书坊4.一座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设计策略的设计要点:1.充分利用徒骇河风景区,真正做到闹区中的一片净土。
图书馆建筑设计设计说明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一、概述本图书馆位于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8240平方米,总藏书量为55万册,总建筑投资1800万元,选址于逸夫科技馆北面,新教科大楼东侧,总用地面积约7120平方米,主体三层;现代图书馆不仅是日常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熏陶心智、与人交流的场所;因而,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及其服务特征,综合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力争设计建造一座高科技、搞效能、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馆,服务于广大师生;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后,其独特的建筑造型、良好的室内外空间及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蒋使其成为工大的标志性建筑,并为师生所喜闻乐见;二、设计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2006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6-2006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J114-20015、其他国家、地方有关法令、法规6、提供的地形图和任务要求三、总平面设计图书馆建设地点位于逸夫科技馆的北面,新教科大楼和旧图书馆的东侧,运河的南侧;在图书馆总平面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协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结合默契,形成优美的生态景观;建筑主人流、办公人员及书籍出入口分设于合理区位,并在建筑主入口处形成室内外及虚空间两个空间,即可满足规范要求,也可满足师生小型文化活动的需求;用地内设计室外可停车10辆,符合学校及图书馆使用要求;基地内建筑可四面环行,符合总平面的消防要求;四、建筑设计建筑形体上突出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风格,建筑朝向除考虑南向因素外,还尽量争取较好的景观,在房间尺度及使用功能上精雕细刻,使其最大程度满足师生的使用要求,立面色彩丰富,空间张驰有度;1.平面设计在图书馆的平面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平面采用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的体块空间体组合;既可紧密联系各功能单元,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面积,提高平面利用率,得到最大面积的藏、阅空间;该图书馆位于教学区和住宿区的交汇处,这就要求建筑能起到连接两者枢纽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建筑的底部局部架空,使西侧地势较高的主轴景观和东侧地势较低的广场连接起来;结合建筑所独有的跌落特性,合理安排建筑的功能;平面蒋阅览室布置西向景观较好的南北两条,由中央大厅连接;每层层高均为米,满足藏书和阅读需求;建筑的主题设两部楼梯,可供疏散使用,并有两出入口,大厅设一部公共楼梯,连接中庭;满足消防要求;建筑构造及材料等选用与设计均满足消防规范的相关要求;2.功能分区设计全馆分为书库、各类人群阅览室、综合和行政办公几大功能区;电脑自动检索,开辟多媒体阅览、缩微阅览、视听室,建筑内外交通关系明确;图书馆功能分区明确;工作人员、新书入库和装卸,读者借还书,各种流线分开,各有单独出入口;书库独立一块上下三层,“点发散”为其他阅览室服务,为图书馆管理书籍提供方便;大众的阅览室放在二三层,方便读者们的阅读;一层为办公和读者服务用房,办公人员与读者各使用一部楼梯,竖向交通相对独立,图书馆管理方便使用;大空间报告厅、读者服务与阅读、办公空间分开,是图书馆的内部功能变得简单;两个功能空间之间自然围合一个外部渗透到建筑内的和谐广场,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3.建筑造型以现代建筑为基调,充分体现当代建筑的特征,光影变化丰富,强调立面的韵律,以活泼而不失稳重构图手法突出了学校图书馆的重要地位;建筑主体外墙采用具有浓厚质感的干挂大理石,主入口外墙保持原为质感的混凝土,与东南面新建筑取得协调;高低错落的蓝色屋顶与建筑北面的运河遥相呼应,使建筑有机地融入优美的运河大景观之中;4.建筑节能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工大处于的江南地区,考虑到地形的景观面的影响,通过构架及开窗形式来起到遮阳措施,使中庭及所有功能房间均能自然采光通风,以达到节能、经济的目的,使用后通风采光条件俱佳;五、交通组织基地内设置环道,宽度大于7米,两侧布置行道树,解决内外衔接的交通问题,同时满足双车道车行和消防要求;停车布置:设计采用地面停车的停车方式;六、消防系统1.防火间距:建筑物的布置主要考虑日照、通风、视线干扰等方面的要求,其间距均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2.消防车道:设消防车道与城市道路形成环行消防车道;七、无障碍设计1.道路系统的无障碍设计1;设计范围包括:道路的人行道;2;各级道路的人行道纵坡不大于%,在人行步道中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3;在人行道设置盲道,盲道位置、走向、材质、标识严格按照规范;2.公共绿地的无障碍设计1设计范围包括:中心绿化区、组团中心绿化区2各级公共绿地的入口与道路及休息凉亭等设施的平面应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3在休息座椅旁应设轮椅停留位置;4绿地内台阶、坡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位置设提示盲道;八、结构与设备本工厂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六度抗震设防;结构设计采用了模数制得参数,柱网采用米米,能充分适应书架和阅览桌的排列,结构楼面荷载按荷载规范相关标准设计,兼顾书架的摆放及今后灵活分隔与使用;空调采用VIV机组分层设置,即满足室内环境温度要求,又尽可能的节约能源;第二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2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术语与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4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系统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程序1设计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1程序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山林苑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
一、项目概况
在建中的东山林苑大学仙林校区是未来东山林苑大学的主要校区,学生规模为15000人。
目前一期工程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以确保今年九月份进驻新生。
根据总体规划和财经大学的发展需要,二期工程设计现已招投标,拟建的图书馆处于二期工程的中心位置,是校区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设计依据
1.东山林苑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设计任务书及其相关资料。
2.东山林苑大学仙林校区总体规划。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范、规定:“民用建筑通则”、“民用建筑防火规范”等。
三、总体目标
1.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
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教师对学
生的单向灌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以人的发展和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转化。
2. 以生态环境意识为指导,行为环境和形象环境有机结合,尊重自然,结合地形,以
高起点的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的校园环境。
3. 以信息时代特征为指导,反映信息教育和教学智能化的特点,改善各系独立封闭的
布置,把单幢布置与集中布局相结合,以适应学科交叉的教学科研模式,创造一个资源共享,联系便捷的智能型校园科研教学环境。
4. 形象标志性,反映南京悠久历史文脉,反映时代特色营造个性化的学院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四、设计构思
二十一世纪的大学应承担怎样的职能,在商品经济年代一座经济类大学应如何取向,图书馆应面对怎样的挑战,是本方案设计中思考的问题。
从基地环境特征与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形象定位,共同构成了本方案构思的出发点。
图书馆建成后将成为财大校园的中心建筑,具有标志性的地位。
而今天,商品经济大潮下象牙塔中的莘
莘学子,应以何种态度面对学术,面对这样一座图书馆?经济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然而,同样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
今天,城市景观中充斥着的夸张炫技、令人目眩的建筑样式,绝不应出现在一座高等学府的学术核心地带。
深色给人以稳重深沉的印象,使人联想起本质与事物的内核。
而图书馆处于校区主轴线的尽端,北倚山峦叠嶂,前面是开阔的中心广场和延伸的轴线大道,距离成为观看图书馆建筑的主导因素之一。
因此,图书馆采用了有强烈雕塑感的实体形态,而避免了形体的琐碎变化,而左端结合顶层报告厅的空间特点,屋顶微微上扬,既呼应了山体的起伏,又成为教学楼空间序列的一个收头。
(一)功能布局
1.功能分布
主要功能区块围绕入口中庭、大面积阅览室、及主要书库、报告厅等设置在西侧,东侧以辅助空间、办公、研究为主,底层设置自修教室、读者餐厅、及书库、管理用房等。
二层设置主入口大厅(含电脑目录检索),展示陈列及中、外图书阅览。
三层设置期刊阅览、网络阅览、自修教室等。
四层设置教师阅览、样本过刊、工具书阅览及研究区域。
五层设置报告厅、音乐欣赏厅、多媒体视听室及办公管理区域,在东侧考虑报告厅层高较高,通过设置办公区域夹层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2.交通流线体系
通过分开设置办公、读者学术报告及内部书库流线,保证了众多复杂的交通流线互不干扰,各司其职。
读者主要从二层平台进入目录大厅,再分至各个阅览室。
在书库一侧设置车行入口,设置货梯一部,可以保证书本进出图书馆,同时内部办公人员也使用这一出口。
考虑到五层报告厅结构合理,便集中人流可能对阅鉴区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在底层设置独立的报告厅出入口,直接乘电梯到达五楼学术报告区。
而平时各层也可使用这一电梯。
通过较均匀地分布交通核及疏散楼梯体系,保证了高效、安全的交通及消防疏散体系。
室外交通体系人车分流,车行由西北角进入,在近建筑处形成小的回车及停车广场,保证中心广场的步行使用,在建筑底层局部架空设置自行车停放。
(二)空间特色
建筑内部空间丰富多彩,通过独特的室内空间创造通透和趣味性的效果,入口处二层和四层高的室内中庭及通透的视觉效果,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主入口空间,建筑内的天井、内院体系既造成了室内外空间的穿插、渗透,又解决了自然采光和通风的问题。
在报告厅部分采用天桥进入的形式,创造出光影变化丰富和具戏剧性的空间效果。